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81章 东行见故人

第181章 东行见故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邓艾没想到是这个结果。
    却不至于失望。
    应该说,这一刻,他是喜出望外的。
    说到底,他就是个微不足道的斗食小吏。
    能得到张辽这种级别的大将举荐,还要啥宝马金鞍?
    他又不可能预见数十年后的自己能成功逆袭,走向人生巅峰。
    所以迅速将兵法、韬略什么乱七八糟的抛于脑后。
    转而认真考虑将来去哪一边继续干好本职工作。
    睢阳典农校尉,卢毓卢子家。
    颍川典农中郎将,徐邈徐景山。
    两人都是豫州一众二千石当中的能吏。
    要名望有名望,要治绩有治绩。
    但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卢毓是后汉大儒卢植之子。
    早前累官至谯郡太守,却因反对大规模迁延百姓进入曹魏龙兴之地谯郡,激怒了曹丕,贬官至睢阳。
    简而言之,这位卢植之子,各方面条件都过硬,唯独不为当朝天子所喜。
    相对来说,徐邈作为曹操的丞相府故吏,算得上曹氏的元从老臣。
    而颍川郡又是众所公认的天下精华荟萃之地。
    距离洛阳还近。
    所以只是稍稍思量,邓艾便作出了理所当然的选择:
    “下,下吏愿往颍,颍呃……川!”
    张辽点点头,抬手让书佐取他官印去帮写举荐信。
    这种级别的人事调动,于他而言就是点点头的事。
    用不着亲自动手。
    总之,随口处置了邓艾的前途,张辽终于转回朱灵,道:
    “我知道你怎么想的。”
    “若我愿归洛,你便自合肥焚城拔营,退保寿春。”
    “若我不愿,则劝我去寿春坐镇,你留守合肥,对否?”
    朱灵抬手揖拜不及。
    这便是默认了。
    张辽闷哼一声,却因寒气入肺,连连咳嗽。
    好不容易平缓下来,却是再保持威严姿态。
    干脆坦诚道:
    “我非是不愿意放弃此城,更不是对马革裹尸有什么执念。”
    “能好死,谁愿意尸骨无存?”
    “但我深受先帝恩宠,不得不思报于今上。”
    “你可知,曹征东南下前,曾有书信与我和贾梁道,详述此番进军计略?”
    朱灵垂下手,露出认真倾听的神色。
    “那你又可知,我与贾梁道皆认可他的计略?”
    “即便他当下已经被生擒,仍不改此论?!”
    朱灵猛然抬头。
    ……
    自蜀中去江东,东行三四千里,非乘船无以远至。
    从成都出发后,麋威一行人马乘船顺着大江南下。
    经武阳,南安,最终到达到犍为郡最南端的僰道,也就是后世的宜宾附近。
    这一段南北走向,后世称之为“岷江”的河段,一度被古人认为是长江上游的正源所在,沿岸多有人烟。
    反倒是真正的正源金沙江,此时还是一片不毛之地,称之为“泸水”。
    在张嶷重开旄牛故道之前,泸水曾作为南中商道的备用方案。
    历史上诸葛亮南征,也是走的泸水河谷。
    所以《出师表》里才说“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过,自前年麋威率众降服旄牛夷,重开便捷的故道之后,商旅已经无须再走这条远道。
    南中各种特产得以大量运入蜀中,充实国力。
    总之,一行人在僰道品尝了一些本地僰人上贡的山野果酒,稍作休整之后。
    船队便正式驶入了大江主干道,顺流东下。
    其后,途径江阳、巴、巴东三郡。
    在仲春之前,到达了已经彻底跟“永安”这个名字无缘的鱼复县。
    稍稍眺望了建筑于北岸山上的白帝城,船队便一头钻进巴东三峡,正式踏入荆州地望。
    三峡之险,自古闻名。
    若遇到夏季洪水爆发的时机,江水漫上山陵,激流奔涌,船夫根本不敢出航。
    好在这个时节虽然春水渐丰,还不至于形成山洪。
    一行人有惊无险地冲出峡口,进入了夷陵。
    宜都太守费诗设宴款待了麋威。
    两人一同追忆往昔江陵的经历,念及如今季汉国势蒸蒸日上,都感慨良多。
    随后麋威给当地士人赠送了些书、纸,便拜别费诗,继续顺江下行。
    途径荆门、虎牙二山时,船上众人纷纷论及光武帝时,岑彭与公孙述的荆门之战。
    唯独麋威,想到的是另一个时空的夷陵-猇亭之战。
    继而猛然反应过来。
    按照原本历史,刘备早在去年就被陆逊击败。
    随后在永安白帝城渡过了人生最后半年时光。
    终于在章武三年的这个春天,病逝于白帝城。
    相对应地,东吴领土扩张,陆逊一战名震天下。
    其后官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成为东吴首屈一指的大将。
    而这一世。
    情况却反过来了。
    季汉不但国力大增,刘备本人更是活得好好的。
    这会还跟诸葛亮在成都忙得不可开交,为接下来的北伐做好各种准备。
    倒是陆逊,既无夷陵之胜,也无开疆拓土之功。
    也不知这一世,是否还能成为“东吴大都督”?
    是否仍为孙权赏识?
    ……
    “陆逊自请后镇于柴桑,不再担任大督朱然的副贰!”
    江陵的一场宴席上,张裔忽而语出惊人。
    不过这个“惊人”也有程度之别。
    比如在座熟知江东人物的荆州士吏,只当作一桩趣闻。
    感叹陆逊运气不佳,好不容易布置了一场酒席。
    结果自己只分到一个末席。
    而麋威自夷陵一路思前想后而来,考虑的事情就多了。
    陆逊什么水平,他自问比谁都清楚。
    不会因为自己赢了对方就等闲视之。
    那当此之际,孙权即将大举北伐,怎能将陆逊丢到身后?
    虽说采桑地处荆扬二州的交界处,北临大江,是一处重要的水上枢纽。
    但毕竟是在江南,远离前线战场。
    若说陆逊一直平平无奇也就罢了。
    但他不是刚刚替孙权收拾了曹休?
    没有斩将夺旗之功,但一个谋划的功劳肯定跑不掉的。
    麋威总感觉这个调动不合常理。
    于是请教张裔。
    “将军竟如此重视一个手下败将?”
    张裔奇怪一声,倒也认真思索一番,道:
    “有功而不得进位,若非主臣本就不睦,那多半是意见不合。”
    “意见不合……”
    麋威微微凝目,忽有所悟:“是关于北伐淮南的方略?”
    “有这种可能。”张裔分析道。
    “听闻皖城石亭一战,陆逊本意是与关将军东西并进,以求稳妥驱逐魏军。”
    “但孙权嫌他计策保守,迟迟未有嘉许。”
    “后来朱桓一战擒获敌方大将,更是助长了孙氏野心,这才决定亲自北上濡须坞督军。”
    “听闻数日前已经动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