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267章 冥冥之中,自有天命

第267章 冥冥之中,自有天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诸葛亮的质疑,可谓直指麋威这个“骗局”的根本漏洞所在。
    但麋威早就跟两位尊长通过气。
    自然知晓诸葛亮并非为难自己。
    反而是借着这个质问,将他麋威跟这个“祥瑞”彻底绑定在一起。
    这样一来,麋威就算多了一道护身符。
    不会因为刘备突然驾崩,而遭受政治伦理的非议。
    当下感激地看了对方一眼,同样肃然以对:
    “好叫丞相和诸公知晓。”
    “此玉棺并非今年才降世,而是早在建安七年,陛下自新野北伐至叶县的时候,便已经降世。”
    “只是时机未到,故神物自隐!”
    此言一出,在场年纪大的老吏纷纷反应过来。
    刘备更是陷入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追忆。
    建安七年,刘备曾奉刘表之命,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北伐许都。
    一路攻打到叶县,曹操才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紧急调遣夏侯惇、于禁、李典等大将反击刘备。
    随后便是众所周知的博望坡之战。
    刘备佯退设伏,一战大败夏侯惇、于禁,威震中原。
    虽说刘备真正建立自身基业,还要再等七年。
    但天下人真正意识到刘备是足以跟曹操对抗的一路豪杰,反而是在早年的这一战。
    此时麋威微微一顿,见众人消化了这一段,紧接着道:
    “如今陛下已经入关,长安近在眼前,归期将至。”
    “麋威恰逢其会在叶县为长吏,故得仙人托梦。”
    “能得此仙缘,乃是托陛下洪福所至!”
    听到这里,刘备终于从回忆之中走出来,展颜大笑道:
    “原来冥冥之中,自有天命!”
    “既如此,朕何惜此身?”
    “诸将诸公何须顾此失彼?”
    “正该与朕一道,视死如归!”
    “陛下圣明,臣等愿随天子同归!”诸葛亮和麋威不失时机,双双应声。
    而有他俩带头,群臣纷纷口呼“愿同归”,拜服于地。
    或是惊喜。
    或是哽咽。
    却终于在早春的暖阳照耀下,化开了压抑了一冬的阴霾。
    ……
    虽然麋威给刘备亲征长安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口号,或者说借口。
    但这一切成立的基础,还得是军事上的成果。
    若费尽心机,刘备还是进不去长安城,或者干脆暴毙于路途上。
    那麋威搞的这一出只会贻笑大方。
    顺便连累了诸葛亮的名声。
    反观曹魏。
    只要能将刘备熬死在长安城外,那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一句关洛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不是说,保住了长安城,就完全等同于保住了关中。
    而是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考虑,当下汉军主力集中在渭南,魏军主力在渭北。
    从魏军视角来看,以渭河为军事分界线,大体位于南岸的汉魏长安城,无疑是一处最为重要的防御突出部。
    是阻遏汉军渡河北上攻略冯翊、北地等郡的桥头堡。
    在此基础上,长安城恰好很坚固。
    又是仅次于洛阳的魏五都之一。
    当然是要尽可能保存下来的。
    那么回到眼下。
    完成了必要的舆论铺垫和心理建设之后,自刘备和诸葛亮以下,汉军上下一改迟缓姿态。
    各部将士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全面出击。
    先是赵云部在长安以北的长平观一带撵上了素利部的骑兵,然后赶在轲比能救援之前,一战击溃,将鲜卑人暂时驱赶到泾水对岸的池阳。
    然后是张飞部人马当着曹真的面,堂而皇之地穿过长安南郊与关平合兵。
    其后二将一路往东跨过了灞水,将曹真提前布置于霸陵、阴般、新丰三县的人马分割包围,使之无法与长安相呼应。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曹魏已经将霸陵更名为霸城。
    但季汉这边当然是不承认的。
    正如他们不承认曹魏将杜陵县更名为杜县一样,
    因为这两个地方,分别是前汉孝文皇帝和孝宣皇帝的陵寝所在。
    总之,随着诸将的出色发挥,汉军大致上对渭南的长安城完成了包围的态势。
    之所以说“大致”
    是因长安城周边河流、水渠、据点众多。
    魏军虽然战略收缩,却并未完全放弃关键的据点
    沿着渭河一线,依然维持了一条足够增援长安的军事通道。
    实际上,就在张飞包围了霸陵的第二日,一支同样打着“张”字将旗的人马就出现在了渭水对岸的高陆,或者说高陵县。
    正是南下增援而来的张郃。
    这一次,张郃主动现身,邀请张飞渡河来战。
    但张飞却只遣人给对方送去一套女人的衣服,以此讽刺对方早前避战之举。
    后三日,关平自新丰来报,说司马懿部的人马自临晋来到上邽,同样与他部隔着渭水对峙。
    双方短暂交锋,互有胜负,却都无碍于大局。
    自此,从潼关到长安,三百多里的渭水防线上,汉魏双方均累积了超过十万兵力。
    其中尤其以长安城周边最为密集。
    两方各自铺陈的军营,水寨,星罗棋布于渭水两岸,堪称一时奇观。
    而到了二月下旬,春水方生,刘备的车驾终于抵达了长安南郊的一处汉军大营。
    同行重臣,有丞相诸葛亮,征北将军领汉中太守魏延,昭汉将军领豫州刺史麋威,。
    以及以冯习为首的中军将领。
    入营以后,刘备下意识望了望北边的雄城长安,数了数城门的数量。
    其后又低头看了看脚下十分平整的土地。
    这座大营,正坐落于一片夯土台基上。
    一看就是某处宫殿的遗迹。
    刘备忽有领悟,扭头问麋威道:
    “此地可是辟雍?”
    麋威:“正是世祖光武皇帝昔年所立的‘三雍’。”
    “此处为昔年太学所在。”
    麋威又给刘备指了指旁边两座只剩砥柱的土台。
    ”那里是明堂,那里是灵台。”
    刘备眯眼仔仔细细地观望了好一阵子,回头道:
    “辟雍传道、明堂宣教,灵台感天,此三者,皆人君正业所在。”
    “将来你和孔明要好好修一修此地,莫要荒废了。”
    麋威点头称诺。
    刘备又转头西顾。
    三雍旁边,还有一片面积更加庞大的夯土平台。
    虽然已经坑坑洼洼,但相比起其他未经人工雕琢的土地,这里依然称得上平坦。
    稍加修整就是一片上好的营地。
    此时已经被张裔所领的“砲营”入驻。
    大量来自荆州的工匠、民夫,正在上头锯木、搬运、敲敲打打。
    为即将兴建的拔城砲阵地作好准备。
    刘备看不出个中门道,只对这片面积大得过分的夯土方台有些好奇。
    麋威解释道:“此地原为王莽所造的九庙。”
    刘备顿时恍然:“这里就不必修复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