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16章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第116章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表文麋威早就看过。
    大意是痛斥曹丕篡弑,窃据神器,各种不干人事。
    然后列举近来各地上报的祥瑞。
    包括麋威带来的那方据说能全自动发光的玉玺。
    又有不知从哪个犄角旮旯翻出来的绝版河图洛书,恰好有先贤留下的谶言为证。
    总之就是上到苍天,下到一粒灰尘,所有的所有,都认为大王应该继承大统,上皇帝尊号,顺便带领大家一起进步……大王你就说干不干吧!
    刘备当然说干,不然干嘛召集群臣?
    于是当场任命太常赖恭和几位博士祭酒一同择个吉日,咱们漂漂亮亮地大办一场。
    其实就是将早就定好的事情当众宣布一遍。
    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波澜不惊就过去了。
    但接下来的话题就有点惊人了。
    不过是惊喜。
    原来,阴平郡有一部羌人畏惧曹丕新任命的护羌校尉苏则,起了结盟抗曹的心思。
    然后在诸葛亮等人的劝说下,其首领打算亲自来参加刘备的称帝仪式,接受封赏。
    四夷来朝,历来是中夏天子的待遇。
    这对于加强刘备的“正统性”而言,好处毋庸置疑。
    于是刘备任命假节左将军马超为使者,北上迎接羌帅,以示礼重。
    同时也是借马超在雍凉的声望,吸引更多羌、氐部族关注,继而效仿。
    这无疑是最近一年经略雍凉的阶段性成果。
    刘备趁机宣布,去年凉乱的情报,最早来自麋竺和眼下去了荆州当关羽长史的张裔。
    特别是后者,还通过杨洪将自己对情报的分析转交诸葛亮,大公无私。
    于是麋竺大大地长了脸。
    而张裔总算洗刷了因私废公的恶名。
    至于麋威,早就叮嘱老爸别说漏嘴,以便卖张裔一个人情。
    反正他不差这件功劳,能让老爸分润到就行了。
    接下来,刘备又借着这个话题,宣布了接下来一年对雍凉的一些规划。
    大意是借羌、氐各部的人力马力对曹魏形成夹击之势,北取陇右,东进关中。
    总结起来就四个字:西和诸戎。
    正是《隆中对》的定策。
    一旦成功,那加上汉中的魏延,荆州的关羽,这一联动,就是三面夹击关中的态势,大事可期。
    不过这都不是短期内能达成的目标
    一则汉中空虚,需要时间休养生息。
    二则诸戎眼下大多处于观望状态,能不能结盟,还需要看后续运作。
    三则关羽在襄樊同样需要休养生息,而且还得防备今年秋后曹魏南下。
    反正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诸君仍需努力云云。
    到这里,朝会的议程就全部结束了。
    然而就是此时。
    本属于内朝官的侍中廖立突然出列道:
    “大王,前度关于南中之策的议论,从宫中到宫外沸沸扬扬,不知御前是否有睿断?”
    此言一出,殿内目光齐刷刷地转向麋竺,少部分去看吴懿。
    没办法,相关当事方,诸葛亮和马超各有事忙,张飞远在巴西,李严则在犍为。
    其他帮腔的,要么秩次不够上殿。
    要么就是马谡这种白身。
    连入朝的资格都没有。
    而麋竺和吴懿之间,又以麋竺的名位更高。
    自然要承受更多关注和压力。
    不过麋竺毕竟是老江湖,闻言直接长身而起,对刘备躬身大拜,却一言不发。
    意思是全凭刘备圣裁了。
    而按照刘备一贯对麋竺的优宠,肯定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然后回头再下个正式诏诰,定下南中方略,此事就算翻篇。
    然而。
    刘备目光在麋竺身上稍稍一停,便迅速落向后方的麋威:
    “师善,李正方指斥卿父为庸将。卿为人子,何以应对啊?”
    于是全场目光又齐刷刷地转到麋威身上。
    麋威顿时一个激灵。
    心道老刘莫不是被二连三的好消息冲昏了头?
    不主动灭火就算了,怎么还主动拱火呢!
    还有那个侍中廖立。
    自己父子过去跟他无冤无仇啊,结婚那天还互相敬过酒……今天干嘛没事找事?
    众目睽睽,无暇多想。
    麋威微微吸气,沉声奏对:
    “臣愚见,不论臣父还是列位将军,皆一心为社稷论计,只有公心,没有私怨。故而谈不上指斥,臣也无须回应。”
    “至于说争论本身,关乎国策。依例,应交付台阁公议,亦不是臣可以置喙。”
    不回应,不表态,反正就硬拖。
    说罢,他还对上方独坐一席的尚书令刘巴,微微作揖。
    值得一提的是,刘巴的尚书令虽然只有一千石。
    但跟司隶校尉、御史中丞并称“三独坐”。
    能在满殿公卿当中独享一个坐席,以示优宠。
    此时刘巴面对麋威的作态,木然独坐如故。
    倒是麋竺暗暗向儿子投来赞许的目光。
    “卿所言,不无道理……子初。”刘备看向刘巴。
    “尚书台可有驳议?”
    刘巴这才起来,不紧不慢道:
    “大王,暂无定议。”
    “不过前日尚书郎蒋琬蒋公琰整理旧书册时,意外发现了一份故令君法孝直留下的《平南策》。”
    “果真?!”刘备露出惊喜神色。
    “昔年孝直献策,多务北事,不意竟还思及南中……策书何在?”
    刘巴应道:
    “不瞒大王,策文尚未写就法令君便已经故去。策书上只留下‘轻重缓急’四字而已!”
    此言一出,刘备连连叹气不提。
    殿中群臣霎时议论纷纷。
    就连殿外等候的低级官吏也忍不住探头观望。
    直到两个“侍御史”来殿中维持礼仪,方才停歇。
    刘备旋即宣布退朝,移驾台阁,打算今日内就定策南中。
    麋威、廖立、刘巴、李恢、吴懿等人被一一点名伴驾。
    倒是没有为难麋竺,让他先回家休息。
    麋威这才恍然。
    老刘早有预谋!
    不过,法正居然写过《平南策》?
    史书上没说啊……
    思忖间,一行人转到了尚书台所在的官廨。
    除了一众已经认识的尚书和尚书郎以外,居然还有两个外人。
    其一正是白身的马谡。
    至于另一个,打听才知是犍为郡丞宋远宋文奇。
    他原本是作为犍为郡的上计吏入朝。
    现在则成了李严的代言人。
    刘备先让人将一幅南中地图挂起,然后便大马金刀地坐在胡床(马扎)上。
    这一刻,比起仁厚之主,他更像一个马背上的皇帝。
    众人见此情状,自觉按年位左右分列。
    其中李恢,吴懿这些“缓图”派在一侧。
    而马谡、宋远这些“速战”派在另一侧。
    麋威原本想躲到角落里摸鱼。
    结果被刘备一眼看到。
    直接招呼到身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