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武侠仙侠 > 农家子的为官路 > 第二百四十八章

第二百四十八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毕华哥!毕华哥!”叶君为等孩子们欢呼雀跃。    叶君书也忍不住露出笑容。    真是出乎意料, 原本以为能排进前十名就很好了。    没想到竟然是二甲第一!    看来泰安帝对温毕华还是挺满意的。    夏侯玢激动得两眼泪花。    虽然没有一甲,但是是传胪!他们有希望了!    眼看人慢慢走近,就要经过楼下大街。    路哥儿一把将准备好的鲜花塞到夏侯玢手里。    夏侯玢感激的笑了下。孩子们跟着欢呼,一边喊着名字。    温毕华早已知道他们站的位置。    这会儿循着声音抬头。    顿时笑得更傻了。    然后眼里只剩下夏侯玢, 还不停的摆手。    夏侯玢紧张的看着温毕华, 然后朝他扔过去, 屏住呼吸盯着温毕华张开两只手去接花。    待看到人将花接住了,才舒口气,脸上的红晕更甚。    待人走远后,孩子们才停止欢呼, 然后趴在窗台看着。    还有叶君致呢!    被鲜花果子香囊帕子夹道相迎的新科进士们陆续走过。    最后在后面看到了叶君致。    因为游街是按排名的,叶君书粗略算了下, 排名亦是上升了,看来殿试也发挥得挺好。    粗略算算,大概在二百三到二百五之间。    看完热闹,叶君书一行人也打道回府了。    与此同时, 他们府上也送来了一份誊写下来的金榜名额。    大部分是陌生的,不过叶君书也看到几个眼熟的名字。    雍州学院这次也有三名学子上榜。    只是在这三百名次里,不起眼。    接下来就是谢师宴了。    叶君书在家里为叶君致摆了场谢师宴。    温毕华是在自己家摆的。    叶君书也参加了几场。因为还有他相熟的同僚家儿子考中。    琼林宴叶君书也去参加了。    温毕华如愿以偿,在当天就别下旨赐婚。    真真是双喜临门。    别人还奇怪上面为何会越过一甲三人而选传胪。    但后来一想,状元郎已经三十出头, 家里夫郎侧室成群,自然不予考虑。榜眼相貌一般,且身材在一众气宇昂轩的进士们中, 显得有些矮胖,虽然不算丑,但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么?    而探花郎,说来比传胪还更优秀。    不过他们后来听说,原来传胪对五殿下有救命之恩。    所谓英雄救美,美人以身相许。    对于文人来说,不失为一段流传的佳话。    新科进士都是有假期让进士们衣锦还乡的。    叶君致亦是有。    不过他没有立即打算回去。    而是问叶君书,他能不能回家乡做个先生。    叶君书意外道:“你不想去翰林院?”    翰林院可是天下学子们向往的神圣之地。    叶君致有这个机会,难道就这么放弃?    一甲是直接授官,另外从二甲、三甲中,经过考试选拔,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quot;选馆&quot;。    而未选中者,有门路的就到地方做个师爷、主事,或是当个学院先生。    或是回到家乡,收几门弟子教书育人。    抑或是被他人招揽,投靠他人势力,或是留京等待机会。    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    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quot;散馆&quot;。    成绩优异者留任翰林,授编修或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quot;留馆&quot;。    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但并不是绝对。    有些庶吉士如果有门路,可以直接不用等三年,就可以去正式授官。    就比如万修和,庞礼赞等人,还未到三年,两人就已经是编修了。    这个称为特别提拔。    对于叶君致不想去翰林院而是想直接回去当个先生,叶君书是不认同的。    叶君致好不容易考上庶吉士,叶君书为此也是用了很多人情,才让叶君致占了个庶吉士的名额。    虽然翰林院称得上是明家的天下,但是叶君书和李玙想护住一个人,还是护得住的。    而且到时还有温毕华这位准驸马照看着。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护好叶君致。    如今他竟然不想进去?    叶君致严肃道:“子舟哥,你听我说,我已经是深思熟虑过的了。”    “我小的时候,一直很想念书,很羡慕那些可以坐在学堂上的同龄人。是你帮了忙我才得以学字。    如今能考上进士,我已经很满足了。我没有太大的野望,我不适合官场,太多的勾心斗角我也应付不来。    我那些关系较好的同窗,知道我和你的关系后,对我起了芥蒂,我挺失望的,但是我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段关系,只能疏远他们。    我知道你会一直看着我,但是我不能总是麻烦你。    你在家里建了那么大的一座学院,我知道你的想法,所以我也想帮你。    你知道吗,子舟哥。    当年你以十二岁稚龄,为村里孩子启蒙的时候,我就想过,我也想将来像子舟哥那么厉害,将来也要教书育人。    我想过了,家里也很缺先生。    我以进士的身份在学院里做先生的话,一定能吸引很多慕名而来的孩子,能将学院的名气打出去,而且还能教村里孩子们……”    叶君书摇头道:“教书育人,并不是那么简单。你不仅仅需要教他们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教他们如何做人。你遇到一点点困难就知道逃避,你认为这样对吗?”    叶君致摇头,他也知道自己逃避的心态一点也比不豁达。    “先生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有时候就算你自己再怎么注意,一些不经意的行为也容易对学生产生影响。    人各有志,你想去做先生,这个想法也很好。    但是恕我直言,你现在还不够格当一位好先生。”    秦耀良虽然有时行为看着不大靠谱,但是他豁达的性子,坦荡的胸襟,对孩子们是正面的影响,是个合格的先生。    为师者,可不仅仅需要学识,还需要正面积极的品性。    叶君致品性不坏,但是也有小毛病。    这点叶君书已经看出来了。    不过叶君致现在还年轻,好好锻炼一下,可以成长起来。    这才是叶君书不认同叶君致回家当先生的原因。    叶君书觉得,小致如果在翰林院锻炼三年,之后如果想法还没变,再去当先生,也不迟。    叶君致对于叶君书的话还是听得进去的。    被他这么一说,叶君致也觉得自己现在还不足以胜任。    于是他羞愧道,“我知道怎么做了,子舟哥,对不起,让你失望了。”    叶君书拍拍他的肩膀,“你还年轻,不要妄自菲薄。”    既然决定要留在京城,叶君致又想回村里了。    本来他想着自己要回去做先生,就不急着回去。    叶君致也就只有这个假期能回一趟家里了。    叶君书没有提反对的话,“明阿姆一定很想你了。”    时间也还很充裕。    叶君致晦气回去没有一家拖累,可以赶路回去。    于是叶君致第二天就带着叶君书给的十个年轻力壮的手下离开。    带着仪仗队衣锦还乡,那是一甲三名才有的待遇。    其他进士要回家,都是自己想办法回去。    最多就是给些路费。    叶君致离开后,温毕华也没什么时间上门了。    这次他没有回雍州,留在京城里,准备和五殿下结契的事。    为聘礼的事,可急得他几天睡不好觉。    他不想委屈五殿下,但是家里底蕴可比不上京城世家。    最后只好把压箱底的银票拿出来,请叶君书帮忙弄些稀罕玩意儿。    亲事定在十月份,还有半年的时间,叶君书便答应了。    生活上忙忙碌碌,工作上亦没个空闲。    科举之后吴尚书病情好转,不过到底亏空身体,没几天后,就向泰安帝递交辞官请求,准备告老还乡了。    虽然前几封奏折被泰安帝压下去,但是第五封递上去后,泰安帝就松口了,准许吴尚书告老还乡。    这户部尚书之位一空悬,朝廷上下刚纯纯欲动,朝廷就下发圣旨,任户部左侍郎万兴昌为户部尚书,掌管户部。    叶君书等人早已看清事态,知道十有八、九会是万兴昌上位,如今尘埃落定,他们也不用担心会有什么意外了。    随后,众人的目光落在悬空的左侍郎上。    而其他人综合最近的事迹,隐隐觉得,很有可能补这个空的,就是叶君书。    一时之间户部上下对叶君书更热情了。    叶君书反而更加小心谨慎低调。    虽说如今三年考核期到了,但是一日不落实下来,就有变动的风险。    而且他和阿玙仔细分析过,最终觉得,他上位的可能性不大。    有了心理准备,待户部左侍郎真正定下来后,叶君书出其的冷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