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耽美同人 > 九零沪上发家日常 > 第79章 寻人启事 叶薇决定将三家分店的开业时……

第79章 寻人启事 叶薇决定将三家分店的开业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叶薇决定将三家分店的开业时间定在同一天时, 江韵提过反对意见。
    她认为这样总的声势虽然会大一些,但容易造成客流分散,如果在报纸上打广告的效果没有那么好,可能三家生意一起凉。
    不如稳妥些, 选出一家分店店, 趁和钢厂幼儿园合作上报纸的热度没有消散, 率先开业, 再加上总店引流,开业必然能迎来开门红。
    等第一家分店生意稳定了,再选择第二家分店开业, 期间可以在两家已经开业的店铺引流, 再以此类推到第三家店。
    这么做分店开业的声势虽然没有那么大,但每家店都能有个平稳过渡, 不至于出现三家一起凉凉的情况。
    但叶薇并不担心分店开业后没有客流。
    从宝贝星球总店可以看出来, 儿童乐园受众不少,除了五月份开业热度过去,和九月份刚开学那段时间, 宝贝星球几乎每天爆满。
    而五月初和九月初人相对少,除了五月第七百货没什么客流,九月开学等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宝贝星球名气不够。
    如果宝贝星球分店开遍了沪市,又或者热度过去后宝贝星球客流下滑严重,叶薇都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前者可能是分店太多, 而市场容量有限,饱和了。后者可能是宝贝星球没有那么好玩,小朋友们容易腻。
    但当时分店还没有开业,宝贝星球只有一家店, 自然不可能市场饱和。九月初客流虽然有所下滑,但下滑幅度不大,客户留存也不错,也不太可能是第二个原因。
    既然名气不够,就要想办法增加名气。
    这也是叶薇选择三家分店同一天开业的主要原因。
    至于分店开业的剪彩工作,则交给了各店店长。
    叶薇虽然在同学面前炫了一次富,但本身还是喜欢闷声发大财,之前宝贝星球总店开业,她就没有出席剪彩仪式,这次亦然。
    虽然没有出席剪彩仪式,但开业当天三家店她轮转了一遍。
    江韵担心的情况并没有发生。
    一是因为叶薇之前打的先上民生板块,再登半版新闻的组合拳起了作用,造出了很大声势,由此吸引到了不少人;
    二是三家分店开业前,叶薇让人照着总店的会员名册,整理出了靠近各分店的名单,让人挨个打电话联系顾客,告诉他们分店即将开业的事,并说如果他们同意,可以赠送一张邀请卡给他们。
    大多数顾客听后,都会同意宝贝星球寄送邀请卡,而到了开业当天,这些收到邀请卡的,大多会带孩子去凑热闹。
    三则是这三家店铺,所处地段都不错,闸北区那家不用说,虽然在三楼,但下面新星百货生意很好,可以引流。
    徐汇区那家则没有开在百货商场里面,就是临街的商铺,外面人来人往,客流不少。
    至于和百货公司合开的那家,情况和总店差不多,在非中心区的商业街,外面客流不少,但百货公司生意江河日下。
    不过百货公司负责人态度不错,划给叶薇的商铺也临街,所以商场生意不好对宝贝星球的客流影响没那么大,能吸引到自然客流。
    这三家分店中,客流量最大的自然是位于徐汇区的分店,地段繁华嘛。
    但一天下来营业额最高的却是新星百货那家店,因为这家分店面积最大,能接待的家庭数量最多。
    而根据总店经验,通常来说,孩子在儿童乐园玩的时间越长,家长购买童装玩具的概率也越大。
    至于和百货公司合开的那家店,在三家分店中虽然什么数据都是倒数,但成绩也不差,一天下来接待家庭数量也有五百多,日营业额更是上了五位数。
    考虑到这家店免房租,性价比还是很不错的。
    这时候国庆节和劳动节一样,都是放两天假,所以开业第二天,三家分店客流和营业额几乎持平。
    到第三天假期结束,三家分店客流都有所下降,不过其中徐汇区和闸北区两家店都只是微降,因为开业活动还有,营业额也降得不多。
    位于国营百货的那家分店,客流下降幅度要大一些,但这一天日均接待量也有四百多,营业额有八千多。
    三天开业活动结束,客流进一步下降,但就算是工作日,徐汇和闸北两家分店日均接待量也有四五百。
    只有第三家差一些,降到了两百出头,和宝贝星球总店刚开业那会差不多。
    但考虑到宝贝星球刚开业那会是独苗,而现在宝贝星球加起来有四家店,难免分流,客流能差不多已经很好了。
    叶薇觉得,第三家分店能有现在的客流,估计还是宝贝星球的名气起了作用。
    随着宝贝星球生意日渐稳定,沪市今年的股票认购证又有新消息,市里决定在十月十四到十七号,发售第二批认购证。
    消息传开后,骂声一片。
    如果说八月沪市要发行九三年认购证的消息传出时,大家心里还满是对一夜暴富的期待,那么在抽签结果出来后,大家心中的幻想可以说彻底破灭了。
    虽然算下来,八月那次认购证,中一次签也可以买六百股,就算股票上市后每股只涨一块钱,中一次签也能赚六百。
    但要知道那次的中签率不到百分之一,也就是说买一百份认购证,都不见得能中一次签。
    而一百份认购证的售价是三千,就算中了一次签,也就能买六百多股。现在股市不景气,面值一元的股票上市后能赚六七块都算不错的,更多的只能赚一两块。
    所以就算花上三千买一百份认购证,且中了一次签,最后是赚是亏也不好说。
    要是花了钱还没中,那更完蛋,三千块直接打水漂。
    至于那些只买一二十或者一两份认购证的,除非运气逆天,否则投入的钱到最后也是打水漂。
    所以购买沪市八月发售那批认购证的,几乎没有赢家。
    吃一次亏就够了,现在时间才过去多久,沪市又要发售认购证,这是当他们都傻子呢?
    不买,这次他们绝对不买!
    大家嘴上嚷得厉害,发售期结束,销量见报,大家傻眼了。
    这次销量不仅比上次高,还足足翻了一倍多,是上次销量的两倍不止。
    这些人……脑子都瓦特了吧?
    有人在心里嘀咕,但也有人觉得这次销量这么高,不会是因为有什么内部消息传出,但自己不知道吧?
    只有一个人这么想的时候,形势没什么变化。
    但这么想的人多了,慢慢就传出了流言,说沪市为了避免上次中签率过低的情况,这次参与抽签的待上市公司,数量会比上次多,中签率也会大大增加。
    流言传开后,那些上次亏了钱,这次没买认购证的人心思活动了起来。
    当然也有人觉得几亿的认购证销量,参与抽签的公司得增加到上百家,这中签率才能勉强算得上高吧?
    可参与抽签的待上市公司可能增加到上百家吗?
    当然不可能。
    虽然内地的公司都可以在沪交所上市,但上市不是公司说想就可以的。
    首先,上市公司必须是股份制,所以国营企业想上市,必须先进行股份制改造。
    其次,就算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公司效益不好,或者规模太小,也是很难通过审核的。
    深市发展早,符合条件二的私营企业可能会多一些,但在内地,大多是私营企业规模并不大,不具备上市的条件。
    而国营企业中符合条件一的又不多,想要上市,需要先进行股份制改造。
    像信德电器,光进行股份制改造就忙活了几个月,如果要上市,准备资料再提交审核,一套流程下来又是几个月。
    所以国营企业想要上市,准备期少说一年半载。
    而上市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能筹集到更多资金,但如果上市后股票表现不好,可能反而拖累公司发展。
    去年股市红火,也才上市了五十多家公司,今年股市这么不景气,准备上市的公司数量增加到上百家的可能性不大。
    再说了,听相关部门的意思,今年总共只发售两批认购证。
    如果今年有上百家公司准备上市,八月那一次抽签,参与的公司就不可能只有十二家。
    常理来说,就算这次参与抽签的公司数量会多一些,能翻一倍就不错了。十二翻一倍也才二十四家公司,发行股票数量也一样,翻一倍也才四亿多,勉强跟认购证销量打平。
    上次发行股票数量比认购证销量高几千万呢,中签率也离百分之一相差甚远,这次最好的情况,也只是两个数据打平,这中签率还能涨?
    因此,虽然传出了流言,但认购证的价格并没有涨起来。
    认购证的讨论度倒是很高,不少人又开始怀念去年发行的认购证,而机械厂大院里那些低价卖了认购证的,则对李菊萍以及投机者们开启了新一轮的日常辱骂。
    就在这时候,《沪市晚报》的广告板块,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
    刚看到这则寻人启事的标题时,《沪市晚报》的很多读者心里都冒出了一个“?”,想这不是广告板块吗?怎么改登寻人启事了?
    顺着寻人启事标题往下看,他们明白了。
    这确实是一则寻人启事,但又不是一则单纯的寻人启事。
    这则寻人启事中寻找的人,是一九九二年二月到三月,于沪交所附近自由市场、机械厂家属院门口等地方,向杨、王两兄弟售卖过股票认购证的人。
    而他们寻人的目的,是去年他们因为收购认购证赚到第一桶金后,下海经商赚了一笔钱,后来又机缘巧合接手了一处楼盘。
    发达以后,他们想起往事心中十分感激,所以决定拿出部分资金,回馈曾经卖过认购证给他们的客户。
    即,去年卖给认购证给他们的人如有意向,可以携带身份资料,前往沪东XX路XX小区售楼部申请贷款买房,他们曾经卖出的认购证,可以按照每份五千的价格抵扣首付款。
    落款,沪市明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所以说,这既是一则寻人启事,也是一则广告宣传。
    甚至,宣传的含量更高,所以这则寻人启事被印在广告版面,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这一期的《沪市晚报》上市后,这则寻人启事也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度。
    有人认为低价收认购证这件事做得挺不地道,这两个姓杨姓王的人倒是发了财,但那些低价卖他们认购证的人就惨了。
    本来干了这种亏心事应该低调点,他们倒好,被他们坑了的人没有找他们算账,他们倒是上报纸寻人了。
    寻人启事上说得好听,是想回馈曾经卖过认购证给他们客户,可你要是真想回馈对方,直接给现金多好,非要拐弯抹角搞什么抵扣首付款。
    这不就是坑了人一次不够,想忽悠这些人买他们手里不好卖的房子,再坑他们一大笔钱吗?
    黑心,太黑心了!
    但也有人觉得,如果明浩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这两个人,不是真心想要回馈曾经卖认购证给他们的顾客,而只是打着蹭最近认购证热度的主意,想要买房,完全没必要按照每份认购证五千的价格给人抵扣首付款。
    虽然有种说法是去年沪市发行的认购证,平均单份获利在五千左右。但实际上,除非特别会炒股,又或者卖认购证刚好卡在了涨价阶段,否则大多数人单份认购证盈利其实不到五千。
    如果明浩房地产的人只想要名声,完全可以把抵扣价格定低一点,每份认购证抵扣两千五,甚至再低一点抵扣两千块,大家都不会觉得少。
    抵扣五千,相当于认购证在他们手里转了一圈,他们一分不赚,又把钱还给卖认购证的那些人了。
    甚至可能还要倒贴钱。
    就算是亲生的兄弟姐妹,也做不到这程度啊!
    什么?你说抵扣首付款和现金不一样?
    有什么不一样?
    现在沪市房价连年上涨,实在没钱,借钱把房子买到手,再转手卖出去,抵扣首付款不就能变成现金了?
    说不定还能额外赚一笔房价上涨的钱。
    何况去年守在各国营厂门口低价收购认购证的,不止明浩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这两个人,如果他们不是真心回馈客户,完全可以像其他投机者一样,赚到钱直接销声匿迹,这样一分钱不用出就算了,还不用挨骂,岂不更好?
    人能站出来,还愿意给赔偿,知足吧!
    因为持有两种意见的人,谁都难以说服对方,所以才一个晚上,这件事的讨论度就爆了。
    ……
    叶薇是隔天吃早饭的时候,听旁边桌有人议论,才知道的这件事。
    只是隔壁桌的人说得语焉不详,内容还有些颠三倒四,她越听越迷糊,只隐约听出和最新一期的《沪市晚报》有关。
    于是吃完生煎包,出去后叶薇到对面报亭买了份昨天的《沪市晚报》,但直到她走到车前,也没有翻到相关内容。
    虽然她现在已经很适应开车,同样的路,刚拿到车时她至少要开五四五十分钟,现在三十多分钟就能到。
    但省出来的时间被她用来睡懒觉了,所以翻到两页没有看到想知道的信息,她就把报纸放到了一边。
    直到轿车驶入校门口的停车位,叶薇才挎上背包,再拿上新买的报纸,边翻阅边往教室去。
    直到走进教室,叶薇才终于找到想看的信息。
    她是真没有想到,这则信息居然会藏在广告版,所以前面每次翻到广告,都是两页一起翻过去的。
    她没有继续看报纸,抬头环视教室一圈,走到郭玉兰身边的空位坐下,简单打个招呼,才打开报纸看起来。
    郭玉兰没见叶薇带报纸来过学校,看到疑惑地瞟了眼,见到顶角的报纸名字,她惊讶问:“这是《沪市晚报》?你听说……哦你正在看啊。”
    叶薇分神问:“你也知道这件事?”
    “当然知道,昨天晚上我们厂就传遍了,”郭玉兰一脸遗憾道,“可惜我们厂效益好,去年没有用认购证抵奖金。”
    要是其他场合,郭玉兰说出这话肯定会被翻白眼。
    厂子效益好还不好啊?
    但话题扯上认购证,她这么说就很正常了。
    钢厂效益再好,职工工资也不过三五百,上一年半挣的也不一定有一张认购证的收益高。
    不过这会,认购证也不算是话题重点。
    郭玉兰感慨一句便说:“一张认购证抵五千块首付,那些一次卖了好几份认购证的,买房岂不是一分钱首付都不用出。”
    这话可不是夸张。
    虽然国家明显要大力发展沪东,按照弹幕说的,未来沪东的房价也不便宜,但现在沪东仍在开发初期,就算是陆家嘴那一块,房价也比沪西的中心区房价便宜不少。
    像上报纸的这明浩房地产开发的这个小区,位置在陆家嘴范围内,能看到正在修建的电视塔,但房价每平只要两千二。
    就这价格,在沪东都算是比较高的。
    小区里房型有三种,五十平的两居室,八十平是三居,一百平时四剧。
    如果是买五十平的两剧,十一万就能拿下,商业贷款需要付百分之三十,首付就是三万三。
    要是交了公积金,能办理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能降到百分之二十,即首付只需要两万二。
    其他单位不好说,但去年机械厂的职工,人均抵扣的认购证数量都是五份起步,一份认购证抵五千,五份就是两万五,差不多够首付了。
    “一抵扣就是几万首付,开发这个楼盘的房产公司还能赚到钱?”郭玉兰摇着头,一脸想不通的表情,“你说这公司的老板怎么想的?是有钱人想法跟我们普通人不同,都视金钱如粪土,还是这公司的老板是菩萨转世?之前低价收购认购证,是为了帮别人赚钱?”
    叶薇表情怪异,说道:“应该……都不是。”
    虽然寻人启事上叙述的前因后果,和现实有点出入,比如杨征明和王浩早就下海了,第一桶金也不是通过认购证赚到的。
    他们的第一桶金来自国库券,当时各地国库券价格有差异,不少人通过买低卖高大赚特赚,其中最出名的是杨百万。
    哦,说来也巧,杨征明也姓杨,但他没有赚到一百万,可能赚了三四十万吧。
    有了第一桶金后,他们开始转做办公设备,联系上港城的贸易公司,也代理了几个品牌,卖复印机、传真机等,后来又增加了交换机。
    所以去年他们才有那么多钱收购认购证,当然他们自己也买了不少,赚到了一大笔钱,才有资金涉足房地产。
    但寻人启事把他们的姓都说出来了,何况叶薇知道,明浩房地产就是他们的公司,不可能有错。
    经历有差入,可能是他们并不想将所有经历宣之于众。
    而根据叶薇对杨征明的了解,他肯定不是那种视金钱如粪土的人,至于菩萨转世……
    虽然两人之间的关系只差戳破那层窗户纸,叶薇也无法违心说出“他就是这么善良”这种话。
    弹幕上的人和叶薇深有同感:
    【杨征明?菩萨转世?请问我听到的是中文吗?】
    【哈哈哈看女主的表情,真跟见了鬼一样】
    【有一说一,杨征明这次确实挺大方,虽然没有具体资料,但一直有人猜测,这一次他接受抵扣的认购证至少有一千份,抵扣的首付款总金额就是五百万,九十年代的五百万,真不是一般人能舍得拿出来的】
    【不一定有五百万,但上百万是肯定的,这一则“寻人启事”,后来也被称为九十年代内地最贵的营销】
    【我倾向于有五百万,听说当时不少人说他傻,而且他开发的这个楼盘到底有没有赚到钱,至今存疑】
    【前面的从哪查到的野鸡消息,那可是沪市的楼盘,面积也不小,再怎么样上千万利润也是有的,就算少赚五百万,那还有大几百万利润呢】
    【前面的你也没有放过杨征明啊,利润肯定不止几百万,其实他们开发的这个楼盘,市价比当时沪东的普遍房价要高一些,虽然楼盘盖得确实不错,但当时沪市大大小小的开发商很多,他开的这家公司没什么名气,开发的房子在当时其实不好卖】
    【如果没有这场营销,房子卖不出去,或者不得不降价销售,说亏损我信,但事实是营销后这个楼盘在当年卖爆了,所以这个“寻人启事”绝对算得上一次成功的营销】
    【而且这件事不但让杨征明名声大噪,还让他积攒了良好的信誉,所以后来大家都愿意买明拓的楼盘,这则“寻人启事”营销肯定利大于弊】
    ……
    看完寻人启事的内容,叶薇就知道明浩房地产开发的这个楼盘肯定能火,所以看到弹幕说它卖爆并不惊讶。
    至于楼盘可能亏损,叶薇不太相信,杨征明不是会做亏本赚吆喝这种事的人。
    倒是弹幕几次提到的这个明拓,叶薇觉得有些耳熟。
    再低头仔细看了两眼报纸,发现明浩房地产开发的这个楼盘位置似乎有点熟悉——
    叶薇知道杨征明和王浩合伙开的公司叫什么,也知道他们的公司在沪东开发了个楼盘,但她并不清楚楼盘的具体位置,更没有去实地看过。
    刚才看报纸时,她也只是扫了两眼楼盘信息,没往心里去。
    直到这会盯着看,越看越觉得熟悉。
    这楼盘,好像是她去年和杨倩一起去看过的,但因为报纸上的广告吹得天花乱坠,到实地一看只有一圈铁皮,而且好像换了开发商,后续可能会有问题,她就没有买。
    当时弹幕说的开发商,好像就是这个明拓?
    但现在这个楼盘的开发商却是明浩,考虑到房子已经盖好,基本可以排除是公司资金出现问题,而且按照弹幕说的,两个公司都有杨征明……
    所以,是杨征明和王浩之间出了问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