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254章 我婿麋威有柱石之资

第254章 我婿麋威有柱石之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关羽虎目微眯,抚须的手停在半空。
    帐中一时寂静。
    左右等人皆屏息垂首,不敢直视。
    麋威见关羽未立刻斥责,心知有隙,便要趁热打铁。
    哪知关羽抬手打住,平静道:
    “你说我若有失,则荆州危殆。可若你有失,难道荆州就不动摇了?”
    “麋师善,麋使君!”
    “你这两年在南阳的所作所为,包括早些年在南郡,在江夏,乃舅都历历在目。”
    “非止我,如今荆州上下,谁人不称道你麋使君的德行?”
    “便是心怀不满,有所暗讽者,难道不是因为知道麋使君的威望已经不可动摇,所以只能私底下骂两句了事?”
    “你方才说乃舅如今是朝廷的栋梁,荆州的柱石,你自己何尝不是?”
    麋威听到此处,已然目瞪口呆。
    他万万没想有朝一日,关羽居然当面、当众吹起了自己的牛逼。
    若非双方是翁婿关系,麋威都怀疑下一刻二爷要对自己手起刀落了。
    那可是素来骄傲的关二爷!
    不过当他顾视左右的时候,却见众人纷纷颔首附和,毫无异议。
    心中不禁一凛。
    这时关羽卧蚕眉倒竖,决然道:
    “我已老。将来为陛下治理天下,还需靠你们这些年轻人。”
    “而我不过一介武夫,若不趁着还剩几分勇力上阵搏杀,难道要带着遗憾躺进棺材吗?”
    烛火摇曳,将关羽高大的身影投在帐幕上,如山岳般沉凝。
    这是关羽此刻的肺腑之言。
    也是关羽在提前交代后事。
    这一刻,麋威只感觉肩上有万斤重担压下。
    而这些,原本是由关羽一力担起的。
    原来,不知不觉间。
    自己的威望,已经可以比肩当初那个只要将旗一归,就能让江陵全城振奋的关羽。
    思虑到此,麋威肃然起拜,道:
    “外舅教训,威自谨记。”
    “还望外舅保重自身,旗开得胜!”
    关羽闻言,终于展颜,哈哈大笑。
    ……
    章武四年的这个冬天,中原大地再次爆发了大战。
    这一次,没有了东吴的参与。
    但战争规模却不下于前年的三国大战。
    在季汉这一边,是益州、荆州、凉州三个方向先后发动。
    张、赵、魏、关等大将陆续上阵。
    最终动员的总兵力,达到了自刘备起兵以来,史无前例的二十万众。
    若算是征发的辅兵、民夫、羌氐、夷越,号称百万众也不为过。
    在曹魏这一边,征发的人数只会多不会少。
    毕竟这一战,关乎洛阳、关中两个重要的政治中心的得失。
    是直指曹魏立足中原的根本所在,必须倾力而战。
    不过细究之下,两国的后勤压力又不尽相同。
    同样是全面开战。
    季汉这一边,战前,益州方面自从关西之战后,已经休养了两年有余。
    这次是以兵精粮足的姿态北上的,可谓从容。
    而荆州虽然去年战事延绵到开春,但因为麋威及时巩固了方城一线,起码消停了半年,并在秋天有所收获。
    而若再往前算。
    自从建安二十五年跟孙权争夺荆州之后,益州与荆州两个方向,便有意识地采用了轮战的方式。
    刘备北上争夺关西的时候,关羽就在襄樊按兵不动。
    轮到关羽北伐南阳的时候,刘备则在成都休养生息。
    如此一来,总有一个方向能获得充分休息,却又能给予曹魏持续施加军事压力,不得安宁。
    反观曹魏那一边,自曹丕登基之初的第二次襄樊之战开始,连续五年,年年有战事。
    近两年更是大战不断,鲜有消停的时候。
    也就淮南方向因为孙权大败,才在去年获得喘息的机会。
    那么两相对比之下,曹魏就算国力再厚,经过五年持续不断的放血,到了眼下,已经难以在人力、物力上对季汉构成碾压式的优势。
    或许这才是曹丕不得不冒险请鲜卑骑兵入关助战的原因?
    麋威暂时无从获知洛阳朝堂的波云诡谲。
    关羽出征在外,他不管名义上还是事实上,都成为了汉属荆州的一把手。
    既要继续推进各项内治的措施,为季汉荆州方面军持续造血,又要确保关羽和关平两个方向的后勤调度不出问题。
    这工作的压力和强度可想而知。
    以至于纳妾的事宜都只能交由妻子去张罗,自己根本没时间过问。
    当然,所谓“纳妾”,背后依然是尔虞我诈的算计。
    是汉魏争士博弈的其中一环。
    未必能视作纯粹的私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麋威和关令惠算得上夫妻并肩上阵了。
    总之,经过半月紧张备战和调度,时节来到十一月中旬,关羽亲率三万正卒,足量辅兵,自方城东出,沿着麋威早前走过的路线,往许昌方向步步紧逼而去。
    麋威麾下的寇封、向宠、马忠、王平等方城体系将领,也都临时归关羽麾下节度。
    至于姜维和邓艾,因为名属豫州府门下,所以并未直接参战,却需要协助防守大军后方的叶县、昆阳等地,并且维持粮道。
    麋威自己则移治到宛城,代替关羽总督荆州州事。
    时间很快来到当月下旬。
    这日,麋威正为存粮能否支撑到下一年宿麦收成而发愁。
    李鸿忽然求见,说孙狼在熊耳山之北有重大发现。
    “魏军在宜阳囤积了大量辎重?确定是宜阳?确定是辎重?”
    见麋威肃然质问,李鸿不敢怠慢,双手奉上一份军报。
    此报以淡黄色的麋氏纸书写。
    字写得歪歪扭扭,错别字还不少,更无文采可言。
    一看就是初学者的水平。
    麋威反而确信是孙狼的笔迹。
    于是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
    结果心中的疑惑反而更大了。
    首先,孙狼以性命担保,自己是亲眼看见大量辎重从洛水转入北岸的宜阳城。
    车船转运昼夜不息,持续多日。
    船吃水极深,车辙也清晰可见,绝非空船空车。
    此外大概是城中邸阁不够用,魏军又在宜阳城外临时搭建粮仓,连绵数里,守卫森严。
    如果此事为真。
    那就说明洛阳方向的魏军,在洛水西线将有大规模军事行动。
    洛阳西边是哪里?
    关中。
    自古以来,从洛阳西入关中无非是两条路。
    首先是自黄河坐船西上,直达潼关。
    这是理论上最快捷的路线,但实际上极少有人这么走。
    因为洛阳往西,一直到陕县的三门峡河段,是以礁石多、水流急、难行船而著名的。
    所谓人门、神门、鬼门,一门更比一门险。
    顺流而下尚且容易翻船,逆流而上更是噩梦。
    大军通行毫无可能性。
    再考虑到这一段黄河的北岸峭壁连绵,平地极少。
    所以关洛之间的常规交通要道,主要落在黄河南岸。
    也即俗称的崤函通道。
    而这段通道按照西出洛阳的路线不同,又分为北道和南道。
    其中北道路程最短。
    出洛阳后,沿着邙山南侧的河谷行进,依次经过谷城、汉函谷关,新安,然后抵达陕县,从这里开始转回黄河坐船,最终自潼关进入关中地区。
    而南道则是直接走河道更宽的洛水,在宜阳一带上岸,最终依然是去往陕县。
    相比起北道,南道的路程无疑更曲折。
    但胜在有大段落在洛水河道上。
    这就导致,如果需要在关洛之间大量调运物资,南道是个更合理的选择。
    而且物资走南道,正好给士兵留出路程更短的北道,便于快速出击、支援。
    而宜阳城,正是南道上的一处重要的物资中转站。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