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 第五百一十四章 兵戎4

第五百一十四章 兵戎4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夷州大岛曾经蛮瘴之地土夷生聚的外岛作为梁公身后的两大采邑之一经过数百年的经营与开拓也是另一番面貌。

    除了在来自对岸的捕奴大潮中远避岛中深山辟谷苟延残喘的土蛮氏社之外沿着横贯岛中的数条大溪大河已经是遍布城邑与村落人烟稠密而鸡犬相闻。

    而在夷洲的治下如今设五府十六州但其实质上除了国朝直管的五府并州城及近郊外其余大部分平原和丘陵之地都分散在数十姓大小藩家手中故而又称夷州藩以澄海公一脉世系代行管领之责。

    而在公室之下其中又以五府的地理形势各自以八叶之一薛氏为代表的五大世臣马首是瞻自开国历代几乎鲜有变化。

    直到三代前的废澄海公掀起的治平之乱几乎欲划东南半壁而自立之别号东梁而欲以北朝和解互通往来

    好容易才被匆匆回师的大军给镇压和讨平下来但是治平年间乘着北国内乱已经打到淮河边上的北伐事业也因此功亏一篑。就连守淮望江的胜型之势也最终没能保住。

    然后一一清剿退缩闽地的叛党再以闽中沿海为跳板输送大军登袭夷州陆陆续续的有打了三年多才在山中擒获废澄海公及亲党枭首太庙。

    期间岛中死者数十万民间损失不可胜数至今部分地方犹未完全恢复过来。而国朝耗用数以亿计此后的财政亏空足足用了一代人的励精图治才弥补过来。

    因此当时的幕府大政为了永绝其患开始将这个距离统治中心的分藩地一边从政治权利圈里逐步边缘化一边又强力推行郡县化。

    澄海公领下的三十余姓藩领也因此牵连甚广被烧成白地或是抢掠一空又被废并和裁撤的足足二十多家又从仅存藩家的保留地中强行分家五到十支自此式微下去一瘸不振。

    以至于原本处于国藩中流而偏居岛东近海一隅的依兰州兰溪之地的宇文氏依靠及时输军助饷协力平定岛乱乘势崛起而成为夷州屈指可数的大势力不但拥有练兵备蛮的便宜之利甚至还将影响拓展到了扶桑等地去。

    但在国府大多是勋贵眼中以矿冶起家而投机得势的宇文氏在家世底蕴上终究还是远不及所谓的“五脉八叶”老牌世臣显贵而被人视作骤起旋灭的暴发户之流。

    虽然厚有地方之利但在朝堂中枢之中却现有发展的余地和足够分量的代言人连载宗藩院里的代表都没有这也是宇文氏历代家主向努力改变的境况。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宇文家却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历代的宇文家主不但妻妾众多也都很能生女儿特别是漂亮的女儿。

    是以通过世代通婚和联姻宇文家族迅速与岛内各藩和国人世家结成了这样或是那样的亲缘关系和纽带号称“岛半之亲”。

    并且通过本家的影响和扶持最终将好些中小藩家逐步变做了宇文氏的附庸与从属而在夷州拥有了首曲第一的影响力。

    而在当代家主的众多成年儿女眼中他们的这位父亲大人显然是太过宠爱那个幺妹了宠爱的已经是昏聩不明了。

    虽然没有明言让她继承家业却不但划出带有大片山林和港口的北角之地任其胡作非为还暗中指派她去广府袭爵顺便接管当地的产业。

    这也最终在那位幺妹就地自择夫婿还带着家业倒贴上门的消息传来之后积累演变成某种激烈而汹涌的反弹。

    于是乎作为宇文家外海船团的重要人物宇文拔都字包村也在面临着某种两难的抉择。

    是放弃岛中过往和其他事物继续一以贯之的效忠远在广府的宇文十一娘还是接受现实而对如今的宇文家当权者们输诚。

    他毕竟越是姓宇文的一员虽然是血脉极远的旁支别系但同样也不可避免的被牵扯进家族站队的背景中去。甚至有人找上他威逼利诱要求他配合家中前来接管的人员交出这支联合船团及其所属的权益。

    这个结果让他有些愤慨和不安于是阳奉阴违的带船出海就在没有上岸过又暗中放逐和驱赶走了那些倾向家中当权者的人员也算是变相表明了具体的站队和态度。

    本以为就此走上一条决裂之路但现在他总算可以名正言顺的重新回到家族的领地中了。

    正所谓天有所不测之风云经过了前些日子跌宕起伏的大反转之后现在族里这些原本有些趾高气昂的人却有些惶惶不可终日起来

    毕竟他们针对远在广府的那位十一娘所做的手脚可不少。甚至越过病重的家主而私下动用印信出具婚书好吧十一娘许出去。

    在他们看来一个主动派人联系的澄海公世子无疑是一个及位置的巴结攀附的对象就算事后家主知情想要反悔碍于君臣之分也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至于十一娘这些年在夷洲经营的成果更是跑不掉若不是桃山粮台被朝廷划入北伐的名目之下只怕他们已经指使藩兵强行夺了回来了尽管如此在私底下对于十一娘名下经营的鸡笼山和北角湾一代还是没少动作过

    只是想捡个现成便宜的心思占了上风再加上其他的人心思也不怎么齐不愿便宜了别人这才一直拖了下来但没想到拖着拖着事情就出了变化。

    作为十一娘的靠山那个罗藩子不但全身而退还得以开镇一方在国朝拥有了偌大的权势和影响力就连他们昔日的宗藩澄海公家也要有所退让和接受惩罚更勿论他们这些远藩之族了。

    事实上他们已经被澄海公所迁怒了不但宗藩院里外围元老的位置落了空还被籍口“蛊惑世子行不义事”的理由撸夺了好几个相关人等的世妇和国爵勒令自省待罪。

    剩下的人也迫不及待的将已经病重的宇文家主给重新请了出来作为缓颊和补救手段又许出若于的好处和权益又以闭门思过为由加强了身边的护卫。

    就是担忧十一娘的报复和反制手段。但正所谓有些东西不是人为意志想要逃避就能逃避的了的。

    比如这次随着宇文拔都一起回归却又在近岸半道偷偷下船的那些人手。

    作为被突围的帅司给遗弃在徐州城内数万名来自各地的辅兵和民富之中的少数夷州人仅过了一番训练和甄选之后他们也得到了最新的任务就是追随平将门回到夷州去重建起规模更大的海路驻泊地和粮台来。

    而其中又有另外一些人兼带了额外的任务就是顺道去解决掉一些来自地方上不确定的因素和隐患。

    前些日子出自罗氏大宅的清算和追索甚至蔓延到了遥远的东婆罗洲去而那个几个在婆罗洲会馆里扮演了某种吃里爬外角色的当地藩家更是付出了相当惨痛的代价和利益才保住了余下的语话权和不予继续追究的保证。

    大多数墙头草出于自身的利用价值固然是可以被暂时放过但是幕后的主使者却是必须针对性杀鸡儆猴的。

    现在终于轮到了夷洲方面。

    郓州

    而直到我军进入了郓城之后我才发现当地军民的热情居然是半年多前留下的一点余泽还在发挥作用的缘故

    因为当初撤退时路过郓州休整的期间不但解救了了受围攻的巨野城还多活了胡马盘踞的郓城最后在出发前往徐州之前又将一些淘汰的武装和带不走的物资就地散发给巨野、郓城等几个地方的民众。

    而他们就凭借本留下的这些剩余物资和武备居然熬过了这个冬天又在整个春天到夏天的胡马子屡屡侵袭下守住了城池而继续坚持了下来。成为附近数州处境最好的一群人了。

    再加上本阵里故地重游的郓州兵故而这里也是少兼对本军有所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地区之一了

    因此我再次就地补充了一批兵员又安排了专门的人手连同他们的亲眷家属一起护送后方的本军控制区去。在巨野城设立了的第二个留守粮台之后

    又继续挥师向北这一次我们就得到了当地的运力支持当初留在大野泽内的那些船只也被重新修缮和启用起来装上一些大件的辎重和伤员沿着运河故道伴随本军一起继续向西进军。

    因此得以比较轻松的出雷泽县而进入西邻的濮州境内然后转道向北一路拿下临浦、范县濮阳诸城这一带可以说是城墙残破而防备空虚里面的武装人员也是面黄肌瘦有气无力的几乎一鼓既下或是未战先逃了。

    在一路上又遭遇了好几支盘恒于道的胡马部帐不过具体战斗力就乏力得多俘获中也不发老弱据拷问得知他们已经是第三第四批次南下进入中原的塞外藩胡了很多是听说了南方空虚不设防而从塞外举族迁徙过来的因此夹杂了大量的老弱妇孺。

    而先期抵达的比较精锐的藩军胡马显然都去侵略剽抄更加富庶温暖的南方地区了。因此留在当地的只剩下这些正在放牧生息的老弱部众。

    他们也显然未能意识到我们这一路就这么长驱直入的打过来而是把我们当作了一些出来抢粮和牛马的北军残余因此主动的沿着道路发起攻击在主要战力覆灭之后又猝不及防的就连同放牧的牲口一起大多做了俘虏。

    由此可见这些入寇盘踞中原的胡马子哪怕安定下来之后依旧是各自为战而缺少互通声气和协同的意识这对于我的触及部队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但是看到原本人烟稠密土地富庶的中原田土居然大都变成了这些胡马部帐上好的牧马地实在让人不是滋味。只可惜我眼下兵力不足所能控制的区域也是有限更兼在青州立足未稳。

    只能坐看沿途过来的大好河山纷乱无主空蹉叹而无力继续进取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