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咋办?我爹是奸臣! > 第87章 你都不尴尬,我尴尬什么……

第87章 你都不尴尬,我尴尬什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关于这次的刘平安事件,皇帝的怒气有两点原因,第一自然是璐王窥探君心、妄测圣意的行为,今日为了投其所好而大费周章,他日有了异心又会做出什么?
    第二自然是宁安,花朵一样养大的女儿,即便在藩地的时候,边陲战事最紧张的时候,也未曾让她受一点委屈,璐王竟找了刘平安这样没有一点主见的人来配她,心里到底有没有妹妹?
    一怒之下命璐王谢朝禁足,回王府思过,险些牵连到王府属官,是皇后怕事态继续扩大,有损皇家颜面,及时劝阻了皇帝。
    相传璐王在府中禁足七日后,去乾清宫请安,皇帝散朝回来与之擦身经过,只让他回去好好读书。结果璐王在烈日下跪了足足一个时辰,生把午睡的皇帝逼了出来。
    然后泫泪欲泣,痛陈往昔——前有年少夙慧的长兄,后有伶俐可爱的幼弟,只有他被父皇所不喜,这次投其所好的行为不过是想让父皇多看一眼他罢了……
    这套“大事化小”的苦肉计,连吴用都觉得腻歪,偏偏为人父母者很吃这一套,皇帝自诩也算个慈父。
    而且璐王说的也是事实。
    哪怕在寻常百姓家里都难以避免的问题——长子受重视,幼子受溺爱,中间那个不大不小的最容易被忽视。
    皇帝有了闲暇,宁愿去翰林院缅怀长子,去长春宫揉捏幼子,甚至溜达出宫,跟一个平安小朋友聊天,唯独没兴趣跟璐王谈论公事以外的话题。
    皇帝知道自己身为人父比较失败,只有嘴上还在坚持:“朕几时少看你一眼了?”
    朝臣催促他尽快立储的时候,不是经常看吗……
    次日,他便解了璐王的禁,传旨翰林院掌院学士郭恒,命他遣侍读、侍讲学士轮班去璐王府,给璐王重讲一遍《礼记》,尤其是“君命,大夫与士肄”这一节,总算将此事告一段落。
    ……
    刘平安的乌龙事件过去了,驸马的人选依然是横在皇帝心头的难题,当他再次毙掉礼部送来的三个备选时,竟然是八岁的珉王想出一个主意。
    他出了一份试题欲交给礼部,先经礼部初选,筛掉其貌不扬、目不识丁者,通过初选的男子必须参加考试,而试题的答案只能由宁安公主填写。
    不同于八股、制诗、策论之类的科场试题,这份试卷的问题十分特别,譬如“君性如何?最爱某食?最喜某色?闲暇时所好何事?”
    大到家世背景、性格特点,小到饮食习惯、业余爱好,面面俱到,珉王的班主任胡学士拿给他看时,他简直不敢相信幼子的心思居然如此细腻。
    可惜,胡学士是来投诉的。
    珉王第一天在文华殿的东厢房读书,胡学士难免要考校一番,给了他一份试题算作摸底,结果他一字未写,对着试题用了半下午时间,研究出这么一份东西。
    还鼓励胡学士积极动员亲朋好友,家里有适龄未婚男子的,有尚主意愿的,都去礼部报考驸马。
    他亲自要考考他们,看谁有资格做自己的姐夫。
    考驸马——听听这叫什么话,读书做官这么多年,还没听说过驸马要考的。
    皇帝当着胡学士的面,自然是斥责珉王贪玩胡闹不好好读书,可胡学士前脚一走,他后脚就去了淑妃宫中。
    珉王早就知道胡学士要告状,见到父皇撒腿就跑,绕着大殿里的柱子跑了三圈,被父皇反向捉住。
    还以为自己要挨揍了,谁知父皇将那份试题往桌上一铺,让他详细说说。
    珉王好歹喘匀了气:“就为这事,您追我干嘛?”
    皇帝瞪他一眼:“你不跑,朕怎会追你?”
    “是您先追的吧?”
    “是你先跑的。”
    珉王赔笑道:“臣错了,下次等父皇先追。”
    皇帝给了他一脚。
    几次相处下来,珉王也不怎么怕了,揉着屁股去看试题:“父皇,找夫婿不是挑花瓶,人品才学相貌固然重要,但都不是最要紧的。
    “最要紧的是情投意合。
    “只要情投意合,蜣螂和粪球在一起都会幸福的!”
    皇帝只听前半段时,觉得这小子真是转性了,直到听到后一句话,没错,还是他那狗一样的小儿子。
    珉王也觉得这个比喻有点不恰当,又说回到考题上:“父皇您想,姐姐春日要打马球射柳,夏日吃着冰鉴投壶,秋日打猎拾秋兴致来时赋诗一首,冬日在后苑赏梅嬉冰,她的所好所恶,所思所想,驸马都能跟得上,那才是良配呢。而这些靠的不是才学和本事,是心思。
    “父皇当年亲手做侗笛送给母妃,以解她思乡之苦,难道是因为买不起吗?是因为肯花心思。
    “身为驸马,他得知道姐姐爱看什么书,爱吃什么茶,得知道她为什么高兴,为什么生气,才能让姐姐过得更开心。”
    皇帝忍不住摸了摸他的额头,因为他听说小孩子突然喋喋不休的说话,极有可能是发烧了。
    “他一向话很多的。”淑妃道。
    “如何见了朕就像扎嘴葫芦呢?”皇帝问。
    “没那么熟。”珉王话说得太快,脑子跟不上,忙用手捂住嘴。
    皇帝只是一笑置之,又问淑妃:“朕当年送你的侗笛呢?”
    淑妃刚欲拿话搪塞,珉王又忍不住道:“搬家的时候丢了。”
    皇帝微微一哂,八风不动,静静享用茶点,观赏一场母子情突然破裂导致的追逐大戏——秦王绕柱。
    ……
    三日后,兼任礼部侍郎的胡学士接到圣旨并拿到那份考题,登时一个头两个大——孩子胡闹,陛下怎么也跟着胡闹呢?
    遴选驸马自有一套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陛下居然另辟蹊径,要组织考试。
    而只要涉及到考试,就不会只是把人聚起来答题那么简单,礼部需要会同内阁、宗人府、鸿胪寺拟定章程,确定考试程序、礼仪、监考官员人选、以及防范舞弊的方式等等。
    这样一番流程下来,等皇帝拿到考试结果的那一刻,业已到了六月中旬。
    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
    三十个人参加考试,三十个人说自己的性格乐天达观、善解人意,闲暇之余人人酷爱读书,从未沾染恶习,从不接触杂流读物,从不踏足声色场所。
    堪称是男版“三从”。
    可他要三十份一模一样的试卷作甚?
    “怎么会这样呢?”珉王百思不解。
    “趋利避害之心人人皆有,陛下这样问,谁敢说自己性子暴躁脾气大,闲暇时斗鸡走狗养蛐蛐?”淑妃笑道。
    “那你说说,该怎么问?”皇帝道。
    “臣妾要是知道,上次不就说了。”淑妃道。
    “……”
    回乾清宫的路上,吴公公提醒他:“有一个人或许知道。”
    ……
    “啊!”
    钱祭酒的签押房门大敞着,平安熟门熟路的闯进去,却见一个分外熟悉的身影坐在大案之后。
    他仿佛白日撞鬼,尖叫一声,撒腿就跑,不留神撞在守门侍卫身上,好似撞上一堵铜墙铁壁,眼睛直冒星星。
    “哎……”皇帝绕过大案亲自过来查看,“你又跑什么?”
    “太尴尬了。”平安捂着脑袋问:“为什么要说‘又’?”
    吴公公也道:“看撞成什么样了,他们里面穿的可是罩甲。”
    平安泪眼婆娑:“难怪这么疼呢。”
    吴公公忙将他扶起来坐下,又遣人出去找冰。
    皇帝奇怪地问:“朕的身份暴露了,你尴尬什么?”
    “对啊!”平安后知后觉地说:“你都不尴尬,我尴尬什么。”
    吴公公忙道:“什么我啊你啊,称陛下。”
    平安还未开口,便听皇帝笑吟吟道:“叫大叔。”
    “大叔。”平安笑道:“虽然我爹、我大师祖二师祖小叔公还有老钱他们都不让我跟您说话,但还是谢谢您的念珠,救了我堂兄一命。”
    “嘿,”吴公公冷哼,“这老几位都挺不知好歹的。”
    这时侍从拿来一盘冰块,吴公公拿帕子包着替他冷敷额头。
    皇帝也在钱祭酒的大案后坐下来,听平安絮絮叨叨讲他堂兄如何遇险如何获救,又如何被小叔公打个半死送回老家的。
    皇帝“啧”一声:“你家家教很严啊。”
    平安摇头道:“在我家只要不玩命作死,通常是不会挨揍的。”
    “怪道养出你这么聪明灵气的孩子。”皇帝道。
    平安眼睛乌亮乌亮的:“大叔,您又有事要问我吧?”
    “何以见得?”皇帝问。
    “您通常不夸人,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平安道。
    皇帝朗声笑道:“还真被你看出来了。”
    遂命人拿出几张试卷来,将前因后果讲给平安听。
    平安捧着试卷笑得直不起腰。
    问:暇余时好做某事?
    公主答:马球射柳嬉冰投壶。
    众考生答:读书。
    问:生平最爱某书?
    公主答:《三侠平妖传》。
    众考生答:“十三经”。
    问:日常最喜某色?
    公主答:鹅黄、湖蓝。
    众考生答: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一个说城门口子,一个说胯骨轴子。”平安笑着总结。
    皇帝摇头吹着茶杯里的浮叶:“别光笑,帮朕出出主意。”
    平安道:“一时半会儿我也拿不出主意来,容我回去好好改改,三日之内给您答复。”
    皇帝点头表示同意,又问他:“念珠用过一次,还想要什么赏赐?”
    平安想了想:“劳烦您跟我爹、我大师祖沈佥院、二师祖郭尚书、我小叔公陈庶常各说一声,这三天别给我布置功课,我要专心研究这份考题。”
    皇帝瞥一眼吴公公:“都记下了吗?”
    吴公公一边帮平安冰敷额头,一边道:“是,奴婢稍候挨个去传口谕。”
    平安见皇帝答应的这般爽快,肠子都快悔青了,早知道就要求七天了!
    不过能玩三天,也是很奢侈的事情了,听说京城户籍的庞翰林即将致仕,翰林院里他爹的一干神童同僚们正撺掇着老大人重开学堂呢。
    起早贪黑上学的日子,哪有在各个衙门混工作餐来的开心,最关键的是,还接触到最核心的资讯,譬如璐王这次闹出来的大乌龙,要是错过了该有多可惜。
    他立刻向孔子许愿:希望甜水胡同的学堂永远不要重开。
    回家的路上,平安问陈琰:“爹,我也算简在帝心了,对吧?”
    “嗯。”陈琰心不在焉的应着,查看他脑袋上隆起的大包。
    “有什么比较实际的好处吗?”平安又问。
    陈琰想了想,客观地分析:“等你将来考科举的时候,你的试卷会被很多人盯着,防止陛下偏私。”
    平安:“……”
    “还有呢?”
    “进了官场之后,因为跟陛下走得近,容易被同僚排挤。”
    “还有呢?”
    “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受人关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众矢之的’。”
    “……”平安问:“没有一点好处吗?”
    “也不是完全没有,”陈琰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你就能真正做到‘君子慎其独’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