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新年初始,整个北平城还沉浸在白雪初融的寂静里。 虞鹤已经连着好几日眉开眼笑了, 连走路的时候都带着风。 虞璁虽然眼中看出些端倪来, 却也没有点破, 只平日里等严世藩来述职的时候, 会留着神多看他两眼。 皇帝虽然要忙南巡的事情, 可毕竟现在坚冰未消,又没有急行军的必要,只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了工部。 他本身要忙的事情太多, 但关于制度设计和经济调控的事情, 都可以悉数交给发改委和皇家银行, 有限的时间都用来参与理工大学的蒸汽机研发和工部的交通线路设计, 也算是发挥余热了。 明朝已经有完善的水路和陆路网, 但是主要问题在于道路质量和沿途安全的问题。 当时朝廷这边颁发了开荒令之后, 伴随着人口膨胀带来的地缘扩张, 整个国家的山区和郊区边界都在不断的转化, 马贼和山匪的出没也在不断平息。 在接手这个满是疮痕的王朝前, 由于土地兼并过于激烈的原因,几乎有两百到五百万的流民无家可归。 藩王和相关的宗亲,以及豪绅默许的归献制度,让大量的田野都成为了高阶层的所有品。 后来推行了土改和税改政策, 又建立了无禄令之后,虽然西南和西北一带的政策推行的较为缓慢, 但是东南和东北一带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虞璁在工部的沙盘里有明确的画出西北和东北两条主要干线的区划安排, 他想要的, 是能够用水路和陆路的交通,进一步的向以时欣城为中心的经济特区输送更多的商贾和工匠。 眼下朝鲜还在内臣党争的混乱里,蒙古由于之前刻意的安排,也已经离内讧不远了。 虽然这个时代没有沥青路和推土机,可只要能够发动足够多的人力,完全可以把这件事情转化为一个大型的政府工程投资。 所以比起路线的实际设定,驿站的间断安排,小皇帝最关心的,其实还是整条施工线的薪水发放和最低工资问题。 这件事情做得好,会带动两条干线的百姓的生活水平。 做的不好,他就是下一个隋炀帝。 然而,没有摄像机,没有任何能够跨越空间的通讯方式—— 所以锦衣卫再次被暗中遣发了接近六十余人,提前去西东两条施工主路附近潜置。 皇家理工大学有成熟的会议厅和实验室设计,也是当初虞璁亲手参与调整和把控的。 工部诸臣汇集于此,还有少许的讲师也候在了旁边。 “陛下。”赵璜示意小厮推出半成品,神情既没有尴尬和不安,也没有因为工作无法完成而造成的担忧:“蒸汽机的研发……如今已经无法前进了。” 虞璁凑近了几步,去看这其中的联动装置。 当初他绘制了大致的图纸,又有意的提点了几句,可以说在绝大部分的器件设计上,都已经非常不错了。 这个蒸汽机的初代之所以不能正常运行,还是材料和传动装置的设计有问题。 明代有非常发达的瓷器烧制技术,但更多的在于工艺性的表达,而不是用于汽缸的耐高温高压的性能。 在配方和烧制手法不断改良的同时,第二个问题就是力和动能的传导。 虞璁看到这初代机的时候,愣了半天。 他突然想起来,中国古代的齿轮,跟现代意义的……差距很大。 似乎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相关的记载了。 当初去博物馆的时候,自己瞥见过青铜的齿轮,可是完全没有往那个地方想过。 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的齿轮,是如同车轮般厚实而且笨重的存在。 看似简单而小巧的普通东西,其实承载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当初在北平建立军工厂的时候,皇帝提出了流水线的建立,还奇怪为什么都是人力的流水线传递,而不是靠齿轮的联动设计。 现在等他真的看到初代机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 轮子,齿轮,履带。 这三样,可以完成一个力的转换和交接…… 皇帝低着头拨弄了下那个尺寸和契合度颇高的活塞,不紧不慢道:“赏。” 这句话一出,刚才那些还神情忐忑的大臣们都有点懵。 东西都没造出来,这就开始赏了? 虞璁被剧透了上下五百年,自然不会告诉他们,这蒸汽机应该是两百年以后才有的玩意儿……你们能造出一半来都已经可歌可泣了。 “陶瓷汽缸如果容易开裂和炸碎的话,可以考虑换土和窑子。”虞璁想了想道:“拿纸笔来。” 他凭借着现世的记忆,画了几样不同尺寸和形状的齿轮。 “这个应该用精钢铸造,会比现在这轮子般的玩意好用很多。” 中国古代没有太多系统性的工艺传承,但起码铸造技术是刚需,还是能跟上日益发展的需要。 在军工厂被建造出来之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被相当优厚的条件吸引了过来。 赵璜照着已有的制度筛选了一批人下来,让他们埋首于火炮和火铳的改良和研发。 从前工部那边场地有限,可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他们有专门的车间进行各种材料和时间的试炼,每一次的锤炼和烧制都有完整的前后记录和整理,无形中推进了各进程的发展速度。 虞璁开完会之后,特意去大学里面转了一圈。 他还记得朱载壡提过的事情。 如果说从前接手的明朝,是一个暮年的老人。 那他就像一个医生,在不断地改进这老人的心肺,让他渐渐地能够正常呼吸。 但是……还远远不够。 无论是私塾,又或者说学校的普及程度,还是医疗制度的设计,都是一团的虚无。 在寻仙考推出之后,虞璁心里就觉得不太对劲。 毕竟能够接触到数理,并且能够通过这些考试的,大多都跟出身和家庭有关。 比如沈如婉在未出嫁之前要给家里的亲戚算账,戚灵也是如此。 而真正书香世家出身,如同杨慎这样的人物,是断然不会有功夫和心思去看什么数理数论的。 可是国家如今缺的,就是这些能够参与理工方向发展的人。 他现在有意的把牛顿定律以及各种现代的概念扔进来,但是别说消化的程度了,理工大学如今的招生名额都有空缺——哪怕教部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应试范围和参考书籍,这个年代又没有新华书店,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能够通过寻仙考和新科举,进入朝廷和大学的,到底还是幸运儿。 朱载壡原本在西殿里跟着徐渭温书,又被黄公公唤了出来。 和他一起出来的,还有两个妹妹。 当初在中央医院的时候,虞璁就有意的让虞鹤去整理他们的言语。 朱载壡自然不必说,看问题的角度宏观而且非常有见地。 另外几个孩子,关注的点不一样,思考的方式也不一样。 他没有时间去把六个孩子天天叫到宫外去逛,可如今既然要调整医院的设计,最好还是让他们再看看,这医院平时是个什么样子。 孩子们换好常服出来的时候,一抬头没看见父皇,却看见了略有些眼熟的陆大人。 陆大人在过去几年里,在乾清殿里呆的久,但毕竟后面随着官位上升,事情越来越多,平日里又寡言少语的,自然没虞鹤有存在感。 陆炳其实不太会照顾小孩子,但虞璁去了工部之后还要去太医院那边开会,这件事只能由他代劳。 从禁军统领和锦衣卫的身份里出来之后,他身上的肃杀之气终于减淡了许多,较过去几年的冷峻形象,已经不知不觉间变得柔和了。 “陆大夫。”朱载壡来西殿的最勤,看见他也能反应过来是谁:“今日是您带我们出去么?” 在生性恣意又洒脱的徐渭的带动下,这孩子笑的越来越多,从以前拘谨又谨小慎微的状态里,在一点点的走出来。 “之前去医院的时候,由于是陛下亲临,为了护卫安全才遣散百姓。”陆炳看了眼这三个孩子,还是有些不放心:“今日带你们便服过去,是想让你们再看看,那里真实的样子。” 为什么……会把两个皇女也带上? 陆炳本身清楚虞璁的用意,只是还是担心小孩好动不好照顾。 万一磕碰着伤了哪里,也很麻烦。 他心里提了十二分的精神,把这三个孩子带出了宫外。 北平城依旧是平日里的模样,车水马龙不息,公交车又多增加了两条线路。 小孩们不一会儿就放松了下来,开始说笑着透过车窗观察外面的世界。 他们在虞璁和沈如婉的双重影响下,既保留了孩童的纯真和善良,又兼容了几分成年人的格局和思维方式。 只是这一次,连进入医院,都格外的难。 陆炳穿的是官袍,哪怕只是下了车,旁边的百姓都会自觉地避让,不会冲撞到他的身上。 可是整个医院,已经人满为患,连门口都有一群人在那挤作一团,想着法子要进去。 门口有四五个小厮都被挤得没法子了,高声道:“已经挂完号了,今日无号可挂了!” “凭什么啊!老子前天就在这里排队了!” “你们是不是收了好处啊?” 各种质疑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把那几个小厮的声音完全压了下去。 “怎么会……”三个孩子还没有下车,神情都有些愕然:“居然有这么多人吗?” “父皇为什么不再修一个大医院?”朱寿媖明显没见过这么混乱的景象,皱眉道:“疫病爆发了?” “不是。”陆炳明显也没有放他们下车的意思:“虽然郎中和游医还是有许多,但真正能够看重病重症的,又索价平平的,只有此一处。” 江湖游医之所以不被人信任,就是因为他们来去自由,医死人了也算别人倒霉。 可这里不一样。 医生是固定的,可以定期复诊——还一个个都是朝廷的人。 还没等陆炳再解释一句,远处突然传来了凄厉的怮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