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资金链(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
“好。”
陈秉文点点头。
随即,他又看向方文山:“方总监,你和顾律师仔细研究一下我今天拿回来的和黄集团文件资料,和黄集团董事的名义,逐一拜访持股超过0.2%的股东。
了解他们对和黄的...
晨光初透,山雾渐散。源舍的鸡鸣声划破寂静,吴婶提着竹篮穿过菜园小径,篮里是刚摘下的青菜与几枚土鸡蛋。她脚步轻快,嘴角挂着笑??昨晚的晚会让她睡得格外踏实。那枚“微光勋章”虽没颁给她,可当小宇在台上说出“多一点真实的声音”时,她忽然觉得,自己三十年来默默烧饭、留剩菜、送热汤的日子,也被听见了。
回到厨房,灶火已由值班的年轻人点起。水汽升腾中,一锅小米粥咕嘟作响。吴婶掀开蒸笼盖,白雾扑面而来,恍惚间仿佛看见二十年前那个蜷缩在街角、饿得发抖的自己。那时没人问她名字,也没人递一碗热粥。如今,这间厨房却成了许多人第一个醒来的理由。
与此同时,阿强正蹲在配电房外检查线路。昨夜一场冷雨让部分电缆受潮,他天不亮就赶来排查隐患。手套沾满油污,额头沁出细汗,手机在口袋里震动不止。他掏出一看,是母亲发来的视频:镜头晃动,屋里贴着红纸,桌上摆着两副碗筷。“儿啊,妈今年包了你爱吃的韭菜猪肉饺,等你回来吃。”语音带着颤抖的笑意。
阿强鼻子一酸,迅速回了个笑脸表情,却迟迟没说话。他知道,自从那次法庭对峙后,父亲再没跟他讲过一句话。而母亲每一条消息背后,都藏着整座沉默大山的重量。他低头看着掌心的老茧??那是修了十年电路磨出来的印记,也是支撑他站在这里的凭证。他终于不是那个只会偷电表、被邻里指着骂的“废人”了。
不远处的心理咨询室门轻轻推开,李文静披着薄外套走了进来。窗台上摆着几盆绿植,是孩子们送她的新年礼物。她打开电脑,调出今天的预约名单:第一位是十七岁的女孩小舟,因校园霸凌患上重度焦虑;第二位是外来务工的父亲,想为自闭的儿子寻找干预资源;第三位……她目光一顿,备注栏写着:“曾参与‘回甘源’广告拍摄,现感到羞愧。”
李文静怔了片刻,随即在日程表上加了一行备注:**倾听优先,评判退场。**
上午九点,园区迎来第一批访客。一辆大巴缓缓停下,走下来的是一群特殊学校的师生。带队老师拉着周志远的手连声道谢:“上次你们寄去的‘冬酿姜枣茶’,有个从不开口的孩子喝完后,第一次主动说‘谢谢’。”随行的孩子们手里捧着画册,翻开一页页稚嫩却真挚的涂鸦:有冒着热气的糖水碗,有牵手的人影,还有一个孩子画了一扇开着的门,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欢迎”。
周志远弯腰接过画,眼眶微热。他领着孩子们参观微光馆,在《源舍之声》展区停下。“这是小宇哥哥录的雨声,这是吴奶奶切菜的声音,这是阿强叔叔修好电灯时大家鼓掌的声音。”他说着,按下播放键。录音里传来一声清脆的“亮啦!”,紧接着是欢呼与笑声交织成的暖流。
一个小女孩踮起脚尖问:“叔叔,我能也录一段吗?我想让我妈妈听见我唱歌。”
“当然可以。”李文静蹲下身,递上一支麦克风,“你想唱什么?”
“《世上只有妈妈好》。”女孩轻声说。
录音开始,歌声稚嫩却不怯懦。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整个房间安静了几秒,随后爆发出掌声。李文静悄悄抹了眼角,低声对周志远说:“你知道吗?她三个月前还拒绝和任何人对视。”
中午时分,陈志强匆匆赶到办公室,手里攥着一份文件。“志远!海南那边出了状况??‘回甘源’注册了‘回甘?乡野版’商标,包装设计几乎复制我们的‘源头直击’系列,还打着‘致敬初心’的旗号上线预售!”他把平板往桌上一放,屏幕上赫然是高度相似的极简风格瓶身与田野背景图。
周志远静静看完,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南姜茶,温度正好。“他们学得了形式,抄不了过程。”他淡淡道,“你记得我们第一年做产品溯源时,花了整整四个月走访农户、建立档案、培训录像吗?他们能伪造一张照片,能伪造三百七十二个真实的故事吗?”
话音未落,林慧推门而入,怀里抱着一台投影仪。“别光说,用事实说话。”她将设备接上电源,调出一段新剪辑的视频??画面始于清晨五点的广西姜田,老李蹲在地上,一锄一锄挖出南姜,镜头扫过他布满裂口的手掌;接着切换到运输车上的温控记录仪,再到清远工厂张大柱亲手点燃炉火的瞬间;最后定格在一位小女孩接过“冬酿姜枣茶”后的笑脸,她用普通话一字一句地说:“谢谢种姜的爷爷。”
“我把这段投到所有社交平台,标题就叫《看得见的回甘》。”林慧说,“不点名,不攻击,只展示我们的日常。”
两天后,这段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评论区涌现大量对比帖:
> “左边是演员演‘下乡’,右边是农民真的在地里干活。”
> “一个品牌在造神,一个品牌在做人。”
> “我愿意为一双真实的手买单。”
更令人意外的是,几位曾为“回甘源”拍摄广告的年轻艺人私下联系团队,表示希望参与《微光录》录制。“我们被骗了,”其中一人坦言,“他们告诉我们原料来自自有农场,工艺全程监控,结果……我们连基地都没去过。”
周志远逐一回复,并邀请他们来源舍住几天。“不用代言,只要你说出亲眼所见。”
春节假期结束,城市逐渐恢复忙碌,但源舍的热度并未减退。每周六的“开放日”报名人数持续攀升,甚至需要抽签入场。有人带来旧相机捐赠给“微光录”项目,有人自发组织义工队清理周边河道,还有退休工程师主动提出帮阿强升级电力系统。
黄德昌带着学员建起的生态堆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猪圈改造后的空间整洁明亮,发酵槽整齐排列,空气中竟无一丝异味。他站在门口向参观者讲解:“每一公斤有机肥,都能让三平方米土地恢复活力。这不是慈善,是循环。”
与此同时,《全民共治计划》进入第二阶段。“回甘议会”首次线上会议召开,百名用户代表通过直播连线投票决定公益基金用途。议题有三项:资助偏远地区儿童营养餐、支持返乡青年创业培训、建设流动心理服务车。投票结果揭晓那一刻,后台数据显示,超过八成参与者表示“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被当成决策者”。
而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筹备组工作人员反复播放那张《微光录》唱片。总导演最终拍板:“我们就用这个开场。不需要翻译,全世界都能听懂这些声音。”
三月初春,细雨绵绵。周志远接到教育部通知:《源舍故事》已被纳入全国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推荐案例库。不久之后,第一批研学团抵达??三十名初中生背着书包走进园区,眼神好奇又拘谨。
带队老师说:“孩子们大多来自重点中学,成绩优异,但很多人说自己‘活得没意义’。”
周志远没有安排演讲,而是让他们分组参与劳动。有人跟着刘老四学培土,有人协助吴婶准备午餐,还有几个胆大的跟着阿强钻进配电房学习基础电路知识。傍晚集合时,一个戴眼镜的男孩突然举手:“我能问个问题吗?你们……真的不怕失败吗?”
全场安静。
周志远笑了笑,指向远处正在焊接灯光雕塑的阿杰:“你看他,去年还在工地搬砖,现在教别人做金属艺术。他摔过焊枪,烧坏过图纸,可他说,‘只要还能站起来,就不算输’。”
男孩低下头,声音变小:“可我在学校考第二名都会被爸妈骂……我觉得我永远不够好。”
这时,小梅走上前,轻声说:“我曾经以为,被人赶出门、睡桥洞就是最差的人生。后来我才明白,最可怕的不是流浪,是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她顿了顿,“但这里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你可以慢一点,可以犯错,只要你还在往前走。”
当晚,孩子们围坐在微光馆前,听着《源舍之声》专辑里的雨声、笑声、锅铲碰撞声。有人悄悄哭了,有人写下平生第一封给父母的信。
一周后,一封来自学校的感谢信寄到办公室:
> “您给了孩子们课本之外最重要的东西??看见平凡的力量。”
四月中旬,海南合作农场传来喜讯:首批有机甘蔗顺利收割,经检测完全符合出口欧盟标准。同时,AI语音系统完成重大升级,新增方言识别模块,覆盖粤语、闽南语、客家话等七种地方语言。最让人动容的数据是:在过去三个月中,有四百余名独居老人将该系统设为每日问候伴侣,其中一位失语症患者通过语音模仿功能,时隔八年再次喊出了孙子的名字。
与此同时,“回甘议会”第三次大会召开,议题聚焦新品研发方向。用户投票选出三大候选:低糖版儿童饮品、应急救灾能量液、乡村教师慰问礼盒。最终,“应急救灾能量液”以微弱优势胜出。研发团队立即启动项目,目标是在汛期前完成首批十万瓶储备。
就在方案推进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袭击了邻县山区。道路中断,通信瘫痪,上百村民被困。周志远第一时间联系应急部门,调动园区全部运输力量,连夜装运五百箱“回甘”糖水、饼干和药品送往灾区。
救援队伍出发前,小宇抱着录音机跑来:“爸爸,我能一起去吗?我想录下他们的声音。”
周志远犹豫片刻,点头答应。
七十二小时连续奋战,志愿者们跋涉泥泞山路,将物资送到每一户人家。在一处临时安置点,一位老妇人捧着温热的糖水泪流满面:“我儿子在外打工三年没回来,可这味道……像极了小时候他生病时我熬的那一碗。”
小宇悄悄按下录音键。没有言语,只有啜泣声、孩童的咳嗽声、帐篷外淅沥的雨声。
归来途中,车子陷进泥坑。众人合力推车时,阿强突然喊了一声:“等等!”他跳下车,从工具箱取出备用电池,接通便携式喇叭,播放起《微光录》中的一段音频??那是吴婶在厨房哼唱的古老童谣。
歌声穿透雨幕,渐渐地,被困的村民们也跟着轻声应和。不知是谁先开始拍打节奏,很快,整片营地响起了手掌与木板合奏的节拍。
那一夜,没有人觉得寒冷。
一个月后,这支救援纪实短片发布,取名《黑暗中的回甘》。结尾字幕缓缓浮现:
> “灾难会夺走光,但夺不走人心底的温度。”
>
> “本片献给所有在风雨中仍愿伸手的人。”
影片获得国际公益传播大奖,评审团评价:“它没有英雄叙事,却让每个普通人成为光源。”
夏天来临,源舍迎来新一轮蜕变。生态堆肥中心产出的第一批肥料反哺姜田,南姜长势喜人,根茎饱满。刘老四骄傲地宣布:“今年产量预计翻倍!”
与此同时,“微光录”项目正式启动全球巡展计划。首站定于巴黎人类博物馆,展览名为《听?见中国》。策展人特别强调:“这不是关于一个品牌的成功,而是关于一群被遗忘者如何重新定义价值。”
国内舆论也悄然变化。曾猛烈抨击“回甘”模式“理想主义”的财经评论员老徐,亲自来到园区考察三天后,在专栏写下长文《我对“回甘”的误判》:
> “我以为他们在做营销,后来发现他们在建社区;
> 我以为他们在讲故事,后来发现他们在改变命运;
> 我以为这只是个糖水铺,现在才懂,这是新时代的乡土重建实验。”
>
> “或许真正的实业,并不只是盖厂房、拉流水线,更是让每一个劳动者挺直腰杆说:‘这是我做的。’”
文章引发广泛讨论,“实业精神”再度成为公共话题。多家企业开始效仿“品质见证团”机制,甚至有上市公司提出将1%股权赠予长期用户作为“共治基金”。
然而,变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七月酷暑,一则匿名举报信出现在市场监管局信箱,指控“回甘”涉嫌虚假宣传、数据造假、非法集资。相关部门随即展开调查。尽管所有材料均合规完备,流程透明可溯,但舆论风波仍不可避免。
陈志强怒不可遏:“又是宏达在背后搞鬼!他们注册了十几个马甲账号,到处散布谣言!”
周志远却异常平静。他召集全体成员开会,宣布一项决定:“从今天起,我们将所有生产、财务、用户反馈数据实时公开,接入区块链存证平台,任何人都能随时查验。”
“这太冒险了!”财务总监反对,“商业机密怎么办?竞争对手会一览无余!”
“那就让他们看。”周志远站起身,望向窗外忙碌的身影,“我们的秘密不在账本里,而在这些人的眼睛里。谁敢复制这份真诚?”
此举震惊业界。媒体称其为“史上最透明企业”。消费者反应热烈,订单量逆势上涨35%。更有意思的是,不少原属“回甘源”的忠实客户开始转向:“至少我知道钱去了哪里。”
八月末,调查结果出炉:全部指控不成立。监管部门负责人亲自致电:“你们的档案管理比我们很多国企还规范。”
挂掉电话,周志远独自走进档案室。墙上挂着一幅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合作农户的位置。他轻轻抚摸那些图钉,仿佛触碰着三百七十二颗跳动的心脏。
秋风吹起,山谷金黄。第二届“源舍丰收节”如期举行。今年多了许多外地面孔:有专程从成都赶来学习生态农业的夫妻,有带着摄影机记录乡村振兴的纪录片团队,还有几位曾在“回甘议会”投过票的用户代表。
晚会上,周志远宣布了一个新计划:启动“微光种子基金”,每年拿出利润的10%,用于扶持类似源舍的社会创新项目。首笔资金将支援云南一个由聋哑青年创办的手工皂作坊。
“我们不是救世主,只是探路者。”他说,“如果有一天,中国大地上有三千个、三万个像源舍这样的地方,那才是真正的复兴。”
掌声雷动中,小宇再次登台。这一次,他不再紧张。他举起录音机,播放了一段特别剪辑的声音日记:
> 清晨鸡鸣,
> 刘老四的脚步声,
> 吴婶锅铲翻炒的节奏,
> 阿强拧紧螺丝的咔嗒声,
> 李文静温柔的问候,
> 孩子们奔跑的笑声,
> 还有那一句从未变过的??
> “你不是没人要,你是还没被找到。”
全场寂静,继而泪光闪烁。
夜深人静,周志远走出会场,抬头仰望星空。手机响起,是联合国论坛的确认函:
> “主旨演讲时间已定。舞台已备好,世界在等。”
他回复:“谢谢。我会准时到场,带着三百七十二个声音。”
转身回屋,微光馆依旧亮灯。小梅正在整理新的留言簿,封面写着:“未来之书?第二卷”。
门外,又传来脚步声。
一个女人抱着婴儿站在门口,声音微颤:“请问……这里还能收留人吗?”
小梅起身,微笑如初:“当然。只要你愿意留下自己的故事。”
女人点点头,眼中泛起希望的光。
屋内灯火通明,映照着墙上那句永恒的标语。
门,依然开着。
光,始终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