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第 82 章
桂江公司这趟北京之行没有白跑。 早在出发之前,他们就将目标定为寻找能支撑整个学校运营的个人或企业合作。 毕竟隔行如隔山,卖别墅都没搞明白,又要再办教育,实在费不过神来,索性找专家或专业团队联手合办。 前后拜访了几家学校,辗转认识了一位从香港去北京办教育产业的香港人蔡先生,母语沟通事半功倍,大家一拍即合。 他们商量了许多问题,包括学校的招生对象如何定位。 桂江的原意是办专门给富人子女读书的学校,而这个“富人”,是指本地有钱人还是在内地做生意的港澳台有钱人。 前者接受国内教育制度,后者不吃国内那一套。 搞清楚到底要招谁的子女做学生,直接关系到学校要走什么样的教育模式。 与此同时,哪一种模式更容易吸引生源,也是必须要考虑的。 桂江一时三刻给不了答案。 斟酌期间,蔡先生提了另一个问题:“你们打算办小学还是办中学?” 阿爸:“办小学。我们考察过省城的私立学校,几乎全是中学,而且本地已经有不少优秀的公立中学。要与众不同吸引生源,得办小学。” “那学校的硬件你们准备好了?” “对。” 以桂江的建筑经验,两三个月起一幢教学楼出来没问题。有问题的是他们希望使用原有的资源来减少成本支出,比如北苑别墅那几幢闲置的会所。 别墅卖不出去,会所等同报废,倒不如拿去做学校。 等将来北苑旺了,再重建会所也来得及。 桂江向蔡先生展示图纸与实景图,可见建筑物面积不少,新净又牢固,还带些欧式风情。 蔡先生边研看边喃喃:“这个可以试试。” 桂江:“就用这几幢楼,不然赶不上9月开学。” 蔡先生一愣,“你指明年9月抑或今年9月?” 桂江:“当然是今年9月!” 等明年?恐怕桂江到时被供应商拆得连渣都没了。 蔡先生恍然:“既然如此,不要纠结办哪一种教育模式了,我建议两种都上!两种有钱人都抓住不放!针对本地的,我们可以与北京的名校合作,针对港澳台的,我们找香港的名校联手。不用担心,这方面的资源我都有。” 桂江一片和应,这五十五十的方式好! 有心办事和有能力办事的人聚在一起,事情很快就会商议出结果。 他们做了许多决定。 当中有将学校定名为“桂江学校”,学校划分“精英部”与“国际部”,每部每级只设三个班,每班30人。 这和当时公立学校每班动辄五六十人的规模相比,算是小班教学了。 而且设的班少,一来减轻运营与招生的压力,二来营造“物以稀为贵”的效果。 有了大方向与细节,资金硬件以及软件资源一一到位后,桂江学校又快又稳地在平地冒了出来。 有供应商定期来桂江催收货款,他们发现了异样。 以前桂江恨不得他们消失,推三推四不见不接,拖拖拖! 现在,他们居然几个人出来迎接,并且热情好客地问:“家里有孩子吗?上几年级了?” 供应商:“……” 知道桂江要办学校之后,供应商更懵了。 是不是走错地方了,这里有第二家桂江? 拿塞过来的宣传单看了看,又看了看,当即破口大骂:“叼你桂江!学费一年6万,还要收30万储备金?我储你老母!” 桂江笑嘻嘻的,示意他们仔细阅读宣传单上的内容—— “精英部”,与北京瑞兴小学合作。瑞兴小学什么名堂?介绍上写是北京十佳名校。 没听说过,不知真伪。 但“国际部”,与香港圣莎学院小学部合作。顶,这个他们懂! 天天看新闻的都听过香港圣莎学院的大名,那是许多香港名人的母校啊,中学部还盛产会考10A资优生的香港老牌名校。 由此推彼,看来瑞兴小学的来头假不了。 “叼你桂江,欠我七八十万不还,竟然还想我掏几十万出来报名读书?鬼知道你是不是想再捞一笔然后跑路!” 供应商骂骂咧咧,坚决不上当。 好在蔡先生有一手,他对于学校的宣传推广很在行,人脉丰富,几个广告一出街就引来不少电话咨询。 到了学校落成,剪彩之日,北京瑞兴小学与香港圣莎学院的校长都出席了,本地报纸因此大肆报道,新来的“桂江学校”霎时在坊间名声大振,招生出乎意料的顺利。 报名的最后阶段,有好几个供应商拖着子女来求学位。 这些供应商来催收货款时一个比一个说得惨,帮子女掏学费时则一个比一个豪爽。 有人和桂江商量:“反正你们都欠我钱,储备金就别收了。我两个儿子,一共60万储备金,给免了,就当你们还清了那70万欠款。” 桂江谦笑:“一码归一码,欠款是欠款,学费是学费,不宜混为一谈。” 桂江不是没想过用免收储备金的方式来抵消所欠供应商的货款,这一步到位解决问题的方法简直魅力无穷。 但蔡先生强烈反对,他解释,这种操作方式一旦传出来,会令学校形象受损,因为不够纯正不够严谨,容易被人质疑教学质量与师德从而影响整所学校的声誉。 虽然学校隶属桂江,家长缴纳的费用兜兜转转最终会落入桂江的袋子里,怎么用是桂江的内务事,可学校应该是独立的,它有自己的体系与流程,有章必依违章必究,凭这种办学精神,学校才会越办越好,越来越吸引家长与学生。 千万不要图一时方便而破坏整套系统。 桂江对此孜孜听教,认为蔡先生言之有理。 为了桂江学校的事,阿爸从北京回来后忙得不可交加。 自那时起,阿妈提出白天去桂江帮忙,执头执尾做个打杂,能帮多少是多少,不收工资。 阿爸笑她,“傻?哪有工作不收工资的,桂江又不是我一个人的。” 阿妈:“那你给我开工资啊。” “开你个头。你去帮忙,程愿程意怎么办,她们的中午饭谁煮?” “我赶回来煮咯。她们上学了我再过去,很多打工的都这样。” “跑来跑去太累了,你不如在家歇歇。” “我歇够了,现在闲得无朋友。” 阿爸不同意。 桂江的大难题他都快给解决了,事业峰回路转,终于有起色,用得着老婆抛头露面去挣那几个钱?再者桂江正是忙的时候,长期操持家务的阿妈未必适应那种工作节奏。 沟通不成,阿妈来火气了,“怎了,是不是在桂江有见不得人的事,怕我去了你会不方便?!” 阿爸莫名其妙,话都没听明白,更别说回话了。 他不回话,阿妈就往坏的想,往远的想,包括早前大女儿说过的那些话。 想多了,人就抓狂:“死程伟!是不是有人了?18岁的?秘书?助理?怕我知道是!巴不得我窝在家做黄脸婆,瞒天过海?!” 阿爸:“……” 后来,阿爸每天早上载着阿妈去桂江上班,中午时分又将阿妈送回家,给大妹小妹和阿嫲煮饭。 饭后在家小憩一会,待两个女儿去上学了,他俩再一起走。 程心觉得这样挺好的,俩人出相入对,有助维系感情。午饭能和父母一起吃,大妹小妹也是打从心底乐滋滋的。 电话里,大妹说:“大姐也在就最好了。” 一家人一起吃午饭,除了过年,都未试过呢。 程心笑笑,只道:“过不了多久就放暑假了。” 转眼又一年,好快。 日常通话结束,程心挂了话筒要走。转身的瞬间却发现电话亭的门口被霍泉挡住。 傍晚时分,道上全是往来的学生,程心纵然惊惧也未至于自乱阵脚。 见霍泉有要走进来的苗头,程心蓦地从他身边的空位突围而出,逃得比闪电还快。 霍泉望着忽然空心的电话亭:“……” 六月底的学生会例会,全体成员进行了抽签,从中抽出30个人在高考期间留校协助。 去年没抽中的程心今年抽中了。 顶!由三天变成四天的高考假期白白没了! 留校协助的女生集中住在女生宿舍二楼的203与204宿舍。 程心睡觉的地方没变,身边的舍友却变了。有人趁着近水楼台,旁敲侧击打探她与霍泉的绯闻。 程心一脸茫然,抬手指指闸门那边,说:“他就住对面,直接去问他好了。” 她动手拉对方,“走,我跟你一起去,正好我也好奇。” 对方吓得连忙甩开她的手,躲怪物似的躲开。 之后没人再打听了,加上程心是203宿舍的“土著”,来借床位住四天的其他人更不好逾越,皆老老实实的听从学校的安排,该做什么做什么。 高考前一天,程心与其他学生跟着一帮老师布置考场。 锦中学生离校前已经替自己课室摆好30副桌椅,程心他们的工作是检查桌面、柜筒是否无涂写,书桌是否稳固。 如果否,换掉。 换不了的,动手修。 忙了一天,教学楼以及实验楼一共50个考场全部检查完毕,老师确认无误后,门上窗上全部贴封条。 程心与另一位学生负责将工具带回器材室,走至半路,那学生被老师喊回去做别的事,程心接过全部锤子啊浆糊啊杂七杂八的东西往体育馆去。 器材室在体育馆的后面,平日除非去垃圾池倒垃圾,不然没有学生经过。 拿钥匙打开器材室的门,一股灰尘味与金属味迎面涌来。 没有窗户的原因,即便外面大白天,器材室内仍一片昏暗。 程心连掩鼻的功夫都没有,进去后腾出两只手指摸索着开了灯,再以最快的速度将工具物归原位。 没过多久,身后传来轻轻的关门声,四周徒然静谧。 背对门口蹲着的程心随即回头。 霍泉站在门前,嘴角微勾,与她对望。 器材室的白灯映得他的脸像吸血鬼一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