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 第三百五十章 援济3

第三百五十章 援济3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梁山已经到了草木泛白的收获季节海边吹来的风里却已经带有麻麻刺骨的凉意了。

    小书簿陈渊正在带着老弱妇孺埋头挖掘那些抢种的豆薯。

    度过了官军围山困绝的危机之后他们这些余孽似乎暂时被外界所遗忘了。官军固然是无心再来找他们的麻烦但是他们也无力向外拓展通过些掳获来补充山上所需。

    因为在西面和南面的州县里已经大军云集战云密布的盛况没有人会不知死活的去触这般的霉头。

    随后就传来南朝北伐的消息前往南方海路被各种水师和船团充斥而各种往来不易的噩耗。

    因此梁山众人也只有抓紧时间在山上山边堆土掘梗种下了些海外贩来的豆薯种。

    因为地力的贫瘠外加缺少追肥的手段地里各种作物生长状况都不甚良好。

    叶小蔓细的薯子连根挖出来只有细细的两指宽土豆最多也只有鸡子大小而大豆蔓子上的豆荚也是扁瘪的居多。

    但是总算是有所收成了这对梁山来说未尝不是一个颇为积极的意义。在此之前他们一直靠海外的输入而勉力维持的而这些输入可不是毫无代价的。

    想到这里陈渊微微叹了口气拍掉泥土掰下一截连皮放在嘴里咀嚼起来泥土的腥味之余略有淡淡的甘味。

    拔下来的叶子洗净剁碎了也能做菜再加上一些芦根、菱角、水芹之类的也能充作果腹的菜肴了。

    只是这种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啊

    因为日子的艰难外加官军围山的外部压力尽去很多人开始偷偷逃下山去另寻出路。

    毕竟其中原本许多就是意志不坚或是在官军围剿下存了暂避梁山的心思。但却将带来的老弱妇孺给丢在了山上。

    然后又有消息传来洛都朝廷颁下了一条载道归还敕:

    大意是岭外伪朝无端兴师致使无数臣民百姓破碎流离是以抗击南逆人人有责特敕命各地流民、义军、土团之属可就近往投官军为国绵力。

    而之前所行种种可暂且不论待到天下平定令其重新安居乡里而不咎既往彼此相安。

    于是呼那些老梁山上的人马也不由有些心思纷乱了起来开始图谋打算着是否有官军派人前来招抚。

    毕竟作为两河之间最大的一个在野武力梁山还是有所自持的本钱这样头领们就可以一番日后可能所获的职阶和出身了。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偷偷派去交涉的人连同作为中人的某位豪强一起被悬首在城头之上

    后来才有其他渠道的消息传回来别人可以输诚但是唯独梁山不行因为梁山是河北捕盗大使张邦昌大人亲讨过的一方巨寇连带洛都朝廷哪儿早就挂了号的一方毒瘤。

    因此北朝治下没有任何一位守臣或是镇抚敢于犯大不惟来招纳他们。

    于是在那些首领们的私下悲叹之余却开始有人自行脱离梁山了假借当地乡勇、土团的名义去追逐自己可能的前程了。

    毕竟这些人之中不乏原本被官军逼迫的而奔上梁山的各地流民、盗匪、豪强的出身背景因此颇有些小团体的内部渊源很容易就蛊惑和裹挟上一群人。

    为了各自的去留问题也差点导致了梁山危机结束后的二次火并。

    就算是鹏举哥哥的麾下也不能例外这些反骨仔甚至还振振有辞道这是为了北地百姓少受一点兵火之苦而有所出力;直言不讳的一些的则更直白的说这是摆脱这个流贼身份的唯一出路了。

    相比之下陈渊倒是想不了那么多也想不到那么远一贯相当照应他的鹏举哥哥身在何处他就跟着在哪里好了。

    济州卢县境内

    一处被打下来的土围子里缴获的钱谷杂物都给放在了晒谷场上重新分类粗略估价之后才由中军派来的代表用骡子装上一部分算是上缴的分成主要是些轻软价贵之物。

    剩下的才是相应人马的犒赏和战获主要是些粗重大件的粮食布匹猪羊、以及一些酒酱瓶瓶罐罐什么的其中按照需要可以现场与相应的虞侯商议用其他物件作价换下一部分的。

    至于其他多余的事情一概被禁止违者严惩不贷。因此蒙城义勇之中的某些人也只能很是有些眼馋的于瞪着那些抱团哭泣的女人和孩子然后用吃食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真是不利索”

    瘸着腿的方宝啃着豆饼低声抱怨道

    “老叔这里规矩和管束也未免太多了些把”

    “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的还不如在山上逍遥自在的多”

    “傻才这是什么混账话”

    方腊放下脸来狠狠瞪了他一眼。

    “别人要是怎么说也就罢了你可要是我亲自带出来的。”

    “你的眼界就只有山上那点勾当么”

    “难不成你想一辈子被人唤做茶枭混一辈子的山林么”

    “真正的前程和未来还得在这军中谋取才是啊”

    说到这里方腊很有些恨铁不成钢的道。

    “你以为人家为甚管束”

    “自当是要用人才格外要求令行禁止的”

    “想要个好出身拿厚饷而不是呆在散兵资序里捡点残羹冷言”

    “那就得做出个样子来不要只盯着眼前这点东西”

    河南二十一州淮北十七州已经大半尽入南朝的掌控只剩下都亟道周围的望要还在继续顽抗着。

    “东阿城看来是不能用了”

    “我们另选基址别筑军寨好了虽然要多花点功夫”

    “就用阳谷县作为第一个行粮台好了”

    “这样多少可以利用济水来输送军淄和俘获”

    “我们先前缴获的那些车船也可以派上用场了”

    我骑在马背上时不时的发号施令道。

    新来的随军观慰官一言不发的跟在我身后饶有趣味的打量这我的部伍自从他来了以后就一直是这么一副模样。

    只是。似乎他和他的亲从还有些不习惯铳炮声。

    零星的发炮声中我的部伍还在缓缓的推进着将迎面遭遇的北军打散或是击退。

    似乎因为某种大规模渡河的后遗症他们的组织颇为散乱捉生队的牛皋甚至因此俘获了一名北朝将领来自刑州的中郎将刘继业。

    因为与本部人马失散的缘故他身边除了少量同船亲兵队之外结果伪装成北军旗号的捉生队一出现他就迫不及待的亮出身份想要强行收纳这队看起来颇为精壮的人马结果被乘机近得身来反倒做了阶下囚。

    通过他我倒是得到不少有用的讯息。比如:

    这次大举渡河反攻却是来自北朝设置于河北的东面行台的策划与南面行台和洛都方面并无直接的关联。

    北朝设立的南面和东面两大行台其实是各行其是在各自防区下自寻战机只奉洛都之命而相互甚少协调的。

    这次参战的不仅有从北塞边地和东北前线撤回的河北兵、还有来自平卢道十六州以及北朝据有安东五州就地征发的人马旗号

    但是越往东之后遭遇北兵的抵抗就随着组织和规模的增加开始变得顽强而激烈起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