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296章 缺粮缺兵

第296章 缺粮缺兵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汉军在两河战场均初战告捷。
    这个消息无疑提振了季汉朝廷在关中的威望。
    各种跟风质疑诸葛亮动机的声音暂时偃旗息鼓。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诸葛亮的压力。
    不过舆论上的压力虽然减轻,军事上的却反而日益沉重。
    随着时日迁延。
    关中各处郡县的仓储都在飞速下降。
    原本该为秋收和年末上计而四处奔走地方吏员们,此时反而都把精力放在了怎么开源节流的事情上。
    以至于有人提议干脆取消本年度的一些上计项目。
    地方的压力可见一斑。
    诸葛亮为了尽可能减轻关中的负担,不得不下令从汉中、蜀郡征发粮资、役力,以接济关内。
    差不多就是拆东墙补西墙的意思。
    但益州虽然富庶,却也经不起前后将近三年的大规模战争消耗。
    况且临近秋收之际,益州自顾不暇,同样腾不出太多人力物力。
    一有不慎,保不齐南中、关西这些地方又要闹出胡夷之乱的。
    很显然。
    战争进行到这一阶段。
    季汉已经无法再长时间支撑东征的消耗。
    所以诸葛亮与台阁一番合计,果断下令放弃河南攻势,集中人力物力攻略河东。
    但这时候。
    一个意外又不算特别意外的状况出现了。
    担任河南方向陆上战场主力的魏延,拒绝执行撤军的命令。
    魏延上表给出了两个理由。
    其一是他部经过数月围攻,眼下距离打开崤函通道西出口,就差最后一处陕县。
    且也已经有了一些进展。
    这时候放弃,非但前功尽弃,更可能助长敌军士气。
    而洛阳一旦没有了当面之虞,就可以全力支援河东。
    这些都是对河东战场的的不利因素。
    其二则是他与张飞的私人恩怨。
    他不认为自己北上之后,张飞能让他放开手脚施为。
    多半要给安排在后方督运辎重,做各种辅兵民夫就能胜任的杂事。
    这无疑会浪费他手中这支精锐力量。
    那还不如留在陕县围城好了。
    起码牵制一下洛阳,减少河东方向的压力。
    不得不说,刘备当初选择魏延而非张飞担任汉中镇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魏延虽然不乏一方大将的跋扈姿态。
    但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至少能兼顾军事上的客观需要。
    有私心,但又不完全是私心。
    这样一来,压力自然就来到了诸葛亮这边。
    “魏征北其实还藏着一处私心。”
    尚书台内,尚书郎马谡对众人直言道。
    “有了此表,后续战事若有不利,那责任便不在他身上,而在丞相,在台阁中任事的你我。”
    “我等倒也罢了。”
    “丞相近来没少遭受非议,那廖公渊更是私下奔走串联,据说还把那庶人李平也给捣鼓来关内了,似有进一步动作。”
    “李平是谁?”问话的是同为尚书郎的潘秘。
    马谡:“就是李严李正方。近来改了名。”
    潘秘不禁失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他这路怎么越走越平了呢?”
    听到潘秘这一语双关,众人不禁莞尔。
    就在此时,一个腰缠三彩黑绶的尚书进入阁楼。
    正是新近升官的尚书费祎。
    众尚书郎纷纷上前问道:
    “丞相有何吩咐?”
    费祎摇头道:
    “丞相并无言语,只是让我等尽快清点粮资,务求在秋前运抵河东。”
    “那就是大体的军略不变了。”马谡了然道。
    “但河东所需的不仅仅是粮资,更需要兵员协助张、赵二将分定诸县。”
    “特别是赵镇北,他部人马一路疾驰北上,路途上大量城池未曾攻占。”
    “一旦战事有所反复,便是一军尽没的局面。”
    潘秘:“可魏征北不愿北上,那还能从何处调兵?总不能让关辅汉(关平)去吧?”
    费祎还是摇头:
    “当然不能。”
    “魏、关二将水路并进,若无关辅汉在水上掩护、接济,魏征北这部人马分散于二三百里狭长的山河夹峙之地中,很容易被魏军舟师分段切割,陷入首尾不能相顾的局面。”
    “反之,若步军先行撤出,舟师在大河上却无此隐忧,可从容退守弘农,甚至潼关。”
    经过两人这番议论,在场不管知不知兵,都已经清楚眼下的状况。
    河东方向,不但缺粮,更缺兵力!
    偏偏唯一可用的一支兵力,其主将却在闹别扭。
    还是有理有据的那种。
    “我倒是听到一个传闻。”
    潘秘忽然神秘兮兮道。
    “听闻陛下有意将禁中新组建的虎贲、羽林二卫一同发往河东!”
    “果真?”众人纷纷惊诧。
    虎贲也好,羽林也罢,都是拱卫宫城的重要力量。
    天子舍得将其投送到战场,足见还是有些魄力的。
    就是不知是圣意本如此,还是某位臣公劝谏的结果?
    潘秘又道:“此事应该是真的。”
    “早前张将军出征,冯休元不就已经带走了先帝留下的白毦兵?”
    “听闻那时陛下就有倾力一掷的意思,不过丞相顾虑关中民心未深附,所以有所保留。”
    “卫将军提议重立虎贲羽林,也有这个顾虑。”
    “不过到了眼下,若要在河东有所作为,却不能再顾虑坛坛罐罐了。”
    “其实便是陛下不提,群臣中应该也有人会冒死上言的。”
    众人这才开始相信。
    但这样一来,事情不免又回到原处。
    虎贲羽林,虽然算得上汉军中精锐的精锐。
    但充其量不过二三千人马。
    并不足以对河东战场产生一锤定音的效果。
    肯定还要有别的兵源。
    而且关兴和姜维两个小将,当下资历都不足以独领一军。
    还得有个足够名望的将军出面带兵才行。
    这时马谡忽而叹气道:
    “想必诸君跟我一样,心中对这领兵大将的人选不作二论。”
    “奈何麋公病重,卫将军为全孝道,不宜远出……”
    众人闻言纷纷叹息。
    只能说此战来得有些不是时候,以至于己方那位常胜将军被束缚住了手脚。
    ……
    河内郡,轵县。
    司马懿望着逶迤前行入山的兵马,下意识皱了皱眉。
    与他并马而行的吴质自然注意到他的表情,轻声嗤道:
    “怎么,马到山前,忽然心生怯意了?”
    司马懿冷笑一声,道:
    “吴孙子曰: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生死存亡,大事也,岂能不畏而慎之?”
    又指着远处遥遥可见的轵关,道:
    “此道虽为出兵河东的捷径,奈何狭长,不便辎重运输,利于奇袭,不利于久战。”
    “今我欲与诸葛亮旷日相持,不能不思虑长远。”
    吴质闻言稍稍正色,摸着下巴道:
    “你不是让陈令君和徐元直去劝说主上发明旨,令张郃渡河北上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