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大明武夫 > 第八百八十一章 有见识的辛启韬

第八百八十一章 有见识的辛启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讲授的课程也不见什么高深也不见什么道理只是一些实务和例子讲的人一看就是粗鄙之辈言谈举止间都带着一股卑贱。

    这简直是荒唐士农工商读书士子最为高贵商人最为低贱可这里面学的却是伺候商人为商人做事的学问然后那吏目更是贱役世代不得科举的连士农工商四等都算不上的居然让我们学他的学问还有这农事穷庄稼汉的道道有什么可学的辛苦读书不就是不愿去吃这个苦吗?至于海上船务那是九死一生的活计都是没有王法之辈才于这些我们堂堂士子难道就去做这个?

    而且看看什么人在听课有商号里的伙计有衙门里帮闲的白役甚至还有草原上来的鞑虏偶尔还能看到怪模怪样的番鬼圣人说有教无类可不是说什么人都教的还有不少正该上私塾的孩童正该考取功名的年轻人居然也在认真的听这真是败坏子弟伤德造孽

    荒唐之极看来这徐州也不过是寻常贼寇啸聚一时侥幸就气焰嚣张不知道招贤纳才不知道尊重士人这样的短视凶暴之辈如何能长久得了。

    看史书上看各种杂闻野史还有听评话戏文大凡想要扯旗造反并且赶出一方局面的都是对读书士子重视无比尤其是在这最开始的时候就算没有功名的读书人来了都要倒履相迎高高拱起然后才会吸引来各方贤才那一朝开国不是如此就算那五胡十六国时候那辽金蒙元时候谁不是对士人和读书人客气恭敬如若不然那就只是流寇豪霸一等昙花一现和这样的势力勾连非但没有好处和前途反倒容易惹祸上身且看他如何倒了吧

    大多数兴致勃勃来到的读书人都走了很多人觉得这短训丨班本身就是侮辱也有人听了第一节课之后也走了觉得这些都是贱业学这个是自降身份也有人听了几天然后也走了他们自小读圣贤书只知道背诵这些完全不同的路子根本接受不了。

    只有很少的人留下他们或者是的确无路可去或者是觉得自己在科举功名上已经没什么前途了。

    无路可去的读书人大多来自山东苛捐杂税不必提了朝廷的辽饷让他们最后一丝忠心也都烟消云散自家的田产留不住朝廷的粮米发不下来妻儿饥饿难耐在这等情形下谁还有心思读书先吃饱了养家才好。

    很多山东来的读书人到达徐州的时候和流民没有什么区别给他们一条活路就比什么都强。

    再就是徐州本地的读书人们这里文风不盛读书本就没什么出路说起来有些好笑徐州读书子弟最多的地方是徐州三卫也只有卫所军将宽裕些也只有这些卫所军将更想让子弟们在仕途上发达这些徐州的读书人是亲眼看着赵字营成长看着贫穷凋敝的徐州如何一步步变好看着赵字营怎么破云山寺平山东流贼吓退官军铁骑南下北上击败朝廷官军看着一个个身边原本麻木绝望的邻居亲戚怎么挺直了腰杆。

    身为徐州土著他们比别人更知道赵进做了什么徐州有了怎么样的改变所以他们对赵进更有信心徐州本地读书人苦恼的是赵字营体系下没有文士的进身之阶只要敢于舞刀弄枪的武夫现在这个短训丨班就是开了一条路给大家尽管是为了外来的人可也没说不让本地人去。

    “这做法好虽说书经里有大道理可不懂实务怎么能做好政事汉唐宋各朝都讲不经地方不能入中枢可我朝却反过来了讲究不出京师直入内阁二十多年不出都门一步为首辅反倒成了美谈但除了天纵之才主政之人不知地方如何能治天下这些道理圣贤书中真有吗?”

    进士出身入翰林院然后一步步在都中清要职位上打转等年纪差不多了就可以入阁为大学士运气好的就能为次辅、首辅二十多年光景除了放出去当考官回乡祭祖之类的事情就在京师不动然后执掌天下大政辅佐天子经验什么的全无甚至连政务本身都不通。

    这并不是什么笑话而是大明的常例只要查历科的状元、榜眼、探花大都是这样的经历。

    “莫说中枢地方上又何尝不是如此这读书人一直读四书五经考中了放出来他懂得什么知道税赋徭役上的关节吗?知道下面这些吏目差役的花样吗?想要做事还不是依靠师爷朋友他一任几年拍拍屁股就走了可衙门里的吏目差役和地方士绅祖祖辈辈都在这边到最后朝廷派下的官员有何用做个幌子招牌真正管着地方百姓的就是这些吏目差役和士绅豪霸。”

    说到这个大家更是明白莫说别人徐州知州童怀祖就是个例子他真正开始懂得地方政务明白关节情弊也知道何处着手差不多第一任快要坐满了那时候大家已经不敢含糊应对但进士官本身就不想在地方上呆太久留任本就是让人颓唐的丧气勾当外人看来更是前途全无这童怀祖也是特例他留任之后能管理插手地方实务的时候各处已经只听赵进的命令了。

    “学点实务知道些规矩多设些拿朝廷俸禄的文吏差役这样朝廷也能像汉时那般做事天子旨意百姓闻之现在这般朝廷规矩法令没有人听反倒成了下面贪赃枉法的手段这税赋徭役加上辽饷如果只是按照正数征收百姓们苦一点也未必撑不住可层层要跟着发财下面更是刮的厉害处处家破人亡处处怨恨朝廷”

    这些话都是那举人辛启韬说的他对这短训丨班倒是颇为高看这让王兆靖喜不自胜每一次都尽快的转述给赵进听。

    对这个赵进也能理解人有什么成就总希望广为人知希望多听听别人的评价如果是自己的同辈同行他们切实的夸奖就更让人高兴。

    “你们比我都心怀大局总想着从四处招揽人才。”赵进偶尔也有这样的苦笑感慨。

    王兆靖转述这辛举人的话无非是证明这辛启韬是个人才而且很适合徐州这边赵进应该主动去招揽了。

    尽管这辛举人的言谈看法和赵进他们不一样可一个和徐州不相于的士子能有这样的见地已经是颇为了得了的确当得起人才的称号。

    实际上赵进也见过辛启韬这个人王兆靖领着这位整日里在徐州乱逛赵进恰巧出现在某处远远看几眼也很正常

    见过本人后尽管是远远见到赵进对这个人的评价又是高了不少因为这个人的气质和王兆靖很相似富贵人家容易把子弟娇惯坏可同样的富贵门第比贫寒人家有更好的条件培养人这辛启韬明显是没有荒废的类型。

    而且这个和王兆靖相似并不仅仅是气质还因为这人的确文武双全原本在开封那边打听回的消息说这人书剑双绝按王兆靖的说法这辛启韬的书法银钩铁画极为不凡连王友山都是赞赏异常。

    文士书法高妙并不稀奇但说某人文武双全往往就是浮夸了或许会个五禽戏就被当成是武技高绝可这个辛启韬身形动作却能让人看出来是真在武技上下过功夫按照观察他的人说看这辛启韬闲时练剑那是杀人的真本事

    赵进禁不住想这书法和剑技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或许都考究手臂手腕和控制难道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吗?

    这辛启韬性子沉稳内敛见地非凡又是文武双全更不要说大明举人这个有特殊意义的身份把这样的人招揽过来对赵字营大有好处这个应该没什么疑问。

    不过赵进不急他还在犹豫已经有人在他面前举出了刘备和诸葛亮的例子说是先主得卧龙之后方能三分天下。

    这个比喻赵进很不喜欢自然也没有听从赵字营从兄弟几个在货场上打闹开始一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飞跃也可以说奇迹但在这里面可没什么卧龙凤雏的功劳全靠着兄弟们刀枪见血去拼靠着没日没夜的算账运筹这才有了今天要说见识赵进觉得兄弟们之中陈晃见识最高那份沉着和果断真的帮助了赵字营太多而这新到的辛启韬又算什么?

    可用用了也有好处但没必要摆到这么高的位置上这举人的学问和见识又有多少能用在赵字营这边就连王兆靖的书经学问也没起到什么作用。

    自从孩子出生之后徐珍珍就不想住在营内了按她的话讲营盘内煞气太重恐怕惊吓到了孩子而徐珍珍和木淑兰每日里也要做事那些眼线探子进进出出的也是麻烦。

    感谢“用户8111吴六狼、书友184384、书友30”几位新老朋友的打赏感谢大家的订阅和月票谢谢大家的支持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