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44章 潘秘献策,因地制宜

第44章 潘秘献策,因地制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接下来移屯十分顺利。
    关平全力配合。
    而负责郡务的诸曹掾不敢不配合。
    当两边都不闹幺蛾子的时候,事情便以一种相当高效的方式得以推进。
    仅仅两日后,关平及其麾下六七百骑(有战损)便稳稳当当地驻扎在郢城,替江陵兜住了东北侧方向。
    不过接下来疏通前往汉水的道路,却遇到了麻烦。
    因为人虽然不闹幺蛾子了,但架不住老天爷非要下雨。
    冬季雨势倒是不大。
    但断断续续下了三天,人马牲畜冻得瑟瑟发抖不说,道路也再度变得泥泞不堪。
    须知。
    江陵东郊,所谓“云梦大泽”的故地,本就是一片半水半陆的广袤湿地。
    夏季水大时,虽说时不时就有洪涝,但至少有利于船运。
    而到了当下时节。
    陆地虽然多了,却被湖泊分割成一截一截。
    不可能单靠车马一路畅行。
    反过来也可以说,湖泊虽未彻底干涸,却被陆地切成碎块。
    也不可能单靠舟船一路畅行。
    往往就是,车马运输一段,就得将物资倒运船上。
    然后又一段,还得重新倒腾回马车。
    如此反反复复,效率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更别说下雨之后,道路难行,马车时不时就会陷入泥沼。
    全都是麻烦事。
    麋威为此愁得头大如斗。
    甚至莫名生出一种奇怪念头:
    要是自己这次转运军资不顺,回头会不会跟历史上的麋芳一样被关羽“还当治之”啊?
    那不就真成小丑了?
    “麋君不必多虑!”
    “南方冬季河道不结冰,漕运艰难,这点君侯比谁都清楚。”
    “或者说,正因深知此事不容易,他才将这个重任交给你。”
    “毕竟你曾在吕蒙大军压境之下,凭一己之智保住了江陵!”
    听到关平的安慰之语。
    看到对方似曾相识的,跟喝了假酒一样的通红脸色。
    麋威非但没有感觉放松。
    压力更大了。
    什么叫作“凭一己之智”?
    我怎么不知道自己有这么智?!
    到底是谁天天在关二爷面前乱吹我牛皮啊!
    “启禀中郎,城外有一自称潘治中之子的小郎君求见!”
    潘濬家的小郎君……潘秘?
    他怎么来了?
    麋威揉了揉发胀的额头,决定出去见人,顺便换换脑子。
    ……
    “潘某冒昧来见,敢问中郎起居?”
    潘秘年纪比麋威还小几岁,但谈吐十分得体。
    麋威此时正焦头烂额,无暇寒暄,直问其来意。
    潘秘却反问:“中郎可是为疏浚漕运之事而烦恼?”
    麋威点点头,道:“你有良策?”
    毕竟对方都这么问了。
    潘秘抱拳道:“秘才疏学浅,不足以为中郎献策。”
    “但近日闲暇时读《史记》,太史公言夏人‘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不知能否对中郎有所启发?”
    什么才疏学浅、不足以献策之类的说法,麋威当然不会当真。
    毕竟这可是潘濬的儿子。
    便请教道:
    “乘车、乘船、乘檋(山轿)这些都好理解。”
    “唯独是这个‘泥行乘橇’……到底什么意思?”
    潘秘解释:
    “橇,便是底部平滑的长木板。能用于泥泞湿滑之处拖行。比如湿土,比如雪地。”
    原来如此。
    不就是雪橇嘛!
    没想到古人早就懂得使用这种工具,甚至都被司马迁写到《史记》里了。
    麋威惊喜之余,又见潘秘似乎还有话说,便道:
    “你今日特意登门献策,想必是有所求。念在潘师的份上,我能帮则帮。”
    潘秘闻言,拱手一拜到地,道:
    “秘不才,略有些识记方面的才能,故自荐为中郎书佐。还望中郎不嫌我笨手笨脚!”
    潘秘要来给我当书佐?
    麋威微微吃惊。
    所谓书佐,就是个私人文字秘书。
    并不是什么正经的吏职。
    从将军府到州部、郡府、县寺都普遍存在。
    以潘秘的家学出身,完全能有个更高的起点。
    为什么偏偏要来自己这边当个不入流的小秘书?
    麋威心中微动,道:“这是潘师的意思吧?”
    “中郎明鉴!”潘秘坦然承认。
    “其实泥橇之法本是我家大人想出来的。”
    “只因他不便来军中,故借我之口献于中郎。”
    麋威这下懂了。
    潘秘其实就是潘濬给关羽交出的“质子”。
    只不过直接将人交给关羽,难免担心被人下黑手。
    所以绕一圈,将人交到自己这个弟子手中。
    起码有人关照。
    难怪那日他特意介绍潘秘跟自己认识。
    老登果然还是那个老登。
    对此,麋威当然是笑纳了。
    他隐约记得历史上潘濬的两个儿子在东吴都做到不小的官。
    其中次子潘秘尤其出色。
    这是个能战未来的人才,为何不收?
    ……
    潘秘虽然自称“泥橇”之法是他爸想出来的。
    但实际施行之后,麋威发现潘秘自己其实也有不少好想法。
    比如说,以泥橇拖行货物虽然能解决马车容易陷入泥地的问题。
    可一旦到了水陆交界之处,依然免不了将货物来回倒运到船上的麻烦。
    所以潘秘提议将船换成更简便的竹排。
    在货物从泥地拖运到有水的地方时,直接连货带橇整体搬到形状平直的竹排上。
    然后到了下一处陆地再整体卸下,继续拖行。
    这样一来,就能免除货物来回倒运的麻烦。
    极大提升运输效率。
    又比如,经过数日勘察,彻底摸清从江陵北郊通往汉水边上的道路状况后。
    潘秘又建议按照路途上的地形差异,在途中设置两个运输节点。
    并在节点上建立临时仓库,让关平的骑兵分批驻守。
    这样有两个好处。
    其一是有了临时驻地,骑兵就不用日日奔波在上百里长的道路上。
    又苦又累,还不一定能及时支援。
    只需要分头守住其中一小段路线就够了。
    真遇到敌军或贼人骚扰,也能有工事据守,足以支撑到援军到来。
    其二则是,正如骑兵可以分段巡逻,役夫同样可以分段运输。
    须知。
    上百里路途,地形复杂。
    有的适合车马,有的适合船撬。
    上千个役夫,才能各异。
    有人擅长赶马,有人擅长划船。
    若不分青红皂白,统统都拉去跑完全程。
    难免会遇到不擅长应付的场景,降低效率。
    而分段之后,以临时仓库作为运输节点。
    让擅长赶马的去赶马,让擅长划船的去划船。
    每个人都在能力范围内做自己擅长的事。
    效率自然提高。
    而麋威听到潘秘这个提议之后,大喜过望之余,第一时间想到“水次仓”这个概念。
    这是来自后世南北大运河漕运的一个创造性发明。
    虽然大运河的水文情况更为复杂,但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正是“因地制宜,分段运输,各施所长”。
    “果然,每个时代都不缺聪明人。”
    “无非是能够借鉴的历史经验多与少。”
    麋威感叹之余,感觉自己这次真的捡到宝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