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香江:从糖水铺到实业帝国 > 第191章 亮相(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第191章 亮相(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六月九日,星期五。
    上午九点四十分,文华东方酒店的大会议室外已是人影攒动。
    陈秉文带着秘书阿丽提前二十分钟抵达,扫了一眼会场门口悬挂的“华润天水围项目开发筹备会”的横幅,神色平静地走了进去...
    奠基仪式定在九月十八日清晨六点,南沙新厂工地尚未完全苏醒。晨雾如纱,笼罩着裸露的钢筋水泥与沉睡的塔吊。工人们还在临时板房里酣眠,唯有保安亭亮着一盏昏黄小灯。周志远提前两小时抵达现场,独自站在规划中的主厂房地基上,脚下是刚刚浇筑完成的混凝土底板,还带着未散尽的湿气与温度。
    他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地面,粗糙而坚实。这触感让他想起三十年前母亲在糖水铺灶台前熬煮绿豆沙时,那口老铁锅底部传来的余温??同样滚烫,同样承载着无数日夜的期盼。
    身后传来脚步声,李伟明提着公文包快步走来,西装外套搭在臂弯,领带微松。“三井那边确认了,佐藤总监亲自带队,七点半到。”他低声说,“航班刚落地白云机场。”
    “好。”周志远站起身,拍了拍手,“让他们走东门进来,先绕工地一圈。”
    李伟明一怔:“您要他们看施工图?还是设备清单?”
    “都不是。”周志远望向远处海面,“我要他们看见泥土里的根。”
    七点整,天光渐明。工地广播响起《东方之珠》的旋律,轻柔悠扬,在空旷场地上回荡。第一批工人陆续走出宿舍,见到董事长已立于高台之上,纷纷驻足敬礼。有人悄悄掏出手机拍摄,朋友圈瞬间刷出一条条动态:“今天开工第一件事??向周总致敬。”
    七点四十五分,一辆黑色丰田埃尔法缓缓驶入工地东门。车窗降下,佐藤健一端坐其中,目光透过墨镜扫视四周:泥泞的道路旁插着彩旗标语,“质量为本,匠心筑梦”八个大字在风中猎猎作响;远处堆料区整齐码放着环保建材,每一块都贴有二维码溯源标签;几名技术人员正围在一台全息投影仪前调试数据模型,那是即将投入生产的智能化灌装流水线模拟图。
    车子停稳,佐藤推门下车,皮鞋踩进浅浅积水,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但他很快恢复镇定,整理领带,朝周志远走去。
    “周先生,早安。”他用中文说道,语气比东京会议时多了几分谨慎。
    “佐藤先生远道而来,请容我失礼片刻。”周志远并未握手,而是转身指向脚下的土地,“这里曾是一片滩涂,二十年前地图上甚至没有名字。如今我们将在这里建起亚洲最先进的无菌灌装中心,年产能可达十亿瓶,全部采用太阳能供电与雨水回收系统。”
    他顿了顿,声音不高却清晰可闻:“但最贵的不是这些设备,而是时间。从去年选址至今,我们提交了七十三份环评报告,接受了十九轮政府审查,处理了四十二项社区反馈意见。每一个环节,我们都坚持一个原则??不靠关系,不走捷径,只凭标准说话。”
    佐藤沉默良久,终是点头:“贵司作风,令人敬佩。”
    “所以我希望三井也能理解,”周志远终于转过身,直视对方双眼,“你们想要的合作,不能只是资本叠加或渠道共享。如果真想‘协同创新’,那就请放下‘控制’的执念,真正走进这片土壤,了解这里的规则、节奏和人心。”
    人群外围,一名年轻工程师举起相机,悄悄按下快门。这张照片后来被收录进《陈记三十年》企业画册,标题为《谈判不在会议室,而在地基之上》。
    八点整,奠基仪式正式开始。红绸揭开,一座青铜铭牌显露真容,上面镌刻着四个楷体大字:“归源之始”。周志远拿起铁锹,铲起第一?土,郑重倒入奠基石坑。随后,佐藤也接过工具,动作略显生涩却极为认真地完成了象征性填土。
    礼毕,双方移步临时搭建的洽谈区。这一次没有投影屏,没有PPT,只有一张原木长桌、两壶岭南功夫茶,以及一份手写的协议草稿。
    “这是我拟定的合作框架。”周志远将文件推过去,“核心条款三条:第一,三井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脉动?根源’系列产品研发,但所有配方决策权归属陈记研发委员会;第二,双方共建东南亚联合品牌推广基金,资金共担、收益共享,但品牌形象由我方主导设计;第三,设立‘匠人扶持专项’,每年从合作利润中提取3%用于资助中日传统饮食技艺传承项目。”
    佐藤逐字阅读,神情从疑惑到专注,再到一丝不易察觉的震动。他抬头:“您不是在做生意,是在种树。”
    “没错。”周志远微笑,“一棵根在中国、枝叶伸向世界的树。”
    午宴安排在工地食堂。菜单很简单:白粥、咸菜、煎蛋、清炒时蔬,外加一碗热腾腾的云吞面??正是林姨当年教给王曼玲的手艺。佐藤起初犹豫是否食用,但在看到周志远率先拿起筷子后,也跟着尝了一口。
    “汤很鲜。”他轻声道。
    “猪骨熬了八小时。”周志远说,“慢火出真味。”
    饭后,一行人参观了即将启用的研发实验室。玻璃墙内,身穿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在检测一批来自广西瑶山的野生草本原料。屏幕上跳动着成分分析曲线,AI系统自动匹配最佳配伍比例。
    “这是我们‘功能+文化’的新产品线。”周志远介绍道,“比如这款‘凉语’饮品,以瑶族古法凉茶为基础,加入现代电解质技术,既能解暑又能补能。它不会出现在超市货架上,只会通过‘归源计划’纪录片限量发售,每一瓶都有独立编号和匠人签名。”
    佐藤凝视良久,忽然问:“周先生,您相信商业可以改变人性吗?”
    “我不敢说改变。”周志远摇头,“但我相信,它可以唤醒。就像那个在深圳读书的女孩,她不是因为饮料解渴才坚持下去,而是因为那一句话??‘你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让她重新相信自己。”
    回到洽谈室,佐藤取出随身携带的钢笔,在协议末尾签下名字。然后他摘下腕表,轻轻放在桌上。
    “这是家父留下的百达翡丽,”他说,“他一生信奉‘强者征服弱者’的法则。今天我把这块表留在这里,作为对另一种力量的致敬??那种不靠掠夺也能前行的力量。”
    周志远没有接表,只是说:“请您带走。真正的尊重,不需要抵押。”
    签约仪式结束后,周志远驱车前往广州芳村。那里有一间百年老字号陈皮作坊,主人陈伯已八十二岁,守着祖传晒场与三十七缸老陈皮。他是“归源计划”第六位记录对象,也是唯一拒绝预付资助金的人。
    “钱我不要。”老人坐在竹椅上,眯眼望着满院金黄果皮,“你们拍好了,让更多人知道还有人愿意花三年时间晾一块皮,就够了。”
    周志远蹲在他身边,听他讲如何看天色翻皮、如何避露水收皮、如何用南风而非机器烘干。“现在人都求快,”陈伯叹气,“可味道是要等的。急不得。”
    当晚,摄制组开机。镜头缓缓推进:一双布满裂痕的手,正小心翼翼地将一片陈皮放入陶罐,封泥、贴签、入库。画外音响起周志远的声音:“有些价值,无法用KPI衡量。它们藏在时间褶皱里,等着被重新发现。”
    视频上线三天,播放量破千万。电商平台连夜上线“脉动×陈皮联名款”预售,仅两小时售罄。所得利润全部转入“传统技艺保护基金”。
    与此同时,内部管理迎来新一轮变革。随着员工总数突破五千,组织架构日益庞杂。周志远宣布成立“初心学院”,所有新入职员工必须完成为期两周的沉浸式培训:第一天去糖水铺旧址打扫卫生,第三天跟随环卫工清扫街道,第五天旁听重症监护室护工交接班,第七天徒步三十公里体验快递员日常……
    “我们卖的从来不只是饮料。”他在开学典礼上说,“我们在贩卖一种信念??关于坚持、尊严与微小光芒的价值。如果你不懂这些人的生活,就不配设计他们的产品。”
    十月下旬,首部《脉动?根源》院线纪录电影上映。五位匠人的故事交织成一部当代中国的平民史诗。影院里,白领落泪,学生沉思,老人频频点头。豆瓣评分高达9.4,人民日报发文称赞:“这不是广告,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集体回望。”
    而在远离喧嚣的云南深山,一位小学教师组织全班孩子观看影片。课后作业题目是:“你心中最有力量的一瓶‘脉动’是什么?”
    一个留守儿童写道:“是我妈在广州打工时,每次打电话都说‘儿子别怕,妈妈给你加油’。我想把这句话印在瓶子上。”
    这份作文被寄到总部,周志远亲自批复:“明年母亲节限定款,就用这句话。”
    年末股东大会上,财报显示全年营收同比增长68%,净利润率维持行业领先的21.3%。投资人掌声雷动,唯独周志远神情平静。
    “各位,”他起身发言,“今年我们做了很多事,建了厂、出了片、拿了奖。但最让我骄傲的,是一组没人统计的数据:全国便利店店员反馈,越来越多顾客买‘脉动’不再只为解渴,而是特意挑选印有励志语录的瓶身送给朋友;医院采购量增长40%,护士说病人看到‘每一天的力量’会主动配合治疗;就连监狱管理局都联系我们,希望引进‘归源计划’课程帮助服刑人员重建人生信心。”
    他停顿片刻,声音低沉却坚定:“所以,请允许我重新定义我们的使命??陈记不做饮料巨头,我们要做这个时代的情绪基础设施。”
    散会后,王曼玲递来一份文件:越南政府正式发出投资邀请函,愿提供免税政策与土地支持,前提是“脉动”在当地设厂并培训本土技工。
    “这次你怎么打算?”她问。
    “答应。”周志远毫不犹豫,“但条件是必须雇佣至少三百名女性工人,并建立育儿托管中心。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快,但不能牺牲人的尊严。”
    冬至那天,深圳湾畔再次暴雨倾盆。周志远站在新办公楼顶层观景台,手中握着一瓶新开封的“脉动?陈皮特酿”。雨滴敲击玻璃幕墙,宛如旧日糖水铺屋檐滴水的回响。
    手机亮起,是阿玲发来的照片:她穿着护工服,怀里抱着一个小女孩,背景是一家儿童临终关怀中心。配文写着:“今天带孩子们做了手工,有个小朋友问我,能不能把‘脉动’瓶子做成星星挂在床头?我说能,因为你们就是照亮别人的光。”
    他回复:“谢谢你们,一直替我守护这份初心。”
    片刻后,又一条消息弹出??黄德昌的女儿来电申请加入“初心学院”。附言只有一句:“我爸去年住院时,每天靠一瓶‘脉动’撑着做完康复训练。他说,也许他输了比赛,但没输掉对生活的渴望。”
    周志远拨通电话,亲自批准入学资格。
    挂断之际,窗外闪电划破夜空,照亮维港两岸。那一瞬,他仿佛看见母亲站在老铺门口,手里捧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豆沙,笑着对他招手。
    他知道,那碗糖水从未冷却。
    只要还有人在风雨中奔跑,在暗夜里苦读,在病痛中挣扎,在孤独中坚守,就会有人需要一瓶能带来力量的饮料。
    而这瓶饮料背后的企业,终将成长为一座桥??连接过去与未来,物质与精神,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
    桥墩深埋于泥土,桥面通往星辰。
    他拧开瓶盖,喝下一口。
    甘甜中带着微酸,像极了人生的滋味。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