第193章 公告(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一周后的周一上午,陈秉文在伟业大厦顶层的办公室刚处理完几份文件,秘书阿丽的内线电话就响了进来。
“陈生,李伟明经理来了,说北美那边的广告样片已经送过来了,问你什么时候方便看。”
“让他进来...
正月初六,晨光未破,周志远已驱车前往东莞。昨夜那场梦太清晰,母亲的身影在老铺前微笑,身后站着的不只是受助者,更像是这个时代被遗忘却从未屈服的灵魂群像。他握紧方向盘,心中默念:源舍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抵达东莞电子厂外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他约了林晓雯的母亲与女儿见面??那位曾在垃圾桶旁翻找塑料瓶、却骄傲地说“我女儿为我骄傲”的老人。厂区门口早已排起长队,是工人们返岗的第一天。林晓雯穿着蓝白相间的基层培训服,搀扶着母亲站在寒风中,手里提着一个保温桶。
“这是我妈熬的姜茶,”她看见周志远走来,轻声说,“她说要请‘脉动’的老板喝一口,才配谈‘人的温度’。”
周志远接过碗,热气扑面而来,辛辣中带着甘甜。他一口饮尽,额头沁出汗珠。“好味道。”他说,“比任何米其林餐厅都真实。”
老人望着他,眼里有泪光闪动:“以前我觉得自己是个累赘,靠女儿寄钱活着。可现在不一样了,昨天社区服务中心给我发了‘归源志愿者证’,以后每周去教孩子们编竹篮。你说奇不奇怪?我都七十了,反倒觉得日子有了奔头。”
周志远点头:“不是奇怪,是终于有人把您当成了老师,而不是负担。”
三人走进厂区旁的小公园,在一张石凳上坐下。林晓雯打开手机,播放一段录音??是她在父亲服刑期间写给他的家书:“爸,我知道你错了,但我不恨你。我想让你知道,你的女儿没有丢脸,我在做一件让别人也抬起头的事。”
声音落下,四野寂静。远处传来开工铃声,像是一种重生的号角。
“我想申请调岗。”林晓雯忽然说,“不去财务部,也不进战略中心。我想去‘初心学院’当辅导员,带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重新认识什么是尊严。”
周志远看着她,许久才道:“你知道这意味着年薪少三十万,意味着你要每天和问题青年打交道,甚至可能被误解为作秀?”
“我知道。”她目光坚定,“可我也知道,那个蹲在垃圾桶边帮我捡瓶子的老太太,教会我的东西,远比伦敦商学院多。”
他笑了,从包里取出一份文件??《“归源青年导师计划”试行方案》。“这本来打算下季度发布,现在提前给你。你不仅是学员,更是第一批导师候选人。条件只有一个:必须住进城中村宿舍三个月,跟环卫工、外卖骑手同吃同住。”
林晓雯毫不犹豫地签字。
当天下午,周志远赶赴清远。一场突如其来的山火威胁到瑶族南姜种植基地,王曼玲第一时间带队驰援。当他赶到时,村民正用土办法扑灭火势,烟尘弥漫,空气中充斥着焦糊与草木清香交织的气息。
“南姜根系怕高温,一旦土壤碳化,三年心血就没了!”王曼玲满脸灰黑,声音嘶哑,“我们不能退!”
周志远脱下外套,卷起袖子加入灭火队伍。他们用湿麻袋压火舌,用铁锹挖隔离带,整整奋战十一个小时。直到深夜,最后一处明火被扑灭,众人瘫坐在泥地上喘息。
王曼玲捧起一?土,轻轻嗅了嗅。“还好……还有救。”她喃喃道,“这些姜苗,是我跟着瑶山阿婆学了五年才摸清脾气的。它们不怕冷,不怕贫瘠,就怕人心浮躁。”
周志远递给她一瓶水,是刚下线的“脉动?南姜觉醒”,标签上印着一句新标语:“辣,是因为不想被遗忘。”
她笑出声:“这话说得真狠。”
“是你教会我的。”他说,“真正的风味,从来不是讨好味蕾,而是唤醒记忆。”
回程途中,李伟明来电:“越南工厂首批发货完成,三百名女工全部通过技能培训考核。当地政府主动提议扩建‘匠艺角’,并希望将模式复制到其他工业园区。”
“告诉他们,”周志远望着窗外掠过的山影,“我们可以分享经验,但绝不允许贴牌生产。每一个‘归源’产品背后,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名字、一段真实的坚持。”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李伟明低声道:“有些人说你太理想主义,迟早会被现实打垮。”
“那就让他们看看,”他淡淡回应,“是谁先倒下。”
元宵节前夕,公司内部悄然上线一款神秘饮品??“灯心露”。灵感来自一位失语症患者家属的投稿:每逢佳节,父亲总爱带全家去看花灯,哪怕走路要两小时也不嫌累。后来病重卧床,唯一能表达情绪的方式,就是盯着窗外灯笼眨眼睛。
“我想让他再尝一次热闹的味道。”儿子写道。
王曼玲带领团队耗时两个月研发,最终以莲子芯、桂花蜜、微量电解质调配出淡粉色液体,口感微苦后甘,象征生命中的暗夜与微光。瓶身采用温感材料,握在手中三秒后,会浮现一行字:“你看的每一盏灯,都有人为你点亮。”
首批一万瓶定向赠送给残障儿童中心、临终关怀医院和孤独症家庭。没想到社交媒体迅速发酵,#谁为你点过灯# 成为热搜话题。无数网友晒出自家老照片:爷爷推着轮椅带孙女逛庙会、母亲雨夜背发烧的孩子去医院、丈夫守在ICU外连续七天不肯回家……
有人留言:“原来最亮的灯,从来不挂在街上,而是藏在某个人不肯熄灭的眼神里。”
周志远收到一封手写信,来自云南山区小学的校长:“孩子们画完了母亲节包装设计,但他们说,不想只送给妈妈。他们想送给所有‘像妈妈一样照顾别人的人’??清洁阿姨、食堂大妈、代课老师……”
随信附上五十张稚嫩画作。有的画着护士戴着爱心翅膀,写着“她是我的超人”;有的画着快递员冒雨送包裹,题词“谢谢叔叔把春天送到我家门口”。
他当即下令:“全数采纳,做成限量礼盒。每卖出一箱,捐出十瓶给乡村学校。”
与此同时,“源舍”建设进度超预期。那位建筑师学生亲自监工,坚持使用回收木材与本地青砖,屋顶铺设太阳能板,墙面嵌入老糖水铺的招牌残片。他还设计了一面“心愿墙”,访客可用磁贴写下想说的话,比如“今天被人温柔对待了”或“我撑不住的时候,请提醒我还有人在等我”。
施工期间,不断有人自发前来帮忙。有退休教师义务担任图书管理员,有大学生周末来做义工,甚至有流浪歌手在屋檐下弹唱原创歌曲《源》:“一碗糖水暖过寒冬,一句话语照亮迷途……”
二月十八,广州突降冰雹。暴雨砸碎了几间临时仓库的玻璃,数百箱即将发往西北干旱区的“脉动?清泉”受损。消息传来时,周志远正在主持“溯源联盟”年度评审会,参会者包括二十四位非遗传承人、五位生态农夫代表和三位少数民族长老。
“要不要延期配送?”助理焦急询问。
他站起身,环视全场:“各位,你们的手艺,是为了让人记住传统,还是为了真正帮到需要的人?”
王曼玲率先开口:“我晒九百天陈皮,不是为了展览柜里的奖状,是为了让咳嗽的孩子喝上一口顺气的汤。”
内蒙古奶豆腐传人巴特尔沉声道:“草原上的牛羊不怕风雪,怕的是人心凉了。”
周志远点头:“那就连夜分拣,完好无损的优先发货,破损的重新灌装,绝不能耽误一户人家的饮用计划。”
当晚,全厂动员。工人们自愿加班,质检员逐瓶检测密封性,连佐藤健一都戴上手套参与封装。凌晨三点,最后一辆车驶出厂区,车身上贴着孩子们画的贴纸:“这是送给甘肃小朋友的生命补给包。”
一周后,收到来自受援小学的视频。孩子们围坐操场,每人手里拿着一瓶“脉动?清泉”,齐声朗读瓶身标语:“你很重要,请务必平安长大。”然后小心翼翼地啜饮一口,脸上绽开笑容。
校长哽咽着说:“这里十年九旱,很多孩子没见过大海。但他们现在知道了,有一种叫‘支持’的东西,比水更珍贵。”
此时,国际市场风云再起。东南亚某竞争品牌突然宣布推出“超级能量饮”,定价仅为“脉动”的六成,并邀请顶流明星代言,广告语嚣张:“别听什么故事,提神才是硬道理!”
资本市场立刻反应,股价波动,股东质疑声四起。
董事会上,陈志强再次发难:“我们必须反击!降价、请代言人、加大渠道压货力度!否则市场份额会被蚕食殆尽!”
会议室气氛凝重。不少人低头看报表,唯恐利润下滑。
周志远却起身打开投影,播放一段未曾公开的影像:青海高原上,一名邮递员骑行八十公里山路,在暴风雪中将几瓶“脉动”送到一所帐篷小学。孩子们围着火炉,轮流摸瓶子上的字,一个女孩轻声念:“别放弃,你在发光。”
画面切换至新疆戈壁滩,一位巡线工人在四十度高温下检修电网,休息间隙打开一瓶“脉动”,对着镜头笑着说:“每次喝这个,都觉得有人记得我在这儿。”
最后,是一段录音??黄德昌在监狱放风时写的诗:“我不是好人,但我愿意变好 / 因为有一瓶饮料告诉我 / 黑暗尽头,仍有光照进来。”
视频结束,周志远平静说道:“他们卖的是功能,我们守的是信念。如果有一天我们也开始拼价格、炒流量,那我们就输了,输掉的是最初点燃这一切的那颗心。”
他顿了顿,补充一句:“通知市场部,启动‘听见光’公益项目。在全国筛选一百位平凡岗位上的坚守者??护林员、渡船工、乡村医生、铁路?望员……为他们定制专属瓶身,印上他们的名字和一句话。不限量生产,不设营销预算,只做一件事:让更多人看见那些看不见的光。”
全场静默良久,掌声如潮。
三月中旬,春雷初响。“听见光”系列正式发售。第一瓶属于大兴安岭护林员赵建国,三十年巡山两万公里,阻止火灾十余起。瓶身印着他布满冻疮的手掌照片,下方写着:“我守护森林,你守护我。”
上市当日,全网断货。年轻人争相收藏,有人说:“这不是饮料,是勋章。”
更令人意外的是,竞争对手的品牌代言人??那位顶流明星??竟私下联系公司,请求参与后续拍摄。他在信中坦言:“拍完广告那天,我去工地探班粉丝,看到几个农民工兄弟喝着便宜的功能饮料,却羡慕地看着‘脉动’海报上的普通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像个笑话。”
周志远批准了他的申请,条件是:必须深入一线体验一个月基层工作,且不得公开身份。
一个月后,该艺人出现在贵州山区支教点,晒得黝黑,手上磨出血泡。他录制的短片没有华丽剪辑,只有清晨升旗、课间陪孩子们跑步、夜晚批改作业的画面。瓶身标语是他亲笔所写:“ fame 是聚光灯,但荣耀属于默默发光的人。”
视频发布当晚,微博服务器一度崩溃。
而在这股浪潮之中,“源舍”如期竣工。四月清明,细雨纷纷。二十位奠基人再度齐聚,这次是为了揭牌仪式。
建筑朴素却不失温度:门前种着一棵红豆树,据说是从老糖水铺原址移栽而来;室内设有饮水站、充电台、阅览区和儿童角;墙上挂着所有“归源计划”参与者的手印拓片,宛如一片星空。
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展柜??里面陈列着第一瓶“脉动?根源”、陈伯的竹匾、云南孩子的作文本、林晓雯母亲的竹篮作品,以及周志远母亲当年用过的铜锅。
一位路过的外卖小哥推门进来避雨,看到这一切怔住了。他摘下头盔,低声问:“我能坐一会儿吗?”
“当然可以。”值班义工微笑着递上一杯温水,“这是免费的,名叫‘歇口气’。”
他喝了一口,忽然红了眼眶:“我跑了三年单,第一次觉得自己也被在乎。”
这一幕被摄像机记录下来,后来成为企业宣传片的开场白:“我们不做改变世界的英雄,只想成为疲惫灵魂路过时,那一盏不灭的灯。”
暮色降临,周志远独自登上楼顶天台。春风拂面,远处城市灯火如星河倾泻。手机震动,是王曼玲发来的消息:“新配方测试成功了,叫‘回甘’,主料是潮汕老梅干、川贝枇杷蜜和一点点眼泪??最后那味,是我在复刻你母亲红豆沙时,不小心滴进去的。”
他笑着回复:“那就定为母亲节限定款吧。瓶身留白,让消费者自己写下想对妈妈说的话。”
她回了个笑脸表情,又补了一句:“其实我一直想问你,为什么非要这么拼?明明早就财务自由了。”
他望向天际最后一抹晚霞,敲下答案:“因为我梦见她站在铺子里,问我:‘孩子,你有没有把那份甜,传下去?’”
发送之后,他合上手机,静静伫立良久。
他知道,母亲从未离开。
她的味道,活在每一瓶缓缓滑过传送带的饮品里;
她的声音,藏在每一次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传递中;
她的存在,已成为一种无声的信仰??
关于等待的价值,关于尊重的力量,关于一个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
让这个世界,稍微温暖一点点。
夜风渐起,源舍门前的风铃轻响。
仿佛有人低语:
“你还值得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