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70章 孙权的锐意

第170章 孙权的锐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诸葛瑾闻声开口:
    “孔明前度来信,言刘玄德已大抵克复凉州全境,兼取陇右。”
    “据说鄯善、龟兹、于阗各遣使入蜀,尊刘玄德为汉室正朔。”
    “自汉安帝以后,西域断绝。至此将要复通。”
    “简而言之。”
    “曹氏已经事实上丢失关西。”
    “关西一失,那么关中之地,除了河东尚可接济,其余各个方向上,是敌非友。”
    “遑论自东向西,关、魏、张、赵等将厉兵秣马,暗图秦川。”
    “古人云:危若累卵。今关中是也!”
    “孤听明白了。”孙权缓缓颔首。
    “今后关中之争,开战的主动权在刘氏。”
    “曹氏若要保关中,只能先行绥靖,以求将来。”
    言罢,孙权又看向下一位,建威将军吕范。
    吕范兼领丹阳太守,治于建业。
    虽然因为这条世界线上孙权失去汉水通道,未曾迁都武昌,以至于吕范也失去了留守重臣的地位。
    却仍不失为孙权倚重的心腹谋臣。
    便见吕范不紧不慢上前道:
    “臣以为曹氏欲绥靖于刘氏,不仅仅因为失去关西。”
    “近日有斥候南下,言今秋冀州闹了蝗灾,民大饥,虽开官仓仍不足以赈济。”
    “魏帝欲徙冀州士民十万户以实河南,侍中辛毗辛佐治多次力劝,后改为徙其民之半。”
    闻得此言,原本大多沉默的吴国臣将,纷纷目露异光。
    俨然是心思活跃了起来。
    而吕范依旧不紧不慢:
    “由此观之,冀州蝗灾为害不浅。中原虽富足,却不足以同时接济四方之民。”
    “臣料今明两年之内,曹氏对刘氏能守而不能攻。”
    “恰逢刘玄德刚得新地,尚需稳固,明年秋收前,益州多半不再大兴兵。”
    言罢,吕范便拱手退下。
    除了诸葛瑾和陆逊稍稍瞥了他一眼,其余人只当他已经言尽,未多留意。
    反而就着这个重大情报,争相提出建议。
    如濡须督朱桓,认为应该趁曹魏虚弱,联合关羽大举北伐。
    因为关羽在襄樊虎卧两年,兵精粮足,又未曾参与今年关西方面的北伐,是一支可以随时投入战斗的生力军。
    而又因为关羽未曾参与关西大战,以他好名求功的性情,稍加挑拨,未必不会同意出兵宛洛。
    毕竟先前就是关羽先发信来询问北伐的事嘛。
    正好顺水推舟。
    甚至阴暗一点地想。
    如果关羽大军消耗在了宛城之下,那来年刘备北伐关中,不就少了一路生力军?
    那后续曹刘之间是不是就能消磨更长时间,继而给扬州这边创造更多机会?
    不得不说,朱桓这个大胆的想法,很对部分人的胃口。
    当场就得到不少将领的赞同。
    包括新近获得大都督名号的朱然。
    不过相比起只关心结果的朱桓。
    朱然却更关注实际的困难。
    直言自曹操西迁江左十万民户之后,皖城至合肥一线,宛若人间诡蜮。
    用曹操自己的诗句来形容,真真是“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曹操自己是不是真的念之断肠不好说。
    但若大军行经此地,无以就食,继而引发营啸等灾难,那是真会悔断肠子的。
    所以朱然建议北伐不妨分为两步走。
    第一步,先在皖城周边大搞军屯,将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以作为将来大军北上的补给。
    同时在皖城以北大量修筑亭驿,堡垒。
    在保护军屯的同时,为将来北上进军,提供便利。
    一旦万事俱备,再执行第二步北伐,那吴军就能避免孤军深入的风险。
    进可攻,退可守。
    毫无疑问,朱然这种步步为营的思路。
    是相当符合兵法所言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理念。
    孙权当场赞赏朱然,给足了这位新任“大都督”的面子。
    唯独是赞赏之后。
    他冷不丁地追问一句:
    “皖城之重,曹氏不可能不知。既然知道,必不会坐视孤经营此地。”
    “若他发兵南下阻挠,义封何以应对?”
    闻得此言,吕范和诸葛瑾双双暗叹。
    而朱然没想太多,只道自己会拼死守住皖城这座江北重镇。
    孙权面上再度嘉许一声,但心中已经失望。
    又在群下之中转了一圈。
    最终落在朱然身后的陆逊。
    心中想起吕蒙和诸葛瑾对他的推崇。
    不由期待问道:
    “伯言昔年多有献策,今日怎无一言半语?”
    陆逊沉静抱拳道:
    “臣非不语,实为心有疑虑,不敢轻言。”
    孙权挑眉:
    “疑虑也无妨,集思广益嘛!”
    陆逊应诺一声,道:
    “众所周知,方今天下三分,曹独强而孙刘皆弱。”
    “虽有西邻新近谋取了关西,仍不改此势也。”
    “既然曹氏一家独强,何故要绥靖于西邻?”
    孙权微微扭了扭身,笑道:
    “刚刚众卿已经说得明白,曹氏正值多事之秋,自顾不暇,无力外战。”
    陆逊道:“臣同意曹氏正值多事之秋,却不认为彼无力外战。”
    “哦,怎么说?”孙权终于来了兴趣。
    陆逊:“兵法云,亲而离之。又云,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
    “今曹氏遣使入蜀,分明行离间之策,其剑之所指,非西即东。”
    “又见曹氏对刘氏示弱,则其兵必寡于西,而多备于东!”
    闻得此言,孙权顿时霍然而起。
    而陆逊继续道:
    “依臣看,曹氏唯恐来年我军联合关云长北伐,故有分而击之之念,稳住西邻,先击江东!”
    “恰逢秋后江河水少,利于北骑而不利于南船,正是南下用兵之时!”
    啪嗒。
    孙权猛然顿步,目光炯炯地看着陆逊道:
    “伯言可有却敌之计?”
    陆逊暗吐一口浊气,朗声道:
    “正有一计,可助大王破贼于江北!”
    片刻后。
    孙权大喜归去。
    诸葛瑾故意走慢一步,拉住陆逊:
    “朱义封之计虽然保守迟缓,却未尝不足以御敌,伯言何故不用?”
    陆逊本想嗤笑一句自己是个副督,哪有资格说用不用正督的计策。
    但见诸葛瑾一脸恳切,又是此番起复的举主,终究还是压住心性,解释道:
    “子瑜慧眼,岂能看不出大王有进取的锐意?”
    “大都督之计固然稳妥,却不为大王所喜。便是我今日不另行献计,大王也会亲自为之。”
    “既如此,何不由我等代劳,以防不测?”
    说着,他又负手仰天道:
    “况且,我总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能耐,以免辜负子瑜的举荐啊!”
    诸葛瑾无言以对。
    说到底,自己举荐陆逊,不就是图他能在关键时刻,扶危救难?
    其实不论陆逊的进取之策,还是朱然的保守之策,他都是两可的。
    他真正担心的是,一旦胜利来的太快,太轻易。
    那自家大王好不容易在合肥城下沉寂下来的心思,便难以压制了。
    但转念一想。
    如今扬州方向的曹魏主将。
    所谓征东将军领扬州刺史,安阳侯曹休,是个公认的宗室骁将。
    或许陆逊之计就算成功,也只是一场小胜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