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大乾最狂驸马爷 > 830、左右朝中大事

830、左右朝中大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天下大势、权力制衡、政治需求,太后好恶,一切的一切李渠都都考虑清楚了。
    他给顾道画了个圈。
    如果在他画的这个圈子里,顾道选择跟他合作,才是利益最大化。
    前提是顾道愿意在这个圈里。
    可惜顾道心里有自己的圈,远比李渠画的圈要大得多,假装思考了一会儿。
    “为了大乾一统天下,将相必须和,不知道我能为李大人做些什么?”
    顾道说道。
    李渠把茶杯放在桌子上,不过动静有点大。
    他知道顾道是答应了。
    “下官科场得意,一直不曾外放为官,按照大乾的规矩,宰相起于州县,将军发于卒伍。”
    “请顾公支持我做江南镇守使,两三年之后我回朝接任辅臣。”
    既然顾道答应了合作,李渠也不再隐瞒。
    “江南镇守使是陆端,我答应让他坐满三年,李尚书要去,那刑部尚书给陆端。”
    顾道毫不掩饰,江南镇守使,谁能做他说了算。
    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条件。
    李渠犹豫了,这件事不好处置,他手下也有门生故吏,按理说他走了应该留给自己人。
    看李渠犹豫,顾道又加了一道筹码。
    “禁军三个副将倒卖军资,勾结五斗米道刺客,他郑克宁难逃牵连。”
    “这件事我可以牵连到他身上,到时候李大人可以上书为他开脱。”
    李渠眼前一亮。
    江南镇守使其实跟辽东镇守使有区别,辽东镇守使顾道,是军政一把抓。
    跟独立王国区别不大。
    而江南镇守使陆端,跟郑克宁是合作关系,甚至因为是战区,郑克宁的权更大。
    顾道这样一番操作,不但郑克宁要欠自己一个人情,加上身上的污点。
    必然在江南镇守方面,矮自己一头。
    何况自己是不是陆端那个毛头小子,而是三朝元老,朝中重臣。
    加上顾道的影响力呼应,他郑克宁就只能完全听自己的,那就是真正的大权在握了。
    “李大人到了江南,多跟我那个干儿子顾磊联络,互为犄角,互相通商,政绩只能蒸蒸日上。”
    顾道又说道。
    “好,顾公深谋远虑,下官佩服。”
    “不过下官也有一些想法,请顾公考虑一二。”
    李渠说道。
    “刑部尚书还是留给我的门生,陆端可为礼部尚书,而工部尚书,在下认为萧由合适。”
    卧槽!
    顾道心想,不愧是老狐狸,慷他人之慨这一招,比我玩得还溜。
    京城谁不知道,萧由是顾道的人,顾道家里有什么大工程,基本上都出自他手里。
    都快成顾道家的包工头了。
    虽然工部尚书在六部里面话语权最低,但是那也是尚书,位极人臣啊。
    “好,李尚书思虑周全,如能如此那就最好了。”
    顾道痛快地答应了。
    不过这么大的事情,不是一句话就能搞定,需要慢慢的铺垫,寻找机会。
    关中秋收结束。
    皇帝因为岁数小,没有出巡,只是派了兵部侍郎、次辅谢安代替皇帝出巡。
    秋收结束之后,老百姓并没有闲下来。
    反而是涌进了各种工坊,缴纳了秋税之后,就一头扎进了工坊做工。
    现在整个关中遍地工坊。
    当年为了发挥关中潜力,按照顾道的建议,朝廷把铁甲和一些简单的军工,转移到了民间。
    经过几年发展,不但形成了固定模式,培养了大批的手艺人。
    甚至形成村落扎堆的现象。
    比这个村子,全村都是制作扎甲的,家家户户男的钻孔,女的编制。
    另外一个村子,可能全都是做针线的。
    军中的鞋子,衣服,这些订单兵部都是给他们。
    转过弯一个村子,就发现全村都是做弩箭的,一样是来料加工。
    全镇烧砖的,全村织布的,全村做木匠,甚至还有全村去京城做豆腐的。
    农忙的时候种地,不忙的时候务工,这两年观众的徭役基本上就没征发过。
    因为朝廷算过账,把关中的老百姓去做徭役,不但赔钱还耽误事。
    这天下就跟填不满的需求,关中产出多少东西,都能被商贾转运出去。
    所以不如让他们交钱代替徭役。
    谢安出巡刚回来,平安县的知县就上了一份奏折,请求扩建京城,产业转移。
    简单一句话,京城太拥挤了。
    闹刺客那天被顾道训斥,平安县知县,就开始研究京城的交通。
    这一研究才发现,错峰运输,全城协调指挥交通,也只能缓解眼前。
    按照京城现在的道路状况,以及人和货物增加的速度,不出两年,京城就会寸步难行。
    要么扩建京城,同时把京城那些货站、工坊、凡是人多的产业,全都搬出去。
    奏折引起了袁琮和太后的重视,两个人都拿不准,毕竟城市规划这一块都不太懂。
    他们就喊来了四位尚书,还有工部侍郎萧由,询问大家的意见。
    尤其是顾云璋和萧由。
    “臣修过黄河,疏浚过关中,但是京城的规划和修建,不是臣擅长的。”
    顾云璋说道。
    他现在是户部尚书,不想干涉工部的事情,讨不到好还容易惹人不高兴。
    所以他推脱了。
    三人的目光看向了萧由,最近几年工部的大工程,基本上都是他设计修建的。
    “太后、袁公,诸位大人,京城规划的事情,顾公应当是当时第一人,何不问问他?”
    萧由老老实实地回答。
    主打一个,我水平不行,但我知道谁行。
    “对啊,怎么把他给忘了,顾道每次盖房子,可都没少赚钱啊。”
    太后突然想起来。
    永阳坊、永平坊,哪一个不是他的规划和手段,还没回到京城又买了两个坊。
    听说因为这件事,这两个坊周围的地皮被大商人争相购买,价格接连往上翻。
    他们肯定顾道点石成金的手段,赌的就是将来周围的地皮一定暴涨。
    小凡子来驸马府的时候,顾道跟两个孩子刚从地道里钻出来。
    第一次钻地道,两个小家伙很兴奋。
    驸马府把地道另外一头的院子埋下,这条地道没有填上,正在扩建。
    两个孩子喜欢玩,也别浪费了。
    来到皇宫之后。
    顾道看着平安县知县的奏折,以及亲手所画的未来京城分区,心中有点惊讶。
    “这县令是个人才,还知道城市功能规划分区,当县令浪费了,去工部吧。”
    他随口说道。
    规划以皇城是中心,宫城是行政中心。
    此外有内城,外城、还有城郭,按照跟皇宫远近,做了功能分区。
    “这么说,你也同意扩建?”
    太后问道。
    “臣同意,这个规划稍微修改一下就更好了,至少以后五十年不用大动。”
    顾道说道。
    太后看向了顾云璋,毕竟这么大的工程,钱粮和财力都不是小数目。
    “太后无需担心,其实这事儿花不了多少钱,操作得好没准还有的赚。”
    顾云璋瞟了眼顾道说道。
    炒地皮么!
    扩建京城,这是多大的地皮?那些外地的商人打破头也会抢。
    这些年他也从这个儿子这里,琢磨出来一些门道。
    何况户部也有专门的人才。
    太后放心地点了点头,目光转向了地图,眼睛盯着皇宫的位置。
    “嗯,可是哀家觉得,哪里不太对啊。”
    这是嫌弃皇宫小了。
    “是不对,皇宫这宫墙有点不规范,要不向外扩个几里,就更好了。”
    顾道这个时候愿意捧个场。
    “是么,有么?”太后假装问道。
    “嗯,还真是,按照臣的经验,在引入几条活水,给皇宫增加一些灵气就更好了。”
    顾云璋也帮腔。
    “哎呀,既然如此,那就从你们所请吧!”
    太后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顺便扩建一下皇宫,反正皇家自己出钱,其他大臣也没有反对。
    但这个时候,一直沉默的李渠开口了。
    “太后,这么大的工程,得重臣主持,工部尚书一直暂缺,臣觉得萧侍郎合适。”
    太后思考了一下,没出声,等其他人的意见。
    温尔雅扫了一眼李渠,顾道不出声,高岸根本不关心,低头看规划图。
    “萧由这两年干得不错,不如先权工部尚书吧!”袁琮开口建议。
    权,就是代理的意思。
    “嗯,本宫认为可,萧由你可好好干,这次干好了,这个权就给你去掉。”
    萧由蒙了,什么情况,我来一下就变成了尚书?
    顾云璋踢了他一脚,萧由赶紧起来谢恩。
    李渠捋了捋胡子,看了顾道一眼。
    顾公,我的承诺开始兑现了,就看你的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