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耽美同人 > 贵妃起居注 > 第21章一点 (15)

第21章一点 (15)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看了徐循一眼,他把话给改了,“今儿是五号……”

    甲辰日、寅卯日,那都是用的天干地支来纪日和纪年,本身就是天文学的一道门槛,不会推算的人,看天文著作都和看天书一样,连钦天监的文书都是看不懂的。徐循也不是不会算,但是她不熟悉,也没这个心思在这时候算,不过马十这一开口,顿时也暴露了其高超的文化水平——就是这家伙,平时粗壮高大,看着一点也不像是能掐会算的人……

    “从十六日到二十七日,这十二天里,有四个不宜祭祀的日子,三个凶日,还有四个日子不是上上大吉,这就是十一日了,当中这天可以设法指定不许,”马十报给徐循一个喜讯,“刚到的时候,咱们就说太子爷旅途劳顿,不大舒坦,要休息几天……这样也能拖上个七八日的,就不用在瓜洲口拖时间了,可以直接慢慢地开去南京。”

    从南京到瓜洲基本就是一夜一天的功夫,南边走船可是日夜兼程啊——徐循一听,顿时舒了一口气,“还好!这要是下旬全是大吉的日子,那可就糟了。既然如此,咱们正常进南京。”

    孙嬷嬷有几分犹豫,“要是能在瓜洲拖几天……”

    徐循看了孙嬷嬷一眼,还没说话呢,马十身边一位中官已经笑道,“好叫嬷嬷知道,主子如今才走,自不欲消息流传出去引来不便。咱们宁可还是如常行事,别惹来注意的好。”

    这就把徐循的主意给说透了,徐循看了他一眼,灯下还没看清容貌呢。那边孙嬷嬷已道,“话虽如此,可毕竟主子到了南京,按理礼部衙门乃至那边司礼监的人都要来拜会的,没个理由,很难不见啊。这若是有事倒又无妨了,若是无事,主子倒白白得罪人。”

    这一片公心,倒是真的为太子考虑。徐循想了想,断然道,“无事,大哥也要再回来的,自然可以安抚他们,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些人受点冷遇也不算什么。”

    她身份最高,说得又有道理,态度也拿得住,此事遂一锤定音地决定了下来。

    从瓜洲到南京的确只是短短一段路,从瓜洲这边出发了,南京码头那里几乎都能估算出时间来,安排人在码头迎接——太子身份贵重,此次过来又是为了祭祀的大事,还有督办迁都事宜的意思在里面,本来就是要做场面的,因此可想而知,这过来迎接的官民人数能有多少了。这天上午,码头都用红绸扎了起来,司礼监掌印太监并南京六部尚书,该到的高官都到了个遍,在码头等了有一个来时辰,便见到几艘御船飘然顺水而至,在天字码头顺顺当当地停泊了下来。

    按规矩,等障步摆好,仪仗出来,太子就该从船舱移驾出来,同辛苦迎接的老臣们道一番寒暖,再上马回南京城去。——这太子仪仗还是要特地随船带来的呢,甚至连仪仗队都是从京城来的,现在的南京,早都没有这些配置了。

    可这一回,让人吃惊的是,仪仗倒是出来了,障步也摆好了,可一样被抬出来的,却还有一顶并不大的暖轿。淡红色的轿帘和朴素的犄角,都让人一眼看得出来,这是船上预备了临时要用的便轿……

    众人正奇怪呢,就见门口人影一闪,一个披着斗篷的人弯腰进了便轿,马十等太子近侍随着便轿一拥而上,马十扬声道,“传太子口谕:本王因出了风疹不可冒风受晒,今日便不出面和诸位寒暄了,只辛苦诸位远道而来了!”

    这倒是挺大白话的。众人面面相觑,都有些吃惊,却见那轿子被抬到了御车前头,其中那人在护卫下钻入车中,全程都很注意防护,果然是不可受到一点风吹日晒。

    进了车以后,太子的情绪似乎是有所缓和,掀开了背阳那面的帘子,冲离得最近的礼部尚书笑道,“多承久候!”

    从声调到声气,的确都是太子爷的口吻,礼部尚书那也是高官啊,肯定是见过太子几次的,这一面人原本的一些疑窦顿时都消散了开去,忙都弯腰冲太子行礼回话,连着原来在阳面的司礼监太监都转过来和太子搭了两句话问安。太子终究畏风,还是把帘子放了下来,只隔着窗户和群臣并中官都说了些话,倒是条理清楚,众人都再无怀疑,全当太子是真的出了不能冒风的疹子。

    等车驾上路人都走动起来了,各自私底下还议论呢:好黑的脸上点了一团团全是白药膏,隔着帘子看来都怪可怖可笑的,难怪不肯在人前现身了。用这个样子去祭祀祖宗,那可是大不体面,看来,这祭祀的事少不得是要往后拖一拖了。

    至于徐循等人什么时候下船进京,那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反正太子所居的春和殿已经是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随时都可以入住,除非是太子妃这样的正妻,别的女眷即使再受宠,也和国朝大臣,没有丝毫的关系。

    太子就这样入住了春和殿,开始了自己深居简出的养病日子,因为自己的病情,太子的心情似乎也并不太好,才进春和殿,便是接连发作了几个内侍,并且也回绝了太医院派来的留守太医,只说自己随身带的医官已经够使了,不必多一个人来看他的丑样。

    如此种种暴躁不得体的表现,也让众人多少想到了他的祖父——文皇帝十分宠爱太子,曾经多次说过他最像自己,难道连脾气都要学个十足十了?

    先不说这隐约的担忧了,反正祭祀也不急于一时,众人也都放任太子在后宫养病,除了每日派人问安以外,并没有什么多余的动作,太子刚到南京的头十天,也就这么波澜不惊的度了过去。

    可从五月下旬开始,南京城的气氛就没有这么祥和了。有些无根无据的流言,开始在城内流传——

    据说,北京城里的皇爷,已经龙驭宾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朝是已经失去了第二位天子……

    虽说这完全只是谣言而已,但却也在南京官场,激起了一阵不安的骚动,不论是要查证也好,想报信也罢,许多人的眼光,也全都转向了春和殿里养病的那一位二号人物。

    徐循的考验,也终于正式步入了戏肉阶段。

    ☆、逼宫

    迁都已有几年,文皇帝的后宫该去的都去了,皇帝的女人更不会有人在这里住着。徐循倒也就免去了四处请安的苦差事,安安静静地带着从人们在春和殿里幽居不出,对外只说是安奉太子养病。南京礼部尚书几次着人过来通报,她都使人推了,只说太子发风疹,心绪不大好,不是已睡下了,就是没穿大衣服,不好见大臣们。

    须知道,这大臣乃是国之股肱,并不是皇帝家养的奴才,如果双方没有很深的交情的话,也不是随便就能见的。尤其是礼部尚书这样的重臣,没穿着符合礼制的正装见他都算是太子不够尊重,所以这就有个很有趣的借口了:我不见你不是我不看重你,就是因为我很看重你,所以我才不能随便地这样见你。

    礼部尚书信不信徐循是不知道,但他反正也只能按这套规矩行事,好在太子不见,要见太子身边的中官却没这么大的规矩,马十身为太子近侍,正好代表太子和礼部衙门磋商这合适的祭祀日子。

    也不是尚书太过心急,这祭天毕竟是件大事,没有足够的理由拖延,北京那边追问起来他也不好交代,现在他自己态度做出来了,对马十那边的口吻就很松动:反正是祭祀你自己的祖宗,下半个月也没什么好天了,你大爷什么时候想祭祀了说一声我们再来找日子。

    他这个态度,徐循自然是巴不得的,拖到下半个月的时候,北京那边无论如何该有个结果了。现在外头衙门是越少给她找事越好。

    一开始这几天,她成天带着嬷嬷、使女们在春和殿正殿里,做出一副伺候太子的样子,外面也没什么人过来询问。——不过,话虽如此,气氛却并不轻松,也没有谁敢于娱乐什么。要知道,皇帝在北京,可是圣躬不安啊……

    就这么平静了十几天以后,忽然间,司礼监也好,礼部衙门也罢,甚至是太医署都开始使人问太子病情的时候,徐循心里多少也是有数了:北京那边,应该是出消息了……

    “确实是传出流言,说是皇上已经驾崩了。”马十在徐循跟前回报,“现在南京的衙署里,流传的都是这样的消息。小的和锦衣卫平时来往不多,不好差遣人过去询问,可惜,东厂在南京又没有衙门。”

    这两个都是居中传递消息的特务机构,自己的消息肯定也是很灵通的。不过别说马十了,就连太子,平时都很注意回避和这两个衙门的来往,就是在文皇帝年间都是如此。徐循对此也是很理解的——太子和她说过一嘴巴,“那都是阿翁的狗呢!”

    皇帝自己的缇骑,岂容得别人随意笼络?太子的地位稳若泰山,压根不必要做这种犯忌讳的事,所以,说起来太子宫的确和这两个衙门没什么联系。徐循甚至私底下怀疑,太子往北去的消息,到底瞒得过传闻中连你家今天买了几斤菜都知道的锦衣卫不……

    “不要和锦衣卫随意兜搭。”徐循思忖了一会,还是下了决定,“今天来人口中说辞都是怎样的?”

    太子身边一个素来沉默寡言的伴当韩二上前一步,给徐循行了一礼,“还没有坚持要见殿下,但言谈间也已经开始打探殿下的病到底是真还是假了。”

    他正是当时出头糊弄百官的“声替”,虽然长得和太子一点也不像,但却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太子的声线和谈吐。这几日在外行走,竟是也没一个人对他有什么疑心。

    徐循就算是再能耐,也就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少妇,她经历过的事情不少,可要说给什么事做主那也还是第一次,这会儿也是心里直打鼓,有点没主意。几个中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也没有谁敢于出头说话:现在北京那边发生了什么谁也不知道,现在是正好借机下台,说明太子已经北返了呢,还是继续硬撑下去,的确也是很难下这个决定。

    徐循倒也没想把这个决策权推给别人,宦官那毕竟还是奴才么,太子走的时候是把主导权交给她的,连自己的印玺都放到了徐循手上,这个决定肯定得她来下,后果如何她也只能背着了。她咬了咬牙,到底还是决断道,“再瞒!北京那边一日没有准信,咱们这边就一日瞒着!”

    这是要把压力自己扛起来了,几个中官都有几分动容,互相交换了几个眼神,马十小心翼翼地说,“娘娘,只怕人心不堪,会有些不好的揣测……”

    “这我也知道。”徐循叹了口气,“但若这凶讯只是谣传的话,你们想过没有,此时揭露出太子北返的事,会给南京带来多少不必要的动荡?”

    太子匆匆北返,在这种谣言背景下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回去继位了。南京城说不得真会有衙门准备丧仪丧服,若皇帝没死,那就真是史上最大乌龙了,再说,不管多情有可原,徐循也不觉得皇帝会乐见底下的臣子去拥戴储君。

    这个压力,是必须背起来的!哪怕他们的防护,会被泼上‘阻断内外、居心叵测’的脏水,甚至也许有人会诬陷他们在半路干掉太子,现在只是在装神弄鬼拖延时间……为了太子的地位,这些委屈,徐循都准备全盘认下来。

    就是再倒霉,也没什么好埋怨的,谁让是她跟着太子出京,不是别人?

    这些弯弯绕绕的心思,也许中官们是早就琢磨出来了,只是不说而已,现在徐循把道理点透,表明自己准备做出决定,也准备承担后果了。他们也就不再劝说什么,几个人对了对眼神,均都下跪道,“如此,奴婢们也誓死追随娘娘!”

    徐循倒有些失笑,“好了,说不定明天北京的消息就来了呢?也不必这么沉重……都去偏殿里坐着吃茶吧。”

    毕竟不是一个系统的,徐循也不好意思和一群中人成天对坐,她自己坐在主殿主屋里带了一个嬷嬷一个侍女,其余的中官都是在偏房里说话吃茶的。这也是这一阵子的惯例了。

    听说吩咐,一群人便都退了出去,只有一人慢下了脚步,见同僚们都出去了,他又转回来给徐循行礼,“娘娘且请安心,外头那些人,终究也不敢太过分,即使局面失控,您也不过是暂时被软禁罢了。就算如此——殿下性子,您也是知道的,您今日受一分委屈,日后便是百倍奉还。还请娘娘万勿过分忧思,善自保重玉体。”

    这话,基本上是说进徐循的心坎里了。这道理,她也不是看不出来……外头那些官大人,还能把她怎么办?她是太子的妾侍,上了谱的!难道还能随便被转卖、赐死了去?就是被幽禁,也都要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只要太子没倒台,这时候的一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自己明白,和别人说出来宽慰她,那滋味又不一样了。徐循又不是什么深谋远虑心有城府的大政治家,女流之辈,掺和进了废立漩涡里,就算只是粘了一点边而已,心里这担惊受怕还能少了去吗?这话听了,贴心落耳啊。

    她看了这中人一眼,想起来了——这也是当时赞同她直取南京计划的小黄门。137zw.com

    说是小,也有二十多岁了,好像是叫柳知恩,太子也挺喜欢的,往常进出间常打照面。不过,两人身份悬殊,却没怎么说过话。

    徐循冲他点了点头,“你也是有心了,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哥不会亏待咱们这些人的,就是受点委屈也别放在心上——把这话和你的兄弟们都传一传吧。”

    柳知恩会意地一笑:真要是被人闯入宫里,徐循没事,但他们这些人估计就要难受一阵子了。徐循这也是给大家鼓劲儿呢。

    “是。”他给徐循磕了头,不再多言,也就很利索地退下去了。

    等人都散了,孙嬷嬷过来给徐循倒茶,“这个柳知恩,倒是挺会说话的,奴婢心里本来也难受着呢,被他这一说,倒是舒坦多了。”

    徐循漫不经心地笑了笑,“能在大哥身边厮混的伴当中官,有哪个是简单人物?”

    她望着自己的指尖,轻轻地叹了口气,“也就是我们这些妃嫔都是傻的罢了。”

    “您们也是万里选一的人尖子。”孙嬷嬷说,“又岂是那些没根的奴才可以相提并论的?”

    徐循也懒于和孙嬷嬷争辩了,她心事重重地望着空荡荡的御榻,在心底想着:大哥现在,到底进了京城没有呢?

    太子到底进了京城没有,南京这里谁也没收到消息——按常理,北京到南京的信息,走个七八天那是怎么都够了的。所以流言刚起的时候,很多人还能维持着性子,反正不管怎么说,等个七八天总能等来官方消息了。

    可现在七八天早已经过去,各种各样的流言从北京往南京汇聚过来,而官方诏书又迟迟不出的时候,毕竟是有人按捺不住,想要把太子的行踪给确定下来了——不论出了什么事,现在皇帝出事了是肯定的,身为国之储君,太子这时候就是病在南京那也应该接见一下地方大臣,稳定一下民心,而不是躲在宫里自己宅着不是?

    当然,要是皇帝和太子真的是一起同时重病了……那估计南京这边往山东过去报信的人,得比从前多了个无数倍。

    不论是好意也好,歹意也罢,反正现在大臣们已经不是商请太子出来,已经完全是催逼、胁迫徐循等人开门交出太子了。可越是这样,徐循越是不敢确认太子的行踪啊,北京那边到现在都没信,谁知道是怎么回事?她一句话若是坏了大事,这后果谁能承担得起?

    但现在也已经不是硬挺就能挺住的局面了,多得是人心急着要确定太子的下落,徐循不出来,他们自有许多冠冕堂皇的借口,想要闯进去。

    “外面已经开始调集甲士准备撞门了。”马十匆匆进了主殿。“娘娘,您看咱们这是——”

    就算徐循也明白,自己等人的行动在忠臣眼里看着也挺可疑的,但直接撞宫门诶——她也有点恼怒,太子的印玺还在呢,她昨天还写了手书出去让众臣不要惊慌,连印玺都不认了,眼里还有太子这个人吗?打的是什么主意,谁知道!如果太子真是在屋内重病,听说有人要撞宫门,估计都能气死。

    她还没有说话,果然,远处已经传来了沉闷的撞击声,一屋子人都吓了一跳。柳知恩反应最快,韩二次之,两个人都是闪到徐循身前,做出了护卫的姿态。

    徐循感激地看了他们一眼,但她说实话却并不是很惧怕。

    “不必如此,他们还敢拿我怎么样吗!”老实人难得发火,也是声色俱厉。“马十,你去开门,给我候在一边,把做主的人名字死死记住!日后如是大哥回来,我自然有话和他说的!”

    她站起身来,仔细地整了整衣裙,令柳知恩、韩二道,“你们左右护卫,我倒要看看,他们能把我们怎么样!”

    众人自不敢违逆——此时也都知道不好,全都聚到主殿来了,闻言便在徐循两侧雁字排开护卫,马十带了韩二上前,从屋门、殿门、院门一路开了出去,徐循本人手持太子印玺,端端正正站在正殿之中,她高抬着头,只希望自己能以符合太子妃嫔的仪态,迎接即将到来的莫测风雨。

    而在此时的北京城内,太子——不,应该说是嗣皇帝,也正缓缓地抬起头来。他注视着阶□着喜服的臣属们,注视着这阔大的宫殿,注视着殿外那宏大广场上密密麻麻的脊背——

    嗣皇帝的视线停留了片刻,便又投向了那辽阔的苍空,初夏天气,北京的阳光还不太强烈,几片白云,正在碧空深处写意的互相追逐。

    奉天殿坐北朝南,云深处,正是南京的方向。

    ☆、威风

    伴随着沉重的拉动声,在过去半个多月内,对各部大臣牢牢紧闭的春和殿大门缓缓敞开,次第重门漫漫长阶的最终点,隐约站了两排护卫,虽然远远看去并不分明,但精气神却还是能大略看得出来的——这些东宫眷属非但没有垂头丧气,反而个个精神抖擞,看来一点都不像是待罪之身。

    难道……几个大臣互看了一眼,心里都是打起了小鼓。

    太子的脾性,旁人并不太熟悉,文皇帝口中那些泛泛的夸奖,无非都是为了下一代继承人的造势而已。只要不是傻的,当不会就此当真。虽说他从前也曾出来办差,又多次跟在文皇帝身边亲征,但那都是扈从行事,没有多少自把自为的余地,要说太子会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闭门养病,真是谁也说不清楚。若是这位主儿压根没离开过春和殿,那可就有好戏瞧了,他们这些逼宫的大臣,虽说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却难免是要失了太子的喜爱……

    一群人本来就是心思各异,只有一点一样:就是都心急见到太子。旁人还在犹豫呢,到南京养老的国子监祭酒——也是太子宾客胡大人,却是已经不管不顾,疾步前趋了。他是太子宾客,命运和东宫息息相关,值此皇帝生死成谜的时刻,自然是心急着寻到太子,一起筹谋计划。

    事情办到这一步了,临阵退缩也没什么意义——那几个中人的眼神,可是仔细地逐个扫了过去,是什么用意众人心里自然知道——都是老江湖了,有些事压根不需要点透……几位大臣也就是比胡大人稍为慢了一步,脚下却亦是不停,面上各自悄悄换上了一脸的忧虑与焦急,心里如何,却是不知道了。

    若是太子真身就在此处,皇帝不好,只怕汉王那处是要有变化了,汉王身边的朵颜三卫,精悍善战,虽说现在已经被削去藩属,发往东北戍边了,但老情分还在,谁也说不清他们站在哪边。山东离京城又近,汉王是兵肥马壮,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了,又焉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太子的这个风疹,出得好不是时候!

    也许这就是少了一口真龙天子的运气罢了,此番回去以后,也应该遣人往山东走上一遭……

    思绪纷纷间,众人都已经近了正殿——不论怀抱什么心思,看清了正殿内的人群后,却均都是有被当头敲了一棒的感觉。

    殿内人口虽多,可站在正中的却是个秀丽的青年少妇。她身穿素服身无装饰,正是为文皇帝服孝的表现——若果没有大错的话,这应该就是太子身边的宠妾徐娘娘了……她手里端端正正地捧着的,不正是这些天来时常发出的太子印玺吗?

    太子印玺,和司礼监的皇印又有所不同,一般是不能脱离太子本人存在的。徐娘娘这是——

    “微臣见过娘娘,”胡大人没等任何人发问,已经是草草行了一礼,随后便连珠炮似的发问,“敢问娘娘,太子殿下究竟是否在殿内,病情如何,安——安危——”

    小老头声音微微发颤,显见得是已经担心到了极处。几个人觑着他的背影,都是暗暗有几分好笑。不过,却也没有轻松多久,便觉得徐娘娘的眼神从他们身上扫了过去。——虽说这不过是个年轻少妇,身份说来也只是才人而已,可这眼神落在身上,却终究令人多了几丝寒意。

    “殿下安好。”徐娘娘的态度很肯定,“人已离宁他往,至于去向何处,妾却没有过问,殿下自有主张。”

    胡大人的肩膀明显地松弛了下来,旋即又是一挺,“殿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如此惊风密雨、多事之秋,岂可擅自行动!”

    徐娘娘微微一笑,对胡大人的口气倒是软和了几分,“是胡源洁胡大人吧,殿下也和我提过大人的。”

    连后宫嫔妃都知道胡大人的名字,胡大人身上顿时多了几道说不清是羡慕还是妒忌的眼神,徐娘娘却仿若未觉,安详地续道,“您年纪大了,这么跪着不起身,我如何受得住?还请起来安坐吧。”

    胡大人却不肯动,而是抗声道,“娘娘不说殿下去向何处,老臣便不起来!”

    老头急得居然开始耍赖了……

    众人的眼神顿时又都汇聚到了徐娘娘身上——按说,后宫女眷和群臣相见,怎么都该支个屏风避讳一下的,可如今局面特殊危急,居然压根也没有人顾得上这一茬了。

    徐娘娘虽然青春少艾,但亦不愧是屡经教育的内宫妃嫔,面对众人眼神,她微微一笑,居然——也就让胡大人这么跪着了,自个儿继续平静的目注前方,显然是不打算透露太子的去向。

    徐娘娘不肯说,没有人能逼她,胡大人年纪大了,也是钻了牛角尖,几个大臣对视了一眼,都有些为难时,南京司礼监太监黄俨却是上前一步,呵斥徐娘娘身边内臣道,“尔等小崽子们,可知事情轻重!还不速速将殿下行踪去向说来!若是失于照料在途中出事,你们可全都是要问罪的!再说,如今国家谣言四起,正需储君回北京做主!此事哪里是儿戏得的!”

    倒是也在情在理,把事情厉害都分析出来了——话是冲着中人们说的,可眼睛却直望着徐娘娘。

    徐娘娘身边一位内臣仿佛有些意动,可他还未说话,其余众人却都道,“回老爷爷话,奴婢们实在不知殿下去向。”

    “好哇!”黄俨气得假胡子都翘起来了,“敬酒不吃吃罚酒,难道你们要等上了凳子才招吗!”

    这凳子,肯定也不是一般家常坐的那种,指的却是老虎凳了。

    众内臣还未说话,徐娘娘一瞪眼,却是态度强硬地喝道,“慢来!谁说你们可以把人带走的!他们是东宫僚属,尔等又是什么身份,可以擅自动弹殿□边的近人?”

    黄俨做了出头鸟,此时脖子一梗也不能不继续和徐娘娘抗衡了,“殿□份贵重,却是在他们陪伴下失踪的,奴婢身为司礼监太监——”

    “司礼监太监,就能管遍东宫僚属了?”徐娘娘森然道,“我等众人抵达以后,深居简出,可有生事?春和殿乃是大内之属、后宫居处,不是惊天大事,谁可擅闯宫禁,尔等莫要以为聚众生事,便可法不责众!”

    她句句在理,众人一时竟不能答,只好又去看之前的出头鸟胡大人。但徐娘娘却不容胡大人说话,而是续道,“殿下离去时,所言清楚明白,东宫一切由我全权做主,连同‘太子之印’一并赋予,他是用随身小印签盖手谕——柳知恩,你拿着给他们看看,是不是真的。”

    别人不说,胡大人是认得太子笔迹的,他将手谕翻看了好几遍,方才慢慢地把它递给了柳知恩——老人家已是眼神闪烁,看着完全失去了刚才的那股锐气,反而是一脸的深思……

    胡大人没否认,印信又是真真的太子体己小印,黄俨也无从否认,徐娘娘见无人说话,又道。“既然许我便宜行事,我就是封宫到底那又如何?如今外头虽有流言,可京中没有诏书到,诸公是何等人物,竟不能镇之以静,反为谣言所动,以至于到了逼宫的地步了?若是殿下真个卧病在内,尔等又当如何自处?”

    她此时已经完全拿住了道理,因胡大人不出头,黄俨又无话可说,众人竟无人愿意出面和她打对台,徐娘娘气势越发更旺了,她正要往下说时,远处已有人高声急报,奔入喊道,“急讯——大人!皇帝大行,太子即位。诏书上发的登基大典——就是今日——”

    从北京到南京,消息再快都要几天的,若是在更偏远一点的地方,登基大典都过了好多天了,诏书才到那也是毫不稀奇。众人均都是神色一变,急急起身道,“诏书何处!快拿来看!”

    一堆人也顾不得场合了,乱糟糟挤在一起,都看完了诏书——千真万确黄绫纸的圣旨,再没有假的——一时有的人是大喜过望说不出话,有的人却是失魂落魄张口无言,众生相活像是一出好戏。过了一会,还是黄俨尖声一呼,“奴婢万死!不合犯下大罪,请娘娘饶恕——”

    才把众人的魂儿都给叫回来了:这不是在官邸,这是在春和殿!人群外还站了个徐娘娘,正在从人护卫下冷眼看着他们呢。

    当徐娘娘还只是太子才人的时候,众人跪她是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膝盖还有点不容易弯下去。可现在,嗣皇帝登基,众人便再没有什么顾虑了,一个个扑通就要下跪,可徐娘娘却是忙不迭退到了一边。

    “黄俨宦官,天子家奴耳!”她说,“受他一跪也不算什么,诸公朝廷股肱,跪我做什么?我不敢受!”

    “娘娘苦心孤诣,为陛下遮瞒行踪,微臣不合担忧陛下,竟心急出此下策,请娘娘饶恕!”这说话的又不是胡大人了——胡大人此时还在外头站着,没有回神呢。

    “春和殿是太子寝宫。尔等闯宫是何居心,我一介妇人如何评判?”徐娘娘却丝毫也不肯就坡下驴。“唯有留待陛下圣裁——罪非我断,我又何能赦之?拜我也是无用,今日一切,我自当原本回报陛下。诸公请快自便预备大行皇帝丧仪吧!”

    她嫌恶地望了黄俨一眼,扭头吩咐左右道。“唯独把他看好了,可不要让他跑走!谁知这人一张嘴,又要颠倒黑白些什么。”

    话说的是黄俨,其实戳的还是一众大臣的心窝子。不过这些都是做老了官的,脸上微微一红也就若无其事了。因徐循撇得清,说得也在理,都知道求她无望,便均叩首而退,下去预备丧仪了。至于黄俨,自然也有人把他带去他该去的地方。

    等人都退全,偌大的春和殿又只剩徐娘娘和她的从人们了,徐娘娘双肩一松,这才松弛了下来,她双脚一软,若非左右搀扶几乎跌坐在地。闭着眼喘了几大口气,才缓过劲来,有气无力地问马十和孙嬷嬷,“我……我表现得怎么样,没丢太子宫的人吧!”

    马十笑得满脸都是牙齿,使劲冲徐娘娘竖大拇指。孙嬷嬷面上也绽开了一朵浅浅的菊花,她却还不忘纠正徐循,“贵人——娘娘错了,如今不是太子宫,是内宫了!”

    “噢……对……”徐循这才想起来,“大哥已经平安在北京登基了……”

    直到这一刻,她才如梦初醒般地意识到:才不到一年啊,又去了一个天子。太子现在,已经变成了昔日在她心中那高高在上的天子了……

    当然,这也意味着,徐循的太子才人,又快当到头了。

    ☆、分封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虽说南京宫宇没有故唐华清宫一带万千宫阙的气派,但自然也是巍峨大气庄严豪奢,只是迁都日久,门庭冷落,虽然去年也增派人手粉刷修饰了一番,但久无人气,未免有几分凄冷了。

    几个内官女使手捧攒盒,半弓着身子,碎步往春和殿方向踱了过去,而这寂静而庞大的宫殿中唯一热闹的一处地方,便为他们次第开出门来。几个中官、宫女迎了出来,把他们接进了锦绣千重的内殿里。

    “多谢皇后娘娘想着了。”徐循已经换下了孝服,穿着合适于初秋天气的青绫衫裙,“这才多久,又遣人赐了点心来。”

    的确,这攒盒看着简单朴素,其实却是‘京口瓜洲一水间’,从京城水路运到南京,特地赏赐给徐循的京中应季点心。迎头的女史南医婆满面笑意,“这是太后娘娘赏赐给您的。”

    皇后娘娘着人来送,徐循还可以怠慢点儿——毕竟是好姐妹嘛。这太后娘娘派人来赏,徐循就不敢托大了,忙整肃衣冠,北面而向端端正正地拜谢过了,方才起身和南医婆对坐着唠嗑说话。

    没有第一时间去北京奔丧,主要是因为徐循在一切尘埃落定以后,因为这些天来的操劳和压力,又‘病’了。再说,就是要上京,也得找南京留守的几个中官衙门给操办,南京这边兵荒马乱的,一时间也不知道去找谁好。索性就在春和殿里养病,而不是星夜回京去给大行皇帝披麻戴孝。

    其实也不能说是装病,这一阵子徐循都没有睡好,安心以后的确是发热无力了几天,不过这种压力病,大概心里宽松了以后,稍微再休养几日也就无妨了。只是徐才人此时对天家已经没有那么虔诚的孝敬贤惠之心,想到那些没完没了的哭跪礼仪,索性顺水推舟,就在床上多赖了几天。此时马十等人,是已经把她病倒的消息送上京了,嗣皇帝遂下令让她在南京安心养病,打发了侍女们过来照顾不说,还令柳知恩带了口谕来,其中自然是不少勉励温存之语了。

    改元是大事,连着两三个月肯定都少不得各种忙碌,徐循也不指望嗣皇帝能给她写信什么的了,能得一句口谕知道自己还没被忘记,她便挺满意的。虽说住在春和殿里,不能随意外出也是无聊,但因可以免去那无止尽的跪拜,这便都还是值得的。

    南医婆这次送赏过来,其实也有为徐循好好补补身子的使命在的,天子守孝二十七日,前天已经除服了。徐循等人也没有继续守制的道理,留神别穿得太鲜艳也就是了。他们身边服侍的宫人,也跟着沾光了,不必穿那白茫茫的素服,现在都是换上了青、褐色的袄子,也可以跟着主子们吃点荤腥肉碎了。

    “就是这一阵子太操心。”南医婆给徐循把过脉后下了结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心补。只要能少用心思,多活动活动,没几个月也就能好起来了。”

    “廖太医也是这么说的。”孙嬷嬷在一边和南医婆搭话,“说是咱们贵人就是前一阵子心思太沉了——”

    “还叫贵人啊?”南医婆笑了,“该改口了吧。”

    嗣皇帝登基以后,徐循等人的身份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宫里的规矩,太子、太孙宫里,除了正妃以外是没有娘娘的,皇上身边则不同了,即使只是美人,只要得宠,照旧是某娘娘。原太子妃虽然还没被册封——诏书还没下呢,但众人已呼为皇后娘娘,同理,徐循虽然还没被册封,但已经是可以按宫中惯例,称呼为娘娘了。

    孙嬷嬷看了徐循一眼,笑道,“我们贵人说了,还没受册封呢,不好越了规矩,随便乱叫的。”

    南医婆面上不由现出赞许之色,“从前和贵人同舟北上时,便知道贵人性子谨慎,日后成就当不可限量。如今是果然被我料中了。”

    虽说官方对徐循在南京的作为还没有表态,但宫里有点地位的人,谁不是心明眼亮?这一阵子,别说孙嬷嬷等近侍是喜气洋洋,就连北京来的信使,对徐循的态度都要比从前尊敬亲热了许多。南医婆怎么都是太后身边近人,这点眼色肯定还是有的。

    徐循本人却是有点宠辱不惊的态度,听到南医婆的夸奖,也不过是微微一笑,“太过奖了,我受不住啊……”

    她把话题给调开了,“一个人住在南京,也是怪寂寞的,不知医婆觉得,我何时可以动身回北呢?若是现在回去,指不定还能赶上大行皇帝的七七,我也能略尽绵薄孝心。”

    众人越发都流露出钦佩感动之色,交口夸奖徐循的纯孝,彼此这么客套了一番,南医婆才道,“贵人再多休息几天吧,等觉得自己好全了再动身也不迟,免得旅途劳顿,若是坐下病根来,可就不大好了。”

    也就是说,南医婆是把动身的时间交给徐循自己来安排了。更要往深了想,她也是隐隐约约地透了一句:徐循有点装病嫌疑的事,她是了然于胸,只是不会去拆穿而已……

    徐循也不担心南医婆会和太后搬弄什么口舌,两人相处了几年,对南医婆的为人,她还是很放心的。她笑着点了点头,“那我可得好好养养了。”

    南医婆也不免笑开了。“贵人真是沉得住气,竟是一点也不着急。”

    当晚,随船南下来服侍徐循的赵嬷嬷给徐循说起了宫里的新事儿——虽然离得远,可新闻徐循也是一点都没落下。“已经是操办完殉葬的事了……这回倒比文皇帝那时候好些,李贤妃、张敬妃都没殉呢。”

    大行皇帝去得实在是太突然了,到现在都是疑云重重的,什么说法都有。甚至于包括太子为什么秘而不宣地赶往京城,这里面的缘由也没有公布出来,所谓废止殉葬的话语也未见诸于遗诏中。徐循早放弃了废止殉葬的想法,现在听说居然除了张家的女儿以外,还多活了一个,不免抬起眉毛。赵嬷嬷又道,“李贤妃不必说了,您也知道,从您南下前就病着,大行皇帝去世的时候,病得都没法起来了,眼看也就是旦夕间的事,再熬也过不得年底了。太后娘娘也是要全了郑王、淮王和真定长公主的孝心。”

    说穿了,就是要笼络一下郑王、淮王两个年长皇子的心嘛。徐循点了点头。

    “至于张敬妃,”赵嬷嬷叹了口气,“那是张家的姑娘,自然是援引旧例了。”

    张敬妃的姑姑张贵太妃,就是以勋旧之女,未有殉葬,再加上张敬妃本人勤谨事太后,不殉葬也是很自然的事。徐循关心的是另一回事,“李贤妃都没殉,难道郭贵妃还真的殉了吗?”

    说起来,郭贵妃是连李贤妃、张敬妃的份儿都占全了,又有子,可全孝心,又是勋旧之女,说起来还是开国元勋之后呢。武定侯的爵位可来得比英国公一家早得多了。再说,位分也高……

    “殉了。”赵嬷嬷肯定地说。“除了李贤妃、张敬妃以外,有名分的都殉了——不过您也知道,本来就死过一拨了,新的又还没选上来,后宫也空虚呢,就去了五个。原来的黄美人,王昭容……”

    的确,大行皇帝在做太子的时候,后宫减员就比较厉害了。被牵扯进鱼吕之乱就死了好些,还有平时生产啊、染病身亡的,都有,这回还没来得及选秀就去了,所以殉葬人数反而是少了不少。

    徐循对别人没什么兴趣——她熟悉的人早在文皇帝时候就快死完了,她就是为郭贵妃的殉葬而诧异,寻思了半日,才叹道,“郭贵妃真是可惜了。”

    早过来伺候她的钱嬷嬷不以为然地插了一嘴,“恃宠而骄,不能敬上,实在短视得很,如此下场也是早都注定了的。怪,就怪大行皇帝去得突然,没能在遗诏中给她添上一笔吧。”

    一般说来,在皇帝去世之前,都有一个留遗言的机会,那时殿中不但有嗣皇帝、后宫诸妃嫔,也会有史官、大臣等,如果郭贵妃能让大行皇帝死前说她一句,任何人都不可能把遗言捂住,她非但不用殉葬,日后还可以享受嗣皇帝的孝心——不论嗣皇帝多不喜她,孝道礼数为天下表率,却是不能有所瑕疵的。只能说,千算万算,郭贵妃是漏算了大行皇帝暴卒的机会。当然,也有很大可能,就是她压根就没想这么深……

    徐循想着郭贵妃的音容笑貌,半晌才怔怔地叹了口气。

    “有宠、有子、有出身又如何,”她道,“还不是落得个被迫投缳的下场?”

    她冲在场的三个嬷嬷道,“眼下南京宫里,都是我们自己的亲近人,有句话,我也就不瞒着嬷嬷们了。”

    几个嬷嬷听徐循语气,也知道她将要开口的话十分重要,均都放下手头事儿,聚到徐循身边来。徐循深吸了一口气,一边寻思着,一边徐徐道。

    “都是自己人,也不讳言了,此次回京,少不得要晋封妃位。即使日后失宠,有个妃位护身,又是潜邸旧人,只要皇帝在世一日,总少不得我的好日子过……”她叹了口气,“只是人心向生,再是爱浓,我也不愿殉葬的。还请各位嬷嬷和我一道集思广益,我们想想,若不愿殉葬,这以后的日子里,咱们又该如何行事呢?”

    这个问题,顿时就把一屋子人都问得沉默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竟是谁都没有答话。

    徐循问计于亲信时,北京的皇宫内,也有人在灯下商议着日后一段时间的方针政策。

    “这两年内,政权变换得太频繁了。”张太后疲倦地揉捏着鼻梁,“国事上,还是镇之以静吧,不要轻举妄动……文皇帝给你父亲留下来的大臣们,都是你的老师,遇事多问问老师们的意见……”

    大行皇帝去得突然,临去前召见诸臣,留下了“国家大事交托皇后”的话语,如非嗣皇帝今年已有二十多岁,太后垂帘都是名正言顺的事。即使是现在,她过问政事,都非常名正言顺,就连内阁诸臣,遇事也习惯了尊重太后的意见。

    好在,母子两人在政治立场和观点上,并没有太多矛盾,嗣皇帝恭声道,“是,儿子现在就是担心边境上的瓦剌部……”

    “才刚被打得元气大伤呢。”太后不在意地道,“一年都不到,也激不起多少风浪。”

    她顿了顿,扫了儿子一眼,颇富深意地道,“你现在该注意的,是河北和山东……”

    皇帝面露沉吟之色,“河北还好,就在眼皮子底下,山东那边……”

    “今日锦衣卫送来的密报,你也看到了吧。”太后淡淡地道,“居然使人在德州内外重重埋伏,究其用心,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从陆路进京,德州是必经之路,就算不进城,也必须从德州府治下的驿馆路过,汉王的心思,简直是令人发指了。要不是皇帝在接到密报以后,当机立断马上进京,先皇的病情和死讯都被封锁得好,与此同时所有人也都深信不疑地以为太子在南京城里生病,汉王那边毫无防备地让皇帝打好了这个时间差,能否平安路过德州真是难说的事——要是不能平安路过德州,现在天下大局如何,那可就难说了。

    太后还好,终究还是有儿子的,皇帝本人却只有一条命,他心中对汉王的忌恨,岂会比任何人少?只是大局为重,汉王即使反心卓著,只要不反,朝廷都不便擅动刀兵罢了。他叹了口气,“眼下也只能先提防着了,国库空虚,也实是打不起仗,能拖一阵子是一阵子吧。”

    太后赞赏地点了点头,转了话题,“治大国如烹小鲜,很多事也是急不来的……如今既然已经除服了,也可以把后宫封一封了吧。既然已经是皇帝了,便无需再守什么孝,正经的尽快生儿育女才是真的。我已和胡氏打了招呼,先前选进宫的秀女都不打发了,直接给你充实后宫也好……”

    她还要再絮絮叨叨地安排下去时,见儿子欲言又止,心头不禁一动,“怎么——”

    皇帝又踌躇了一会,才道,“娘,从前给儿子选妃的时候,摆明了说的是孙氏,连阿翁都点头了的。无非是老人家后来脑子糊涂了,才冒出来一个胡氏。不论是我还是爹,心里这个正妃,一直都是孙氏……”

    太后大吃一惊,心里一时竟不知做什么想法,稳了半日,连皇帝的话都有点没听明白,她拼命地眨着眼睛,过了一会,才打断了皇帝的话语。

    “不要再说了!”太后的言语很坚定。“玉女委屈,我也心疼,可名分既定,那可能朝令夕改!嫡妃不能正位皇后,天下人知道了,心里对你这个嫡长子继承皇位,有没有什么多的想法?名分都定了,嫡庶便无可更改,皇后是你的敌体,哪有你说立谁就立谁的,孝顺之道去哪里了?你自己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皇帝嗫嚅了片刻,却也无话可回,想了想,叹口气道。“那也罢了。”

    “再说,你对胡氏就这么绝情?”太后的眉毛已经要竖起来了。“皇后位置不给她,你让她如何自处,你是要把你的发妻逼死才甘心?”

    “这自然不会!”皇帝忙道,“这么些年的情分还在呢,儿子想着,虽然不是皇后了,但也该册封为贵妃——或是仿太祖的例子,给加个皇字,皇贵妃,除了名分以外,一切待遇,和皇后也差不得多少的……”

    他回得这么快,可见是早有腹稿,不是丝毫不管胡氏的死活,太后稍微满意了一点,她哼了一声,不说话了。

    “既然如此,那就改册孙氏为贵妃吧……”皇帝很快地就提出了另一个办法,看来,对自己的计划成功率,他也是早有预估。

    太后嗯了一声,没有多说什么——一个贵妃,孙氏也是当得起的。“那何氏、徐氏呢?”

    “娘您看如何呢?”皇帝讨好地反问太后。“此事就全由您来做主!”

    太后想了想,道,“高皇帝时候,宫廷惯例,没有生子、年限又短,都是不封妃的。文皇帝时候其实也是一样,宫里除了那些朝鲜女人以外,没有生子的,都是苦熬多年,甚至是快病死了才给封个妃位。你父亲的宫里那都是潜邸老人,没有新人,不值得参考。我的意思呢,何氏虽无子,却有女,也是追随你多年,可封妃。”

    她顿了顿,蹙眉沉思道,“这徐氏嘛……”

    ☆、贤妃

    太后这一沉吟,便是一阵子,皇帝先还能耐心等着,后来也是有点等不及了,他略带恳求地说,“娘,徐氏事我一向十分勤谨,这一次在南京,表现得也是可圈可点……”

    徐循在南京上演的那场好戏,早就经过许多不同的途径报到了北京,通过这些视角,太后和皇帝虽然没有身临其境,但也多少能还原出当时的场面了。

    太后瞅了儿子一眼,嘴角露出了不易察觉的笑意,“就是南京的事耽误了她,现在,那些大臣的眼睛可都盯着徐氏呢。无子封妃,可不就给了他们说话的借口了。”

    这一次,皇帝却没有放弃自己的看法,他坚持道,“内宫的事,和外头没有关系。鱼吕之乱时,外朝何尝多说过一个字?儿子虽然不是要学阿翁的喜怒无常,但也不愿让人骑到头上去。”

    治国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不是说选任贤良,整个故事就结束了。经过太宗、仁宗两朝的大浪淘沙,现在的满朝文武的确是充塞了贤能,都是能办事的人才。那种玩弄国家权柄为自己牟利的小人,起码在本朝还没有得到过重用。但这不是说本朝的皇帝们就都可以垂拱而治了,事实上就算是君王和贤臣之间,也存在一种隐隐约约的拉锯战。臣子希望君王垂拱而治放过庶务,君王却希望事无巨细都能掌握在手心,从前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的时候,大臣们都很老实——这两个,都可以说是马上打天下的开国天子,权威和杀性都是很重的。

    到了仁宗朝,风向就开始有变化了,御史们对于后宫的事也开始指手画脚,仁宗要选秀,就被人上本直言骂了好色,即使是以仁宗的好性子,都不由得勃然大怒,将那名胆大的御史下了狱。

    皇帝对父亲的做法并不是非常推崇,御史们多数都是卖直沽名而已,把他关起来,倒是徒然成全了那人。但这并不是说,他打算把自己内宫的风向都交给朝堂来议论。宫事终究只是家事而已,外臣是没有过问理由的。若是放任了这股思潮,得寸进尺之下,君王的威严,就要被一步步地蚕食了。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别人参详不出来,太后却是最清楚不过的了,她欣慰地点了点头,“好,你有这样的想法就好。虽说要选任贤良,依靠阁臣,但咱们也不能没有自己的主意。”

    皇帝面色还没松快呢,太后就又慢悠悠地添了一句,“但这也不是说就要封徐氏了,毕竟,徐氏还没有孩子呢……”

    “娘!”皇帝有点发急了,“怎么说跟了我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人人封妃,就她一个人得个昭容什么的,都是潜邸旧人,她一人落后,心里能好受吗?就是别人,看了也都心冷——”

    太后终于松口了,“罢了罢了,看你这么着急,就封妃又如何了?”

    她颇富深意地看了皇帝一眼,语含玄机,“总算还不太痴傻,晓得为她争取几句,不至于把什么都交给娘了。”

    皇帝一愣,随后便完全明白了过来,一时间也是哭笑不得:太后这何尝是反对徐循封妃?她根本是在敲打自己呢……有功不赏,令人心冷,对徐循是这个道理,对胡氏自然也是一样的。

    母子间有些话也不必说得太多,意思到了就够了——毕竟儿子也是皇帝了,总要给留些面子。太后没有揪着这个话题再絮叨什么,而是说道,“至于那些秀女,你改日阅看一番,也选用一些吧。还有你身边那两个大宫女,我记得还是我给打发过去的,服侍你好些年了,如今也该给个结果。这些事,谁做主都好,你看着办就是了。”

    反正宫嫔之间也没有什么等级的分别,也不能管事,都是要依附宫妃居住的,不论封什么,称号叫着好听而已,本质上待遇都没什么区别。太孙也不大在乎,“那我改天看看,少许选几个人罢了。毕竟还在孝期里,也不好大操大办。青儿紫儿也是辛苦多年了,不如封个美人吧?”

    虽然说待遇都是差不多的,但参考前朝的设计,美人也是比较高位的感觉了,太后没有答应,“我知道你也是体恤潜邸旧人,但她们毕竟不是选秀出身,来路不正。若是得封高位,给了众人许多想头,以后你日常起居,可就没有安宁的时候了。”

    美色分心,太后这是不希望皇帝时时刻刻都受到美色的诱惑,皇帝也无意在此事上和母亲唱反调,他点头道,“既然如此,还有几个宫女,也都封为淑女吧。按太祖爷时候的例子,宫女子要提拔,都是从淑女封起的。”

    这件事也就这么定了下来,太后点了点头,看似不经意地问了一句,“除了青儿、紫儿以外,都还有谁呢?”

    毕竟是要封,皇帝也没多想,爽快地交代出了几个人名。太后也没多说什么,母子俩又说了几句话,这事儿就算是过去了。

    天色已晚,皇帝也就从清宁宫告退,回他的干清宫休息去了。太后靠在榻上,半天都没动弹,也不提起身洗漱安歇的事,底下人便不敢相扰。一屋子人都屏息静气的,只有屋角的沙漏,传来一线若有若无的流泻之声。

    好半天,太后才动了一下。

    “明儿……”她没有指名说话的对象,但孟姑姑已经自觉地凑到了身边,“不……后儿,去尚寝局,调一下档,把这几个宫女的名字都对一下。若有在鱼吕之乱后新进的,重点查。”

    孟姑姑的眼睛一下就瞪大了:太后这话,太让人费心琢磨了。

    重点查,查什么?

    鱼吕之乱后,的确是新选了一批宫女进宫伺候,填补人员的空缺。这批人除了资历比较浅以外,也没有任何特殊值得注意的地方。太后为什么要重点查?

    这些话,太后是不会解释的,得靠她揣摩上意去做,才不至于误了事,惹来太后的不快。孟姑姑是再不愿想也要想。

    而这随便一想,太后的目的也是昭然若揭——皇帝兴致来了抬举个把宫女,其实不算是什么太大的事,尚寝局那里也不会回避记录,毕竟龙子凤孙的血统可不容混淆。就算当时没有带女官,嗣后身边服侍的中官也会去尚寝局回报,把人给记上的。没有特殊的理由,犯不着瞒着尚寝局。

    除非……是孝期行淫。

    天子守孝以日代月,刚过去的这二十七天里,皇帝根本就别想休息,就是想那也有心无力。而过了二十七天以后,临幸谁也都是名正言顺,不必特别忌讳不记,再说,是天子了,内起居注肯定记得更规范。太后娘娘想的,应该是文皇帝孝期里的事,那时候她是指定了太子好生守孝的,各宫妃嫔全都没有服侍太子,徐才人心软一点,时常和太子“下下棋”,但也仅止于此了。

    要她去尚寝局,查对的应该就是这个……但孟姑姑也是有点搞不懂:哪个男人不偷腥?太后管先皇,都没有管儿子这么严格吧……

    但太后的理由,却不是她一个宫女可以发问的了,她恭敬地哎了一声,“后日一早就去办这事。”

    心底却是已经在思量着这几个宫女可能的出身,以及该到哪里去打听她们的消息了。

    后日一大早去过尚寝局,孟姑姑心里已经有数了,她回来报告太后,“查过了,这六名宫女,陈保保女南儿,原是在何才人身边服侍的,档上记了是前年冬日承宠……”

    算来算去,有两个宫女乃是在鱼吕之乱后新入宫的,去年文皇帝丧事后不久,因为太孙变成太子,宫中人事要升级,她们也就被纳入了东宫服侍。到目前为止,尚寝局的花册上丝毫没有她们的名字。至于别的四个人,在花册上都是有记录的,多数就是这几年间陆续曾偶尔伺候过太孙,给他留下了印象,现在反正要封,也就给与她们一个低微的名分这样。

    太后听了,虽还有些微不满,却也并不发作——两个人而已,还不算太多。她沉吟了一下,便道,“余下四人,准了,这两个人,给她们淑女的待遇,却不封,见了余下所有妃嫔,还是按宫女礼行事。”

    孟姑姑有点不安,“会否太拂大哥面子了?”

    太后沉沉地哼了一声——虽说现在,她已可不那么避讳丹药的事了,但多年来的宫闱生活,却使得她即使是对孟姑姑都难说实话。“他自己心里知道是为什么的!若是底下的人有过来打听缘由的,你就说我的话:床笫之事,乐而有节。有些事是绝不能予以一点鼓励的!”

    这哑谜打得孟姑姑都是迷迷糊糊的——她也就是忧心母子关系,劝上这么一句而已,太后反应这么大,她却是再不敢多说了。

    原太子妃也好,原太子嫔也好,都还没获封,妾身未明,后宫的事,压根不会多说一句,那是全凭太后做主——其实就是能说话也不会为了两个宫女和太后拌嘴。皇帝又是把这件事交给太后去做了——也是惯例,太后的话,还有谁会反驳?这件事,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底层的宫嫔,也就是太后一句话的事而已,皇帝知道了都未多说什么,高层的妃子们,却要他和太后商量封号了,在阅看过秀女以后,他和母亲商量着,给自己多添了四个小老婆,随后便开始了一连串的册封活动。

    册封太子妃为皇后,没得说了,全天下都在等待着这顺理成章的一天。册封太子嫔为贵妃,这也没什么好说的,册封太子才人何氏为惠妃,更没什么好说了,大臣们反正也管不着皇帝怎么封赏自己的小老婆。

    至于太子才人徐氏,虽无子,又非勋旧出身,但因事帝勤谨、温柔贤淑——反正也还就只是因为有宠,又有功,亦得封贤妃。妃时在南京养病,帝令赏下金银彩缎,又指一船,着令其进京受册。

    按说,大臣们的确是管不着皇帝怎么封赏自己的小老婆,可奈何这个贤妃的贤字,实在是有点太刺眼了,徐循才刚上路呢,朝野间,由不得也要有些声音出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起步就是贤妃

    不许说我不亲妈哈

    我总觉得德妃和贤妃是很高级的两个妃子,硬是要比顺妃啊,宁妃什么的高,不过其实在明代待遇上是没啥区别的啦。

    ☆、冲突

    朝廷里为了贤妃的称号,正和皇帝打嘴仗呢。当事人徐循却是一点也不知道——不管怎么说,进京受封总是美事,这一回她又不必和任何人同行,再说,所有人现在也都知道她在皇帝心里的地位了:又不是傻的,几次单独出行,都带的是贤妃娘娘在身边服侍,现在刚登基,就给贤妃娘娘封了个这么好的封号……

    按太祖定下的规矩,后宫诸妃也是没有品级分别的,除了贵妃高出众妃以外,余下贤、淑、庄、敬、惠、顺、康、宁,无非是为了表现闺房雍肃的称号,按理来说,只要是表现美好品德的封号都是可以的,也不分什么高下。但人心都是好比较的,贤怎么说也占了第一个,再加上又是传统的四妃封号之一,贤妃比起惠妃来,感觉就值钱得多了。

    再说,徐循的受宠一直以来也是很明摆着的,现在登船上京,船上所有人可不是小心服侍?一路天字码头停靠着,当地特产享用着,徐循就只管吃了睡睡了吃,爱赏景就赏景,爱看书就看书,比起还要伺候皇帝的双人旅行,这一个人的旅行可不是要爽得多了?

    从瓜洲往上,一直走到枣庄附近,徐循才隐约收到消息,知道京里为了她的事情在打嘴仗。她的心情当然受到一点影响,知道原委以后,连饭都有点吃不进去了。几个嬷嬷听说了,暗地里也是着急,却又不好说什么的。

    想要措辞安慰徐循呢,徐循却比她们看得都清楚,“南京那件事,肯定要有个说法的,大哥心里,指不定还憋着一把邪火呢。”

    皇帝病重,这边就有人敢逼宫太子了,还是在太子玺印在手,不断发出命令,内侍们也是若无其事地继续做事的情况下都来逼宫。你说这逼宫就逼宫,还要挑唆德高望重的胡大人出头……胡大人固然那是真的心急了情愿做这杆枪,但背后的那些人,谁知道心里都有什么想法?当时的太子,现在的皇帝,心里也是忌讳着呢,徐循和内侍们又没有拿着太子的名头招摇撞骗,不都糊弄过去了,说是在安心养病吗。连病都不让养了,要撞门闯进去见人,打的是什么主意?

    也因为太子心里有忌讳,南京这件事,胡大人是有理都变没理,虽然一心也是要给东宫报信儿,想确认他的安危,但手段太过激,本来大有希望回北京的,现在看来,只能在南京任上致仕了。特地要把这么好的贤妃封号分给徐循——要是按当时太祖随口安排的顺序来说的话,徐循是足足比何仙仙靠前了好几位呢,就是要做给别人看的,让他们知道皇帝在这件事上的态度。

    可大臣们心里也不得劲啊:这件事,您哪怕和一个文官通个气呢,比如说胡大人吧,他是太子宾客,又是铁杆的太子党——这个太子党,说的还是你爹呢!当时文皇帝年间,胡大人就是明明白白倾向于东宫的,如此根正苗红,怎么就不能信任了?请他进去实言相告,有他帮着说几句话,也不会闹到撞门逼宫的程度啊。见令不见人,有印有什么用?万一东宫不行了,内外交通被一介妇人和内侍把持着不能畅通,那多误事啊……

    三方都不能说有错,太子没说话,徐循不可能随意和文官沟通交接来遮掩此事,文官们大体来说也是一心为了国家的稳定,只有少数人是汉王的耳目,至于太子,南京这边的确是没有可以信托的大臣,胡大人那再忠心也是对他爹,和他本人不熟,在如此敏感的时刻,他能不再三小心?

    也就因为三方都没有错,这件事就杠上了,现在大臣们也不和皇帝顶牛,就是都在给徐循挑刺儿,说她在南京做得很不对。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几个嬷嬷听说以后,也都吃不下饭了,现在看徐循这么淡定,心里那块大石头才稍稍放下来一点点,彼此都才觉得心慌气短,孙嬷嬷强笑道。“娘娘这话一说,我心里倒是松泛多了,这些人就是奇怪,娘娘在南京,难道做得还不够好,还要挑刺?”

    “左不过就是拿我当个由头罢了,不论是封这个号,还是不让封这个号,说的都是别的事。”徐循淡淡懒懒的,原有的一点高兴也不见了,她撇了撇嘴,“反正,没劲。”

    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