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 第三百八十章 战云2

第三百八十章 战云2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停电了一整天写好的段子也没了只能再酝酿还在晚上来电后重新写好赶在零点前把今天的份发出来

    随着张叔夜的一声令下藏在丘陵间满山满谷的军士像是汇集的潮涌一般的奔流跃动起来。

    这些行踪消失的河北军这段时间其实一直在贴近黄河南岸的丘陵间行军避免深入平原腹地。

    因此借助两岸分布的黄土丘陵遮掩沿途不但有北朝一直缺乏存在感的黄河水师各种不遗余力的输送补给。

    还因为对沿途渡口的有些掌握而时不时得到对岸兵员、战马的补充让这支高强度转战下来已然有些伤痕累累的疲弊之师迅速回复旧观起来。

    更兼东南帅司全力投入攻打都畿道沿岸更多是一些二三流的警戒部队在第一次登陆时已经被一扫而空虽然帅司努力补救但是很多地方至今尚未恢复过来

    但给了这路冒险突进的军马以相应化整为零的活动空间。

    再加上沿途地方武装各种活跃的变相遮掩和误导在己方也在刻意避战的情况下南军一直没能抓到真正的行踪只打掉了一些作为疑兵的尾巴。

    但是随着他们开始四出打劫和掳获辎重队后活动范围就不免被逐渐缩小和确定下来。

    一队又一队的骑兵探哨在原野上消失或是逃还抽调自南军阵前的搜索部队也终于咬住了这只北军大部活动的行迹

    但是张叔夜的大部分目的也已经达到了。他冒险强渡过河来别开一路战线可不仅仅是支援和汇合都亟道的友军而已。

    余下的事情便只有交给天意了张叔夜看着蜿蜒而行的队伍心中如此暗道

    新编成的第一猎骑营带着马蹄水印的风雷旗正随着骑兵纵横的身形分作大队小股的战术演练驰骋在尘埃之中。

    自从新军右厢重新归建帅司之后他这一小部“借调”的人马也名正言顺的在某种条件交换下正式成为大名鼎鼎的“满万不可敌”的一份子。

    有些踌躇满志的骑营别将赵良嗣亲自示范和督促着部下练习和演示着在马背上装填和发射的技艺哪怕最初的好几次险些被有些紧张过度的坐骑给从马背上颠下来。

    虽然他是一名传统战法熏陶出来的骑将但不妨碍他为了更好的前程和机会学习熟练使用新的武器和战术毕竟这是一只以铳器为核心的部队

    按照他最初的想法若不想逐渐被边缘化或是沦为战场配角的话多少也要和大队步调一致的会使火器防身才对。不想却正中那位罗将主的下怀给人给枪的得到全力扶持。

    但是赵良嗣的这个决定却一度在内部引起了不小的反弹和非议一些明显坚守马战传统和荣誉感的将官甚至带头抗拒使用这种明显非骑兵正道的武器

    特别是可能要徒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重新掌握这种明显会削弱骑兵冲阵血勇的战法。

    但显然他们都低估了这位想要有所作为的骑兵官所具有的决心和意志他直接拿出铁腕手段严惩了数个挑头闹得最响的又将若于阴奉阳违之辈赶回到本来的部队或是于脆开革出去才将这种势头强压下来。

    先从师法教导队的战法开始学着下马站在地上组成简单的排射队形然后是骑在马背上射击的适应过程然后才进步到徐然小跑着奔驰一定颠簸和节奏下的移动放射。

    然后是比照步队的训练大纲结合马战的经验从线列冲锋衍生出横队、纵队大步、快步乃至散阵飞驰的配套战术来。

    这样他的部队在正式组成密集的线状冲击敌阵之前便多了一个在马上排放铳子的步骤而已。

    然后冲阵的骑兵部分用刀部分用矛遇敌用矛在前冲开敌阵的序列马刀跟进用近身劈杀撕裂分割后队。一旦陷入不利的缠斗则用铳击交替掩护脱离。

    他们甚至还装备了部分专门给骑兵用的双发短身马铳然后他们就在日常的追逐和遭遇战中发现这东西的好处了。

    虽然马铳这东西比起骑兵用的角弓或是手弩什么的在射程和角度有所不及但是胜在轻快便携能持久还不影响马战冲击和近身缠斗的效率。

    这也成为了这些不善骑射的南国骑兵可以对阵乃至正面对抗北地骑兵的重要补充手段。

    由于南朝缺乏培养重甲冲阵骑兵的土壤因此这些数量有限的马军都是按照轻骑的标准和战术进行训练而格外强调机动灵活。战术也对以士回的牵制、骚扰偷袭和分散冲锋为主。

    因此多了马铳作为副武器后他们就可以远近兼用的打击敌人采取分散包围绕敌转圈攻打的战术逐渐拖疲拖死对手。

    虽然这些理念还在实战的尝试中有些还是纸面上的战术规划和前景构想未经过大规模战阵的检验且有待进一步的时间和改良

    但已经足以赵良嗣对这支军队的将来充满某种期待和和野望也不由对于能够亲自指点他马战方向的那位军帅大人充满由衷的敬意和知遇感怀知情。所谓的生而知之也不过如此把。

    特别是马上铳击的战术已经在侦查警戒、巡逻、骚扰、追击中体现出足够的价值来。起码在野外不可避免的遇敌接战前只消先抬手给对方来一铳子招呼就多少有所收获和惊喜。

    就算打不中近距离排放的惊吓也足以打乱对方坐骑的冲势和节奏了。

    且不论新入伙的赵良嗣是如何心潮澎湃又是个人崇拜情节萌发的心路过程。

    行军的过程中我却在指导者我的虞侯和幕僚们做着某种战争前景的评估

    任何国家层面的决战都是国库储备、生产力积累和人口比例、动员效率等因素下综合国力的比拼和消耗不是靠一场或是几场胜负就可以轻易决定最终结果的。

    再这场问鼎天下的终极对决之中南朝无疑是占了兵多将广、准备充足的天时而北朝则更多是内线作战的主场地利至于人和什么那就是大哥不笑二哥两边都有各种刷新下限的存在。

    战争打到这个程度已经没有多少速战速决的速胜可能性了只能是尽可能的积蓄力量堂堂正正的逐一逐点的碾压和推进过去或者重新陷入僵持和对峙回到漫长的拉锯和对抗时代才是大多数常态

    因此只有一方人力物力彻底枯竭精疲力竭的倒下才有可能分出结果来。而今年的冬天将会是一个重要的分野。

    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我也要重新考虑我和麾下这支人马在这场战争中何去何从的自身定位以及在时代和阵营的大背景下个人山头和小团体立场的重新界定。

    毕竟我已经是有资格独领一路军马诸事有资格战队和表态的一方镇守候选了而不是原本只需考虑完成任务和攻略目标就能够满足一时的普通军头。

    哪怕目前所呈现出来的东西还是相当的粗糙和模糊。但是有所准备还是比还无意识的随波逐流被动应对的

    这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近来一连串消息引发和触动的。

    虽然我人在军前但是通过奔走在军前的特殊商队后方的消息也多多少少有所遴选的陆续汇集到我这里来。

    比如后方江宁行在兼大本营终于有所大动作了。

    北召还后方的那位东南招讨宁总管用了半年多时间全力整合江南地区那些易帜军州藩镇的旧部。

    最终梳理出近八万的生力军来作为东南路大军的后援其中第一批“常揭”“奉圣”两个新军号约三万人已经渡过江北向着淮上行进而来不日将加入北伐军的麾下。

    作为某种附带影响的结果我们这只看似兵强马壮的生力军也不再是帅司某些人捏着鼻子也要暂时容忍下来的唯一选择相应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也势必有所下降而带来任务、配给上的一连串变化。

    另一方面则是江都的粮台营地发来的地方见闻说是虽然东南之地已经在南朝的一统之下但是江南一代的民生依旧颇为艰巨甚至还有所恶化出现了部分流离失所的逃亡景象。

    原因也很简单这些江南士民在统一后并没有等来天下太平就此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机会反而因为北伐军前输送的需要而陷入某种后续影响的困境中。

    主要的根源是为了弥补秋后海陆运输逐渐困难的短板在江宁行在的大力倡导下江南各地新上任的官员第一件事就是尽可能的搜刮人力物力以满足大本营从陆路输供军前的需要。

    而相比海运陆路长途转运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所需人力和沿途的消耗颇大距离越远消耗就成倍上翻而且可以说扰民十分严重。

    而原本的漕河体系却早已荒废多年于是又有人提出组织人力逐段疏浚以部分提高输送的效率这个消息传出后于是沿漕百姓又有些骚动不安了。

    虽然一时半会还很难对军前造成什么影响但是战事一旦有所僵持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为自身的安危乃至事业和成败我也必须考虑一些比较坏的可能性和打算以及相应的后路和对应措施了。

    当然了这种悲观主义的言论和看法在目前的形势下还是不适合出现在我和部下探讨的范畴之内以免杞人忧天式的自乱阵脚或是扰乱军心只能用这种命题和试练的方式悄悄进行一些准备而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