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 第三百五十五章 平海

第三百五十五章 平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因为有众多友军同行需要编排位置和次序因此从发现敌踪确认接触和规模战斗状态编成到进入目标场地花了大半天时间等我们赶到的时候只剩下满地狼藉、尸横遍地的战后情景。

    然后派出马队追寻着战地里大队人马所留下的痕迹在日渐昏黄的天色下我们紧赶慢赶终于找到了发生战斗的地方。

    绵延起伏的原野上已经被奔走呼喝的人潮踩踏的看不出原本的面貌来一条东西向的大路横亘其间勉强为这个厮杀正酣的战场提供某种方位的参照。

    从架在望车高台之上最大倍数的咫尺镜里我可以观察到一只打着青色飞鸟旗帜的北军正在与对面立营的神机军一部激烈鏖战之中

    只见铺天盖地的烟尘和火焰从南军的阵营里飞射出来又如星坠一般的溅落在北兵之中将他们的列阵淹没在火光浓烟之中煞是壮观

    在这一刻我至少看到了火巢车、飞火雷、等七八种火器的出场

    从战法原理上说和我的部队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同样是用密集的远程投射打散了敌军的列阵之后让步卒拥上前去近身厮杀从火器轰开的缺口和混乱中奋力扩大战果。

    但是具体兵器和战术上以及效能比上就差了不止一个世代之远光是如此之多的种类和配置就足够负责后勤的人各种抓狂或是发疯了。

    更别是保有独立在外的作战和自持能力难怪长久以来神机军空有强大的投射火力却只能用来依托城垒营寨据守要点或是分别配属在各军名下在步队军阵的掩护下进行野战防御或是攻坚作战。

    只是在这些火器的打击下这些北兵也呈现出颇为顽强坚韧的一面他们主要的对应方式就是训练有素的举盾列阵交错合力抵挡对面投射过来的爆炸或是燃烧物或是针对性的循着轨迹局部四散避让开来。

    就算被迎面击中掀翻只要不死或重伤就会相互搀扶着重新爬起来就算被遮挡物流淌而下火焰烧到周旁的人也不慌不忙的将其扑滚在地用沙土和湿障将其扑灭。

    显然是一只有着和南朝长久交手拥有相当丰富做战经验的队伍。

    而从神机军中投射出来的具有覆盖杀伤面的飞火雷和大型火油弹毕竟只是少数而已。大多数还是发火箭、火巢车、旋风炮皮炮、投弹器外加少量铁臂弓、强弩等传统军械。

    而且一旦混战起来之后这些大型器械就失去了大多数用处反倒不如传统弓弩更加管用。

    因此这只北军在漫天火器的打击下不但不落下风战的有声有色还几度逼近神机军所立下的营盘阵脚突入拆毁填平了数处防线和工事。

    可谓层次梯比进退有序令人生出一种难以动摇的错觉来。他们甚至可以掩护着弓弩手迫近用又快又狠的抛射一度扰乱和压过了布置在前沿的火器部队。

    不过这一切都在我麾下的部队投入战场就发生了改变。

    随着绵延的鼓号声面向我们最近的一翼迅速收缩了起来然后变成一只前出迎击的队伍。

    最先完成列阵的第六辅军大队也大踏步上前与这只分出来的敌军迎面撞在一起说时迟那时快这片刻之间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

    迎面冲在最前的是一些手持管状棒槌和小盾的士兵只见他们小跑之后突然就停下了脚步堪堪拉出一条长长的横阵用小盾横支起那些棒槌然后在盾牌边沿猛然一敲听的乒乒声骤响对面那边顿时就倒下好些冲在最前的排头兵。

    飞快敲打这手牌一口气将三发子药全数打空这些辅军才呼喝起身挥舞着棒槌抵近杀入列阵之中挥牌抡棒捣打的血花飞溅后队的人马也绕过他们丛列挺枪持刀从两翼杀入被挡住的这支敌军。

    于是乎似是没有见过这种掩射突击战术的缘故敌阵派来迎击的队伍居然撑不过几个照面就败退了下去。

    被尾随追杀留下了一路尸首方才在本阵急忙转过来的弩手箭雨集射的支援下逼退了那些追击的辅军堪堪在本阵边缘停下脚步来。

    但是接下来战事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在分兵迎击受挫之后北军大部迅速放弃了继续的攻势和努力在昏暗暮色的掩护下收缩整队缓缓向北退去。

    而那些营垒中的神机军以及负责掩护神机军的步军人马都没有再出营追击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数百步外的敌军就这么完成转向换阵离去。

    倒是我的麾下在见过了第六辅军大队的表现后还有些跃跃欲试的主动请战意愿事实证明有所准备而聚拢成一团的敌军大部可不是那么好啃下来的。

    在主动请战出击的几只协从友军前赴后继的轮番攻击下他们仍旧能够相对从容的整队换阵交替掩护而退仅仅损失了若于阵断后的人马而已。

    这种战斗素养和指挥效率让人不由刮目相看。

    “这部人马啊乃是平海军”

    检视过缴获的军旗样式之后倒是有人认出来。

    “北朝安东行营麾下的五大军序之一”

    “最远可以上溯到乾元年间老安东讨击军的源流”

    “无怪如此难缠悍战了”

    故安东道境内多高山大谷沟壑绵连气候酷寒而民风彪悍因此也盛产出色的步卒和射手。

    当年古高句丽国据有其中而得山河之险生聚各族之悍以一隅之地而撑过了隋炀帝的三次大征唐太宗的两次讨伐

    才在高宗之世被名将李绩以“春杀耕民秋焚所获”的焦土战术给拖垮覆灭于饥荒与内乱之中成为薛仁贵治下的安东都护府又经过上百年的拉锯和经营。

    才在乾元、泰兴年间由梁公派出的讨击军从登莱出发渡海而击驱逐了安东都护府的叛军进而迂回包抄了范阳叛军老巢的后路。

    然后籍着追缴安史叛军残余的由头将安东境内的大多数部落藩族一一扫平将大氏渤海国打得山河破碎最终在泰兴年间变作天下二十四道之一的安东道。

    而在那一路安东讨击军就地驻屯拓殖建州立县改羁縻土属为指派流官之后也形成了所谓威赫天下的龙武军集团名为安东一脉的支系。

    其中又分为两大世系源流初代的安东守捉使薛嵩一脉此外就是辽郡讨击使罗先一脉。

    薛嵩乃是梁公自安氏叛党阵营招抚而来的降将出身不过家门颇为显赫先祖乃是第一任安东行军总管兼都护薛仁贵叔祖薛纳乃是开元西征的名将乃父也做过一任平卢节度副使因此其家门在安东颇有遗望。

    而罗先则是开元天子西幸途中为梁公所收纳的第一批追随者马嵬之变后被委以要任中途留下来率领那些不愿西去的将士就地招亡纳流与盘踞关内的各路叛军周旋有年别号靖难军。

    直到梁公重新引兵出散关一路克复关中才重归麾下成为独挡一路大军头而安东讨击军就是由这两位正佐统领的。

    因此安东诸多将门、世家借以这两系马首是瞻。以乙未之乱后的天下大乱为分野分藩在安东的各家诸侯、藩家也产生了某种分裂。

    其中薛氏一脉为承光帝所招抚连带一批将门最终归还了北朝成为介入安东分藩诸侯的重要势力和桥头堡。

    至于罗氏一脉更倾向南海梁氏很早就分出一支前往海南拜为世臣于是就有了八叶的罗藩。因此历代与南边暗中往来不绝。

    早年我在洛都活动时的掩护身份也是来自安东罗氏的某一分家。

    连带想起另一种身份下的过往重重还真有好些怀念和惆怅的感觉啊。

    话说回来在那些归还北朝的安东将门中

    平海军无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所谓“登山涉水无往不利”的辽东劲旅。所谓平海之名就是因为他们多次作为援力驰援南下沿海各州与侵攻抄掠沿海南朝军队作战的丰富经验而得此“韬海平波”之号。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