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 第35章 攻心为上

第35章 攻心为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关兴差一点就被敌骑包抄!
    哪怕是丝毫不懂兵法的人。
    在这种肉眼可见的,由无数火光构成的简单形状之中,也能迅速反应过来。
    继而暗暗庆幸关兴退得及时。
    而稍微懂一点军阵变化的老兵。
    在此基础上,则更加庆幸最西边的关平骑兵也退得及时!
    因为先前战场情势是:
    关兴在往北突,而西路突围军和关平骑兵,则往关兴那边靠。
    如果途中没有转折。
    那此时此刻,城外这三支最精锐的友军力量。
    恐怕已经被吕蒙这支庞大的骑兵集群给包了饺子!
    当然,这个时代还没有饺子这种说法,是麋威自己脑补的。
    但无论如何。
    因为麋威及时给出退兵的信号。
    这三支友军都在敌骑彻底包抄过来之前,各自逃出生天。
    关兴重回马牧城。
    而关平则在灵溪戍守军策应下,迅速渡过了狭长的灵溪。
    然后在一片更开阔的地形中从容北返。
    今夜一战,当然算关兴突围失败了。
    但廖化早有言语,关兴可不救,江陵却不可失。
    言下之意就是能救则救。
    救不了也不强求。
    但。
    若从吕蒙的杀手锏来看。
    又反而可以算作“突围”成功!
    毕竟,一旦二关被野战击溃,江陵士气很难再维持。
    而如今敌人杀招既出,却被及时识破而未曾奏效。
    守军这边,将未损而城尚在。
    如何不能算成功呢?
    “你是怎么猜到吕蒙真正目标是二关?”
    平旦时分,战事稍歇,潘濬目光炯炯地盯着麋威。
    麋威一边扶起失神发呆的麋芳,一边从容答道:
    “先生曾说,步兵在平地上抵御骑兵,只能依靠坚密的军阵。”
    “反过来说,骑兵要击败步兵,必先松动其军阵。”
    “我们脚下这座江陵城,其实就相当于一座更坚更密的‘阵’。”
    麋威轻轻跺了跺脚。
    “版筑夯土的城墙,岂是箭矢所能松动的?”
    “所以敌人能着力之处,唯有人心。”
    “而众所周知,江陵军心所系,往远了说,自然是关将军;往近了说,则是城外二关。”
    “只要想明白这一点,不管吕蒙如何出招。”
    “最终都会指向二关。”
    “或是引诱城中出兵救援,继而趁机上前夺城。”
    “或是当着守军的面击溃二关,打击城中士气,不战而屈。”
    说到这里,麋威轻轻一笑,与同样面露笑意的潘濬异口同声道: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善哉!
    潘濬心中不由大赞。
    不得不承认。
    弟子今夜的表现,远远超出他的预期。
    临危不乱,从容调度。
    更难得学以致用,于混乱战局中迅速理清头绪。
    然后果断执行。
    单看这个表现,虽然还谈不上名将之姿,但将来前途肯定不差。
    这么一想,原本因为被对方逼着出手而滋生的厌恶感,顿时淡了许多。
    当老师的,谁不希望教出一个出色的弟子?
    便道:“现在我可以确定,你有学万人敌的资质!”
    麋威愣了一下。
    意思之前认为我没有?
    只是随随便便应付的?
    这老登!
    等麋威转身去处理军务,潘濬又走到麋芳身前,本想着提点几句。
    却见后者一脸惊魂未定,浑浑噩噩。
    跟其大侄麋威可谓对比鲜明。
    一股酸妒之气油然而生,却只剩一声臭骂:
    “为何他偏偏是你这东海贩夫的犹子!”
    ……
    “麋安汉生了个好大儿!”
    纪南城下,关平浴血而归,尚未卸甲,便对上来迎接的廖化感叹起来。
    后者此时已经得知昨夜南边战报,脸上当然有喜色。
    但关平跟他熟悉,所以很快注意到他表情有些微妙。
    “怎么,廖主簿不以为然?”
    廖化摇头道:
    “此子得费公盛赞,当然不是虚士。”
    “只是我本以为他仅仅是个聪明可靠的后生,却不曾想他年纪轻轻,居然也有运筹策于帷幄之中的能耐,着实有些意外!”
    关平失笑道:
    “谁不意外呢?我等此番是来救援江陵的,却不曾想江陵尚未解围,我反而先被城中这孺子救了一遭!”
    廖化点了点头,忽又摇头苦笑道:
    “实不相瞒,我昨日入城调兵,固然是为了分兵替将军守住纪南城。”
    “但也未尝不是担心麋威年轻气盛,轻易被吕蒙引诱出击,所以借故稍稍削减城中兵力,倒逼其不敢轻出。”
    “如今看来,我是枉做小人了!”
    “廖主簿心思慎密,以大局为先,怎能算作小人?”关平劝慰道。
    “只不过咱们事前谁都没想到,那小子居然如此出色罢了!”
    “这终归是好事!”
    廖化重重颔首:“确实是好事!”
    言罢两人皆莞尔。
    “对了,可有君侯消息?大军行进到何处了?”
    关平此问一出,廖化的笑容迅速淡去。
    ……
    “南江东湖,水网交错,土地肥沃,真是个好地方啊!”
    江陵城东,湖泊之上,一船上响起一声感叹。
    同船军士各自肃立警戒,并未有人应声。
    直到正北方隐隐约约露出湖岸的轮廓,一名裨将才上前指岸道:
    “陆将军,前面就是路白湖最北岸。”
    “由此上岸,前行不远就是江陵北郊的扬水。”
    被称为陆将军之人,看上去三四十岁。
    恰是一个将领最壮盛的黄金年龄。
    其人闻言颇有兴致上前踮脚眺望,像是在游山玩水。
    但不论裨将还是其他军士,都无人质疑。
    皆因此人是这次孙权袭取荆南三郡的两位先锋之一。
    右部督,偏将军,陆逊陆伯言。
    陆逊在船头眺望片刻,却因天色方亮,湖雾未完全消散,暂无所得。
    只能回头问那裨将道:
    “李异,你素来精于水战,熟悉水文地理,我有一事请教。”
    叫作李异的裨将立即拱手道:“末将不敢言教。”
    陆逊无所谓地摆摆手,接着问:
    “我看这路白湖北岸到扬水南堤之间,不过隔着两三里地。为何过去从未有人想到修一条渠,打通这两边水域呢?”
    李异闻言一怔,一时间没搞懂上官的意思。
    只能照实答道:
    “江陵周边的湖泊、水道,彼此勾连暗通,丰水时多为一体。”
    “比如城北的扬水,更北的柞溪,还有城西的灵溪,都是各处散水汇聚而成的。”
    “又如咱们脚下的路白湖,别看它此刻跟南边那两湖截然三分,只有窄道相连。”
    “等到春夏雨季,水势一起,便会浑然一体,南溢大江,东北通荒谷。”
    “所以在本地又有‘荒谷三湖’之称!”
    陆逊听得连连颔首,道:
    “你意思是,荒谷三湖与扬水之间,丰水时自然就会联通,不需要额外费力去挖?”
    李异微微摇头道:
    “这个距离,恐怕还不能直接勾连。”
    “不过将军既然问的是为什么过去没人想到挖通,那答案其实很简单。”
    “因为在古时,此地曾是一片浩渺无垠的大泽,这两边原本就是通的!”
    ……
    注:按《水经注》,路白湖修渠连通扬水,是刘宋元嘉年间的事。另陆逊子陆抗也曾命人在江陵北修修拆拆。但这些都是后话。此时两边应该是不通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