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284章 捅了马蜂窝

第284章 捅了马蜂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司马懿深深地看了徐庶一眼,道:
    “元直虽无进出宫禁的特权,但以你如今格外隆厚的圣宠,但有表奏,天子怎会不批复?”
    “何须指望什么朔日朝?”
    这个老狐狸!
    徐庶暗骂一声,佯恼道:
    “司马公莫要捧杀我!”
    “与足下相比,我哪来什么格外隆厚的圣宠?”
    见司马懿笑而不语,又急道:
    “非要说有隆宠,还不是因为司马公的赏识?”
    司马懿“哦”地一声怪叫,笑道:
    “不是因为钟太尉的赏识吗?”
    徐庶:“那也是因为司马公抬举在先!”
    “不瞒你说,徐庶这个人顾念旧情。”
    “早些时日闻悉旧主病故于长安,虽有魏贼不两立的大义在,但私心难免有所哀恸,夜里偷偷垂泪,只是不足为外人道罢了!”
    司马懿闻言瞥了眼徐庶微微红肿的眼眶,怔然片刻,大笑道:
    “元直不必如此自污!”
    “你我同为天子心腹,自该合作无间,互不猜疑!”
    徐庶闻言也笑道:
    “既是合作无间,那司马公要做的好大事,能不能捎带上我啊?”
    司马懿往前走了数步,蓦地回头,目光越过徐庶,落在后方巍峨的宫城。
    语气幽幽道:
    “如此宫城,若无雄主居之,岂不可惜?”
    ……
    刘阿斗最近真真是头大如斗。
    起因是早前下诏征集治理关中的良策。
    他本想借着这个机会了解群下的才能优劣,最终也确实有所收获。
    甚至还在长安赢得了“善于纳谏”的好名声。
    刘禅当时就有些飘了。
    决定趁热打铁,也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再次抛出新的议题:平魏策。
    没想到一下子捅了马蜂窝。
    具体来说,就是各路将军们对于后续军事路线的选择,有着巨大分歧。
    大体上分为两派观点。
    首先,以魏延和关平为首一派将领主张优先出兵河南,直取洛阳。
    理由很直白。
    洛阳作为与长安并列的“旧都”,是如今曹魏中枢所在。
    若能一战擒杀曹丕,覆灭魏廷。
    那汉室复兴的大势将无可阻挡。
    就算抓不到曹丕,但能将其驱离出中原腹地,也算是巨大的战略胜利。
    但以张飞、赵云为首的一派则不以为然。
    这一派认为潼关背后的崤函通道很容易堵塞,不利于大军展开兵力。
    而考虑到渭北一战其实魏军实际损失不大,足以扼守河洛通道,后续攻略河南难度不小。
    所以建议先行绕开当面的潼关。
    改为北上蒲坂津东渡大河,去取河东、并州一线。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个。
    其一是彻底关闭关中盆地东北方这个不大不小的口子。
    须知蒲坂津东对的蒲坂县尚在河东魏军掌握之下。
    这个口子不堵上,魏国的骑士就能随时入关骚扰。
    正如方城缺口之于南阳盆地一样。
    但反过来说,正因为这个口子较大,汉军出兵河东,就比走潼关一线更容易将兵力铺陈开来。
    有利于进攻方。
    其二则是一旦打下河东甚至并州。
    那将来再回头对付洛阳,汉军的战略选择就更灵活了。
    比如从河东的安邑、大阳一线往南翻过中条山,自陕津南渡,直接攻占崤函南北二道西端交汇点所在的陕县。
    如此就能绕开自潼关到弘农(秦函谷关)那一段易守难攻的狭长地带。
    进可东下洛阳,退可与关中合击潼关,继而将这门户之地也掌握在手。
    甚至更有魄力一点。
    还可以从河东绛县一带东走轵关陉,直接翻过太行王屋大山,出其不意地兵临洛阳北部。
    这也是先秦的时候三晋与洛阳周天子保持“交流”的要道之一。
    一旦成功,无异于一剑刺入曹魏心脏,其影响力将是决定性的。
    至于说利用其他太行山的孔道出河北,取冀州……这就更具战略选择的多样性了。
    当然,河东派也有自己的问题。
    比如说并州方向的鲜卑人始终是个不小的隐患。
    并州方向的魏军,如并州刺史梁习,护鲜卑校尉牵招、解俊等将领,也非易于之辈。
    一旦汉军出了河东。
    很可能要同时遭到魏军和鲜卑人的攻击。
    除此以外。
    后续翻越中条山也好,穿越太行山去往河北也罢。
    都属于长距离迂回作战。
    后勤压力不会小。
    而收益却无法保证。
    反观河南派一旦打通了崤函通道,再配合已经占有了广成关的关羽军团,两路齐出。
    那攻占洛阳真就是指日可待了。
    总之,两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不能服。
    又因都是名重大将,能量不小。
    自然引来了大量跟风追随者。
    俨然席卷成一场声势不小的舆论风暴。
    刘禅作为刚刚继位,威望不足的年轻天子。
    根本压不住两派人物,也不敢轻易弹压。
    不然呢?
    张飞、赵云、魏延,算资历,算年纪。
    哪个不是他的叔叔伯伯辈?
    虽说有君臣的名义在,但谁都知道这些将军们真正心服的是他的父亲刘备。
    而非一个压根没上过战场的年轻人。
    而关平虽属平辈,但也是有实打实的战功在身的。
    更别说人家关平一个祖籍河东的大将,毅然选择了先出河南的进军路线。
    这就叫什么?
    因公忘私。
    人臣典范。
    关羽更是全程保持了沉默,没来给新帝添乱。
    都不好去指责的。
    当然,这事也不能怪刘禅。
    更不能怪刘备把儿子保护得太好,不给他上战场立功的机会。
    因为按照这个年代的一些不言而喻的政治传统。
    国君若出征在外,太子要么留守国都,要么随行抚军。
    总之就是不能独自领军出征的。
    哪怕搭配一个富有经验的大将都不行。
    否则就会被世人解读为即将要废太子的信号。
    是会引起极大的朝局动荡的。
    而这种传统的滥觞所在,自然是先秦时,晋献公和太子申生的典故。
    当初诸葛亮为什么建议公子刘琦出镇江夏?
    因为一旦刘琦选择领兵外镇,就相当于主动放弃了继承人的身份。
    不再威胁到刘琮那一派人的利益。
    所谓“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是也。
    又考虑到这个典故出自《春秋左氏传》。
    而刘备也好,关羽也好,诸葛亮也好,甚至包括刘禅本人,都是熟读《左氏》的。
    那自然都不会犯这种原则性的错误。
    不过眼下导致刘禅军事威望不足,也是不争的事实。
    好在。
    不幸中的万幸。
    刘禅的丞相叫诸葛亮。
    眼见两派闹得越来越厉害。
    刘禅果断决定。
    传召相父!
    值得一提的是,刘禅原本是打算直接去丞相府找诸葛亮的。
    好在董允及时提醒,改“幸”为“召”,这才没有闹出新的风波。
    总之,就在刘禅即将扛不住舆论压力的时候。
    诸葛亮总算在百忙之中挤出了一点时间,来到了未央宫。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