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67章 梦中人

第167章 梦中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提及马良,刘备顿时露出认真思索的神色。
    片刻后,颔首道:
    “季常出守武陵两年有余,确实该回转中枢了。”
    “也好,就让他接替子初吧。”
    又指着暗松一口气的麋威道:
    “你也别想耍滑头。朕又不是没生过儿女,耽误干大事了?回头朕还有差事安排给你!”
    麋威连忙应声。
    随后车驾继续入蜀,继续盘查沿途郡县的吏治、仓储。
    自建安十九年平定益州后,除非征战在外,或者重病难行,否则刘备都会亲自行郡。
    有时甚至会采用突击检查的方式。
    当年蒋琬担任广都县长的时候,常常喝酒不理事,结果被刘备逮个正着,丢了官。
    全靠诸葛亮力保才得以起复,进入尚书台。
    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自己兼领的“益州牧”,倒也名副其实。
    好在,越是靠近蜀地,各方面的问题就越少。
    可见刘备出征期间,诸葛亮等留守重臣还是将益州治理得不错的。
    今秋蜀郡大丰收,就是一个明证。
    等到达雒城时,刘备终于解散这次从征南归的兵马。
    打算明日回都城大宴群臣,庆祝这次北伐的胜利。
    并作必要的赏赐、抚恤。
    不过,就在刘备歇息了一晚,翌日准备入都城的时候。
    诸葛亮却突然自成都出迎,并带来曹魏使者的消息。
    刘备起初并不愿搭理。
    直到诸葛亮跟他道出来使的身份:
    曹魏右中郎将。
    徐庶徐元直。
    ……
    徐庶是个什么样的人?
    长久以来,在麋威心中都只有一个朦朦胧胧的概念。
    演义故事里,徐庶为全孝道入曹营,终身不为曹氏父子设一谋。
    算得上忠孝两全。
    但正史中,虽然入曹营的过程大同小异。
    却官至御史中丞,为御史台之主,掌监察百官之权。
    比之诸葛亮的丞相固然不如,但官位绝对不低。
    而且御史就是典型的言官。
    怎可能不设一谋,不发一言呢?
    不过,在看到刘备听闻徐庶的名字后,失神了好半天不说话。
    麋威至少可以确定。
    这个人。
    在刘备心中。
    分量不轻的。
    见到徐庶,已经是第三天午后。
    之所以拖拉了一天。
    是因为刘备特意留一天时间沐浴熏香,以示郑重。
    “元直,还认得朕这张脸吗?”
    一上来,刘备并未刻意上前亲近。
    反而指着自己衰老的脸庞,像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
    徐庶其实就比刘备年轻七岁,此时也是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了。
    闻言先是一愣,旋即拱手道:
    “主公昔年在新野练兵的英姿,外臣梦中常见,没齿难忘!”
    徐庶果然没有以陛下尊称。
    也果然以外臣自居。
    可偏偏疏离之中,又用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主公”。
    刘备却恍然未觉,笑道:
    “元直果然会梦到朕吗?”
    徐庶道:
    “外臣与主公殊遇非俗,虽千古而鲜有,焉能不梦?”
    刘备含笑点了点头,忽而叹道:
    “幸好元直只记得新野的英姿,而忘了当阳的狼藉。”
    “否则朕今日便无颜见故人了。”
    终于。
    话题还是来到了最敏感的部分。
    全场霎时间一静。
    诸葛亮看了看笑意未改的刘备。
    又看了看长身而立好友。
    下意识要说些什么。
    但徐庶已经先开口:
    “魏武昔年先败于吕布,而后覆灭吕布。先败于潼关,而后得入关。”
    “可见兵者,胜败不期。知耻而后勇,未必不能称雄。”
    “好一个知耻而后勇!”刘备扶腰大笑。
    “元直啊,你可知朕梦到你什么?”
    徐庶道不知。
    刘备指着身旁的诸葛亮道:
    “朕常常梦见你我三人在新野的草庐秉烛夜谈,日暮至天明,乐而忘寝。”
    “如今想想,那时候日子虽然困顿,但有知己良朋,共述平生志向,何其快哉!”
    “朕还记得那时云长和翼德抱怨朕与孔明情好日密,朕说朕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其实朕与元直之间,何尝不是鱼水相得?”
    诸葛亮终于开声道:
    “元直追从陛下更早于臣,若非元直所荐,岂有臣与陛下一番殊遇?”
    “由此论之,元直才是陛下的最初活水,而臣不过是随水而来的青萍。”
    徐庶闻言,沉默了好半晌。
    吐气道:
    “此亦庶平生一快也。”
    刘备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
    上前紧紧抓住徐庶的手,恳声道:
    “朕若说从不怨你离去,未免虚伪。”
    “但这怨,一分在你,二分在敌,剩下七分,俱在朕躬。”
    “若非朕那时智短力薄,怎会让先妣落入贼手?”
    “怎会让相伴的十万义众沦为贼骑鱼肉?”
    又忽而指着另一边的麋威道:
    “朕前日还跟这小子讨论刘子初致仕后,谁堪为尚书令。”
    “若元直不曾离去,朕何须多问?”
    “非君莫属啊!”
    啪嗒。
    徐庶终于难承其重,连连顿首道:
    “主公勿复言!主公勿复言!”
    “朕偏要说!”刘备紧紧攥紧徐庶的手。
    站在麋威的视角,可见两人的手,皆已经捏出了青筋。
    “曹贼欺凌天子,窃据神器,夺朕基宇,掳朕妻儿,朕为大事计,皆可忍耐。”
    “唯独他夺朕的心腹,朕是万万不能忍的!”
    “那日在乱军中目睹你远去,朕心如刀割,暗暗发誓。”
    “此生定要生啖曹氏血肉!”
    徐庶哑然失声,继而泪崩。
    就连旁边的诸葛亮,也一时忘了继续助攻,眼眶隐隐泛红。
    至于全程在一边看戏的麋威。
    此时除了暗叹一句大汉魅魔恐怖如斯,也不知该作何言语了。
    ……
    气氛烘托到这份上,自然不可能再正经讨论什么两国之间的严肃话题。
    好在,对于曹丕突然派遣使者这个动作。
    其实双方都心知肚明。
    重点不在于使者来传递什么信息。
    而在于遣使这个动作。
    更在于刘备接见使者这个举动。
    既然确实地、公开地接见了徐庶,那具体再商讨什么,反而无足轻重了。
    诸葛亮干脆打听起旧友在北方的际遇。
    得知徐庶和另一位好友石韬居然一直在二千石以下徘徊。
    不禁感慨:
    “曹魏何其多士!以元直、广元之才,竟不能得大用吗?”
    徐庶自嘲道:
    “魏土幅员辽阔,中原人才济济,如我俩,不过中人之姿,哪能得大用?”
    刘备轻笑道:
    “元直莫不是要来劝孤看清大势,莫要与中原雄主争霸?”
    虽是玩笑,但毕竟属于偏严肃的议题。
    徐庶稍稍敛容,应道:
    “若庶去江东见孙仲谋,定有此论。”
    “但主公雄才大略,庶虽在中原多年,亦有耳闻,再说这种话,未免自取其辱。”
    诸葛亮听出徐庶的褒贬之意。
    暗暗瞥了一眼刘备,对徐庶道:
    “昔年与元直共游学,多得启诲,今日可有见教?”
    (这章标题想了很久,还是感觉这三个字最合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