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铁血少帅:华夏山河寸土不让 > 第97章 钢铁鹰隼

第97章 钢铁鹰隼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民国十九年,七月二十日,凌晨五时许。
    辽东半岛外海,天空与海面被火光和爆炸撕裂。
    三百架东北空军的战鹰,刚刚完成对日军登陆部队的毁灭性打击。
    此刻正在战场上空重新编队。
    引擎的轰鸣与爆炸的回响交织,如同一曲死亡的协奏。
    ————————————
    在距离日军舰队约五公里的空域。
    一架机翼涂着青白徽的波音P-12战斗机,正与两架僚机组成箭形编队,平稳飞行在三千米的高度。
    驾驶舱内,正是威名赫赫的东北空军副总司令,兼战斗机部队司令——高志航。
    此刻,他右手轻扶操纵杆,左手调整着面前那台SCR-135型机载电台的旋钮。
    ————————————
    此时,空中的通讯主要依赖——
    这批美制战机装备的SCR-134/135系列低频(LF)电台。
    (美制波音 P-12,柯蒂斯 B-2“秃鹰”此时已装备)
    它们的发射功率约35-50瓦,使用频率在200-500千赫兹之间。
    ————————————
    对于机体庞大、电源充足的柯蒂斯B-2轰炸机而言,尚能维持的通信需求。
    (柯蒂斯B-2机组往往有5人及以上)
    但对于追求极致机动性的P-12战斗机而言,许多飞行员为了减重和避免操作分心。
    (P12为单座战斗机)
    往往选择直接去掉或关掉电台,宁可在空中依靠传统的手势和机翼摇摆来沟通。
    ————————————
    电台的有效作用距离:
    空地通话约40-50公里已算良好,空空通讯在同高度下约为15-20公里。
    且多为“点将”模式——
    即只有中队长以上的指挥官的战机安装了完整的收发台,其僚机通常只能收听,无法发送。
    ————————————
    然而,高志航是例外。
    一方面,他需要与轰炸机部队司令刘粹刚协调整个攻击编队的行动;
    另一方面,作为最高指挥官,他必须全局掌控战局。
    加之他对自己的飞行技术极为自信,认为多出的这点设备重量无关大局,因此他的战机电台始终处于开机状态。
    ————————————
    此刻,耳机里传来一阵夹杂着静电噪音但清晰可辨的呼叫声:
    “‘鹰巢’呼叫‘鲲鹏’,收到请回答!”
    ——这是轰炸机部队司令刘粹刚的声音,来自约两公里外、同一高度的一架B-2轰炸机领航机。
    这个距离正处于空空通讯的最佳范围内,信号质量相对良好。
    ————————————
    高志航按下通话钮:“猎鹰一号收到,请讲。”
    刘粹刚的声音再次响起,语速快而沉稳:
    “报告副总司令,日军两个波次登陆部队已大体歼灭,敌未派出下一波登陆部队。”
    “观测到敌舰队一艘主力重巡洋舰驶离编队向东南逃逸。”
    “其余战舰取消规避动作,正重新转向登陆区域,意图不明。”
    ————————————
    “很好,粹刚。汇总目前我编队情况。”
    高志航命令道,他的目光扫过侧后方——
    两架属于他的直属僚机(他们的电台仅能接收,无法发送)正紧跟着他的每一个动作,如同忠诚的影卫。
    ————————————
    刘粹刚迅速回复:
    “根据您‘尽量保留炸弹,主要以机枪和小型炸弹攻击为主’的规划。”
    “我主力战斗机160架P-12,目前平均消耗约50%机枪弹药和部分小炸弹;
    主力轰炸机40架柯蒂斯B-2,炸弹几乎全部保留;
    其余百余架各型老旧战机已完成攻击任务,按计划返航补给,预计一个半小时后返回。”
    “当前可立即投入下一阶段作战的兵力为200架战机,其中B-2轰炸机弹药完整。”
    ————————————
    这时,另一个沉稳的声音加入通讯频道。
    “志航,日军运输船队似乎停滞不前,我观察其登陆艇已所剩无几,像是失去了继续进攻的能力。”
    此人便是另一个例外,同样威名赫赫的战斗机部队副司令——李桂丹。
    他驾驶着另一架P-12,与高志航、刘粹刚的飞机保持着同一高度,相距不足三公里。
    ————————————
    高志航嘴角勾起一丝冷峻的弧度:
    “鬼子不是不想登陆,是没船可用了!”
    “粹刚、桂丹,听我指令!”
    “下一目标:攻击敌登陆舰队!战术如下——”
    ————————————
    他略微停顿,清晰地下达经过深思熟虑的命令:
    “战斗机群——包括我的直属编队和李副司令率领的机群。
    负责对敌主力战舰进行低空机枪扫射,全力袭扰,吸引并压制其防空火力,为轰炸机群创造攻击窗口。”
    ————————————
    “轰炸机群——由粹刚统一指挥。
    优先采用俯冲轰炸战术,集中全部火力,务求一击必杀,首要目标是击沉所有大型运输舰。”
    “根据其两波登陆规模,及其登陆舰队规模判断——
    那些船上至少还有两万头鬼子!”
    “必须确保最大战果,绝不能让这些畜生踏上我们的土地!”
    ————————————
    “击沉所有运输舰后,弹药耗尽的各机立即返航补给。”
    “其余战机继续对敌残余战舰进行袭扰,拖住其机动,为返航机群重新装弹后赶来争取时间。”
    “待我主力全部返回,再合力歼灭敌主力战舰!”
    ————————————
    “明白!”
    刘粹刚和李桂丹几乎同时回应。
    “桂丹,”
    高志航补充道,
    “你率两个战斗机大队,重点关照那两艘轻巡洋舰(‘龙田’、‘天龙’号),防止它们干扰轰炸机行动。”
    “放心,交给我!”李桂丹的回答简短有力。
    ————————————
    尽管有电台,但为了确保命令准确传达至每一架战机,尤其是那些可能无法收听或信号不佳的友机。
    高志航决定同时使用最可靠的视觉信号。
    他通过电台对紧随其右侧的僚机下令:
    “黑鹰小队,黑鹰小队,
    传令各中队:执行‘猎犬计划’!”
    “执行视觉信号传递!”
    ————————————
    代号“黑鹰一号”的僚机飞行员得令后,立即开始动作:
    首先,他剧烈地左右摇摆机翼——
    这是代表“解散当前编队,准备接收新指令”的通用信号。
    ————————————
    接着,他做了一个清晰的俯冲-拉起动作——
    这表示“跟我来”,指示各中队注意跟随长机行动。
    ————————————
    然后,飞行员将右手伸出舱外,上下摆动三次——
    这表示“目标方位角030度”,精确指向日军舰队的方向。
    ————————————
    最后,他发射了一枚绿色信号弹——
    这是预先约定的“优先攻击运输舰”的标志。
    ————————————
    几乎同时,刘粹刚的B-2领航机腹部也释放出浓密的红色烟雾——
    这是轰炸机编队“开始进入攻击位置”的信号。
    ————————————
    整个空域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群立刻像被无形的手指挥着,开始高效地变换队形。
    高志航的另外几架僚机,也迅速驶向其他空域。
    将指令通过手势和飞机机动传递给更远处的战机。
    这是一场无声却精准无比的交响,展现出东北空军严格的训练和战术纪律。
    ————————————
    凌晨四时十分,新的攻击编队在三千米空中完成集结。
    如同一片巨大的、充满杀机的铁云,向着五公里外开始陷入混乱的日军舰队压去:
    高志航亲率一个P-12战斗机大队(40架)作为诱饵和先锋。
    呈箭形阵直扑日军临时旗舰“古鹰”号重巡洋舰。
    ————————————
    李桂丹率领另一个P-12大队(40架)。
    呈梯次队形,目标锁定“龙田”号和“天龙”号轻巡洋舰。
    ————————————
    其余P-12战斗机则分散开来。
    重点照顾那些如同苍蝇般,围绕在主力舰旁的十余艘驱逐舰。
    ————————————
    刘粹刚指挥的40架柯蒂斯B-2轰炸机。
    则在高空编成两个巨大的“钻石”攻击队形。
    如同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准备向着体型庞大、行动迟缓的运输船队发出致命一击。
    ————————————
    日军舰队也发现了扑来的机群。
    “古鹰”号上的高射炮率先喷出火舌——
    120mm高射炮和13mm防空机枪在空中炸开一团团黑烟。
    其余日舰也纷纷开火,试图织成一张火力网。
    ————————————
    高志航一推操纵杆,P-12发出嘶吼,率先俯冲!
    机头下的2挺7.62 mm勃朗宁 M1919 机枪喷出长长的火舌。
    子弹“叮叮当当”地打在“古鹰”号的甲板和上层建筑上。
    虽难以击穿厚重装甲,却成功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
    他的僚机们也紧随其后,勇敢地进行扫射。
    ————————————
    李桂丹的机群几乎同时扑向“龙田”和“天龙”号。
    密集的子弹如同雨点般,泼洒在两艘轻巡洋舰的舰桥上和高炮位,顿时吸引了日军的对空火力。
    ————————————
    就在日军防空火力被战斗机群吸引的刹那——
    刘粹刚冷静的声音通过电台传遍轰炸机编队:
    “猎鹰群注意,目标敌运输船队,第一波次,跟我俯冲!”
    ————————————
    20架B-2轰炸机如同发现了猎物的秃鹰——
    带着死亡的呼啸,从云端垂直俯冲而下。
    机腹下挂载的重磅炸弹在晨曦中闪烁着冷冽的寒光。
    它们的目标,正是那些挤满了日军、却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的——“关东丸”、“朝鲜丸”等四十余艘运输船和改装商船……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