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103章 行郡上计

第103章 行郡上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尚未有定论。”麋威轻笑道。
    “不过家翁前度来信,说大王别有差遣,让我交接完邓城防务后,尽快入蜀一趟。”
    “此外,我年将二十,也该回家行冠礼了。”
    因为麋威戴着头胄,寇封没发现麋威仍是个束发未冠的“童子”。
    一时啧啧惊奇:
    “难怪先前路经襄樊时,人人都说年未及弱冠而能开疆托土者,前有甘罗,后有麋威,皆才不世出。”
    “麋君如此年纪就已拓地百里,后生可畏啊!”
    麋威脸皮微微一抽。
    最近类似的赞誉,一直没少从南边传来。
    他听到耳朵都快要起耳茧了
    就连远在千里之外的零陵太守习珍,也就是习宏他哥,竟也派遣使者北上来贺。
    虽然主要还是感谢麋威提携他弟立下大功。
    只能说,当初费诗所吹的牛皮,如今从汉沔到湘关,从巴东三峡到洞庭湖畔。
    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也难怪刘备对自己另有差遣,千里调将
    费公误我!
    寇封哪知麋威那么多内心戏,慨叹一番,又道:
    “麋君从襄樊入蜀,应该是沿汉水上溯,行经三郡入南郑,后转蜀道南下成都,然否?”
    “然也。”麋威颔首。
    “此外,听闻潘师新近除官为南乡太守,我正好顺道拜会恭贺。”
    是的,老登又有新职务了。
    他之所以积极地替刘备解决“刘封”这个隐患。
    当然不是出于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
    而是,他最近以州别驾的身份替刘备关羽接纳梅氏和汉水五县归附,表现出色。
    于是就地授为南乡太守,继续招纳沔北士民南下归附。
    而他所守的南乡郡(只有南部),就夹在东三郡和襄阳郡之间。
    所以解决三郡的隐患,就是清理身侧之患。
    只能说老登还是那个老登。
    无利不起早。
    “原来如此。”寇封了然点头。
    忽而抓住麋威的手,低声道:
    “小心孟子度!”
    ……
    与寇封完成交接后,麋威立即率部南返襄阳。
    如今襄阳城不但是襄阳郡治所在,还是刘属荆州的州治。
    关羽亲自坐镇于此城。
    南下一路畅行无阻。
    来到樊城时,已经移屯此城的荡寇将军关平亲自出城迎接,又护送麋威一行人南渡汉水。
    从这里开始,路上行人才渐渐多了起来。
    而等入得襄阳城,
    但见街道上行人三五成堆。
    不但迥异于邓城以北的荒凉景象。
    更是与数月前北上之时判若两地。
    那麋威作为一名徐州籍士人,见此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难免驻足遐想。
    还真不是他胡思乱想。
    须知徐州,跟荆州的南阳、襄阳类似,地理上四通八达。
    在和平年代,这种地理优势很容易积聚人气,继而成为富饶的州郡。
    东海麋氏何以积聚家财,富甲一方?
    麋竺个人能力是一方面。
    但徐州独特的地理优势,也是重要的客观原因。
    可到了动乱时期,好事就成了坏事。
    道路通达,郡县富饶,难免招来各方诸侯军阀争夺。
    继而成为四战之地,迅速衰败。
    正是成也通达,败也通达。
    倒是跟东三郡那种那种道路闭塞之地,截然相反。
    当然了,正如潘濬所说,如今东三郡已经事实上成了一处“内郡”。
    毕竟其西北方看似与关中接壤,实则为横亘千里的秦岭,人迹罕至。
    真正与外界联通的还是东西两侧出口。
    那么当东西两头都被占领以后,三郡的闭塞就有弊无利了。
    此番西行入蜀,定要好好看一看当地人情地理。
    无论如何,亲眼看到襄樊得以重聚人气。
    过去一年的努力,全都值得了。
    ……
    很快,一行人来到前将军府。
    门前迎接的正是杨仪杨威公。
    一别数月,此公容光焕发,今非昔比。
    麋威当然知道为何。
    虽然邓芝并未如他先前鼓吹那样北调守襄阳。
    但杨仪总算挣脱了有名无实的江夏郡丞。
    因功除官为前将军府长史,行职于襄阳。
    与留守江陵的另一个长史张裔正好一北一南,共同辅佐关羽,调度州事。
    如此显赫的枢机之职,杨仪岂能不振奋?
    杨仪:“麋都尉来得正好,关将军正有要事交代,快随我速速入内拜见,!”
    麋威自无不可。
    不多时,众人一一拜见关羽。
    关羽勉励一番,各有赏赐。
    然后只留下麋威与杨仪二人,继续议事。
    杨仪先开口:
    “过去两载,荆益二州均拓地百里。虽然是喜事,却也因吏治、人事板荡,难以梳理妥当。”
    “大王有意恢复州郡上计之旧制,自今冬开始。”
    “而除了郡县以外,州部同样要上计。”
    闻得此言,已经对汉制有所熟悉的麋威,顿时了然。
    所谓“上计”,乃是一项与郡县制伴生的地方考绩制度。
    自先秦便存在。
    具体来说,每年岁末,地方郡县要向朝廷汇报这一年治下的仓储、垦田、赋税、户口、治安等等情况,统一制作成册,称为“计薄”。
    县令县长上计于郡守国相,郡守国相再上计于朝廷,如此层层上报。
    此外,州刺史或者说州牧同样需要上计。
    但主要针对郡县官员为政得失,做一个年度性的监察报告。
    这一套,关羽、杨仪这些来自桓、灵时期的老人早已熟悉。
    对于麋威这种生于乱世的年轻一辈,却恍如隔世。
    但无论如何,既然刘备锐意承接两汉基业,要治理国家,该有的制度还是要有的。
    恰逢眼下南北各方都暂时进入休养生息的阶段。
    正该抓紧内治,以图将来。
    杨仪又道:
    “荆益二州州牧之位,均是大王自领。”
    “所以州部监察地方之任,历来是各州的纲纪大吏负责。”
    “在荆州这边,自然是潘别驾和庞治中。”
    “潘别驾在南乡另有差遣,且不论。”
    “庞治中月前行郡至襄阳时,意外与失散了十二年的妻女相遇。”
    “君侯顾念其一家难得团聚,所以准许庞治中告假休沐,另择上计吏入蜀。”
    说到这里,关羽和杨仪双双看向麋威。
    而麋威见此情状,哪还不知自己成为了这个光荣的荆州上计吏。
    谁让人家庞林老婆孩子热炕头,而自己还是个单身狗呢?
    你不加班谁加班?
    更别说自己本来就要入蜀。
    当然了,也可能正因要入蜀授官,所以才将这个差遣交给自己。
    作为授官前的最后一层考校。
    别看上计吏只是临时差遣。
    实际上因为地理上的分隔,荆州这边监察地方的职权,都是交给州部长吏来负责的。
    而眼下,到了年末上计的关头,自然就以上计吏的职权最重。
    明年荆州这边,关羽以下,谁能加官进爵,谁被扫地出门。
    麋威不说一言而决,但绝对能左右一二。
    当即向两人请示注意事项,生怕搞砸了这次差遣。
    好在前期工作庞林已经做得七七八八。
    麋威只需将剩下的南乡郡和东三郡的监察报告也整理成册,与庞林的一并送往蜀中即可。
    这些都是繁琐的庶务,麋威打算回去后再仔细请教杨仪,且不提。
    想到今日是入蜀前最后一次面见关羽,便道:
    “此番入蜀,外舅可还有言语交代?”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