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80章 尚能饭否

第180章 尚能饭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出使不是一蹴而就。
    事前有大量准备工作要做。
    比如挑选随行的吏员、护卫
    比如提前准备各类文书。
    而最重要的是,需要针对不同的意外情况,作好备案。
    毕竟从成都到建业,隔着好千里路,信使往来动则以旬月计。
    一旦遇到紧急状况,肯定来不及沟通的。
    只能在出发前先做好“庙算”。
    然后授予麋威便宜行事之权,临机决断。
    假授的天子符节,主要就是干这个用的。
    除此以外,既然是“两国”级别的结盟,那么彼此互赠礼物就理所当然。
    实际上,郑泉这次入蜀,就带来了好几十艘以彩缯装饰的精美舫船。
    船上还装载了不少江东特产。
    比如丹漆、玳瑁、茗粥,还有各种麋威说不上什么品类的宝石。
    作为回礼。
    刘备赠孙权骏马二百匹,车舆二十乘,还有源自南中和西域的各色奇珍。
    另外麋威还额外带了十箱加急版印的《法言》,和三十箱“麋氏纸”,作为沿途结交士人的礼物。
    其实就是顺路给新纸打打广告。
    说不定将来还能多一种贸易进项。
    至于为什么选择《法言》而不是其他经籍。
    一来,《法言》作为两汉大儒扬雄的代表作之一,本身是拿得出手的礼物。
    而且扬雄又是蜀郡成都人,更有传世名篇《蜀都赋》(扬雄版)。
    堪称一位量身定造的季汉代言人。
    二来,按照经史子集的传统分类,《法言》属于“诸子”而非“经”。
    这就不容易牵涉到今古文经之争的问题。
    不怕送错礼物得罪人。
    三来,麋威的文学师承潘濬,潘濬师承大儒宋谦,宋谦曾为《法言》作注,而潘濬当初就曾传授麋威一卷《扬子法言注》。
    有这一套师承关系在,麋威赠送《法言》就变得理所当然,不会被认为是附庸风雅。
    总之,忙碌了一旬,一切打点妥当。
    麋威拜别父母和刚刚显出孕肚的妻子,正式踏上东行之路。
    随行的部下除了自江陵时期就追随过来的詹思服。
    还有书佐诸葛乔,部将马忠、王平。
    值得一提的是,后两者跟姜维一样,都获得了羽林郎的身份。
    成为了名义上的禁中郎卫。
    当然这跟麋威先前的奉车都尉一样,在季汉体系内都只是一种荣誉头衔。
    跟实际统领关系不大。
    麋威带上二人,主要是方便统领随行的护卫。
    这次出使江东,文吏武兵加一起,足足有一千人。
    当中光骑士就有三百。
    可谓做足排场。
    不过,就在出发当日,空有头衔的羽林郎姜维,主动来渡头找麋威,请求同行:
    “下吏近来钻研江夏形胜,虽有所得,却总感觉不亲自考察当地山川,难免纸上谈兵。”
    “将军自蜀中顺大江东去,正好顺路。”
    麋威淡淡地看了他一眼。
    “说实话。”
    姜维面色一红,挺腰道:
    “众所周知,跟随将军左右,必能立功!”
    麋威指着身旁的王、马二将:
    “我将吏已经足用,你来晚了。”
    言罢,打马便走。
    姜维正暗自失落,忽听前方远远传声:
    “还缺个扛旗的骑士。”
    “不嫌位卑就跟上来。”
    姜维一愣,大喜应声。
    ……
    使持节后将军朱灵站在合肥城下。
    望着上方迎风猎猎的张字将旗。
    踌躇片刻。
    让人将节杖留在城外。
    只带着少量人马入城。
    此时城中,各处刁斗森严,士兵往来巡逻。
    如同一个放大了好几倍的巨型军寨。
    朱灵一路前行,盘查的军吏一刻不停。
    哪怕他已经亮出了后将军的印绶,依旧如此。
    左右有人不忿,皆被朱灵喝止。
    直到一行人来到军府,看见那位端坐于病榻之上的老将军。
    所有不满的声音彻底消失。
    朱灵毫不在意双方同为四方将军的事实,屈己上前拜见。
    有他带头,随行的部将无所不从。
    礼毕,朱灵才取出圣旨,宣读天子诏令。
    大意是准许前将军张辽入洛养老,以便将来安葬骸骨。
    然而张辽纹丝不动,甚至都不看朱灵一眼。
    朱灵瞥了一眼床头的半碗冻稀粥,上前吐声:
    “灵素知张将军有马革裹尸之志,不敢违逆。”
    “然吴贼凶顽,生虏大将,覆灭王师,致使扬徐震动,士民不安,非一健壮大将无以安人心。”
    “灵斗胆,敢问将军一声:尚可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
    张辽瞪眼开口:
    “廉颇虽老,未至于一饭三遗矢!”
    朱灵失笑一声,没再劝阻。
    反而指着身后一位随行的皂衣小吏,介绍道:
    “他是芍陂军屯的一名稻田守丛草吏。”
    “征东大将军被吴贼俘虏后,寿春上下惊乱,有贼人趁乱冲击军屯,他挺身而出,杀贼保田有功。”
    又对那小吏道:
    “邓士载,快将你在寿春的所见所闻说与张将军听。”
    邓士载,也就是某人惦记过的邓艾了。
    闻言赶紧上前,磕磕绊绊地说了自己杀贼的过程。
    大意是曹休这一败,不仅仅丧失了扬州军团过半兵力。
    更是将曹魏这些年在淮南地区营造的军事威望,败去了大半。
    而众所周知,曹氏立国,一靠武功,二靠保护汉室天子的大义。
    后来曹丕代汉自立后,便只剩下一个武字。
    若今后连“武”也失去,那曹氏还剩下什么?
    当然,邓艾并没有说得那么直白,毕竟他连话都说不利索。
    只是张辽毕竟是曹魏的元老级宿将,这种事情早就通透。
    默然片刻,饶有兴趣地看着职位卑微的邓艾,问道:
    “你懂兵法?”
    邓艾呼吸猛然一滞。
    内心顷刻波涛汹涌
    眼前这位可是张辽张文远!
    宗室之外的头号大将!
    若得其青睐,自己是不是就能摆脱微末出身,一展胸中韬略,继而青云直上?
    这一刻,邓艾恨不得大喊一声“艾素习兵法,原为将军鞍前马后”。
    然而话上心头,又莫名想起先前被典农校尉斥责的一幕。
    自己本职就是个农吏。
    农吏不务农事而言兵,便是不守其职。
    会不会被张辽以军法论处?
    刚刚一路过来所见,这位分明也是个治军严谨的大将。
    或者说,因为大魏武皇帝素来崇尚申、韩之术。
    在他手下混出头的外姓将军,就罕有治军不严的。
    邓艾这一下迟疑,却被张辽认为露怯。
    于是不再为难这个职卑名微的年轻人,转而笑道:
    “有功不可不赏。”
    “今寿春已乱,非存身之地也。”
    “你既然更熟悉农事,我便写信举荐你去别处高就吧。”
    “颍川典农校尉徐景山,睢阳典农校尉卢子家,皆才德兼备之士,你愿往何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