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盗版横行 《西行记》火了。十月底的时……
《西行记》火了。
十月底的时候, 它火得还不怎么明显,但进十一月后,它突然就火到了叶薇的生活里——她公司有不少员工开始玩这个游戏。
它的广告,也一夜之间多了起来。
刚上市那会因为没钱, 陈霁云只在沪市一家中等规模的报纸, 买了个豆腐块大小的版面打广告。
而现在, 它的广告不仅登上了《沪市晚报》, 还是整版的黑白广告,连登一星期,费用一看就不少。
光盘套装的销售渠道也多了, 整版广告, 至少有半版罗列着正版专卖店的地址,其中就有叶薇常去的那家专卖店。
叶薇下班再经过那家专卖店, 隔得老远, 就看到了贴在那家专卖店外墙的,《西行记》的大幅广告。
因为这幅广告,叶薇让司机临时停车, 进店看了下情况。
这家专卖店生意一直不错,但今天的顾客尤其多,而且很多都聚集在正对大门的货架周围。
抬头看一眼货架上贴着的宣传单,果然,货架上摆的都是《西行记》的光盘。
叶薇今年常来买游戏光盘,算熟客了, 老板看到她便笑着打招呼:“来买游戏光盘?有想买的吗?”
叶薇说道:“没有特别想买的,你这边有没有什么推荐?”
“《西行记》,最近很火的一款游戏,”老板指着货架前围满的人, 得意说道,“这些都是来买这款游戏的。”
老板话音刚落,就有几个人拿着游戏光盘来结账。
边给人结账,老板边跟叶薇介绍游戏背景,过程中结账的顾客也有不少搭话的,从他们说的话,可以判断他们都是从网上看到别人说游戏好玩,才决定来买一套的。
但货架前围着的人虽然不少,最后下单的却不过十之一二,有些看到价格后,只默默地将它放下离开,有些则想跟老板讲价。
讲价的人又分为三种,一种心里早有预期,讲价未果后咬牙付了钱,一种觉得实在太贵,便宜不了果断选择放弃,还有一种处在两者中间,觉得贵但又实在想要,于是和老板据理力争这光盘成本没那么高,不值这个价。
听老板说他这已经是薄利多销,那人脱口而出道:“一张光盘卖六十八,你还好意思说薄利多销?夜市上都出现盗版了,这款游戏,最多二十就能买到。盗版比正版不就少了份说明书和海报吗?这些东西我都不要,你给我便宜点,我就支持你们正版怎么样?”
老板脸色难看起来,但仍坚持说便宜不了,那人见状说他死脑筋,放下光盘就走了。
那人走了不要紧,原本觉得能接受六十八的标价,准备付款的好些顾客犹豫过后,都陆续放下光盘走了。
叶薇见了,拿起一套光盘,走到柜台前放下说道:“结账。”
“六十八。”
叶薇拿出钱包,佯装随意说道:“这款游戏应该是刚上市吧?这么快就有盗版了?”
因为叶薇是熟客,且一直都很支持正版,老板没有拿话岔过话题,叹了口气说:“盗版当然容易,买一份正版光盘,拷贝过去就行了,其他的说明书啊,海报啊,几个人的小作坊,一天都能生产出几百份盗版光盘。”
叶薇若有所思:“这款游戏刚火,盗版就冒出来了,游戏开发商不打算想想办法?”
“能想什么办法?那些做盗版的都是打一枪换个地方,等公安找过去,他们早没影了。”
老板接过百元大钞,边从钱盒拿零钱边说:“我们这些开店的还好说,那些开发软件的,心里才恨那些做盗版的,他们花了时间和钱,好不容易研发出一款软件,产品上市也火了,结果正版没卖出去多少,盗版就一窝蜂地冒了出来。最后做盗版的赚得盆满钵满,他们这些辛辛苦苦研发软件的,血本无归只能关门,唉!”
叶薇接过找零,又拿起柜台上的游戏光盘,说道:“会好起来的。”
“大环境好起来恐怕不容易,我也不敢想,”老板摇着头说,“我现在只希望进的这批货能赶在盗版泛滥前早点卖出去,免得砸手上。”
游戏火之前,陈霁云和专卖店签的都是代销合同,就这样,也没有多少商家愿意跟他合作。就算勉强答应合作,也不过进几套十几套,放在店里试试水。
但游戏火了以后,求人的就变成了专卖店,为了早点拿到货,也为了拿到更多的货,他们挥舞着钞票争着抢着订购。
这些订购的货,卖不出去只能他们自己承担损失。
也因为这样,有些专卖店表面上卖的是正版,实际上也在做盗版生意。
但这家专卖店的老板始终觉得,做生意要讲良心,这样明着一套背地里一套,迟早会把路走窄。
而且这么做,最惨的肯定是软件的开发商,等哪天他们的心凉透了,这个行业也要死了。
他可能有点理想主义,不想看到这一天,所以一直简直只卖正版。
琢磨着他的话,叶薇说道:“加油。”
……
“姐,你也对《西行记》感兴趣啊?”
下班回到家,叶兵第一时间发现了放在茶几上的游戏光盘,拿起来边看包装边大声说,“这款游戏最近可火了,我公司的人都在玩,听他们说得我也想玩,可惜一直没有抽出时间去买。”
叶薇“咔嚓”咬了口手里的苹果,边嚼边走出来说:“这盘游戏你拿走吧。”
“姐你不玩?”
“我已经通关,”叶薇说道,“这是回来路上看到专卖店打广告,进去随手拿的。”
叶兵心里有些疑惑,既然已经通关,她又买一盘游戏回来干什么?但想到有些游戏迷就是喜欢玩一盘收藏一盘,又突然理解了。
虽然之前他没觉得叶薇有这习惯,但更久以前她还不玩游戏呢,人都是会变的,习惯发生变化也正常。
叶兵说道:“既然姐你想收藏,拆开的那一套给我就行,这一套还是放起来吧。”
叶薇根本没想收藏,她会去买这一套游戏光盘,主要是想看看游戏的销售情况。知己知彼,才方便后续谈判嘛。
但她没有详细解释,只说:“没事,你拿走吧。”
“咔嚓”又吃两口苹果,像是才想起来,又问,“你刚才说,公司很多同事在玩这游戏?”
“对,我公司男的多,他们都喜欢打游戏。”
叶薇又问:“他们打游戏也是去网吧?”
去年五月,沪市开了国内第一家网吧,然后同年十一月,首都也开了一家网吧,随后网吧数量迅速扩张。
到今年十一月,网吧数量虽然没有增长到遍地开花的程度,但像沪市这样的大城市,网吧确实算常见的。
而这时候去网吧上网,费用并不便宜,虽然六月份邮电部门投资启动169全国多媒体通信网后,部分地区上网价格有所下降,最便宜能低至三块钱每小时。[1]
但大多数网吧,上网费都要五到十块一小时。
听起来好像不少,上三个小时网,一天工资就没了。但要知道这时候组装一台电脑,最低端的配置都要四五千,而这样的电脑,很难带得动游戏。
可去网吧,花上十块钱,就能玩时下最热门的游戏,所以这时候去网吧玩游戏的人不少。
像宝贝星球的职工,就有不少是去网吧玩的《西行记》。
自己买游戏光盘的,基本都是工作经常需要用到电脑,所以除了公司电脑,自己又花钱买了一台笔电的。
叶兵公司里,自己有电脑的人更多,一是这年代建筑行业挺赚钱,像叶兵,毕业不到三年,工资已经涨到一千五了。
攒上半年,他就能组装一台中端电脑了。
二是男的大多更愿意在这方面花钱,而叶兵公司里男的比较多,何况工作也用得上,算是有正当理由,这钱自然更容易花出去。
所以叶兵回答说:“少部分去网吧,大部分自己买游戏光盘。”
叶薇继续问:“买正版游戏光盘?”
叶兵沉默下来,良久才说:“应该大部分是盗版。”
事实上,他公司同事中买正版游戏光盘的人根本没几个,而且这几个人买得都早。这两天开始玩游戏的,不是找这些人借光盘,就是直接去买盗版。
而且今天,还有人叶兵要不要盗版光盘,他们组团买,价格能更便宜,摊下来一份盗版光盘只要十五块。
叶兵觉得买盗版不太好,就拒绝了对方的提议。
经过简单的了解,叶薇基本可以判断,《西行记》虽然火了,但因为盗版横行,陈霁云赚到的钱可能没有那么多。
而这,很有可能是他决定接受投资的主要原因。
……
截止到十一月底,《西行记》的出货量是一万五千多。
本来按照《西行记》的爆火程度,第一个月销量过两万不成问题,因为它销量最高的那周,足足出了六千套游戏光盘,占了截止到十一月底的总销量的快一半。
而当时,热度仍在攀升,所以那周的销量出来后,陈霁云火速让人又生产了两万套游戏光盘。
谁想下一周游戏热度涨了,光盘销量却腰斩了。
至于光盘销量腰斩的原因很简单,盗版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越卖越便宜,到十一月底,五块钱就能买一份盗版光盘。
别觉得五块钱的盗版赚不了钱,随着生产技术日臻成熟,这几年光盘的价格降得非常厉害。
批量生产的空白光盘,成本最低能压到三毛一张。至于含刻录数据的压制光盘,批量生产的话成本也不到两块。
虽然盗版光盘是小作坊生产的,单张成本也不会涨太多,算上简陋包装的印刷成本,每份压制光盘成本价不会超过两块五。
所以就算盗版光盘价格低至五块,制售盗版的人也大有赚头。
而消费者面对正版盗版的巨大差价,自然会更倾向于便宜的盗版,于是第一个月,正版销量就比预期少了大几千。
一万五的销量,看着远远超过游戏上市前,陈霁云的备货数量。
但两千的备货并不是陈霁云的预期,他只准备这么多库存,是因为实在没钱了。而且他也不敢确定游戏上市后销量如何,所以备货时相对保守。
而只看售价和成本,卖出一份光盘,陈霁云赚的好像不少。
毕竟含数据刻录的光盘成本低不仅针对于盗版,正版也一样,甚至他订购的数量还更多,单张光盘的成本,最低能做到每张一块五。
就算正版包装更好,说明书也厚,还有赠送的海报,生产数量多了,单套光盘成本压到五块以下不是问题。
而他将游戏光盘卖给专卖店的成本价,是每套四十八,也就是说每卖出一套游戏光盘,他最少能赚四十三块。
截止到十一月底,光盘套装销量一万五千多,算下来,他最少赚了六七十万。
游戏热度还没有彻底过去,后面就算受到盗版影响,销量进一步下降,但半年总销量过三万应该不成问题,而他能到手一百二三十万。
如果陈霁云做的是其他软件,能赚百来万不少了,因为市面上的大多数软件,研发周期都不长,团队人多的话,可能几个月就能写出一款软件。
但为了做这款游戏,陈霁云花了近两年时间,团队成员也在这两年里,从不到十人,增加到了近三十人。
而他为了筹钱,不仅把前几年赚的钱都投了进来,还抵押了房产,卖掉了车。
算下来,这两年他投进去的钱都有近百万。
销量过三万虽然不至于亏本,但盈利确实不多,更重要的是,他还想做《西行记2》,且在他的设想里,第二部 的场景会更宏伟,打斗场面会更壮观,特效也会更好。
而这些设想,都需要钱来支撑。
一百二三十万,显然不够他做第二部 。
和这些烦恼比起来,追加生产的光盘套装能不能卖完,都没那么让人头疼了。
一来不考虑研发成本,游戏光盘的生产成本其实不高,一万套成本也不超过五万块,游戏爆火后,他承担得起这部分损失;
二来虽然游戏上市前半年是销售高峰期,但游戏有了名气后,会持续有人购买游戏光盘。而他两次追加的订单加起来,也不过生产了四万套,慢慢磨,总能把库存清掉。
但库存可以慢慢清,游戏第二部 的制作却等不得,毕竟公司养着这么多人,耽搁的每一分钟都是钱。
而在这时候,陈霁云又接到了吴总的电话。
和一个多月前比起来,这次来电,吴总态度变化很大。
他非但将对陈霁云的称呼从“小陈”,改成了“陈总”,还当之前几次劝说陈霁云放弃游戏,回去写办公软件的事没发生,大言不惭道:“我就知道陈总你是个有本事的人,干什么都能成功,这不,写的第一部 游戏就火了。”
陈霁云从研究所跳出来自己做生意这几年,也算是见识过世面,什么见风使舵的人都见过,但面对吴总这样睁着眼睛说瞎话的行径,仍有些失语,半响才问:“吴总,你打电话过来是?”
“哦,是这样的,我听人说你这款游戏受盗版影响,销量下降得很快,打电话过来关心一下。”吴总解释完打电话的来意,便开始痛骂那些做盗版和卖盗版的人。
吴总做生意虽然有点喜欢跟风,什么类型的软件火,就投什么类型的软件。但他只跟风,不抄袭,更没干过制售盗版的事,算是比较有底线的。
也因为这样,他这人毛病虽然不少,但陈霁云一直能容忍他,至今还愿意接他的电话。
吴总痛骂好几分钟,又给陈霁云支了些应对盗版的招,比如压制光盘时采用加密技术,或者安装时需要序列号印证。
但这些办法早已是业内共识,做盗版的也清楚,软件不火也就算了,火了以后,自有大把的人想方设法破解。
所以陈霁云虽然用上了这些办法,但效果显而易见。
吴总也知道这一点,得知结果,心里并不意外。事实上,他给陈霁云支招,本身就是为了引出后面的话题。
他先叹了口气说:“你做的这游戏火,确实很难避免盗版。”又佯装不经意问,“那你销量怎么样?能盈利吗?你是不是还打算做第二部 ?”
陈霁云略过前面的问题,回答说:“有计划。”
“哦,那你资金够不够?”吴总说道,“不够跟哥说,你知道的,哥一直都很看好你,只要你开口,多少钱哥都能拿出来。”
吴总说得爽快,但陈霁云不会轻信。
因为他是商人,还是那种非常精明的商人,他看好陈霁云的原因,归根究底不过是认为陈霁云能给他赚到钱。
所以他看似很大方,开口闭口就是看好他,要给他投三百万,但同时又不停地打压他,告诉他做游戏没前途,让他回去写办公软件。
吴总这么做的原因,是觉得陈霁云的才华在做办公软件上吗?
不是的。
根本原因,是吴总根本不在乎陈霁云的才华点在了哪里,也不在乎他喜欢做什么,在吴总眼里,陈霁云只是个他看好的工具人。
吴总现在这么支持陈霁云做游戏也同理,因为《西行记》火了,他开始相信陈霁云做游戏能赚到钱了。
因此,在陈霁云看来,虽然吴总表现得很爽快,但和他合作的风险很大。
虽然《西行记》第一部 成绩不错,有它打下的基础,第二部成绩似乎不会差。
但做游戏周期太长了,第二部 上市至少是两年后的事,科技在发展,以后同类型的游戏也可能越来越多,隔了这么久,游戏上市后成绩如何,其实是未知数。
何况,《西行记》虽然火了,但受盗版影响,盈利并不多,这就意味着游戏第二部 上市后能否盈利的变故更大、
而做游戏不仅周期长,还很烧钱,吴总这样一个彻头彻尾以金钱为导向的人,随着时间推移,头脑渐渐冷却,还会不会这么好说话,是个问题。
但如果吴总愿意只投钱,不掺和后续工作,这合作也不是不能谈。
好吧,以吴总的性格,这概率不是很大。
可陈霁云知道,他手头资金不够,想做《西行记2》,就必须向外寻求投资。
虽然有了第一部 的成绩,现在他想拉投资比以前容易许多,但和其他投资人比起来,吴总至少也算知根知底,不用担心被坑。
所以陈霁云考虑过后,决定和吴总进行一次面谈。
而面谈结果,意料之中的不太理想,吴总给钱虽然大方,愿意投五百万,但他想要百分之二十的股份,还想干涉公司事务。
按照投入来说,五百万要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并不多。
因为他往公司投的钱,加起来也就一百万左右,《西行记》虽然火了,但受盗版影响,它其实没有那么赚钱,营收肯定过不了两百万。
至于游戏版权值多少,不好说,但就目前的情况,估值千万肯定高了,所以吴总开的条件并不苛刻。
何况听他口风,占股比例还可以谈,所以如果吴总没有提出最后的要求,陈霁云是愿意谈下去的。
但吴总愿意在股份上让步,却不愿意在干涉公司事务方面松口,而这也是陈霁云的底线,谈判结果自然不会好。
不欢而散前,吴总非常笃定地对陈霁云说:“你可以联系其他投资人问一问,我敢保证,不会有人开出比我更好的条件,你迟早会回来找我!”
陈霁云听后只是一笑:“拭目以待。”
之后,陈霁云陆续见了几个投资人,这些人有他主动联系的,也有主动联系他的,但谈判结果都不太好。
其实单论投资金额,比吴总开价高的不少,但他们要的股份也多。少数投资多股份要求不高的,算盘又敲得很响亮,想和他签上市对赌协议,风险太大。
所以直到一月中,陈霁云也没有接受谁的投资。
吴总听说消息,再次打来电话,语重心长地劝他不要挑了,现在《西行记》热度没有完全过去,他还有挑选的余地。
等过完年,《西行记》热度淡了,他把钱全投进第二部 的制作却杯水车薪,钱花完了,第二部上市还遥遥无期,到那时候,他会更被动。
并说那些资本都是吸血鬼,不会有人开出比他更好的条件,让他早做决定。
接到吴总电话时,陈霁云正在公司楼下饭馆吃晚饭。
饭馆是夫妻店,老板夫妻年纪不大,可能三十多岁,孩子正在上小学,因为作业有点多,陈霁云来吃晚饭时,经常看到他坐在前台写作业。
但小学已经放假,今晚他不用赶作业作业,陈霁云挂掉电话时,看到他站在凳子上,努力伸长手去够墙上挂着的电视。
陈霁云抬头看一圈店面,没有看到他父母,连忙起身去扶住他,并问:“你想看哪个台?”
小孩说道:“沪市台,八频道。”
陈霁云按照他说的调好频道,又将他从凳子上抱下来,交代道:“你想看电视,可以找人帮忙,这样踩着凳子很危险,知道吗?”
小孩乖乖说道:“知道了,谢谢叔叔!”
陈霁云摸了摸他的头,回到自己坐的那张桌子,再拿起筷子时顺便抬起头朝电视看了眼。
这一看,他就愣住了。
八频道正在放的动画片,角标上的片名是《宝贝星球2》。
而在他愣神的时候,店里的小孩跟着电视唱起了主题曲,口中不停重复着“宝贝星球”四个字。
稚嫩的歌声中,陈霁云突然想起,他办公桌抽屉的深处,似乎还躺着一张名片。
想起那晚名片主人说的话,陈霁云两口吃完饭跑回公司,从抽屉里翻出那张名片,照着上面的号码打过去。
电话刚接通,陈霁云便急声问:“你好,请问是叶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