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武侠仙侠 > 唯我煌煌大唐 > 第268章

第268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如果这里有唐人在,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纯粹是你们想多了!    可事实却是,伍秉鉴跟六大晋商之首,七个人,坐在那嵌大理石的紫檀大圆桌前,七个脑袋,凑到了一处,小声道:“既然如此,我们,合计合计?”    其余六个脑袋一齐点了点头。    可是这话出了口,这七个人都是好半天都没有说一句话。七位东土有名的大商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不知道如何开口。    过了好一会儿,才听伍秉鉴道:“诸位相与,既然我是客,就由我做这抛砖引玉的砖,可好?”    老亢头等晋商家主连忙道:“伍相公请。”    伍秉鉴道:“那在下就直说了。别的不说,就说这皇竹草的买卖,唐人买起皇竹草,一根一个牡丹币都不带眨眼的,由此可见,唐人有钱,而且颇有些不把钱当钱看的模样。如今皇竹草的价钱是稳定下来了,但是,朝廷不可能任由天下的百姓不种粮食。若是以前也就罢了,如今那鞑子皇帝都已经沦为阶下囚了,那么,朝廷势必就会把米面的价钱都抬上来。”    乔全美道:“伍相公的意思是……我们正好可以囤积粮食,大赚一笔?”    伍秉鉴立刻摇头:“不不不,在下的意思是,自古以来,君王就极其忌讳在口粮上囤积居奇。固然我们看出了,以后这米面的价钱会大涨,但是,我们这一次,却不能挣这个钱。若是我们这么做了,只怕,只会招了上头的忌讳!”    不用伍秉鉴说,在座的六大晋商的家主都点了点头,就连靠着买树梢而闻名的乔家家主乔全美,在迟疑了片刻之后,也点了点头。    曹家家主曹文是便道:“正是如此。大家也不是那等小商贩了,自然也不会盯着眼前的那一两个铜板。我们如今手里最值钱的是什么,不是地窖里面的白银,而是我们手里的人、我们手里的商道。只要商道依旧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就会源源不断地为我们带来银子。鞑子皇帝统治下的华夏穷,我们就能够挣那么一点,但是唐人有钱,有了商道,我们将来能挣更多!”    众人纷纷点头。    这倒是。    有了商道,还怕没有钱来?    渠家家主渠骁道:“只是,朝廷如今对印子钱这一块管得极严。要做这个买卖,不但要缴纳大笔的押金,还有利息的控制……”    众人一听,立刻齐声长叹。    晋商也好徽商也罢,就连潮商和曾经广州十三行的商人们都一样。他们普遍在挣了钱之后,要么是回家购置大量的田地做地主,要么就是把大量的白银存在地窖里面。    可以说,在这方面,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东土商人在这方面的意识可说是落后的。    按照唐人的法律,要开启银行业务,需要大量的保证金,这一点,以伍秉鉴和眼前的六大晋商的家底来说,就是一家力有未逮,两家合作,还是能够凑得出足够的保证金的。可问题就在于,唐人对利率的控制实在是太严了。可以说,按照唐人律令上规定的最高利率,那他们做惯的高利贷买卖,怕是做不下去了。    老亢头摸出了唐火,点起了旱烟,嗒嗒地抽连起来。    良久,才听他道:“既然这印子钱挣不到钱,那不做这个买卖,也是可以的。”    常家家主常彪迟疑了一下,道:“可是,老爷子,我担心的不是这个。我担心的是,乡亲用钱会不方便。固然,朝廷和唐人也有许多银行,可是那审核的程序,听着就繁琐!若是乡亲们急着用钱,又过不了人家的审核,那可怎么办?”    众人都纷纷点头。    常彪说的也在理。    虽然说是高利贷,但是在这个年代,人们重乡土情分。毕竟,大家乡里乡亲的,商人们呢,又将就和气生财,因此,固然高利贷的利钱很高,可是真正在做这个高利贷的时候,遇到乡亲们不凑手的情况,或者是有个什么事儿需要拖延一下,他们这些晋商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让一下,或者是宽限几日,或者是看情况,减免一些利钱。    这些,都是常有的。    老亢头一皱眉头,忽然一敲旱烟,道:“既然国法如此规定,那,那我以后借乡亲们银钱,就按照国法来做。”    “老爷子!”    “老爷子,三思啊~!”    “是啊,老爷子!”    老亢头道:“我们做买卖的,讲的是和气生财,讲的是人气!印子钱固然是来钱的买卖,可到底有损阴德。更何况,比起这利钱,人和更加重要!我们的买卖能够做到今天,靠的就是诸位相与的帮衬。”    老亢头明白,若是他们的印子钱还那么高的利息,日子久了,乡亲们固然表面不说,背后还是为议论纷纷的。与其是这样,还不如按照国法,降低利息。跟朝廷和唐人的银行一样的利息,却比朝廷和唐人的银行要便利,这才是留住乡亲们的心的法子。    有了乡亲们的支持,就有了人和,才会有财源滚滚。只是这事儿到底还是要跟同行,也就是晋商们的另外几家说一声。    常彪和曹文是立刻表示,他们也赞同。    实际上,在背地里,曹家和常家已经这么做了,为此,他们还按照唐律缴纳了高昂的保证金。虽然让他们承受了很大的资金压力,却也让他们获得了银行业的从业资格。    不过,就是以曹家和常家也不得不牙疼地表示,这保证金也实在是太巨大了,就连他们,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有了亢家老爷子打头,又有常家和曹家紧随其后,这印子钱,也就是高利贷的事儿,就这么定了下来。    然后,伍秉鉴就问起了新式纺织作坊的前景。没有办法,他在两广的时候,那两广的官员和宣徽府衙门也没有向他们广州的商人展现新式纺纱、新式织布机,所以,他很想知道为什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