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85章 隔断荆扬

第185章 隔断荆扬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根据诸葛瑾提供的情报。
    麋威在江夏西部严防死守的时候。
    文聘一部人马南出义阳三关以后,自涢水以东,桐柏山以西的那条通道之间迅速南下。
    然后在江北猛然东转,渡过举水,进入了江夏隔壁的蕲春郡。
    麋威看着简牍上精炼的描述文字,脑海中不断模拟行军路线。
    最后只能感叹文聘不愧是青史有名的大将。
    胆大而不失心细。
    说胆大,这到底是个深入敌后三四百里的远距离机动。
    魄力和能力,缺一不可。
    说心细,是因为当此之际,涢水以东的这条通道。
    其实处于汉、魏、吴三国之间的缓冲地带。
    或者说三不管地带。
    只要把握住时机,是有可能做到隐蔽行军的。
    这么一想,先前与邓芝狭路相逢的那一支魏军,很可能就是为了掩护主力南下的侧卫部队。
    只是没想到恰好跟邓芝撞上。
    饶是如此,依旧击退了邓芝。
    那他的主力部队会有多强?
    想到这,麋威放下那卷惜字如金的简报,看向诸葛乔:
    “文聘带了多少兵马去蕲春?吴军守将是谁?”
    诸葛乔道:
    “此事伯父多有隐晦,或是涉及东邻军机。”
    “不过下吏跟那送信的使者相熟,私下套了些话。”
    微微一顿,诸葛乔沉声道:
    “文聘部人马三四千,只略多于蕲春守军。”
    “怎奈戏口守将晋宗杀太守叛魏,文聘人马得以从容东转,继而在江北立足……”
    “据说晋宗本就暗投了曹休,只因后来曹休溃败,才又改口投汉,以保全己身……”
    “孙将军心向合肥,忌讳两面树敌,暂未处置晋宗,反而埋下祸患……”
    随着诸葛乔不断讲述“小道消息”,麋威的神色渐渐凝重起来。
    虽说小道消息同样是二手情报。
    但结合诸葛瑾的求援信,却足以从中推断出可靠的情报。
    首先,是晋宗叛变这件事。
    实际上魏吴之间对峙多年,双方边境线上的叛投之事时有发生。
    曹休为什么会轻信陆逊的诱敌之计?
    因为在曹魏的角度看来,这种事情早就见怪不怪。
    多一个陆逊不多,少一个陆逊不少。
    毕竟这个世界线上,陆逊又不是原本那个能击败刘备的江东大都督!
    他就是个给朱然打下手的副督而已。
    更别说蕲春郡作为江北的突出部,与孙权其他地盘隔山阻水。
    反而跟敌境所在的江夏西部更接近。
    有人起了二心,被收买,实属正常。
    就算没有晋宗,也会有别人。
    而麋威隐约记得前世确实发生过晋宗叛逃的事件。
    虽然时间线不对,却足以佐证这个情报。
    所以晋宗之叛,不足为道。
    真正值得重视的,是这件事背后隐藏的另一个关键信息。
    这却要与文聘突然南下的战术动作结合在一起来思考。
    文聘为什么突然南下到长江边?
    若说先前麋威不知对方具体动向,还只有朦朦胧胧的猜测。
    那现在对方已经确凿无疑地现身于蕲春,其目的也就呼之欲出:
    分割荆、扬二州!
    使得两边的军事力量无法东西支援!
    众所周知,山脉和河流,是州郡的天然地理分割线。
    其中山脉的阻隔能力,特别是千里大山,更甚于河流。
    就荆州和扬州而言。
    这条分割线。
    江北部分,是大别山脉。
    江南部分,是幕阜山脉和罗霄山脉。
    考虑到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江南的开发程度。
    这些山脉之间基本无法满足军事通行需求。
    这跟北方的秦岭蜀道、太行八陉等等,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荆、扬二州之间,通路只有长江水道,以及大别山南麓,大江北岸的那条狭长的陆地通道。
    蕲春郡,正好坐落于这条通道上。
    只要想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猜到文聘这次军事冒险的用意。
    而这里隐藏的关键信息是:
    晋宗叛逃,或者说曹魏收买晋宗,其实是早于文聘南下的。
    按诸葛乔的“小道消息”,他至少在去年曹休南征的时候就跟后者有联络。
    换言之,隔断荆扬,很可能就是曹休原本的计划!
    包括文聘这个南下的动作,很可能就是计划的一部分。
    只要拿下蕲春和它东边的皖城。
    那孙权的荆州军团,包括“盟友”汉军,就难以顺水东下支援。
    这样一来,在淮南这个局部战场上,曹魏的扬、徐军团就能尽情放手施为。
    就算不足以灭掉吴国,也有相当把握将孙权赶回大江南岸,全取江北之地!
    当然。
    随着曹休大败被俘,这个谋划已经落空。
    可问题是,既然已经落空。
    为什么文聘还要继续执行计划?
    麋威不由想起先前对张辽目的的猜测。
    本能感觉这两件事之间,是有关联性的。
    若非诸葛瑾坚称“其余各部皆迟缓未至”,麋威都已经可以为那位大魏吴王默哀了。
    当然,还是那句话。
    二手情报不可全信。
    隔着一座千里大别山,一条入夏后滚滚东逝的荆江,情报只能靠别家转述。
    谁知道里面几分真几分假。
    倒是眼前的文聘和晋宗,虽然身处蕲春郡,但距离己方所在的江夏西部也就一步之遥。
    不可不防。
    麋威思虑妥当,立即召集手下商议军计,以求尽快处理掉文聘这个麻烦。
    一番商议后。
    麋威决定率军从华容继续西出,在竟陵旧城附近乘上习宏的汉水舟师。
    然后顺汉水继续东下,与诸葛瑾和陆逊的江夏军团会师于大江。
    这样走就能避开泥泞难行的北岸湖泽地,以最快速度到达战场。
    不过这样一来,汉军就要进入孙权在江夏北部仅存的军事据点,夏口(汉口)。
    这必然需要双方进行协调。
    所以麋威干脆派遣诸葛乔为使者,南行去见诸葛瑾。
    ……
    且不提麋威如何调度兵马,积极备战。
    诸葛乔带着一套纸质《法言》和一箱“麋氏纸”,从竟陵某处渡口登船,顺着汉水东下。
    一日后就到达了夏口附近的鲁山城。
    值得一提的是,夏口虽然常常以一个地名出现。
    但实际上,作为汉、江二水交汇之处,这里是天然分出三块的。
    且三地皆有城池要塞。
    分别是:
    汉水北岸的偃月城;
    汉水南岸的鲁山城;
    以及隔江相对的夏口城。
    其中偃月城历史最悠久,是一座半城半坞的建筑。
    当年黄祖曾经驻守此地,与孙氏兄弟交战多年,最终失败。
    偃月城也随之破败。
    汉水对岸的鲁山城因地处险要,保存状况稍好。
    但此时也是年久失修。
    倒是江对岸的夏口城,近来得到江夏太守(孙权任命)诸葛瑾修葺,反而渐渐有了坚城模样。
    诸葛乔进入鲁山城后,本欲打声招呼,便继续渡江南下鄂县。
    然而刚刚入城,便看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
    诸葛恪。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