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武侠仙侠 > 农家子的为官路 > 第二百四十九章

第二百四十九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果真不是他。    叶君书已经听到消息。    最新的户部左侍郎之位, 由邓鸿远上任。    自邓鸿远回到京城,大皇子和明家人就有意为邓鸿远铺路。    任科举监考官就是将功赎罪的一条路径。    如今功过相抵,翻过这一页,自然就能再次活跃起来。    叶君书讶异, 又不算太意外。    不过却在惊奇, 左右侍郎都是大皇子的人, 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然后第二天,右侍郎盛文柏的新任命也到了。    盛文柏被外派做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虽然官职上是平调,但是一个是京中六部内,一个是在天高地远。    这一出去, 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也不知道对方是亏了还是赚了。    本有机会升职的叶君书,被邓鸿远横插一脚, 空降过来。    一时之间部内上下幸灾乐祸有之,同情有之。    不过如往常恭敬待之的也有。    叶君书的人缘也不算太差。    正式下旨第二天,邓鸿远就一身官服出现在叶君书面前。    叶君书完全不介意对方在自己面前耀武扬威,如往常做自己的事。    结果没嘚瑟两天, 叶君书的新任职书也到了。    正三品吏部右侍郎。    叶君书再一次越级升官。    不过有邓鸿远在前,他不算太吸引他人眼球。    他们是同榜的进士,当时的邓鸿远还比他前一名,而且同样年轻,自然会被人比较。    这几年, 叶君书的表现比邓鸿运好了不止十万八千里,细细数下来,邓鸿远并没有突出的成就, 而叶君书出差两趟,都完美立功,还曾以一己之力阻止了和友国交恶的可能,在上京表现优异。    这么一对比,叶君书同升为侍郎,反而不那么让人羡慕嫉妒恨了。    提到这两人,又不能不提同科状元余茂林。    他自请外放,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当初被人认为比叶君书还更有前途的人,如今还在偏远地区当个县令。    如今京城里差不多把这个人遗忘了。    而当初比不上自己的两人,短短几年间已经官居三品。    不知余茂林知道这个消息后,会是什么反应。    当初表现那么要好的状元郎和探花郎,如今际遇完全不一样,恐怕他们的关系也大不如前……    外人如何揣测,叶君书是不知道的,但是事实上只有他们自己人清楚,两人之间可是维持着平均两个月一封信的频率,互相之间的状况还是很清楚的。    这个时代里,叶君书最敬佩的人之一就是余茂林,假以时日,他一定能做出比他还更出色的成绩。    无论经过多久,余茂林也不会泯灭下去,待他再次出现在众人视线里,绝对惊艳四方。    而此时却是叶君书走得快了些。    一位时年才二十二岁的正三品。    无疑是个极其有前途的人。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设四司: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其职位模式与其他五部雷同,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 、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吏部隐隐有六部之首的势头,叶君书这次升为吏部侍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亦是压其他部侍郎一头。    可以想象当邓鸿远得知消息后,是什么样的脸色。    不过这也给叶君书了难题。    吏部,已经隐隐是明家的大本营。    这个时候将他调去户部,是想让他弱化明家在吏部的影响力,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么?    这未免太看得起他了。    显然泰安帝是想充分叶君书这个人充分发挥作用。    大皇子夏侯宣玳已经封王,其势力一涨再涨,泰安帝要扼制住这个势头,只能培养起自己的人和绝对和明家对立的势力。    但是将人培养起来的同时,还得保证不会成为下一个明家。    所以关键是平衡为主。    叶君书和李玙分析过泰安帝的心理,此八、九不离十。    所以要泰安帝势必不会让他继续待在户部。    成为户部侍郎更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叶君书长久待在户部,那叶君书最高只能做个郎中,根本不会让他再向前一步。    毕竟李家人掌握大夏三分之一的兵权,如果叶君书再将户部掌握在手里,岂不是兵钱在手?    届时,上位者恐怕日夜难安稳。    所以要将叶君书推出来打擂台,泰安帝想要放心用他,只能将他调离户部。    叶君书想过其他部,但是没想到他会被分到吏部。    不过他欣然接受。    最近朝廷的动静很大,六部之间的人事调动十分频繁。    等到一切尘埃落定,已经到了九月末。    这个时候叶君致已经回来了,而且还给他们带来个好消息。    他在老家成亲了!    因为亲事在他回乡期间才定下来的,赶在回京前办了酒席,所以没来得及通知叶君书他们。    叶君致是想着,他过几年就要回家的,而他已经到了结契的年纪,如今也算立业了,是该成家了。    如果不在老家找,很可能就只能在京城里找。    他寒门子弟出身,但看在子舟哥一家的关系上,肯定是能和小富小贵的哥儿结契,但是叶君致觉得,他将来肯定不会有像子舟哥那样大的成就。    家里人把他供出来不容易,叶君致是不想和差距太大的哥儿结契,容易起芥蒂,闹离心。    所以他回到老家的时候,就让阿姆放出消息寻好哥儿。    最后寻摸到镇上的一个家底比较殷实,人际关系简单,家中长辈亲厚的哥儿,而且还是他以前同窗的弟弟。    叶君致也是有过几面之缘,他对那小哥儿印象挺好,就同意了。    这次回京,叶君致是将他小夫郎也接过来的,本来他是想将阿父阿姆也带来,但是他们住惯了家里,一出门全是熟识的几十年近邻,一辈子还没离开过丰城县。    让他们来京城这人生地不熟的的地方,一时之间还真下不了决定。不过他们已经答应叶君致了,待小夫郎怀上孩子,他们就上京来照顾孩子。    叶君致是自己带着一两个护卫先一步回来的,小夫郎后一步,带着他们的行李家当过来。    他既然已经成了家,再住在子舟哥家就不好了。    所以他这次回来,是想先寻摸好一处宅居,到时就和小夫郎在外面安家。    叶君书想了想,便没多做挽留。    如果小致他们只是暂住几个月,那没什么,但若拖家带口的,在他们家住个几年,不说会惹闲话,就算他们不介意,小两口肯定也是很拘束不自在。    毕竟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上京这个地段,叶君书比叶君致更熟悉。    不过找房子这种事,已经不需要他们亲力亲为,只需吩咐下去,待下人寻摸好符合条件的,再带叶君致看看哪处比较合适即可。    下人的速度很快,没两天就寻到几处符合叶君致要求的宅子。    叶君书要上差,没空陪着他去瞧一眼,不过几天,就将房子确定下来了。    叶君致看上的是东区一户胡同里的一处宅子,周围邻居大都是小官或是京城本地富户。    环境很不错,而且距离叶君书那不算远儿,要窜门很容易。    唯一麻烦的是房子的主人原本只是想出租,不想卖,最后谈了几天,是用比市场还高的价格买了下来。    这样一来,叶君致的银钱就不大够用。    不过叶君书帮着出了一半的钱。    叶君致本想拒绝,但叶君书直接道,“这是我和你哥么补给你们小两口的礼金。”    喜宴没机会参加,礼金也不能拒绝了。    叶君致只好接受了。    房子定下来后,手续很快就办好了。    叶君书让家里几个下人跟叶君致过去先收拾好房子。    然后将他在叶家的东西收拾好打包过去。    叶君书散值的时候绕路去看了眼。    的确是挺好的。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除主院外还有个小院子,还自带院子。    宽松住上十几个人也是绰绰有余。    叶君书问:“需要先买几个下人吗?”    叶君致连忙拒绝,“不用,不用。”    小夫郎本身有两三个负责日常起居的阿麼,他们家也不需要太多人,足够了。    叶君书便没强求,最后说让弟夫郎来到京城安置好后,带来家里聚聚,互相认识一下。    叶君致笑容满面的应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