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224章 我有一计

第224章 我有一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麋威沉吟道:
    “正如杨威公方才所言,这事本质上就是一个怎么分利的问题。”
    “法度、军纪,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设立的。”
    “所以咱们不能只讨论怎么遵纪守法,却忽视背后的分配问题。”
    “这是本末倒置。”
    如此绕口的一段话,旁人听得头疼。
    但邓艾久处底层,反而一听就懂。
    深吸一口气,缓缓道:
    “屯、屯民之利,在,在于耕织。”
    麋威闻弦知音,颔首道:
    “确实。”
    “屯民只务稼穑,一辈子所求,无非是粮食和布帛。而归根结底还是土地的产出。”
    “不管怎么分,都只能从这里面去增减。”
    “多了便是多了,少了便是少了。”
    微微一顿,接着道:
    “而士大夫除了土地吃穿,还有入仕的需求,还会追求名声和功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
    “若要分利,只能从取士、任官上有所倾斜。”
    “这些朝廷已有制度,我萧规曹随便是。”
    “至于说推广纸书,兴办州学郡学,广开民智这些事,却不是一年半载能见效,暂时不必多论。”
    “但在眼下,大战迫在眉睫,却不能只有长计,没有短策。”
    说到此处,麋威看着邓艾,以及随行在旁的诸葛乔,目光炯炯道:
    “我有一计,或能纾解眼下不得士心的问题。”
    “但此事需要多加打听,好好筹划……”
    旋即麋威将计划仔细道出,并让众人帮忙参详。
    ……
    就在麋威愁着怎么治理荆州之时。
    远在洛阳的石韬石广元,同样为了前途愁白了头。
    作为颍川中流家世的士人,他当年在襄阳或能称得上俊彦。
    但在人才济济的洛阳,那就泯然众人了。
    定个“乡品”进不了上品。
    做官也只能做个冗繁浊吏。
    这次入京,正想寻个门路,换个好差事。
    哪知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最好的门路居然是好友徐庶。
    特别是近来,徐庶因为弹劾曹洪一战成名,入了太尉钟繇的夹带。
    一下子便成了洛阳炙手可热的人物。
    每日不是去钟繇的府邸厮混,便要在家中见客。
    石韬想见他都得提前请仆人去送帖,约个时间。
    一来二去,选官的事就被安排好了,依旧是个庶务沉重的浊官。
    不过,就在石韬心灰意冷之际,徐庶忽然就空闲了下来,甚至主动邀他去家中一聚。
    石韬喜出望外。
    一进门就先恭贺好友得势。
    见徐庶面色果然比过去红润了许多,正是春风得意,又不免微微泛酸:
    “元直今日怎不去太尉府中攀龙附凤?莫不是前番得罪人太狠了,心生怯意了?”
    徐庶反问:
    “若写几份奏表就能攀附龙凤,广元是攀还是不攀啊?”
    石韬轻哼道:
    “若是钟公那等人物,别说写几份奏表了,便是皓首穷经又有何不可?”
    徐庶哈哈大笑,请对方坐下说话。
    “昨日在太尉府中听闻广元已经转任二千石,可喜可贺!”
    石韬脸色瞬间垮下:
    “不过是第五品的颍川典农中郎将而已,哪算是正经的二千石!”
    “对了,元直今日不去太尉府,莫不是打算退缩了吧?我可还指望你日后提携呢!”
    徐庶摇头道:
    “我如今就是一员上了战阵的排头兵。填然鼓之,兵刃既接,若不奋勇往前冲杀,便要被身后的人践踏而死,哪能后退?”
    “今日偷闲,只因钟公要去访贤罢了!”
    “访贤……”石韬闻言不禁寻思起来。
    以钟繇今日在士林的地位,还有哪位在野的大贤值得他亲自登门拜访?
    各个名字在脑海中迅速过了一遍。
    石韬忽道:“不会是杨文先杨公吧?”
    徐庶笑道:“除了这位‘故汉太尉公’,还能有谁?”
    杨彪,字文先。
    曾为刘协时期的三公。
    弘农杨氏到他这一代,已有四世三公的说法。
    石韬一想到那位的经历和名望,脸色顿时精彩:
    “三年前陛下还是魏王的时候,便打算让杨公出任魏王太尉。那时杨公以汉臣自居,固辞不受。”
    “直到前年,见汉祚气数已尽,才肯接受陛下征拜,却也只受了一个光禄大夫的虚职。”
    “由此可见,杨公心中还是顾念汉室,耻为魏臣的。”
    “如今钟公亲自去访贤,莫不是受了陛下嘱托,欲强行征辟?”
    徐庶微微摇头:“是,也不是。”
    石韬不解:“何为是也不是?”
    徐庶却是不紧不慢地让仆人端上热汤,润了润喉,才道:
    “杨公已老,若用强,万一闹出人命,毁的就是钟公的名声,他岂愿冒险?”
    “此番却是要借用另一位乡贤的名头,请杨公出山的!”
    石韬:“另一位?”
    徐庶:“你可曾听过胡昭胡孔明?”
    听到“孔明”二字,石韬目光明显一凝,但很快便恢复正常,回忆道:
    “我只知这位胡孔明也是颍川人,早年到冀州避乱,后来又隐居到陆浑山中,拒不出仕,人称胡居士。”
    “据说这位胡居士善书法,写的字可与钟太尉媲美……除此以外,就不甚了解了。”
    徐庶颔首接话道:
    “正是这位胡居士。”
    “今年早些时候,陆浑贼帅孙狼欲响应关羽下山,胡居士忧心族人将被关羽部众所得,私下与官府暗通,以擒贼众。事后更是直接下山,避居弘农宜阳。”
    “不曾想孙狼狡猾至极,非但数次逃过了官兵追捕,最终还配合那麋威封锁方城通道,让关羽得以毕尽全功于南阳。”
    “听闻孙狼又被麋威派遣进山募兵。胡居士恐遭其报复,近来与洛中旧友多有联络。”
    “钟公闻悉此事,便起了借其成事之意。乃是以保存乡贤为由头,邀请杨公为朝廷使者,归乡辟士。”
    “杨氏为弘农望族,四世三公,胡孔明眼下正正受庇于弘农,又畏惧孙狼,敢不应吗?”
    “若胡孔明应了此事,那杨公不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魏臣?”
    听到这,石韬彻底恍然:
    “原来是假道伐虢之计也!”
    “看来杨公此番晚节不保了!”
    徐庶:“谁说不是呢!”
    两人对着大人物嬉笑一番,石韬想到关羽麋威正在方城虎视眈眈,不由忧心忡忡:
    “人人都说颍川将要大交兵,我去了彼处,只怕还得去守城……若有万一,我命休矣!”
    “实不相瞒,我今日来见元直,除了攀附你一番,还存了托妻寄子的心思,免得绝后!”
    徐庶见他满脸忧戚,劝慰道:
    “你我在中原蹉跎多年,若非贼势凶顽,朝廷急于用人,你我岂有跻身五品以上实职的机会?”
    “今颍川虽危,却是危中藏机。”
    “广元若不想再耽误下半辈子,应当加倍用心才是。”
    “况且颍川到底是乡梓所在,回乡任官,更容易得到乡士支持。”
    “苟能得人,事必济矣。”
    “若在平时,你须回避原籍,根本没这好差事!”
    石韬闻言,暗暗颔首,但忧心难改。
    以至于没注意到徐庶不经意说出口的“得人济事”之论。
    反而诚恳请教:
    “若真到了顷危之时,我何以自救?”
    “倒是有一计。”
    徐庶说着,指了指石韬,又指了指自己,最后又指了指西边。
    笑而不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