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三合一)爹爹快看,我们发……
孙知县手一抖,滚热的茶水顺着胡须洒了一身,抖着手上的热水站起身,双目圆瞪:“你说什么?”
“尸体,呃……严格来说是尸骨、尸骸、死人骨头。”老仆道。
孙知县倒吸一口凉气,看向陈琰。
真正出了大事,陈琰反倒坐稳了,反正天塌下来也不是他顶着。
“孩子们怎么样?”孙知县生怕吓坏了他们。
“都挺兴奋的。”老仆道。
“……”
孙知县道:“头前带路。”
陈琰跟着孙知县出了县衙仪门,仪门外是吏廨,往东有一道角门,角门旁有座小瓦房,瓦房的背后是一小片庄田。原先几个书吏的家眷喜欢在这里种菜,后来小瓦房改做了陈尸的殓房,没人愿意靠近,庄田也就荒了,杂草丛生,有大半人高。
二人从角门而出,杂役们砍掉杂草,开辟出一条小路,远处果然被他们挖了个大坑,七个身穿各色衣裳彩虹一样的男孩子围成一圈儿蹲在坑边,正皱眉凝神盯着坑内。
见孙知县到来,忙起身行礼:“父亲,叔父,陈叔叔。”
孙知县见他们衣着古怪,忍不住发问:“你们头上为什么绑个葫芦?”
大娃道:“平安给的。”
孙知县这才发觉少了平安:“平安呢?”
二娃一指大坑:“在坑里。”
陈琰找了过去,登时震惊,八个孩子的破坏力果然不容小觑,这大坑足有一人多高。
“你们怎么把他独自留在坑里?”孙知县责怪道。
三娃道:“他本来一直在上头的,我们都上来了,他却跳下去了。”
平安此时正聚精会神地蹲在坑底,拿着个小刷子,轻轻刷开白骨表面的土。
陈琰深吸一口气,他没看错,他儿子在玩尸体。
“陈平安。”陈琰蹙眉喊了一声。
“哇!”平安冷不防吓了一跳,摔了个屁股蹲。
一个身量高大的杂役跳下去,将他扛在肩上,扶着坑壁慢慢起身,把他送出大坑。
陈琰像拎小鸡崽似的将他拎了出来。
平安果然很兴奋:“爹爹快看,我们发现了一个死人!”
陈琰看眼前的小娃灰头土脸,还挂着一脸“快夸夸我”的得意笑容,气得牙根痒,帮他拍灰都用了很大力气。
太脏了,这孩子不能要了。
平安被拍的东倒西歪,还笑得很可爱。
算了,洗洗还能要。
孙知县神色凝重的站在坑边,看着杂役们将尸骨收集起来,在地上铺好一方粗布,颅骨、脊椎、四肢……拼出了一具完整的尸骨,是一具男尸。
顶着惨白的日头,孙知县负手围着尸骨转了几圈——真是离谱他娘给离谱开门,居然有人敢在县衙角门外埋尸,他不要面子的吗?
他立刻下令:“传仵作来验尸。”
尸骨光天化日的摆在荒田之中,平安还想凑上去看,被陈琰一把拽了回来:“当心夜里做噩梦。”
平安小小声对陈琰道:“爹爹,这个人脑袋有伤,手腕还绑着一根红绳,上面串着一颗大桃核。”
只听仵作赵大武禀报:“男尸一具,身长五尺三寸,后枕骨被钝器击裂,无随身财物,腕部有一绳结……”
陈琰错愕地看着儿子。
平安得意道:“我没说错吧?”
孩子们情绪亢奋,你一言我一语描述着发现尸骨的经过,宋师爷怕小孩子干扰办案,忙将他们领到三堂休息。
……
孙知县捏着那颗串着红绳的桃核仔细端详,原来是一颗雕有钟馗头像的核雕,背后还有两行细微的文字:“诸邪退避,百无禁忌。”
宋师爷一拍脑袋:“这个东西我见过,两年前被府台大人开革不用的刑房书吏刘贵,常年带着这么个东西,说是为了驱邪避祸的。”
“刘贵?”刑房司吏道:“他不是去了外乡吗?还开了路引,如何会……”
“赵仵作。”孙知县道:“看看他的腿骨。”
赵仵作当即找来红油伞,遮尸验骨,果真看到几道细微的红色骨裂线。
“回县尊,左腿股骨有裂痕,还未完全长好。”
“是了是了。”孙知县低声对陈琰道:“你可还记得,郭知府呵斥他咆哮公堂,下令打了他二十杖,赶出公堂开革不用,我事后请郎中去他家为他看过,伤到了腿骨,需要静养,自此没再见过。”
陈琰当时在场,固然印象深刻,刘贵通过多年办案的经验判断,尸体的死亡时间要晚于孟氏的失踪时间,而在场的两名仵作却说,那是因为井底的温度低于地面温度,延缓了尸变的速度,刘贵据理力争,却被郭知府下令重责。
“此人没有家人吗?死了这么久,无人到县衙报案?”陈琰问。
孙知县回头看向刑房司吏。
“此人无父无母是个孤儿,没有娶妻,性情有些孤僻,邻里亲戚也不愿往来,平时住在吏廨,一年到头也不回家一趟。被开革以后,棒创养了个七七八八,就来县衙开具路引,说要去外乡投靠亲戚。”
孙知县微叹口气,下令暂且将尸骸收殓,遣快班衙役立刻去刘贵家里查访一番,看能否找到些线索。
回到内宅,陈琰和孙知县面色都很沉,姚氏正在训孩子,林月白脸色也不好看。
平安两只小手背在身后,偷偷瞧向门口,与陈琰看了个对眼。
谁知理论基础很好的孙知县一脚刚迈上门槛,又退了出去,开始在院子里转圈,陈琰也只好跟他一起杵在院子里。
两人干等着姚氏训完了,才重新进门。
席上没有人谈论外衙的事,孩子们也已经没那么兴奋了,只有平安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奸臣录》毕竟是野史,他曾一度质疑杨贯那老头儿的可信度,甚至经常怀疑他出于什么私怨故意抹黑老爹,毕竟相比书上冷冰冰的文字,他宁愿相信站在面前的活生生的人。
可今天刘贵的尸体重现天日,将他心里的侥幸给浇灭了。
书中只记载尸体埋在角门外的荒田,平安带着葫芦娃们跑出去看,果然有一丛杂草生长的特别茂盛。
杨贯没有说谎,下面真的有尸体。
小吏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孟婉。
……
回到家里,赵氏听说平安的遭遇,骇的三魂没了七魄。
“县衙外藏尸,何人如此丧心病狂?”赵氏问。
陈琰道:“疑似是县衙的一名书吏,被人灭了口。”
赵氏更加骇然:“阿弥陀佛,冤有头债有主,可千万别寻错了人。”
言罢,命人去弄些柚子叶,煮水浸泡,把光溜溜的平安扔进去洗澡,去去晦气。
满室雾气朦胧,伴着柚子叶的清香,平安独自在大木桶里浮上浮下,转圈儿拍水。
他早就不许曹妈妈帮他洗澡了,最多进来帮他添点热水,老爹有时间会帮他搓背,没时间他就自己搓。
曹妈妈出去拿浴披,陈琰拿着搓澡的丝瓜瓤走进来,屋里静悄悄的,隔着屏风听不到一点声响。
“平安。”他喊了一声。
无人应声。
“平安?!”陈琰扔下手里东西,快步绕过屏风。
只听“哗啦”一声,水底蹿出一个雪白的娃娃,溅了陈琰一身水,发出一阵恶作剧得逞的笑。
陈琰后怕地松一口气,心脏在嗓子眼狂跳,水顺着额角下巴滴滴答答。
天晓得白日看到一堆白骨的人,到了晚上有多不经吓。
“皮的没边儿了。”陈琰恨不得把他捞出来揍,扯了一块手巾擦脸,又去外面取了丝瓜瓤,用水打湿帮他搓背。
小孩子越困越累,反而越容易兴奋,平安趁老爹没防备,猛拍水花,又溅了他一身水,笑的东倒西歪。
陈琰皱眉一躲,气恼不过,舀水朝他身上泼去。
平安尖叫躲闪,用力拍打水面,爷俩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林月白进来时,平安裹着浴披盘腿坐在床上,刘海打着卷儿贴在额头,陈琰浑身半湿,正在换衣裳,两人闹了一地的水,曹妈妈正在打扫,阿蛮也在帮忙。
“好大个人了,还跟儿子打水仗。”林月白手里拿着一摞账本,脸上写满怨念,眼里都没光了。
“娘亲也要做功课吗?”平安问。
陈琰用胳膊肘捅了他一下,不想睡书房就少说话。
曹妈妈清扫过地上的积水,怕地滑容易摔跤,又用干布仔细擦了一遍,走到林月白身边道:“大奶奶,我想过了,跟他们分家,立女户,带着阿蛮和小福芦单过。”
林月白道:“你想明白了?”
“想明白了。”曹妈妈道:“我也去打听了几句,家无男丁的寡妇,如果不打算改嫁,只有立女户一条出路,好歹我有小福芦,熬个十几年,待他成了丁,就跟其他民户一样了。”
林月白却道:“我看阿蛮这么能干,将来也一定有出息。”
阿蛮正跟平安一起拼拼图呢,闻言抬起头道:“是啊娘,我也可以帮你一起撑门户的。”
曹妈妈笑着附和:“是是,阿蛮也是好孩子。”
她并不是觉得阿蛮不好,只是这世道压根没给女人留几条出路,除非嫁个好人家——可什么样的人家才算好?真正家境殷实人品贵重的人家她们也高攀不起,嫁个自己丈夫那样又穷又横的短命鬼,她倒宁愿把阿蛮留在自己身边一辈子。
阿蛮这段时日在陈家,吃得好睡得香,虽也常帮娘亲打打下手,却都是力所能及的小事,肉眼可见的白胖了一些,她五官平平,脸皮也有些粗糙,唯独一双英挺的剑眉很有特色,显出几分英气。
林月白极喜欢她,教平安读书识字时,总要等她来了再开始,听说她最近又央着九环学拳脚,林月白也是默许的。
“平安不是喜欢早起吗,往后索性卯时起床,跟阿蛮一起学几套拳脚功夫,一来防身,二来健体。”
平安:??
这把火怎么烧到他身上来了?
“娘,我还在长身体,需要多睡觉。”平安道。
“往后每天早点上床,也能睡足。”林月白不容置喙:“就这么定了。”
平安回头看向陈琰,小声问:“您又怎么惹到我娘啦?”
陈琰举头看向房梁:“那边挂了蛛网,明日记得清扫一下。”
……
翌日一整天不必外出,陈琰照旧在黑暗中起身,九环端着灯烛伺候他洗漱,顺便朝床上被子里软软的一团拍了两下。
“安哥儿,起床了,跟我练拳去。”
团子原地拱了两下。
陈琰觉得好笑,也去拍他的背。
平安悠悠转醒,揉着眼睛箕坐而起,眼见天还没亮,正要发脾气,想起娘亲昨晚说要他学功夫,怨气更大,天气转冷了,谁让他离开温暖的被窝,他就想和谁拼命,挥手赶开九环伸过来替他穿衣的手,仰身倒回床上,又去见了周公。
九环咕哝道:“往日里惯常早醒的,有事叫他起床了,拖都拖不起来。”
又叫了两次都没成功,索性放弃,只去教阿蛮了。
日上三竿,平安睡饱了觉,整个人都精神了,洗漱过后,见娘亲坐在外间老爹的书桌前,守着堆成小山似的账本,用树懒一样的速度拨算盘。
平安不敢发出半点响声,生怕触了娘亲的霉头,朝阿吉打了个手势,蹑手蹑脚地去了主院。
……
陈老爷瞧他百无聊赖的样子,又提出让他多跟堂兄弟姊妹“亲近亲近”,毕竟听他爹娘的意思,似乎真不打算给他生弟妹了。
可平安一有时间,宁愿给阿吉洗澡刷牙剪指甲,都不肯招惹叔公家的几个堂兄弟,而堂姐妹们嫌他聒噪,也不想跟他玩。
赵氏不以为然道:“玩什么,学他们玩鹦逗狗的有什么出息?”
陈老爷看看廊下的鹦鹉,平安看看脚下的阿吉。
“……”
这两个人确实够闲的。
赵氏起心动念,打算教平安读书——儿子都培养成解元了,孙子还会远吗?
赵氏拿出一本《三字经》,揽过平安,指着第一行:“祖母昨天教你识得这些字了,还记得吗?”
平安还记得老爹的嘱咐呢,心不在焉的一瞥:“人之刀……”
陈老爷正在赏玩一件前朝香炉,闻言笑得浑身乱颤。
“谁教你这样读的?”赵氏板着脸。
平安丝毫不讲义气:“祖父说,念字念半边,不会错上天。”
赵氏气的剜了丈夫一眼,后者举起放大镜,四十五度看天。
她只好从头教起,教完一段《三字经》,又苦口婆心的教导他:“你还小,不懂得‘万般皆下苦,惟有读书高’的道理。”
平安摇头晃脑,跟着祖母附和:“皆下苦呀皆下苦。”
一派油盐不进的架势。
赵氏无奈极了,恰好翡翠进屋,对赵氏禀报:“太太,刘家太太让送来五斤西洋糖。”
平安抬起头,眼睛都是亮晶晶的:“西洋糖?”
西洋糖就是后世的白糖。
因为朝廷海禁,西洋糖的价格奇高,但西洋白糖比寻常的白糖颜色更白,味道更绵密,广受富人阶层追捧。
平安看着翡翠手里极其精致的细白瓷罐,他不是特别爱吃糖,但他知道老爹很爱吃,而且很少见他吃。
于是他攀着祖母的胳膊撒娇:“祖母,给我两斤白糖,我爹爱吃白糖酥酪!”
赵氏责怪的看一眼翡翠,道:“不是祖母舍不得给,吃糖多了影响读书。”
平安不解的看向祖父。
“不知你祖母从何处听来的,总说吃糖会变笨……”陈老爷道:“你没发现吗?这家里的食桌上,从没有糖碟子、蜂蜜之类。”
平安颇为震撼的看向祖母,原来这时代的父母鸡娃,也很癫狂啊。
“是广济堂的谢神医说过的。”赵氏道。
“早都辟谣了。”陈老爷小小声。
赵氏又把他一瞪,陈老爷只好重新拿起放大镜,看他的香炉去了。
“好可怜啊。”平安唏嘘,爱吃甜食的人从小没有糖吃,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
“你说谁可怜?”赵氏反问。
“没谁。”平安摇摇头,不再提西洋糖的事。
赵氏又道:“安哥儿,你看你爹自小有神童之名,六岁读四书,八岁能作诗,十八岁就是生员了,若不是他老师说年少登科易生狂妄,压了他几年,此时早都是进士了……”
平安跟着摇头晃脑,他爹的这些成就,他都快倒背如流了,在祖母眼里,他爹就是宰相根苗——事实还真是那么回事。
“他如此聪慧,都是从小不吃糖的缘故。”赵氏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补充证据:“不然是为什么呢?你看南陈家几代男人,一个也考不出功名……”
陈老爷瞥她一眼:“说话就说话,不要伤及无辜。”
祖母絮絮叨叨不停的念紧箍咒,平安只顾明哲保身,顾不得同情老爹了,赶紧带着他的黑将军和阿吉去院子里玩。
“这孩子,性子不像他爹,也不像他娘。”赵氏道。
“那像谁?”陈老爷问。
赵氏不想理他,自顾自的拿起账本盘账,算盘声劈啪作响。
“像谁啊?”陈老爷追问。
赵氏还未作答,便听到院外平安的叫喊声。
“啊啊啊啊——阿吉!吐!吐!”
陈老爷探身一看,平安正掰着狗嘴尖叫,他紧忙去院子里帮忙,从阿吉的嘴里抠出浑身湿漉漉的“黑将军”。
黑将军受到惊吓,一戳一蹦跳进花丛,消失不见了……
爷孙俩满院子寻找,阿蛮和小福芦也来帮忙,用了小半天仍不见黑将军的身影。陈琰从外面回来,找一条襻膊将宽袖束起,也加入了找蟋蟀小分队。
直到吃晚饭时,黑将军还没有被找到,平安难过的不想吃饭,林月白哄他:“别难过了,让舅舅再帮你找一只来,比黑将军更大的。”
平安勉强笑笑,再抓一只也不是原来的黑将军了。
夜幕降临,陈老爷遣人将平安叫到前院去,对他说:“我想到一个绝好的主意,先去灶房拿些糖,洒在花圃中,上头盖一张纸,明日一早就能找到黑将军。”
平安愣愣点头,跟着陈老爷去了灶房,翻箱倒柜寻找红糖。
“祖父,”平安小小声地问:“这是咱们自己家,为什么要偷啊?直接叫刘婆婆来找岂不是更方便?”
陈老爷也小声道:“你懂什么,这样才有趣。”
平安:……
黑灯瞎火的,平安只翻到一个细瓷罐子。
“这是西洋糖。”陈老爷道:“价比黄金。”
平安打开盖子,用食指戳一下放进嘴里——甜。
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
“倒也用不了太多,”陈老爷又道,“取一小撮即可。”
平安又将糖罐子取下来。
陈老爷撕下一块油纸,包起一小撮,将罐子放回去。
“祖父,我还想给我爹做糖酥酪。”平安道。
陈老爷一听,孝心可嘉,重新取下罐子,又包起一小撮,放回去。
“还有白糖糕。”
“能不能一次说完。”陈老爷埋怨一句,又去取罐子。
忽听“哇哇”几声惨叫,窗外的野猫打架了,惊得陈老爷手一抖,糖罐子被打翻,径直掉进了水瓮里,咕嘟嘟冒了几个泡泡。
“啊!”平安惊叫一声。
“嘘——”陈老爷捂住他的嘴,撸起袖子伸进水瓮里去捞,只捞出一只淋淋漓漓的糖水罐子,整整一罐上好的西洋糖,全都融进了水里。
“嘿,捅大楼子了,又要被你祖母骂。”陈老爷道。
平安灵机一动:“明天把这缸水搬到太阳底下晒,就能把糖变回来。”
“你可太聪明了,”陈老爷道,“那不是等于告诉全家人,我们不但偷糖,还打翻了糖罐子?还是会被骂啊。”
平安义正言辞地说:“祖父,我娘说了,犯了错要勇于面对。“
陈老爷闻言一愣,欣慰的眼泪险些掉下来——真是祖坟冒青烟,让这么好的孩子托生在陈家啊。
刚准备夸他几句,只见平安再次爬上灶台,取下汤勺,打开盐罐子,从里面挖出两大勺食盐,装进糖罐子里。
陈老爷嘴角一抽——祖坟是不是被人动过手脚?
平安指着糖罐子:“暂时充数,明天去街市上买回来,偷偷放回去,就不会被祖母骂了。”
陈老爷:……
又是破财的一天。
拿着仅剩的两小包白糖,祖孙俩钻进花圃,辨别了黑将军走失的大致方向,将白糖洒在花圃中,上面盖一张废纸。
次日一早,众人扒开潮湿的废纸一看,黑将军吃饱喝足,正趴在下面睡大觉呢。
平安无声地欢呼,伸出小手向前一扑,小心翼翼地将它捉进笼子。
黑将军找到了,又要去解决白糖的事,爷孙俩逛遍了整个县城的南货铺、商号甚至当铺,都没能买到西洋糖。
“有价无市,果然是紧俏货啊。”陈老爷道:“还是把糖水晒干更靠谱一些。”
“同意。”平安道。
他们再次回到灶房,才发现那缸水已经见底,灶房的下人们正在添水,一桶桶清澈的井水倒进水瓮里的时候,两个人心都碎了。
“这水怎么用的这么快?”陈老爷问。
“回老爷,这是用来刷锅的水。”
“……”
平安扯扯他的衣袖,拉他来到院子里,避开人,小声说:“祖父,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老爷爷在制作白糖。”
“哦?”陈老爷好奇地问:“是不是个白皮肤、绿眼睛、黄卷毛的怪爷爷?”
毕竟是西洋糖嘛。
“不是,就是黄皮肤黑眼睛的普通爷爷,他说制做西洋糖非常简单,只需要黑糖、黄泥和一个大漏斗。”平安道。
西洋糖很贵,可据他所知,制作的的方法非常简单。
孤儿院有一间图书室,里面塞满了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
因为是捐赠品,种类十分繁杂,有野史杂谈,有小说剧本,有蟋蟀的选养与竞斗,甚至有母猪的产后护理……他从来不挑,什么都看,《奸臣录》就是其中的一本。
平安前世并不笨,甚至还有点小聪明,他没有足够的关爱和引导,一切学习的动力,都源于摆脱困窘生活的渴望,而且他记忆力强,对书中的许多内容记忆深刻。
说到白糖,他在一本古书中看到过一种脱色工艺,可以利用黄泥的吸附性,使红糖脱色变白,得到洁白的糖霜,味道也更加纯粹绵密,即为早期的白糖,也叫西洋糖。
这种白糖做法简单,用料也很便宜,而这个时代显然还没有这类工艺,西洋糖全靠走私,是富人阶层也不能实现自由的“奢侈品”。
这是一个相当值钱的信息差。
陈老爷听了平安的描述,沉吟道:“你的意思是说,用一只形似大漏斗的器具,黄泥和黑糖,就能做出白糖?这也太离谱了。”
平安摊摊手:“我也觉得很离谱。”
“这么离谱的事,咱们得试试真假!”陈老爷道。
平安:“……”
陈老爷整活儿的时候行动力一向很强,立刻叫人去糖坊,拿三十斤黑糖来,又叫人去瓷坊街,烧制平安说所说的,上宽下尖,底部有个小孔的“大漏斗”。
他们找了间空置的院子,占用了炉灶,开始研究制糖。
按照书中的方法,一步步操作下来,反复几次,都只能得到黑乎乎的糖膏和脏兮兮的泥水。
如此折腾了很多天,平安备受打击,做这点小事都会失败的话,还怎么好意思置身穿越大军?
“祖父,还是跟祖母说实话吧。”平安道。
“再等一等,”陈老爷目不转睛的盯着大漏斗:“我觉得思路没错,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陈老爷是技术型人才,热衷于研究一些被世人视为“奇技淫巧”的事物,此时已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了。
陈家有自己的糖坊,规模不小,只是盛安制糖业发达,太平年景一长,大小糖坊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竞争激烈,生意早已不似从前。
正如平安一直担心的那样,陈家看似光鲜,实则问题重重,族人好逸恶劳,人口多,开销大,生意也不如从前景气,正因如此,陈琰发迹之后,他们才会大肆兼并,疯狂敛财,以满足骄奢淫逸的生活。
如果能成功做出白糖,必是一项获利颇丰的产业。
可平安看着眼前的黄泥水,就直打退堂鼓。
原来他以为的简单,不过是作者描述简单,而真正的技术核心,譬如用量比例、熬制时长,甚至“黄泥”是什么品种的泥土都没有记载。
“不要气馁嘛,即便失败一百次,也有可能在一百零一次成功。”陈老爷将沾满黑色糖膏的陶漏斗从瓮里取出来:“祖母问起来,你只当不知道。我将它拿到糖坊,叫师傅们一起研究,不信做不出洁白如雪的糖。”
……
在这个家里,祖孙俩安静了,整个宅子都静悄悄的。
空置的灶房天天冒着炊烟,到处充斥着焦糖味道,阿吉日日守在小院的灶房外望风。
林月白叫来正帮娘亲熨衣裳的阿蛮,问她:“安哥儿这几日在忙什么?”
阿蛮摇头:“大奶奶,我不知道。”
“阿蛮,你可要跟大奶奶说实话。”曹妈妈催促。
阿蛮目光清澈:“我真的不知道,他说这几天让我躲他远点,别连累我。”
林月白更加预感不祥,委婉地提醒婆婆盯一下公公,毕竟这祖孙俩凑在一起的时候就没发生过几件好事。
两人一合计,做好了周密的计划,刚准备来个“关门捉贼”,空置的西跨院却已人去屋空,一点痕迹也没留下。
研制白糖,全程走陈老爷的私账,陈老爷的零花钱用完了,平安只好拿自己的顶上,研发工作如火如荼,倒也用不着平安一个小娃娃在糖坊待着。
可他即便回到家,也像个小耗子一样躲着祖母走,这让赵氏坐立不安,再次命人检查家里所有要紧的房契、地契、户籍文书、防盗措施、消防安全隐患……
里里外外找了好几天,并未发现任何问题,只道是怕自己抓他读书,也便作罢了。
而平安静悄悄,最大的获益者是陈琰,从省里参加鹿鸣宴回来后,便全身心投入到会试的备考之中,只等年底进京赶考。
……
秋雨连绵不绝,衣裳又冷又潮,平安开始赖床。
曹妈妈每天将他的衣裳鞋袜放在炉子上烘,穿在身上暖呼呼的,才肯离开温暖的被窝。
赵氏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不但让晚辈们添衣裳,还命人赶紧去糖坊,给不知道在用什么功的陈老爷送两身夹袄。
林月白好似是有些日子没见过公公了。
她十分好奇地问婆婆,公公不在家里浇花遛鸟,整天泡在糖坊里作甚?
赵氏道:“你父亲说,糖坊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他要去整顿一番。你们父亲总算长大了,知道做正事了。”
“……”
赵氏比陈老爷年长四岁,从少年夫妻那会儿,就拿他当孩子驱使,可林月白身为儿媳,公婆再怎么不摆架子,也不敢接这话呀,只好尴尬地陪着笑。
婆媳俩正说着话,送衣裳的家人媳妇从外头折返回来,对赵氏道:“太太,老爷回来了。”
赵氏望向门口。
“刚出门就撞见了,老爷和大爷,还有北陈家的三爷一起,陪着几个官府的人在河边转悠。”
不到半盏茶功夫,陈老爷打了帘子进来,带进一团湿漉漉的寒气。
平安打了个哆嗦,赵氏将他拉到离炉火近一些的地方,问丈夫:“你怎么回来了?”
陈老爷照旧乐呵呵的:“有我儿做代表,我何必杵在外头喝风?”
赵氏又出了问什么事。
陈老爷解释道:“说是这一段的河道淤堵了,要征调民夫清淤,让两陈家配合县里,出人出粮。”
“要咱家出粮?”赵氏问。
陈老爷笑道:“咱们这位青天大老爷与众不同,民夫服杂役向来都是自己带饭的,孙知县不一样,他让狗大户管饭。”
“当着孩子,乱说什么。”赵氏气得不轻,还没见过自己骂自己是狗大户的。
陈老爷道:“我是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平安听说门前的河道真的要清淤了,小心脏在胸膛里砰砰乱跳,孙知县果然没有让他失望,虽然看上去消极,其实还是会为百姓办实事的。
……
正在河边杵着“喝风”的,除了北陈家三爷和陈琰外,还有县衙的主簿、工房主事,另有几个正在测量水深水位的吏员。
“盛江泥沙较多,这条支流流速较缓,才逐渐沉积淤塞,一到雨季就会水漫金山,不只是陈家巷,整条河流经的地方都是如此。”曾主簿拿着短木棍在地上画出几条河流。
陈琰也捡起一根树枝,指着地上的线条:“这条支流横穿盛安县城,北岸地势高,不怕河水溢出,南岸地势低,加之河道淤塞,就容易发生倒灌。不若在清淤的同时加固南岸,不必从远处取土,就以疏浚河道的淤泥作为材料,既节约民力,又节省开支,还能在春汛来临前降低水患的风险。”
工房主事却说:“但也是治标不治本啊,隔两年就要疏通一次的话,花费依然不低。”
陈琰道:“积淤是因为水流过缓,可以在河道低洼处修筑一道小堤将水流约束,形成一段急流,势必会减缓淤塞的状况。”
“真是个绝妙的法子!解元公竟如此谙熟水利。”曾主簿道:“我回去拟一个详细的方案,再县尊转达,请他示下。”
……
县衙展开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物料到位,民夫调齐,孙知县一声令下,便如火如荼的开工了。
南陈家在河边搭棚子支灶台,出人出粮,为民夫提供饭食,平安也想去帮忙,被祖母和娘亲拦在家里。
河南岸,人们热火朝天的忙碌着,一个老伯忽然惊叫:“骨头!是死人骨头!”
短短几个字足够悬疑惊恐,民夫们纷纷放下手中的镐头,朝老伯的方向聚集。
老百姓都喜欢看热闹,不但要看,还会一传十十传百,老伯挖出一副死人骨头,传着传着,就变成了河道上漂来一具无名女尸……
陈家巷的男女老少都来看热闹,甚至不少街上的闲汉听到传闻也挤进巷子,将发现尸骨的位置三圈外三圈围了个水泄不通,大伙兴奋的相互打听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
平安这会儿骑在祖父的肩膀上,抻着脖子往里看。
陈老爷急吼吼地问:“乖孙,你看到什么了?”
“围得太紧了,看不清楚呀。”平安道。
“让一让让一让!”一队官差拨开人群,一边走一边问:“你们这儿谁说了算?”
平安下地,拽着祖父的手对官差道:“在这里呐!”
“诶?你这孩子……”陈老爷只想往后缩,他只是来看热闹啊。
快班的刘捕头已经认出了他:“是陈解元的父亲。”
“正是。”陈老爷道。
“老爷子跟我们一起过去吧。”刘捕头道。
族人们闻言自觉后退,让出一条通道。
陈老爷忙对身边的人低声说:“快去把我儿喊来。”
地上摆着一颗头骨和一条腿骨,发现尸骨的老伯用颤抖的声音向官差禀报事情的经过。
一众官差在堆积的泥沙里挖掘寻找,一个时辰之后,终于拼凑成一副完整的骨架,用草席铺底,摆在河岸边的空地上。
看热闹的人群更激动了,纷纷猜测这具尸骨背后的疑团。
“或许是什么乞丐流民跌进河水里溺亡了吧?”
“没那么简单,没看到腰椎上拴着那么粗的麻绳?”
“那是什么意思?”
“另一头坠着石头呢,怕浮起来被人发现,显然是抛尸。”
“啊!”
平安撒开祖父的手,围着那具尸骨转了三圈。
陈老爷别过脸去不敢直视,问刚才那位的族人:“我儿怎么还没来?”
“家里说阿琰去了文会,还没回来。”
陈老爷面露苦涩。
“祖父,祖父。”平安晃晃他的手:“你看,她的肋骨裂了,右脚有六根脚趾。”
“诶呦乖孙!”陈老爷扯过平安:“离它远一点,怪瘆人的……”
平安一脸失望:“您怎么能怕死人呢?您是我的祖父啊。”
陈老爷却说:“您是我的祖宗啊。”
仵作背着工具箱赶来验尸。
刘捕头问陈老爷:“老爷子,陈家巷近来可有人口失踪?”
“没有。”陈老爷十分确定。
赵仵作对刘捕头道:“女尸一具,身长四尺八寸,胸肋骨骨裂,为利器伤,右足六趾……”
“也是六趾……”刘捕头不知想到了什么,沉默片刻,命人将尸体抬回县衙,并要求陈家出一个人同去县衙,跟大老爷说明情况。
陈老爷最怕与衙门中人打交道了,正想找托词脱身。
“阿琰来了。”有人说。
陈老爷简直看到了救星。
陈琰一身月白色夹纱的直裰,头戴四方巾,拨开人群走来,对刘捕头道:“我代家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