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 第一卷 第435章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

第一卷 第435章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深秋的临川县,空气中弥漫着庄稼收割后特有的干爽气息。
    几辆黑色轿车组成的车队,没有惊动县界迎接的官员,悄无声息地驶下高速,沿着新修葺一新的省道,直奔县委大院。
    郑仪坐在中间一辆车的后座,目光平静地掠过车窗外的景象。
    与半年前相比,临川县城的边缘地带确实有了显着变化。
    大片曾经杂乱的城乡结合部被推平,取而代之的是初见雏形的标准化厂房和整齐划一的安置小区骨架。
    巨大的广告牌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临川新城”等字样格外醒目。
    这些都是市里城投集团二期规划向县区延伸的成果,也是他此行需要实地检验的重点。
    但郑仪此行的目的,远不止察看项目进度这么简单。
    郑浩那个关于“基层生态”的提醒,他一直放在心里。
    明州市区的改革虽有阻力,但在他亲自坐镇和强势推动下,毕竟占据了政治高地,又有相对规范的制度环境和舆论监督,局面还算可控。
    可县一级,尤其是像临川这样相对偏远的县,情况就复杂得多。
    “山高皇帝远”,人情网密布,监督相对薄弱,很多政策到了这里,容易变形走样。
    之前碍于稳定大局和集中精力处理市里更紧迫的事务,他对县区一级的人事和治理问题,采取了相对稳健的策略,主要以支持配合经济发展为主。
    但现在,市里的局面已经基本稳住,“新明州建设”也打开了局面。
    是时候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着手解决那些更深层次、也更顽固的问题了。
    尤其是人事问题。
    吏治,是根本。
    基层权力运行不规范、监督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事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和不落实。
    县委书记刘航在临川经营多年,盘根错节。
    虽然表面上一贯配合市里工作,但郑仪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到,临川的官场风气并不算清明,刘航用人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那个被郑浩侧面反映、由刘航小姨子把持的残联,就是一面镜子。
    这次来临川,他要亲自看一看,听一听。
    车队驶入县委大院。
    县委书记刘航率领四大班子主要成员,早已在办公楼前等候。
    刘航今年四十八岁,正值年富力强。
    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科班出身,从乡镇干事一步步干起来,既有扎实的基层经验,又有不俗的理论功底。
    此人思路清晰,做事果决,也很有魄力。
    当初城投集团向县区扩张,他是第一个主动跑到市里争取项目的县委书记,也确实抓住了机会,使得临川今年的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在全市各县区中名列前茅。
    可以说,刘航是郑仪“新明州建设”在县区层面的重要支持者和受益者。
    但郑仪清楚,刘航绝非等闲之辈。
    他有眼光,有头脑,更有手段。
    在临川深耕多年,早已将这里经营得铁板一块。
    据说县委常委里,大半都是他提拔起来的人。
    对这样一位有能力、有根基的“诸侯”,郑仪既要倚重其推动发展的能力,也必须对其保持必要的警惕和制衡。
    车门打开,郑仪缓步下车。
    刘航立刻迎上前来,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热情和恭敬,主动伸出双手。
    “郑书记,欢迎您莅临临川指导工作!”
    他的声音洪亮,动作利落,丝毫不显谄媚,却将姿态放得很低。
    “刘书记,辛苦了,让你们久等了。”
    郑仪与他握了握手,语气平和,脸上带着公式化的微笑。
    “郑书记您太客气了!您能来,是我们临川的荣幸!”
    刘航侧身引路。
    “各位同志也都辛苦了。”
    郑仪又与县长、人大主任、政协主席等一一握手寒暄。
    整个过程,礼节周到,气氛融洽。
    但郑仪能敏锐地感觉到,在场所有官员,包括刘航在内,那种小心翼翼、甚至略带紧张的情绪。
    谁都知道,这位年轻的市委副书记,明年接任市委书记已是大概率事件,将成为真正掌控明州全局的一把手。
    他们未来的仕途前程,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这位年轻书记的评价。
    尤其是刘航,作为最有希望冲击副厅级的县委书记之一,他的下一步——无论是进市班子还是调任其他重要岗位,都少不了郑仪的点头。
    因此,面对郑仪,刘航表面上镇定自若,实则内心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紧张。
    他绝不敢有丝毫怠慢。
    简单的欢迎仪式后,按照行程安排,首先是听取临川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汇报。
    会议室里,刘航亲自汇报。
    他准备得非常充分,ppt做得图文并茂,数据详实。
    从经济增速、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到招商引资成果、重点项目进展、民生改善情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尤其重点汇报了与市城投集团合作推进的“临川新城”和产业园区建设情况,展示了大量施工现场和规划效果图。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特别是郑书记您亲自擘画的‘新明州建设’蓝图指引下,我们临川县上下同心,抢抓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
    刘航的口才很好,汇报极富感染力。
    在座的临川县干部们,也都随着他的讲述,脸上露出自豪的神色。
    毫无疑问,临川这半年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
    刘航的政绩,是实实在在的。
    郑仪静静地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脸上始终带着淡淡的微笑,看不出特别的情绪。
    汇报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最后,刘航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总结道: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我们临川县委县政府,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新明州建设’贡献临川力量,绝不辜负市委和郑书记的期望!”
    汇报结束,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郑仪身上,等待他的指示和评价。
    郑仪放下手中的笔,目光缓缓扫过全场。
    掌声平息下来。
    “刘航同志和临川班子的汇报,很全面,也很具体。”
    郑仪开口了。
    “我听得很认真。”
    “应该说,临川县这半年多来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发展势头是好的。”
    “尤其是在主动对接市里发展战略、积极争取项目、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绩值得肯定。”
    郑仪首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刘航和在场不少干部,脸上都露出了松了一口气的表情。
    “这充分说明,临川的领导班子是有战斗力、有执行力的。刘航同志作为班长,发挥了核心作用。”
    郑仪特意点了刘航的名。
    刘航连忙欠身表示:
    “都是郑书记领导有方,市委支持有力!”
    郑仪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过谦。
    话锋随即一转。
    “但是……”
    仅仅两个字,就让刚刚轻松下来的气氛,瞬间又紧张了几分。
    “我们看问题,既要看成绩,也要看不足;既要看眼前,也要看长远。”
    郑仪的语气变得深沉起来。
    “临川的发展,固然可喜,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
    “比如,我们的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抗风险能力不强;我们的城乡发展还不够平衡,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有很大差距……”
    郑仪没有提任何具体的人和事,只是从宏观层面指出了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特别是,随着发展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可能会更加凸显。”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自满情绪,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攻坚克难。”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最后落在了刘航身上。
    “刘航同志,临川的班子,要继续发扬成绩,同时也要正视问题,补短板、强弱项。”
    “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要把‘新明州建设’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临川工作的方方面面,努力开创临川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郑仪的讲话,既有肯定,也有鞭策;既有宏观指导,也有具体期望。
    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既给了刘航和临川班子面子,也传递了压力和要求。
    “请郑书记放心!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您的指示精神,查找不足,改进工作,绝不辜负市委和您的信任!”
    刘航立刻表态,语气坚定。
    其他与会干部也纷纷附和。
    郑仪点了点头。
    “好,我相信临川的同志们。”
    公开的汇报和座谈环节就此结束。
    按照行程,接下来是实地考察几个重点项目。
    但在考察开始前,郑仪对刘航说:
    “刘航同志,去现场之前,我们单独聊几句。”
    刘航的心,一瞬间就紧了起来。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他知道,刚才会议室里那些冠冕堂皇的话,只是场面上的。
    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
    他连忙应道:
    “好的,郑书记,请到我的办公室。”
    两人一前一后,走进了刘航那间宽敞却略显老派的县委书记办公室。
    秘书送上茶水后,便识趣地退了出去,轻轻带上了门。
    办公室里,只剩下郑仪和刘航两人。
    气氛,变得有些微妙。
    郑仪没有坐在主位的沙发上,而是随意地坐在了旁边的单人沙发上,显得很随和。
    刘航则有些拘谨地坐在他对面。
    “刘航同志,坐,放松点,就是随便聊聊。”
    郑仪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语气轻松。
    “是,郑书记。”
    刘航嘴上答应着,身体却依旧绷得笔直。
    郑仪喝了一口茶,放下茶杯,目光温和地看着刘航。
    “刚才听了你的汇报,临川这半年的工作,确实可圈可点。”
    “你这个班长,带得不错。”
    郑仪的开场白,依旧是肯定。
    但这次是私下场合,这种肯定的意味就更深了一层。
    “谢谢郑书记肯定!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刘航谨慎地回应道,心里却在快速盘算着郑仪接下来会说什么。
    “特别是你能敏锐地抓住市里城投集团向外拓展的机遇,主动对接,大胆推进,这点很好。”
    郑仪继续说道。
    “这说明你有眼光,有魄力,也有执行力。”
    “我们明州的发展,正需要你这样敢闯敢干、又能干成事的干部。”
    这话,已经带有明显的赏识意味了。
    刘航的心跳不禁加快了几分。
    难道……郑书记这次来,是要给自己传递什么好消息?
    是关于自己下一步的安排吗?
    但他不敢有丝毫表露,只是更加谦逊地低下头。
    “郑书记过奖了。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很多方面还需要向您和市委其他领导学习。”
    郑仪笑了笑,似乎对刘航的态度很满意。
    他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问道:
    “刘航同志,你在临川工作也有些年头了吧?”
    “是的,郑书记,到今年年底就满五年了。”
    刘航如实回答。
    “五年……时间不短了。”
    郑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对临川的情况,你应该非常了解了。”
    “那么,跳出临川,站在全市的角度来看……”
    郑仪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也变得专注起来。
    “你觉得,我们明州下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推动县域经济整体提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应该从哪些方面重点着手?”
    “或者说,你认为当前制约我们明州县域经济实现更大突破的,最关键的瓶颈在哪里?”
    这个问题,抛得极其突然,也极其尖锐!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询问临川工作了!
    这是在考察刘航的全市战略视野!是在考量他是否具备进入市一级领导层的思想高度和能力素养!
    刘航知道,自己政治生涯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生死关”,到来了!
    回答得好,可能就此打开通往副厅级的大门!
    回答得不好,或者暴露出格局狭小、眼光短浅的问题,那么之前所有的努力和成绩,都可能大打折扣!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运转。
    他不能只谈临川,那样显得格局太小。
    他也不能空谈宏观理论,那样显得虚浮。
    他必须结合明州的实际,提出有见地、可操作的思路。
    同时,这个思路,还必须符合郑仪一贯的施政理念和“新明州建设”的总体框架。
    几秒钟的沉默,漫长得像一个世纪。
    终于,刘航抬起了头,目光迎向郑仪审视的眼神。
    他的语气变得沉稳而坚定。
    “郑书记,站在全市的角度,我认为……”
    “明州下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突破,关键在于……人。”
    “事在人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