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忧喜3
作为奠定安史之乱的大变局后大唐继续中兴两百年格局的泰兴年间诸多改新的政策之一泰兴军改无疑是需要浓墨重彩的书写的一笔。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在当权的梁公亲领下对于中外军的火器化革新。因此新编成的军事标准之中。
相对于传统冷兵器时代镇、军、旅营、团、队、火、十的编制结构极大加强了弓弩硇车等远程投射的武装配备同时大量引入了燃烧和爆炸性的火器成立马步水射之外的独立兵种编制。
其中又分为单兵投掷火器的掷弹兵和大型器械远程投射的神机军两大序列。它们既可以作为单独作战的大编制也可以小规模配属到团队一级作为局部加强力量。
再则就是在营团的旧编上开始出现配属大量车马构成的攻防一体的重装车营以满足战地防御和物资储备的需要。
因此编练到最后原本堪堪满万的正军满编后可以达到一万三四千人然后按照战时的距离和需要再由枢密院和兵部额外配属工淄等营以提高持久作战能力那则扩张到更大的编制。
因为普遍加强了各种配属因此对随军辎重和后勤输送的要求也大大的提高因此编练起来所费甚多。因此在梁公秉政中枢的时代。
最后在中外军里只编成了三军五卫既北衙八军之中的左龙武军、右龙武军、右神武军十六卫军的左、右金吾卫左武卫、左骁卫和右领军卫称之为首甲或是一甲之军。
南衙十二卫并北衙八军亦有部分完成火器化编练的则被称为二甲之军。
在外军中则试点性的编练了部分满编火器营团的镇军以镇防望要之冲称之为乙编诸镇。
然后在边境的戍边屯军之中的重点地区和普通军镇之中也多少配属了比例不等的火器部队则统一称之为丙编之军。
而火器的生产和制造则因为天然的政治需要而长期垄断和把持在两京为核心的京畿道和都亟道地区。
这种格局又沿袭了两百多年才在乙未之乱中被打断和破坏掉打着为龙武系复仇或是清君侧走马灯一般轮番进京勤王洗地的不但严重破坏了朝廷中枢的政治生态也殃及池鱼的将垄断和把持在朝廷手中数十代人积累下来的国朝技术储备给毁灭殆尽。
仅剩下据有岭外的南朝前身南海都督度境内尚存部分相对完好的传承和发展。
发展至今火器制造和使用的技艺因为长期固步自封而甚少进步甚至有所倒退再加上持续战乱对产业体系和生产工艺的破坏和流失为了从根源上否定十数代专权梁氏的政治需要而对梁公遗留下来的事物进行人为的毁禁或是改易。
以至于北朝配下的军队在火器相关战术和理念上上已经远远落后于拥有常年实战经验的海外诸藩的南军。这也是嘉佑大进军中开局战事就一边倒形同摧枯拉朽的重要原因。
但尽管如此在东继大统的承光帝为李唐续命的短暂中兴之后还是尝试着在北国的版图之内利用俘获自南朝联军的大量军匠和工役重建了相应的火器部队试图重现史上的辉煌和光彩
只是因为现实基础和条件缺失的太多终究是没有能够行程足够的规模和气候。又经由张氏专政之后沿袭今也就是在都亟和延边少数重点地区有所配备作为重要的防御手段。
起码在面对那些塞外诸侯和沿边各藩领下还是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和代差的。
当第一场雨雪夹着冷风降临在河南大地上的时候我从河北回来已经是第四天时间
而我和我的部队正在郓州、滑州和曹州交界的雷泽城内一边等候消息一边就地招兵买马打算把明摆到手的九个营编额给先从人事上搭建起来再说。
主要是鉴于那些郓州兵在出战河北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便利和适应性从郓州就地再度补充了一批兵员和夫役
郓州附近一带本来就不是什么产粮区这些年连着天灾**又是大旱又是兵火以盗匪和乱民层出不穷称著
光是去年过冬在饥寒中饿死的人已经不在少数了因此在这次严冬来临的威胁下又有一大批同乡试水在前在地方上贴出悬慕告示之后并不缺少选择为一些粮食和生活物资而卖身投靠的青壮年。
而每个人付出代价仅仅是几袋谷子或是麦豆甚至是半袋子军用压缩于粮都可以。当然如果有基本武斗或是持兵的技艺或是之前从军过的经历那就会得到更多一些代价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摸底。
最后我们获得总数大概有406的候补兵员和随军夫役而且还是挑选过的结果。
事实上他们虽然是北方人但在生计的煎迫下并不抗拒在名为敌对势力的军队中一个能够勉强吃饭的机会。因此可以说是一时之间闻者相从踊跃。
但我的军队出于某种稳定性和内部平衡的考虑只接受身体状况比较好的年纪不是太大家庭负担和牵挂少的因此挑挑拣拣之下只选出了这些人来。
起码让他们装备上我军缴获而来和淘汰的冷兵器稍加训练和整编也是一股不错的炮灰和劳役力量。
只是需要注意防止同乡背景下的抱团和私自串联影响了军中的服从性和指挥效率就是了。
一时之间雷泽城外尽是各种赤着膀子在冷风中喊着号子绕着城墙长跑的身影。然后那些监督训练的老兵和士官们还会站在城墙或是高台上对着他们的头顶射箭和放铳来增加难度。
可以做出躲闪动作但不能停下脚步也不许伏地寻找掩护被无头箭和铳射的石灰丸子打在身上虽然不致命但也会火辣辣痛的被大众次数多的人自然就作为末位淘汰的垫底者要受到各种惩罚。
这是名为锻炼胆魄和反应的速成训确保他们在友军的射击和敌阵的冲击之间不会第一时间逃跑或是乱窜。
而因为我之前仓鼠式的危机感和囤积**从帅司那里没少要到了好些大宗物资其中也包括相对充足的粮草和罐头等配给品再加上从河南地方上的搜刮和历次缴获自敌军的辎重物资。
各种主食副食米面肉菜至少足够我军再加上刘部人马一起在战斗状态下坚持三个月有余如果是处于相对消耗少的守御状态则可以通过比较合理的计划和安排持续吃上大半年也不是问题。
只是在河北缴获的粮食物资虽然不少因为体积和分量上的性价比就没法带过河来了而是连同多余的骡马一起大多沿途散发给了那些“刑州义军”不然过冬的储备还会更多上一点。
这也是我敢于就地扩充部队的底气所在。既然我军得益安然从河北全身归还那接下来的事情和立场又有所不同了
而刘延庆所部因为在后方休整的缘故在前方内线战败的时候倒是乘机收拢了不少友军的溃兵又获得了我军转交的部分兵械让他的新军后锋部逐渐恢复到七千人左右。
好歹我的人与刘延庆部两下合兵一处也有堪堪近两万人马足以与陷入某种困局之中而应对有些乏力的帅司进行一番交换和要价了。
但根据我的幕僚们分析不管帅司那些人再怎么堵心和纠结在现今有些恶劣的的局势下也没法继续把我这只犹有兼职和战力的部队晾在那里不管不问太久的。得到回归的消息之后他们应该比我还着急才是。
因此我并没能等待上多久又过了两天打着伞盖颇为招摇的颁旨使臣在身穿锦绣罩袍的内班骑兵护送下就风尘仆仆的赶到了我军中
然后是一番擂鼓吹号点齐人马聚拢众将众星捧月一般的将对方一行相迎入营中然后摆下香案聆听上谕。
在这位宣旨的中年内使勉为其难的收了一袋子金锞子留在帐中面谈了一小会之后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不留下一片云彩我们也就成了大本营新置的御营左军
当然按照这位殿中给事朱彦的说法和交代这御营军可是比同拱卫十二军标准的享有一流野战军待遇和资序
特别考虑到我这只新式战法的部队在军前的实际情况一应旗帜服色沿袭不变只是在各营团队火的大小风雷旗镶边上增添了御左两个银绣大字。
此外作为御营的象征给带来了全套全的军中鼓吹在主将的扈卫亲随里也多了六对旗牌和枪戟作为御营统制官的专属仪仗。
与此同时同样被编入御营军资序的还有另外四支部队其中包括那只曾经在配下协力名为新军右厢马军给改编成了御营前军;此外还有一面之缘的徐庆和他的踏白军给改编成了御营后军;
而其余的两只部队则出自中路和西路的麾下显然也是颇为善战且功勋卓著的部队不过估计就没有什么机会相识了。
虽然同样是统制官但因为御营左军的主将乃是大军序的统制官于是我的本衔也破格再升了一阶为正四品下千牛卫中郎将权郓州经略副使勋受护军将军国爵永兴县子食邑两百。
这样我就算没有继承罗藩那份家业和名号这个国爵也够我传家后人饱暖无忧的吃上两代俸禄了。
依例辛稼轩也迁升为御营左军副统制权郓州兵马都监从四品上;赵隆为御营左军都虞侯权郓州提刑事从四品下;陆务观为左军参议权毫州长史正五品上。
就连那位一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李观军也因此摇身变成了左军承宣使继续负责军前的承递上令、奏报战果、察访敌情以及不便明言的监军司里之责。
诸营官以折冲、果毅都尉领正将、副将衔;营下团官以都头、校尉领部将、备将衔;余下官佐军士皆有所升迁。也算是把我在主战、辅军、散兵中权设和正设的那些杂七杂八的头衔给统一了起来。
当然了战兵里的矛手和白兵铳军里的铳手、铳兵、铳士、掷弹兵、老掷弹兵等阶序由我个人名下所出的军种和勤务津贴还是照旧就是了。
同时按照人头赏钱二缗什长以上加给绢半匹火长给一匹队正给两件以此类推到了我的名下就变成御赐金牌飞鱼带青玉扣银鱼袋等杂物外加广府老城正华门外赐邸一所。
凡军前粮械诸事一应归大本营参辖别设粮台而另行支给。虽然仍旧依例发在前沿军行司的配下却仅剩下防戍支掉差遣之权凡人事签转并嘉奖事宜备案帅司后直秉江宁的大本营。
而大本营居然下诏以组建御营军为由直接夺走几只前线部队的管辖权看起来对前沿军行司的作为颇有微辞和意见。
宣布完颁赏嘉奖之后就该开始着手谈条件和交换补偿了。这次宣旨的使臣虽然是后方派遣的却已经在帅司那里盘桓了好几天这次还带来了帅司里的某人。
虽然因为与帅司的那点破烂事有些东西已经形同撕破了脸面但是没有公开扯旗造反或是拥有自立基础之前明面上的制度和正式流程还是多少要遵守一下的。
这次跟着中使前来交涉的同样是那位李使君的人实在是在这种那个情况下其他的人未必敢来了生怕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泄愤的对象了。
比如不明不白的死在路上或者失踪的乱民盗匪之中诸如此类的意外也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相比帅司的其他人这位专署南面诸事的李使君好歹还留有那么一点情分和渊源在那里甚少给我们找麻烦的李观军固然是他的人给陆务观通风报信和提供一应人员出奔的便利也是出自他的手尾和示意。
在那位李观军不应该是李承宣的担保下我也就且捏着鼻子看看来人怎么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