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 第三百二十六章 补兵和装备

第三百二十六章 补兵和装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随后我看见这些人的时候就不免有些大失所望了

    这些军卒身穿布衣少数人才有半身皮甲或是漆竹甲都带有被称为“矮矬子”“罗圈腿”某个民族的明显特征身型也比我部的大多数士兵都瘦小一些也就比道路上的那些饥民好一些。

    这就是派给我们的补充兵员?所谓的扶桑辅兵队?好吧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去面对了我甚至可以想象的到后方的谜样生物是用如何的表情和声调来如何吐糟我的。

    一想到我居然要用一群鬼子的祖先做为部下以类似黄协军的身份在中原大地上作战这简直是让人感觉荒谬无比的某种时空倒错了。

    好吧至少这是国人的内战他们也只是某种意义上的消耗品我如此安慰自己道。

    在这个时空他们作为南海大开拓时代的炮灰和苦力几乎伴随了唐人在海外开拓的所有历程所以大多数人或许鄙夷或是歧视有之倒称不上什么厌恶感。

    倭国的扶桑藩之所以盛产各种苦力和廉价炮灰

    主要原因却是可以上溯到数百年前自从孝谦王时代因为宠信法相宗僧人道镜、玄舫并委以重任而导致了传统的本土势力反弹在平成京爆发以太政大臣藤原仲麻吕为首的夺宫之乱然后引入外援之后才得以彻底击败

    然后作为外援的代价唐人开始在倭国沿海圈地建垒营田开矿倭国也随着各种租借地和分藩一步步走向了被唐人殖民化的道路。

    当然了这种殖民化是在劝教王化的旗帜下完成的因为当时的倭国上层几乎满地都是仰慕中华的带路党对来自上国各种经济文化政治上的渗透几乎是倒笈相迎踊跃争先的毫无抗拒接受。

    后来于脆像其他亲藩之国一般派遣嫡系王子入朝为质然后在老王隐退或是身故后由天朝王师直接护送回国继位这样多少直接规避了惨烈的继位斗争

    而作为这种殖民化过程的副产品也给落后的倭国带去相对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丰富物种因此长期以往扶桑诸岛上的人口也是暴涨了许多为了缓和资源和生存空间的矛盾对外的劳役输出就成了历代倭国朝廷的一大传统沿袭下来。

    倭人亦因此有了海生和土生之别也就是倭国本土出生的和海外藩家内出生的虽然都是倭人但是风俗面貌已经是天差地别了。

    因为他们作为唐人种植园里的打手和监工角色经常会被配给各族来源的女性作为配偶繁衍家系因此他们的后代也因为混血而千奇百怪因此更喜欢称自己为归化人。

    其中一些作为藩主的代理人回到扶桑国中继续发展而在倭国内部逐渐所谓海生倭人的派系。

    不过这些倭兵更擅长的山地活动放到这个主要是平原的地形上来有什么用处呢。难道用身高来绊倒敌人么或者藏在草丛中玩潜行背刺么。

    而且倭人因为某种传统和先天环境的影响虽然有着吃苦耐劳需求很少就能维持的名声但却另一方面作为士兵以死心眼一根筋著称。

    在战地上也比国人更缺乏眼光和变通所以除了藩军中诸如“隼人军”、“志能变”等少数几只颇有名气的倭兵部队外更多时候这些倭人是充当某种廉价消耗品的角色。

    理由无他他们平时就像是阉割过的牲口一般任凭打骂羞辱依旧是一副服服帖帖的恭顺样子可是一旦上阵就很容易陷入某种不可收拾的疯魔中

    嗷嗷乱叫着可劲的埋头往前冲一不小心没控制住就很容易撞进在敌军的结阵或是坚垒上不是短时间内就死伤殆尽中就是耗尽体力和锐气跑都没能跑掉而被人打杀俘获几乎很少留有余力和后手对自己人和对敌人一样的狠。

    这种波动过大的战斗力起伏和情绪变化却是大多数将领所不喜的所用他们大多数时候的作用就是一波流的先行攻击用来试探敌军的深浅兼消耗敌人的弓矢之后让后才是全面压上的正式攻击的。

    而这批倭兵正是处于诸侯割据中的扶桑诸藩按照臣属的义务联合起来给南朝提供的部队之一而我这里的一批据说主要是来自位于九州岛所谓太宰府下辖的世兵。

    因为追随各自领下常年相互争斗的缘故很有些操使兵刃和团体战斗的经验只是被国朝征用后就彻底打散归属和阶级按照人头来配发使用。

    这一次补充给我的足足有三千人就这么一天只吃两顿每顿只吃一个饭团而在一百名骑兵的监督下就这么别无辎重或是装备的就像是驱着羊群一般匆匆赶过来前沿军行司还真是慷慨之极啊。

    此外还有两个营的射生藩兵看起来虽然风尘仆仆但是勉强可以保持队形依稀还像那么回事自报家门却是来自东海三藩之一新罗藩的步弓手因为地缘的关系新罗国比倭国更早被殖民和渗透几乎早在两百多年前的尚德年间。

    因为在此起彼伏的国臣内乱中焦头烂额屡次被权臣架空和凌逼而不堪重负的新罗女王金善真就急匆匆派密使入朝献了图籍户册然后再王师的保护下带着历代积攒的珍宝财货举族迁去长安做一个富养天年的乐浪公了

    待到战乱稍稍平复后而新罗故地也变成了名为新罗藩的新兴分藩乐土沿袭到如今的东海三藩之一。

    因为新罗故国中部和西部多山其山民都是天生的猎人兼射手因此相对孱弱的平原低地种新罗人他们也是藩军中射生义从的重要来源之一常见于南北藩镇长短期雇佣的军伍中。

    虽然野战不行但是作为守城据垒的步弓手还是颇为称职的甚至早年大唐边军的戍垒中亦是充斥着这些藩属征发的山民。

    但问题我是他喵的火铳部队弓弩什么的都淘汰给散兵了要这些短腿又不善近战的家伙做什么。

    好吧这派给我的都是什么歪瓜裂枣的奇葩啊。

    但我还是没法退回去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下来然后很快下了决定将这些倭人打散没收个人装备和物品安排到散兵队中去让人监督着先去做一些简单粗重的重复劳动。

    新罗步弓手则以团为单位补充到暂编第四营里去作为那些还没有火器化的辅军大队某种过渡的替代物。

    虽然打退了敌人但是对于被炒来说也不过时稍稍受挫而已我的赚尽一切机会生聚力量应对下一次不知何处何时的进攻呢。

    这时候淮水以南总算送来一个真正的好消息我的辎重头领钱水宁带着从润州、江阳、江宁一带征募来的徒手兵额三千多人以及数百名来自龙州团练的后备兵员紧赶慢赶的数天之后终于抵达了寿州。

    驻扎在陆丰一代的龙州团练现今变成了我的后备兵员的训练序列大批来自龙州和抚远州的婆罗洲子弟正在那里接受基本训练和操行。

    有了这批可靠兵源几次大战积累的战损和长时间积压的疲惫才由此稳定下来。

    他这一次还带了十几具新式武器的样品先行用马车拉着送过来然后由材官孔吉吉为我展示如何操作和使用

    要知道之前孔吉吉领导的枪火组就尝试过将并排的枪管固定层叠起来做成一个简单的巢式枪架

    理论上可以达到数十人密集排射的效果不过散步和准头就实在不能令人满意还缺少转向和调整的余地装填一次也颇费时间和周折。

    因此我的军匠们开始换了一个思路于是就有了这件外形奇特的新式武器:木杆包铁的三脚架

    三脚架子上的长管和后面硕大的轮盘活像是亲直团队和教导队配备的那种转轮快抢的放大精简化版约莫有寸半的管径。

    这不就是转轮炮么我在中**事革命博物馆里倒是见过类似的东西属于我大清晚期有一个奇葩的引进项目作为某种落后于时代的眼光而被人坑了的证据不过对于我所处的这个年代来说还是颇为先进的。

    只是我还没想到这东西他们就已经搞出来了。

    孔径、外形和原理有些类似后世的榴弹发射器只是因为金属材料限制管壁厚了些还加上熟铁强化箍发射的也是二三十枚一包的散丸而且是人工手动扳发旋转射击的。

    不过因为尺寸放大了对加工工艺的要求反而降低了而且用的是铁皮包卷而成的金属弹筒解决了原本燧发枪的底漏问题十五发和九发的两种弹轮保证了某种短时间内的急促射速。

    据说一个老手操作之下可以在十分之一刻之内将一个弹轮全部射出去作为某种意义上的大号喷子这种转轮炮的射速甚至彼普通铳手还快上一些。

    而一架转管炮至少配五六个单轮和专门装弹的人手这样形成一定数量后某种持续火力就出现了。

    至于命中和精度拜托这东西本身就是靠扇形散布来保证数量上的杀伤覆盖。正好填补一下从舢板小炮到普通长铳之间火力遮断的缓冲。

    我的铸铁小炮因为本身材质和使用频繁的缘故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磨损和扩膛效应了而且比起铸铁小炮这种转轮喷子也更适合放在车上在中低速移动中射击使用

    除掉脚架也有十几斤让士兵轮流扛着在山路行军是没有问题的。

    这也算是某种科技前置把我不由自我安慰到起码金属定装子弹的科技树雏形已经点出来。

    不过也有很明显的缺陷就是构件之间打多了就会膨胀变形而故障频生然后需要手工重新敲打校正直虎才能继续使用

    而且比我曾经见过的那个家伙更加厚重一些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受限于材料和工艺只能做的厚重来增加整体强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