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15章 计长计短

第115章 计长计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汉嘉郡。”张嶷道。
    “汉嘉本为蜀郡属国,有一条旧道通往越嶲,又平又直。”
    “沿此道南行至越巂,西转可通发羌诸部,继续南则可达域外的身毒等国。”
    “不论是为了获取牛马还是域外奇珍,都大有裨益!”
    张嶷兴奋说道。
    “只可惜那条旧道被汉嘉南部的旄牛夷所挡,已经断绝了上百年。”
    “如今蜀中去往越嶲,必须绕行僰道、泸水。这条新道不但路途远,而且艰险,难以为商旅所用……实在可惜!”
    麋威闻言点头,道:
    “看来伯歧是打算从旄牛夷下手,以图重开旧道?”
    “正是!”张嶷振声道。
    “实际上此道虽然难为朝廷所用,但高定与旄牛夷有勾结,反而可以借道北上。”
    “两三年前,高定就曾借道旄牛,北上劫掠严道县。”
    “彼时当地守臣不能抵御,全靠兴业将军李正方(李严)率领犍为郡兵驰援,方得解困。”
    听到这,麋威彻底恍然,道:
    “如此说来,不管出任越嶲还是汉嘉,本质上都是为了解决高定之患。”
    “区别是,一为直捣其根须,一为剪除其枝叶。”
    “师善明见!”张嶷赞叹一声,又有些忐忑。
    “但这终究是我一家之言。”
    “而且我听闻汉嘉那位黄太守平素暴而无恩,只怕未必愿意配合我的计策……”
    “听闻师善有‘留侯’之能,不知能否为我参详一二?”
    你怕不是听一个叫关兴的二愣子吹牛说的?
    麋威心中暗暗腹诽一下二舅子,便笑道:
    “我看伯歧早有定计,只是初次上阵,难免有些瞻前顾后之态,所以需要找人勉励一二罢了,却无须我这外行人置喙的。”
    张嶷闻言讪然一笑。
    麋威正色道:
    “我虽不擅长南中夷事,却对于相人有几分自信。”
    “那日在雒城驿舍初见伯歧时,我便断定足下他日必为一方大将,名震州郡。”
    “若伯歧不自信,那何妨相信一下我这‘留侯’的眼光?”
    张嶷微微一怔,再度失笑:
    “有师善此言,我就踏实多了!”
    又道:“今宵良辰,师善还是莫要让新妇久候!”
    “这便告辞!”
    麋威挽留道:“春寒料峭,不去暖室多吃几杯酒?”
    张嶷摇头,道:“听闻南中山中湿寒,正要早些适应。”
    “师善若视我为友,就再赠一杯壮行酒,如何?”
    麋威自无不可,让仆人加紧温酒。
    同时心中拼命回忆前世的送行诗词,看看能不能现抄一首。
    哪知诗未成,酒已温。
    张嶷一饮而尽,抹嘴道:
    “今夜借君一杯酒,足壮胆气。”
    “南中山高水长,来日道左相逢,若未能克捷,但请师善这位好友替我的墓碑作铭!”
    “铭上只须一句:汉吏张嶷为王事而死!”
    言罢,起身长拜及地,然后潇洒转身。
    麋威望着对方独行于寒夜中的身影。
    又听着不远处满座公卿的喧嚣。
    一时间竟说不清到底哪边才是真英雄,真俊杰。
    却终于打消了东施效颦的心思。
    只觉得此刻无诗胜有诗。
    ……
    夜深,麋威回转新房,发现关令惠正抱着个晒干的匏瓜,昏昏欲睡。
    听到脚步声才一个激灵醒来,将匏瓜分开两瓢,然后倒酒,行合卺之礼。
    但麋威喝了一晚上,舌头早已发麻,尝不出咸淡。
    反而看着屋内明灭的烛火,有些出神。
    关令惠:“良人有心事?”
    麋威点点头,对今后的枕边人没有隐瞒:
    “自江陵之战后,人人都称赞我年少有才,为一时之杰。”
    “但今夜见识了一位真正的英杰,我只感觉自己徒有其名而已。”
    又将刚刚与张嶷的经历简单道来。
    关令惠听罢,噗嗤一笑。
    麋威:“你笑什么?”
    关令惠:“人人都说良人谦退有德,有古君子之风,妾过去也这样认为。”
    “今夜方知原来不是。”
    “哦,那是什么?”麋威来了兴致。
    关令惠:“良人非是故作谦退,而是律己极严,凡事只盯着自身短处。又待人极宽,总看到别人长处。”
    “于是以己之短度人之长,便总是自愧不如,处处谦让了。”
    “是这样么……”麋威解下头冠,挠了挠头。
    忽而瞥见新妇长裙下那道修长曼妙的曲线。
    心中一动:“你刚刚说我短?”
    “……啊?”关令惠没听懂。
    但下一刻,麋威已经抓起她的手,问道:
    “细君读书吗?”
    关令惠身体一僵,支吾应声:
    “大,大兄说良人,有,公卿之器,妾不可不,不识字,故近来有读《尔雅》、《仓颉》。”
    麋威追问:“还有吗?”
    “仲,仲兄说良人,乃,当世留侯,妾不可不懂军略,故请人抄录《六韬》,却未及品读。”
    麋威再问:“还有吗?”
    “还有……”
    关令惠终于注意到某人不怀好意的目光,挑眉道:“良人可要荐书?”
    麋威一把将新妇拥入怀中,促狭道:
    “却不知细君是否读过一篇奇文,曰《季姬击鸡记》?”
    ……
    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
    此间乐,不足为外人道也。
    总之数日后,麋威迎来了履新后第一个朔日朝会。
    朔,便是每月的初一。
    汉制,群臣要在这天朝见天子,或举行祭典,或聆听政令。
    这日天色未亮,麋威就在妻子的侍奉下穿戴好衣履印绶。
    又特意戴上缁布武冠,佩上剑、圭、珏、縌等等饰品。
    然后与父亲、叔叔一道赶去王宫。
    夜漏未尽七刻,东方未白,钟声已鸣。
    公卿群臣纷纷入朝。
    其中麋竺、麋威这些资格上殿的中高级官员,脱掉鞋履,解下佩剑,然后趋步入殿拜见刘备。
    麋芳这种低级州吏就只能在殿外候着了。
    如果考究一些,其实还有祭祀告祖、分赐酒食等等繁琐的流程。
    不过当日毕竟不是岁首大朝会,眼下也只有一个草台班子,自然不用太严格。
    所以纯仪式性质的部分很快就过去。
    接下来是正题。
    当然,这个正题不代表要好几百人同场辩论什么军国大事,然后期间还有各种蝇营狗苟的戏码。
    实际上,不管是岁首大朝会还是每月朔日朝。
    从来都不是用来商议政事的。
    而是将商议的结果公布下去。
    决策政事,处理庶务,那是禁中的“内朝”来负责。
    ,包括从内朝分离出去的尚书台。
    外朝公卿想要插手,还得另加一个“录(领)尚书事”的头衔才行。
    平时想跟皇帝讨论问题,只能写表文上奏,一对一谈。
    或者皇帝将表文下发台阁进行公议,台阁再将意见返还皇帝拍板。
    而在刘备这边,负责这个中间环节的。
    当然是军师将军诸葛亮,以及以刘巴为代表的尚书台。
    不过麋威很快发现,今天不但诸葛亮缺席,就连马超也没来。
    或许另有要事?
    未及多想,太傅许靖已经出列奏事。
    “臣太傅许靖,安汉将军麋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柱、少府王谋……奉车都尉麋威……稽首上言!”
    听到自己的名号,麋威精神一振。
    要公开劝进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