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胆子真大
今年, 也是很重要的一年, 王晓悦她爸王一国与王家村大队队长王连业商量了一下,打算悄悄把田地分出来,各家按人口划分。 他们家山上圈养的那些动物越来越多,已经有村民发现这事儿了。 幸好有十几头野狼守着, 村民就不敢轻举妄动, 有些心思不好得却在背地里说,这些动物应该上交国家,或者干脆大家一起分了,怎么能私人圈养? 不过碍于王一国个人的悍名远扬, 他们还没那个胆子敢跑到县城举报。 或者这匿名信刚写出来, 就被截胡了。 原因就是王一国为防止会出现此类事情,专门还跟他妹夫莫东林做出担保, 以及透露了他计划的一大半,绝对会保证明年粮食增产到几十吨,这样的诱惑, 让莫东林不得不考虑。 真实现了, 他肯定就能受到上面的表扬, 甚至还关系到他的升迁。 要是实现不了, 还被人举报到省里,那他们都得完蛋。 这种危险与机遇并存的选择,莫东林犹豫半天, 才答应王一国, 关于他所做的任何决策, 莫东林都能表示支持和帮助隐瞒。 而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划分田地,是为了堵住那些眼红又嫉妒的小人之嘴。 他们不可能眼睁睁看着王一国继续圈养那么多动物,他们又分不到半点好处。 人心是贪婪的,谁不想分一杯羹。 肉就摆在眼前,他们吃不到嘴里,就只有想办法毁了或者逼迫王一国服软。 王一国却不会轻易被他们摆一道,他反要把那些人都拉下水。 各家划分田地,代表以后这地自己想种啥就种啥,积极性绝对比以前高。 以前是谁干得多,拿得多。 事实上,这种方法,看着效率高,时间长了,各人心思多得很,这工分也不是每月拿,是到年底了,拿出记账本结算,大家干着还有啥动力。 一旦这地到了自己手里,那他们不拼命干,来年吃什么,喝什么? 虽说是王一国兵行险着,但他想全国这么多人,肯定不止他这么一个人做。 大家这思想有时候是相通,为了更好生活,胆子大的人,绝对会先行别人一步。 也为了让大家不继续惦记他圈养的那些动物,他自动放弃划分田地。 他就要他们家那座后山,那座后山是老林子,平时很多村民上山捡柴,也不敢往深里走。 就怕熊瞎子和野猪蹦出来,咬他们一口。 这东西要是要是咬住你,那一条胳膊就没了。 他们还听过野猪吃人的传闻,就更不敢在树林子瞎窜。 便在半山腰砍棵小树回去当柴烧,或者结伴成群地去打猪草。 这么一来,王家村的所有村民都傻眼了,都在心里纳闷和谩骂这王一国是不是太蠢了。 你不要田,不要地,就要一座山有啥用。 哪怕他在山上养那么多东西,那卖了能换多少粮食,这还吃得饱吗? 有些脑子转得快的仔细一想就明白,王一国他不要田没关系,他们家现在都是工人,是上县城的粮店买粮,那他要那么多田,有啥用。家里就他和王老爷子两人,这得忙活多少天,才能把所有地都插上秧。 当然他们惊叹王一国敢做出这样的大胆决定,也并不敢效仿或跟随。 他们没王一国那样会打猎的本事,充其量就是设个陷阱,等哪只比较倒霉的兔子或野鸡被野兽夹夹住。 他们也不能放太多野兽夹,而且就算做了标记,万一一下雨,把标记都给冲没了,那不就看不到,容易误伤。 最重要的一点是,王一国圈养那么多动物,居然还有野狼这玩意儿。 野狼啥东西,他们太清楚了,那东西长得凶,还喜欢成群结队袭击人,比野猪还要可怕。 因此这王一国的危险程度,又在他们心中提高了一截。 猛人啊!想常人之不敢想,做常人之不敢做。 他们除了敬佩和羡慕之外,有再多的想法,都被王一国这接二连三地大动作,给搞得必须老实憋着,一点怨言都没有。 后山要承包,还得向村里交钱。 即使王连业是他从小到大的铁哥们,也要公事公办,不能轻心大意。 他还自己制定出了几份合同,选了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见证,双方进行签字和盖章。 等这事儿终于尘埃落定,没什么幺蛾子之后。 王一国就在山上搭了一个棚子,有时候动物生崽,他就住在山上,方便照顾它们。 家里大人和孩子谁有空,也可以上山给动物们喂食,打扫卫生,轮流帮忙。 不过大家都没想到,一直在备战高考的王成远,居然想留在家里帮王一国做生意。 不想去读大学了,这……这突如其来的决定,让众人都惊呆地站在原地,看着他。 “成远,你是不是担心考不上?没关系的,你去试一试,不成咱再另说,好不好?”李华兰语气温柔地开口,想要尽力说服他。 陈老太这次倒没急着出声,她先听听其他人的意思和建议。 “是啊!成远,你妈说得对,你总得去试过才下决定。”徐春花嫁进老王家的时候,王成远已经两岁,算不上多白嫩可爱,可好歹是一说话流利,讨人喜欢的小团子。 她还帮着李华兰带了好多次成远。 自然感情深刻,不得不说几句,让王成远考虑清楚。 王成远不为所动,坚持道:“妈,二妈,我真的想好了,考大学对我来说,只是一道门槛,我不想迈进去,我想跟着爸干,我不想在大学里面白白浪费时间。” “傻孩子,什么叫在大学白白浪费时间,这大学的知识丰富着呢!当年我和你爸都没那个机会和条件可以考上,我们遗憾了这么多年,你不能跟着我们遗憾?”李华兰是真觉得自己没上大学,是一件特别让她可惜的事情。 她当年成绩不弱,想考大学,无奈她当时已经被学校分配到工作单位,工作单位不放她去参加高考。 王一国不考大学,是约好了跟他三弟王一民一起去当兵。 到时在部队考军官大学就行。 宁将军都把他的规划给做好了,结果陈老太不同意。 这事儿就没成,再加上当时王一国年纪不小,再不结婚,他的三个弟弟都要被耽误。 无奈之下,王一国就放弃考大学,专心走人际关系,打点这,打点那,就是想将来孩子长大了,能多个朋友多条路。 “妈,您别说了,我心里有数,我不是读书的那块料。”王成远其实心思真不在考大学上面。 哪怕他成绩很好,很有机会考上大学。 他都不想再逼自己,他发现大学里的生活,他一点都不期待。 反倒在山上看着那些动物,照顾它们时,他才有了真正为自己将来的设想和画面。 很久之前,巧巧问他想干啥的时候,他嘴上是说先考大学,心里咋想的他很清楚。 他想做生意,当老板。 听起来是挺可笑,目标和愿望远远不及他几个堂弟实在。 然而他真的都想好了,再加上他爸王一国今年做出了让村里人都咋舌的举动。 他就全身上下,热血沸腾,恨不得和他爸王一国立马做出一番大事业。 至少现在他可以确定自己想做什么生意,从哪开始,从哪起步。 不像原来那样,没丝毫头绪。 “噗~”王成远这话说完,王和仁和王和川两兄弟就忍不住笑了。 徐春花和王一伟恨铁不成钢地给他们一人一个白眼。 这俩不省心玩意儿,笑什么笑。 王成远说自己不是读书的那块料是谦虚,他们俩说这话才是真正让人可信。 咋有脸笑他们堂哥? 王和仁和王和川被父母使了一个闭嘴的眼色后,互相对视了一眼。 他们突然笑出声,还不是因为觉得王成远在睁眼说瞎话,他们两兄弟拼命学习,成绩都上不去。 王成远上课态度那么散漫,都能拿高分。 说这话,难道不是故意惹他们发笑,或者膈应他们两兄弟天生蠢材。 可不管咋样,他们是真考不上大学,到那时就不用担心会被三堂会审。 弄不好他们连中专都搞不进,那就丢他们父母的脸了。 李华兰真没料到自己儿子为了找借口不上大学,连这种鬼话都说得出来。 他从小成绩咋样,她都看在眼里。 根本不存在他说自己不是块读书的料,分明就是他想逃避,随意编造的谎话。 “成远,你要想清楚,我们这么劝你,你不听,将来你后悔,那你怎么办?”李华兰这些日子为了能督促和监督王成远学习,花了多少心血和时间。 大家又不是看不见,自是最气愤王成远做出这种让人无法理解和不能挽回的决定。 旁人瞧着,都感觉这王成远不理智,太冲动。 他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吗? 但也有人支持王成远,比如他四爸和四妈,他们想得开,就算孩子不上大学,只要肯奋斗,不待在家里游手好闲,那他们没意见,保持中立。 王成远晓得他妈为自己操心和付出太多,她一直都想自己考上大学,为他们圆梦。 现在他做出这样的决定,着实很伤他妈的心。 他只能愧疚地低着头,坚持己见,尽力安慰道:“妈,我不会后悔的,您别劝我了。还有巧巧她成绩那么好,将来一定能考上最好的大学,为您和爸,还有爷爷奶奶争光。” 王晓悦正默默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不想让话题扯到她的身上。 最后还是没逃过她二哥的嘴,尤其她二哥用一种可怜巴巴和祈求的眼神看着她,她就没办法继续站在一边看戏。 反倒要满脸自信心十足地站出来,大声说道:“爷,奶,爸,妈,我会和洋洋考上大学,我们不会像二哥那样骗你们,我们发誓。” 说着,她还牵着洋洋的小手,一起抬起胳膊,攥成拳。 表示自己有多么坚定,有多么不可动摇! “好,乖孙女,乖孙子,你们有这个志向,爷爷心里高兴。”王老爷子一向尊重儿女后辈自己的决定。 他不开口,是因为王成远的这个想法,并没大碍,他只是不上大学,又不是做出啥大不了的举动。 而此刻王晓悦和洋洋有这样的目标,他是发自内心的想要支持和鼓励。 陈老太责怪地斜睨了王老爷子几眼,这老头子,该让他开口时,他不出声。 眼下大家都为王成远这件事着急,他就把重心转移到她小孙女巧巧和小孙子洋洋的身上。 真是狡猾! 李华兰被自己小闺女和小儿子这一番动作,给感动得十分欣慰。 她大儿子去当兵,二儿子不想考大学,想帮他爸做生意。 目前能指望的就是小闺女和小儿子,他们俩的学习天赋确实是与生俱来。 入学至今,从未考过九十九分以下的成绩。 王家村谁不晓得她小闺女和小儿子是神童,将来注定是要比他们小姑王美丽出息。 两个金疙瘩,押谁都是宝。 “巧巧,洋洋,那你们说得话都要记住了,别跟你二哥学,他就是一个脑子犯抽的人,有好前途他不走,非要跟着走那么危险的路子。”李华兰不是不清楚王一国做得那些事儿。 只是单独拎出来,哪一件不让人担心。 万一王家村明年的粮食没增那么多产,那她男人不就完了,是要被抓起来审判。 她这心里无时无刻不再担忧,虽然王一国不做没把握的事儿,可到底是有风险,没太多保障。 王一国听这话,就知道自己媳妇不仅对他们二儿子有抱怨,对他也是有一定小意见。 他必须得给自己媳妇吃一颗定心丸,让她别老是为他各种担心,免得他心里过意不去。 “华兰,孩子这决定没啥问题,你放心!我走这条道,也是跟宁叔通过气的。他告诉我,其实上面已经有人决定这么改革,只是还需要时间,需要有人做出成绩和鼓舞,他们才敢实行。”王一国不是愣头青,不是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人。 首先,他得为这个家,为自己爹妈,媳妇和孩子着想,不能一味地想干什么,干什么。 不能以一己之私害了大家不是? 李华兰侧过头,认真又埋怨地看着王一国,“那你这话不早说,你是不是不知道我们到底有多为你担心?” “不是,华兰,我错了,我对不起大家。我可以向你们保证,我做的那些决定绝对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和机会能成功。”王一国掷地有声。 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力量和信心。 让人听了,能马上卸去心中部分忧愁。 王成远越发笃定自己做的没有错,机遇已经摆在他眼前,再不抓在手里就要溜走了。 陈老太对大儿子做出的每个举动,都心中有数。 他们要是不这么做,麻烦会更大。 万一被村里人举报成功,那他们家不得受一些影响和议论。 以前的一举标语说得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到真下定决心做出决定的时候,千万不能退缩,一退缩,那真是把所有的满腔热忱都给抛弃了。 “老大媳妇,别说了,先让成远跟着他爸干呗!万一干不好,嫌累得慌,还是有机会选择去考大学,时间来得及,让他折腾去。”陈老太一发话,李华兰什么意见都没了。 她听婆婆的,婆婆咋说,她咋整。 不能把嘴皮子磨干,还要劝她二儿子,那样的话,倒激起了他的反叛之心。 王晓悦和洋洋自从说了这话,那真是半点余地都没了。 他们的目标就是考大学,还要考最好的大学。 这是奶给他们下得死命令,他们家目前有把握能考上大学的除他们两个小家伙,还有王学彬和王学飞这对双胞胎。 说句实话,王学彬和王学飞才是真正的书呆子。 他们爱读书,爱学知识。 不然王学飞咋会有当教授的愿望。 想当教授,必须要成绩好,上大学之后,还要参加课题研究,以及准备考研等等,不是一句话就能轻易决定。 今年年关节还没到,大家都要忙着准备春耕时,心里都有些慌里慌张,但还有一丝明显洋溢在脸上的喜悦之意。 虽说这个瞒上不瞒下的举动太大胆了,一不小心就万劫不复。 可对他们这些农民来说,绝对是利大过弊。 他们唯一能靠的就是种地,地种得好,粮食就多,他们也就有想头,有干劲。 “一国,你真不打算要那田了,不然我把我家那地分你一半。你说你不种地,光养兔子,我这心底都不踏实。”王连业一边赶着黄牛去耕地,一边碰上要去山里看王成远的王一国和王晓悦他们姐弟。 忍不住心中顾虑的开腔,想要帮他一把。 王一国对王连业这人还是了解的,每次被他逼着下决定,这顾忌就接踵而来,生怕担心他没地种,吃不了饱饭。 他就不跟他开玩笑,一脸严肃,“连业,咱们都是哥们儿,都说好了,我不要田,你咋还把这事儿记在心上,你是不是成心让人抓你的小辫子,说你办事儿不公道。” 王连业使劲摇头,“不是,这话不能这么说。我就是老观念,觉得干啥再强,也比不过种地。” 好歹挣不到钱的时候,还能从地里刨食儿。 “行了,今后你这话就别说了,让人听到,你这个队长还怎么当?”王一国说出去的话,决不食言。 他不要田地就是不要,他如今就准备着搞养殖。 他有好几个朋友是开饭店,还有一个是做拖鞋生意,需要用到的就是兔子毛。 他和人家都商量好了,他提供货源,他们只需负责买卖。 其他事儿都不用操心。 况且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将来还能再扩展,再联系其他生意人。 “大不了我不当了,我就跟我爹一样做个老农民。”王连业脑子一抽,当着王一国他们的面,说了一句气话。 王一国和王晓悦他们装作什么都没听到的朝他打声招呼,接着往山上走。 他这个当队长的心理压力肯定大,这几天,他们都瞧见,一批接一批的村民往他们家跑。 又是借黄牛,又是借种子,没话找话。 跟他一样都想图个心里安稳。 明明王一国和王连业搞田地划分的时候,跟大家说过,出了事儿就他一人担着。 不关他们的事情。 显然,他们不能完全相信王一国说得话。 如此,王一国又抽了一个时间,把王家村村民都聚在一起,跟他们当众发誓,还有谈话,和解决各种疑问。 甚至年过节前几天,他从山上打了两头野猪回来,每家每户都分到了一点野猪肉。 在年关节这天,吃得满嘴流油。 半点慌乱也没,大家都充满蓬勃朝气和实打实干的劲头。 大概是肉吃饱了,肚子里有油水,心跟着躁动,没有那么前怕狼后怕虎。 大半年过去,王家村的形式一片大好。 王成远跟着王一国干了将近一年,期间,遇到过很多次熊瞎子和野猪的袭击。 好在他身旁有几头野狼跟着,上去就围住它们,咬着不放。 他才每次都能脱险,还把野狼咬死的野猪肉跟野狼分一半,他拿一半扛回家。 相处时间久了,野狼们都能让他趴在它们身上睡觉,渐渐听得懂他的口令是什么,也会按照他说的执行。 比他想象中的还要忠诚。 李华兰也没坚持要王成远继续考大学,她就是心疼儿子,跟着他爹每天早出晚归,或者有时候不回来,干脆住在山上,又或者到外地联系生意,半个月才回来。 这出去见过的世面多了,人倒没有以前那般懒散,反而勤快得很。 谁让比他年轻,比他有本事的人一抓一大把,人家不仅没骄傲,还那么刻苦耐劳。 他要是不跟着学一点,警醒自己,那他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才能自己当大老板。 “华兰,饭菜给成远准备好了,眼看着要入秋,你给他多拿几件衣服?”陈老太拎着菜篮子进屋,跟准备上山去给王成远送饭菜的李华兰细心叮嘱。 李华兰也考虑到了,早从他和王成义住的屋子里,拿出几件干净衣裳,叠成整齐又方正的豆腐块。 “妈,你瞧这几件够吗?”李华兰指着她叠好的豆腐块问。 “够了,够了,还有成义他咋还不写信回来,这都快五个月了,我着急。”陈老太对自己两个大孙子,还是很牵挂。 手心手背都是肉,都是她和老大媳妇一起带大的,论感情,深着呢! 李华兰比陈老太还牵挂,还焦急。 老大当兵没几个月,她心头挂念,老二成天不着家,越晒越黑,她也时刻惦念和关心。 就没有一个让她省心的。 值得欣慰的是,她小闺女和小儿子都很乖巧,不生事,每天就抱着书本,练着大字。 她叫他们休息一会儿,他们都说一点不累,反正学着玩。 李华兰每回听到这个答案,都是无话可说。 他们把学习当乐趣,是好事儿。 不过在他们看来,太辛苦了。 再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作业一写完,就溜之大吉。 他们家这两个小家伙太老实,太实在了,你让他们出去玩,他们还不乐意。 她:“……” “妈,成义他进部队刚训练这几个月,肯定是没时间给我们写信。三弟当年新兵入伍,不也是隔了一年才写一次信,我们就再等等。”李华兰拿王一民举例子,陈老太就没啥好说的了。 她大孙子跟老三不一样,老三时常嘴上说,惦记他们。 实际行动根本不积极,一年才写一次信,啥玩意儿! 她相信她大孙子比老三强,一年至少写两封信回来。 起码宁将军是真看好她大孙子,上次来信还夸她大孙子跟他爹王一国是个优秀的兵苗子,前途无量。 “弟,你不出去玩吗?”王晓悦坐在位子上,用笔指了指院子大门。 她右耳好烫,肯定是她妈李华兰在心里腹诽,他们学习太拼命了 。 而王晓悦想说,她这么奋力学习,是想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学习狂。 这样就不用跟同龄的女孩子玩什么过家家的游戏,对她来说,真的太幼稚。 再说她跟同学之间相处很融洽,她知道女孩子最关注什么?男孩子最关注什么? 她有时候甚至还有一种自己是老阿姨的状态,看着那些水嫩青葱的萝卜头,在她身旁叽叽喳喳,她就感觉自己的心态到底是没放端正,没法跟真小孩儿一样,无忧无虑。 现在她开始责怪自己,把洋洋给带坏了。 洋洋跟他不一样,小男子汉,应该闹腾些。 咋就这么安安静静地跟着她每天一起读书念字,半点耐烦都无。 与他刚进学校上课的那情况完全不同。 “姐,我不想出去玩,他们都太笨了。”洋洋用毛笔写完一个大字,抬头说。 王晓悦:“……” 难道这就是智商上的碾压,那她弟太棒了,她要是没有上辈子的智商和学识打底,是不是就会成为她弟口中最笨的那些人。 洋洋瞄了几眼他姐眼神里透露出来的惊讶和佩服,忙加了一句话,“姐,你不一样,你比我还聪明。” “弟,你不用谦虚了,姐心里有数。”最让王晓悦越来越悲伤地是,她的个子真的没有她弟长得快。 她弟已经高她一个头,眼看着将来长大就要往一米八以上的个头奔。 她却缓慢增长,甚至每月每年均匀的有些过分了。 能指望的就是在她青春期发育时,勇猛一些,别拖了她弟的后腿。 免得让大家都不敢相信,她会是他姐? 洋洋仗着自己个子高,摸了摸王晓悦又软又毛茸茸的脑袋。 奶和爷说了,他要守在姐身边,保护姐姐,别让坏人欺负了她。 而且他长得快,个子高,就更能唬住那些人,跟他们打架,绝对轻松胜出,不费一点力气。 “弟,你怎么又摸我的头了,我怀疑是你给我摸矮的。”王晓悦站起身,佯装气哼哼地鼓起嫩白红润的包子脸,看向洋洋。 洋洋立即把脑袋放到了王晓悦的手下,大义凛然道:“姐,随便你摸,把我摸矮了,也没关系。” “说什么呢!你会越长越高的。”王晓悦揉揉洋洋常年只有一寸短的头发。 啊!真是愈来愈扎手了,不过弟弟还是跟以前似的,软萌可爱。 包子脸要比她大一圈,胖嘟嘟,越看越觉得他们俩真像龙凤胎,外村人都没有谁怀疑过或质疑过。 就算是本村人,都迷惑了,当年李华兰生王晓悦的时候,确实只生了一个孩子,没有多出来一个娃。 咋这洋洋长着长着就像王晓悦,莫非他们经常在一起生活和玩耍,便会越长越像一个人。 入秋以后,就要迎来秋收。 各家各户都动员起来,看谁家最厉害,种的粮食最多最丰收。 这积极性比往年厉害多了,就那不愿意干活和偷懒的都比以往勤快了一点。 “秀婶儿,你这是又上山去送饭?”这正在田里忙着收稻子的村民,见了路过的陈老太手腕挎着一个篮子,个个都喜气洋洋地扬起脑袋,朝她打招呼。 陈老太一一应声和回答。 全身轻快地都要被风吹起来,这些村民在刚划分田地那会儿,一个一个谨小慎微,满是忐忑和慌张。 而今终于干出一点成绩,实现她大儿子王一国为了让大家能自己种地,自己吃饱饭,对县长莫东林和上面做出的承诺,她就不得不感叹还是她大儿子聪慧,有主意。 这下,就算捅出去,也没人说他们不好,乱下决定。 果然这人还是要把目光放长远些,不能太局限。 他们家现在这日子是她做梦都没想到的,她大儿子王一国都拿着赚来的钱开始修路了。 他本打算还没这么快,可是他小闺女太聪明,读完三年级,又跳到五年级,再跳下去,就要上县城读初中。 他哪舍得让小闺女去挤什么公共汽车。 他想好了,要在县城给巧巧和李华兰,还有徐春花租一个房子。 她们三个住一起,方便照应,不用每天都要做公共汽车赶回来。 等学校放假了再回来住一段时间,至于修路是一件好事,利人利己,就算不为他闺女考虑,他也要为自己年迈的爹妈着想。 现在县城都不准牛车进城,说是影响街道干净和环境。 那他爹妈总是用两条腿去赶集,多吃力的。 他就想路修好了,这买汽车开,不用担心路太陡,开的颠簸,坐在车里,会感到非常不适。 之后的目标就是攒钱买房修房,他爹妈念旧,哪怕他把大房子买到北京,他爹妈也记挂王家村的一切。 不如把老房子重新修缮,让爹妈他们住得舒服些。 以后想家了,也能回来看看,住几天。 “嘿哟,使劲儿~” 王晓悦和洋洋放学,路过其他村民院子。 发现他们都打开院子大门,抬着一袋接一袋,或一桶接一桶,用打米机打好的大米。 大米颜色晶莹剔透,身体两边又尖又长,中间微圆,绝对是优质大米,并且产量充足。 人人都欢腾和雀跃,脸上这笑都没停下来,多少年了,还没见过这样丰收的壮景。 “巧巧,洋洋,今天让你爷,你奶,你爸,你们全家人上我们家吃饭,明白没?”王连业和他大儿子正一人扛着两袋大米进屋。 余光随便一瞥,就看到了两个挎着小书包放学的小家伙,脸上全是讶然和惊奇,分外可爱,让人不自觉地注意到他们,被他们给吸引。 王晓悦和洋洋点点头,说道:“叔,我们明白了,我们回家就跟爷奶,还有爸爸妈妈说一声。” 这王连业请他们一家人去吃饭,肯定是为了感谢她爸王一国。 搞不好,王连业已经接到了上面领导的通知,至于具体是啥情况,可能还要等她爸王一国去商谈。 她爷和奶就在一旁坐镇,出个主意或者提提意见。 “你业叔请我们去吃饭,当然去了。”王晓悦和洋洋回到家,把这事儿告诉陈老太,陈老太就毫不犹豫地应了。 说完,她还转身阻止了正要去厨房准备晚饭的周金兰,“老四媳妇,不用忙活了,你跟我上业小子家里帮忙,看看他们那米种的咋样,好吃不?” “妈,那咱是不是还要拿上一些兔肉?”周金兰停下脚步,站在门前,问道。 陈老太双眼赞同地朝周金兰投去一个你很懂事的目光,果断道:“拿,再把老大带回来的两只活鸡给他们拎去。” 王连业家里喂得母鸡少,才三只,他们家日子比不得他们,平时就缺衣少肉。 今儿他们请自己吃饭,总不好让他们太破费,把自家能下蛋的几只母鸡都给杀了。 他们人多,一起去吃饭,不多准备点菜,是不行的。 想到这里,陈老太又赶紧从柜子里拿了一斤海带和粉丝,还有两斤清油,以及十几个鸡蛋,带过去。 徐春香见状,都不好意思收下来,推辞道:“婶子,你这是做啥?我们请您一家人吃饭,是应该的。咋您还拎着东西上门,您这不是故意……臊我们吗?” “得了,春香,你甭跟我说这些,我不听。说得难听些,我们家这么多人上你家吃饭,真怕给你吃穷了,你就收下!别说这些没用的空话。”陈老太把手里的东西,硬塞在了徐春香的手里。 然后带着周金兰和徐春香一起在灶房忙活。 王晓悦和洋洋因为要做作业,暂时还不能去帮忙。 王连业回来看到两个小家伙,乖乖地在他们家堂屋做作业,他就笑呵呵地给他们一人兑了一碗麦乳精。 “叔,你喝!你那么累,我们要喝水,自己倒。”王晓悦和洋洋已经喝腻了麦乳精。 只不过他们知道这麦乳精在王连业家里特别稀罕,没王连业和徐春香的允许,他们家的那些孩子不一定能喝得上。 都是拿来招待客人的东西。 他们哪能嫌弃,或者没心没肺,一点礼貌都没有就端起碗给咕咚光了。 王连业被两个小家伙的懂事,给弄得心里十分温暖。 这巧巧和洋洋真是好孩子,比他们家的娃娃乖太多了,每见他们一次,就觉得自家孩子真比不上两个小家伙一半。 可惜他们家没啥好东西招待两个孩子,这麦乳精还是他爹生病了,他咬牙从供销社买来,让他爹补身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