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大明武夫 > 第五百零八章 财源通达

第五百零八章 财源通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除此之外冯家在邳州的产业要全部让出清江浦也要拿出三家繁华位置上的铺面这个也容易答应邳州和隅头镇上的商行货栈本就被赵字营吞下现在无非是正个名义清江浦那边拿出三家铺面来也很简单。

    赵进并没有像大家预料的一样狮子大开口而且这盐市看着又是个不错的勾当这让大伙都觉得赵进这人虽然强悍霸气却不是不讲理的莽撞人还是能一起发财可以长长久久的做下去。

    等盐商们烧香拜佛完毕各自从徐州回返一切都是尘埃落定了。

    从徐州通往周围各省以及本省州府的私盐买卖等于被赵进掌控扬州盐业中人不管和这个方向有没有关联都在这盐市上开设店铺这就等于是缴纳常例冯金德心满意足的回到了扬州身边多了十名来自徐州的护卫。

    临行前不知道那个好事者起头众人想要给赵家送一块匾匾额上的金字就是“江北第一家”意思虽然浅薄可却是一种承认。

    只不过消息很快就被赵进知道含笑拒绝了就算没有这块匾赵进一样是江北第一。

    私盐从来都是暴利赵进掌控了产地和批发销售的渠道自然财源滚滚但对于赵字营来说最大的财源是酒严格来说是个漕粮置换结合起来的酒靠着烧酒赵字营拿到了大批价格低廉到可笑的大米这些大米翻手倒卖就是净利只要赵字营的酒坊不停出酒就等于金河银河不断流入赵字营的金库

    双沟镇的酒坊也是开业利用那里现成的酒坊酒窖汉井名酒的产量翻了足足三倍而且真正懂酒的人品尝起来这双沟镇烧酒的味道比徐州那两处的都要好因为这里酒窖是老窖师傅懂行又有好水自然有好酒。

    其实汉井名酒各个酒坊的烧酒质量都在提高无非是截取二锅头的火候分寸把握做的越久经验就越丰富酒自然就越做越好。

    尽管产量暴增可依旧供不应求漕运上的需求增长更是翻了几倍北直隶和辽镇这等地方冬日苦寒对汉井名酒这样醇烈的烧酒自然喜欢甚至在那边也有人贩运到口外和边墙外卖给蒙古人和女真人求得暴利即便现在是夏天时节也要提前备货免得到时候一船船运过去卖根本不顶事。

    除了北边南边湖广、四川甚至云贵之地也有需求那边湿寒冬日里难过不逊北地为了祛除潮气喝几口汉井名酒也是活血暖身舒服的很。

    更不要说大明南北各地的药店发现用汉井名酒做药酒效力比常用的酒要好上很多。

    开始这汉井名酒只是在徐州左近卖商人们贩运也不过去往山东、河南还有南直隶江北各处自从被漕运上的人喝到汉井名酒开始沿着运河销往大明各处需求也跟着暴增起来对于眼下的隅头镇漕运一系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收酒囤酒有多少要多少孙家商行甚至要控制这个量毕竟汉井名酒还要卖到很多地方

    甚至连漕船上都有改变有些漕船上装运的粮食直接就是为了换酒用的漕丁会在船舷上用灰石画个酒碗此等被人称作“漕糟”。

    漕运是大头另有一个要专门保证的就是王自洋这些牛马商人他给赵字营带来了马匹有领来了百余名能骑善射的鞑子青壮这人情当真不小他的需求赵字营自然要保证何况王自洋这些牛马商人带来健马壮牛等大牲口这些都是草窝子垦荒必须的畜力。

    如今王自洋这伙人说不上是贩运牲口还是贩运白酒以往从北边敢来畜群在徐州这里慢悠悠的卖上一年可现在却不同每次带着大车和骆驼来到装满了烧酒之后又是北返留在徐州看店的只是几个心腹亲信。

    按照刘勇打听来的消息王自洋他们靠着这酒和山西那边最大的几家商号还有大同和山西两边镇的武将们都挂上了关系如今这酒到了太原就可以卸货自然有人带货出口外塞外当真是赚的盆满钵满大发其财。

    连带着石家的一项产业都跟着赚钱了当年赵进他们用篾条竹片编制护具现在这个行当仍在专门有十几个师傅在做徐州百姓的孩童也喜欢买一套回去玩耍但因为这运酒又开发出了新产品。

    王自洋他们用大车和骆驼装运一路陆运难免颠簸石家作坊用编成两层的竹筐中间塞进芦花之类大大减少了酒坛的破碎王自洋这一于人自然需要每次来都是大批订购连带着石家也小发一笔。

    只不过王自洋还知道赵进的需求是什么但牛马要到秋天才能贩运只能从草原上尽可能带人过来但他们走的商路固定。沿路也不全是那些流浪的马贼结果第二次就只有五十几名第三次人数倒是多了可居然有十一二岁孩子剩下的也都年纪不大但都是会骑马。

    有懂行的人和赵进说这些孩子是大同和太原人市上买来的草原上这些年愈发艰难雪灾白灾之下常有整个小部落一夜之间全部冻死的部落之间弱肉强食的情况也很严重往往火并抢夺了青壮、牲畜和财货之后这些没价值的孩童都被卖到大明这边来只是卖头羊的价钱。

    不过王自洋倒是没好意思说这些半大孩子之流也是精壮只是说送给赵进这边若能用就用不能用就留在牛马大车店那边看着牲口酒价他这边付钱就是。

    赵进倒是没有把这些孩子推出去他们无父无母年纪不大由赵字营养大自然会对赵字营忠心耿耿而且多少懂得骑术这正是赵字营所需要的。

    看到赵字营要了这批孩子王自洋他们还以为对了胃口又是送来了两批到了第三批的时候居然还有十几个女孩子而且全部的年轻都没有过十三岁细细询问居然还有山西汉人的孤儿。

    就算搭头也不能这么算。这个让赵字营哭笑不得这边又不是开善堂的赵进和伙伴们已经议定下次再送孩子过来就不要人口了。

    仔细盘算下来赵字营的十四岁以下的颇为不少赵进开设学丁队徐州四处豪强大户送侄子小户送儿子男孩子来了好多有的是为了套近乎有的是为了学本事还有从丁家围带回来的那些孩子加上这几次一百五十多个从草原上从来的合起来过了四百人。

    这里面也有几十名十六岁以上的可在这四百多叽叽喳喳喧闹不停的孩童们中间实在是不怎么起眼。

    将近五百的数目叫学丁队显然不太合适已经有人叫这里做“童子营”了。

    在几次行动之后赵进终于下决心把营地搬到附近的云山寺庄园那边尽管何家庄那边的营房和校场最为完备可那边太过繁华兵丁们整日苦练却听到耳边热闹喧哗总是心浮气躁。

    而且不管盐市集市还有随之而来的各方商户以及相关人员都需要居住和娱乐何家庄那边各项设施齐全距离各处又近自然是最好的选择

    好在所选那处云山寺庄园也不错原来给庄客们居住的宅院房屋可以改建为营房田地什么的可以改建为训练场那“童子营”也有了足够容纳的空间

    对于赵字营上下这里却比何家庄那边方便吉香的父亲就对此处赞不绝口要预备那么多人的饭食何家庄连仓库的位置都紧张的很每天材料什么的还要从周围运来现在不用那么麻烦了。

    不过这庄园也有很多需要改造的地方云山寺的佃户们和流民青壮承担了大部分的劳务赵字营的家丁们也不得闲也要参加建设营地的劳动。

    赵字营家丁定期轮换的机制已经有了定规孔家庄那边两个连徐州城内一个连流民新寨那边三个连双沟镇和房村集那边两个连在凤阳府宿州的那处庄园的徐州部分也有两个连驻扎。

    驻守各处回何家庄附近的营地训练每两个月进行一次轮换很多人觉得不过是徐州左近地方连正、队正又都是信得过的人就地训练一年回来一次岂不是更好。

    但这个要求被赵进拒绝了如果不是路途的确很远他甚至希望家丁们每十天就轮换一次。

    “现在徐州左近都对赵字营敬畏这些连队去往各处肯定被当成人上人供养一个个年轻气盛那里经得住奉承万一知道享受快活了上面不管下面又怎么会勤练这么下去人被拉拢过去不说队伍也烂了个于净”

    赵进看得很明白说得也很明白。

    “才这个年纪有什么辛苦麻烦整日里在何家庄这边呆着不动肯定不好来回轮转正好当做行军的演练”

    感谢“用户老杨”“暮鸣”“元亨利贞”三位书友的打赏谢谢大家的月票和推荐票第二更在十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