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练达
城里每周一期的广播电视报中逢广告栏里,时常刊登女性的征婚广告。遇到有适合的,我就给征婚女士寄去一封应征信。27岁进城打工,我是想都不敢想的。
转眼我31岁,有固定正式工作和大专学历,一些20岁出头的未婚女子在报上征婚寻觅大专以上学历,有正式工作的未婚男士为友,我一概写信应征。至于结果怎样,我不计较,一切随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人生阅历多了,对生活的感悟随之增多。每有灵感降临,把对人生的一些小感悟付之笔端,稍加修饰润色,一篇随笔散文便产生了。
有一天,我把应征的感悟写了出来,投给广播电视报“生活潮”副刊,报社很快给予刊登。这篇文章题为《应征趣谈》。
本人男性公民,身高1点70米,大专文化,毕业于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现在市某企业工作。欲觅一位本市工作女士为友。身边的亲朋好友先后给我介绍了几位,总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为此,我不知写了多少应征稿件,凡是30岁以下的征婚女郎,我都寄去了“慰问信”,对其处境表示同情,希望能交个朋友。可是,女士们都不肯领我的情,不给我回信。
有一回,某周末的一张日报刊登一则征婚启事,各方面的要求,我基本上符合,就是有一点难住了我,身高要有1点75以上。此篇应征稿件写不写呢?我考虑再三,终于下定决心,写!如何措辞才能拨动“读者”的情弦,打动姑娘的芳心,我费了很大的心思。首先,我同姑娘谈人生,然后再谈我对爱情的认识。末了,我才在信中这样写道:“良禽择木而栖。如果身高是您择偶的首要条件的话,那么,我只好又一次潇洒而又悲壮地对一位姑娘说声拜拜,并祝愿您能如愿以偿。因为我身高只有1点70米,与您的要求仅差0点05米。”不料此信寄出没有几天,我就收到了回音:“我不是那种以貌取人的人。我希望我的伴侣在其他方面取胜就行了……如果愿意的话,能否寄张相片来?”收到这封信,我喜出望外,我不知投了多少次稿,这次终于投中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与这位可爱的姑娘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友好地分了手。有一点我一时想不通,为什么那些低要求的征婚女郎不给我回信,而这位高标准的女士却给我写了回信,并索要我的陋照呢?通过最近的一次应征,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某一期的广播电视报上有这样一位姑娘征婚:21岁,1点64米,大专,本市企业从事文秘工作,欲觅本市工作,1点70米以上,作风正派的大学教师为友。这位芳龄女郎要求找一位大学教师,这下又把我给难住了。我工人出身,一纸大专毕业文凭是我经过几年的自学考试考来的。单位按大专待遇提高了我的工资,却没有提高我的职务,我仍然在车间当工人。我够格吗?此篇应征稿件写不写呢?管他的,写!
我冥思苦索了许久许久之后,忽然没料到我把这封信寄出后,很快收到了回信:“很钦佩您的机智和幽默,并为您开朗乐观、真诚自信的态度所感动。能结识您这样一位优秀的男士是我的幸运……我所寻觅的是一颗真诚的心,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事业有自己的追求的人。至于他是源于清华、北大还是迦尼敦,那都不重要,您说呢?”目前,我们正处于密切的交往中,结果会怎样,天知道!但我相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我以为以前的应征之所以得不到回音,是因为姑娘们的征婚条件我都具备,写起信来便漫不经心,就像我们的车间主任要我写年终生产总结一样,简要地介绍了我的性别,籍贯,年龄,身高,文体程度,家族状况等等。致使姑娘们看了,象读“公文”,自然置之不理,束之高阁。
由此看来,人应该向高标准看齐,方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这样,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个的创造力就能得到激发和体现。我坚信,凭着我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对事业的积极进取,我一定会获得双丰收的。
这篇散文的发表,使我再一次浮想联翩,感慨万端。第一次自考《写作概论》,我一举成功,百感交集,原来我还是一个材料。想当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开始业余搞创作,试图以此为跳板跳出农村,进城搞专业写作……直到90年代,10几年过去,我才在国家正规地市级报刊上发表随笔散文,真是十年辛苦不寻常啊!
编发《应征趣谈》的编辑同志,是刚从市里某企业调到报社工作的一位青年女编辑,我又有了新的目标,发愤写作,争褥被调到报社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工作。
大姐和六妹先后考上大学离开农村,成了国家干部,在村子里有些名望。每年五一,十一、春节,大姐和六妹相邀回家探亲,家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我27岁进城,每次与大姐和六妹一起回农村老家探亲,我都有一种脊梁骨挺不直的自卑感,因为我没有跨过高等学府的门槛,不是一个国家干部编制,后来通过关系转正当上了国家工人,不算自己的本事。心肠好的乡亲见到我,说一句,羊八忌终于搞好了。有的乡亲却不以为然,说什么一人有福,带动满屋。小人得志,鸡犬升天。言外之意,我能有今天,是沾了大姐的光。现在,我写的文字变成了铅字,我内心深处才有一丝丝的成就感。这是我的创作,这是我的创造,白纸黑字白纸黑字啊!我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文学证明我的存在。
写作的确是贵族的事业。初生牛犊不畏虎,当年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不甘心在农村当一辈子农民,以高尔基作榜样,发愤写作,试图一举成名当作家,结果呢,贫困潦倒,一筹莫展,无所作为,为了生存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放弃写作。转正成了国家工人,工作稳定,生活安定,有了闲情逸致,再提笔赋诗作文,居然得心应手。写出来的稿子,投寄给市报副刊,基本上是写一篇发一篇。市报副刊编辑经常出题征文,我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任意把自己的某一段人生经历和感悟写下来,就是一篇应景文章。
一段时间里,市报副刊编辑在文学版上搞了一个“花言巧语”专栏,每周一期。编者出题,读者写一句“花言巧语”在每周规定截稿日期之前将稿子寄给报社,择优发表。有一期的题目为《沉默》,我写道:沉默是智者的矛,是愚者的盾。编辑把我的这则“花言巧语”列在了第一条的位置上,以后每期的征文,只要我写了,几乎没有不给我发表的。单位新招工进来的一个小青年,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称我为作家。
与栗婷分手后的一个月夜里,躺在如一叶孤舟的单人床上,关掉电灯,月光如潮浸透了我的身体。与前妻离异后,已经记不起最后一次是什么时间。体内如骨梗喉不吐不畅的生命冲动,在这静谧的秋夜里,使我禁不住又一次把手伸向自己的桅杆,用意念想象作帆,一路乘风破浪,达到淋漓尽致的境地。
浑身赤裸一如亚当的我,在对久违了的夏娃的神往中,浆糊似的脑子忽然闪了一下灵光:月夜像深不可测的山谷,似茫茫无际的海洋。床儿如船儿载着孤零零的我,从黄昏的港湾驶向黎明的码头。天哪,谁与我同舟?
不久后的一天早上,我到城东金属压延厂上班,一进单位的大门,就被门房谭师傅叫住。谭师傅很兴奋地交给我一大摞信件,收信人竟然都是我羊八忌,我好生意外。急急拆开了一封信,原来是省城的《青年月报》一角发表了我的“月似水,床如船,谁与我同舟”的语丝。
从此,我每天信件不断,时刻都生活在一种甜蜜的期待中。给我来信的是省内外的一些中专和大学女生。转眼到了1992年,我32岁,与一些20岁左右的女生写信交笔友,我可是妙笔生花,得心应手。使得一些少女神昏颠倒,不顾一切交定了我这个天下难得的知己。在信中我越是坦率地向她们交待我自己,离过婚,不是一个好男人,她们越是觉得我可爱,甚至还说什么三十的男人一枝花。离异后的单身汉和婚前的单身不可同日而语,我相当清楚我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不现实和不可能有结果的事,我不会再为之心动至少不会轻易行动。
在《青年月报》上刊登语丝,我寄去了20元钱的版面费,原来只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一种感受,没想到竟然拨动了众多多情女子的浪漫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