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新王伦新梁山 > 第50章:端阳施惠固人心,寿宴纳贤筑宏图

第50章:端阳施惠固人心,寿宴纳贤筑宏图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四月仲春。梁山泊内外,春水碧波,山花烂漫,一派生机勃勃。接连的军事胜利和成功营救,使得山寨上下士气高昂,但王伦深知,欲使这支队伍真正归心,除了战场上的同生共死,更需平日里的关怀与凝聚。
    这一日,王伦将“笑面虎”朱富唤至书房。朱富如今掌管山寨部分钱粮支度与对外采买,因其为人活络,笑脸迎人,处理庶务甚是得力。
    “朱富兄弟,眼看端阳佳节将至,我意给全山寨上下,从头领到最普通的士卒伙夫,发放一份节礼,以示犒慰。”王伦开门见山。
    朱富笑眯眯地拱手:“哥哥仁厚,此乃收揽人心的善政。却不知发放何物?按何例发放?”
    王伦早已胸有成竹:“节礼不必奢华,重在应景与公平。就定下,全山寨所有人,无论职务高低,功勋大小,每人粽子十个,咸鸭蛋十个!若是有家小在山上或是山下安置的,按家小人口,每人再各发一份粽子、咸鸭蛋!务必一视同仁,不得克扣短少!”
    朱富闻言,心中飞快盘算,脸上笑容更盛,却也露出一丝讶异:“哥哥,这……这手笔可不小啊!如今山寨人丁兴旺,粗算下来,光是士卒喽罗便有数千之众,头领家眷亦不在少数。这粽子、咸鸭蛋所需,怕是个天文数字!”
    王伦笑道:“正因如此,才交予你去办。此事看似简单,却关联甚广。你可如此运作:其一,立即估算出所需总数,从公库支取银钱。其二,召集山下依附我梁山的各家庄户、作坊,将包粽子、采购鸭蛋的活计分包下去,明确规格、数量、交货日期,按市价给付工钱。告诉他们,这是我梁山的大订单,要的就是快、好、足!其三,令咱们自家的商队,持我梁山令旗,往周边州县,甚至更远些的产粮区、鸭禽丰茂之地,大量采购糯米、粽叶、鸭蛋等物,务必保证原料充足。”
    朱富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刻领会了王伦的深意。这不仅仅是一次福利发放,更是一次刺激梁山周边经济、展示梁山实力与信誉的绝佳机会!他仿佛看到无数的商队、农户围绕着梁山这座巨大的消费机器运转起来的景象。
    “哥哥高见!此一举,不仅可使弟兄们感念恩德,更能活络我梁山周边商贸,令依附者得利,观望者归心!朱富明白,这就去办,定将此事办得漂漂亮亮!”
    朱富领命而去,立刻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命令一出,果然如同在王伦预料的那般,在梁山内外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山下,得到消息的各家庄户、作坊主们欣喜若狂!这可是笔前所未有的大买卖!而且结算爽快,有梁山信誉担保。一时间,家家户户、各个作坊都紧急动员起来,能包粽子的妇人、巧手被高薪聘请,日夜不停地赶工;腌制咸鸭蛋的缸瓮被擦拭得锃亮,按古法新方加紧制作。
    山上,隶属于梁山“采造司”、“商贸队”的人马也倾巢而出,一辆辆骡马车队,一艘艘货船,挂着鲜明的梁山标识,浩浩荡荡地开赴各地。他们拿着真金白银,大量收购上等糯米、新鲜粽叶、以及一筐筐青皮鸭蛋。沿途州县商贾见是梁山泊的买卖,又见其价格公道,现钱交易,无不热情接待,争相供货。通往梁山的各条水道、陆路,一时商旅络绎不绝,竟形成了一股小小的“朝梁山”的商贸潮流。
    消息传回山寨,那些底层的士卒、普通的伙夫、工匠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听……听说了吗?寨主下令,端阳节,人人有份!十个粽子,十个咸鸭蛋!”
    “真的假的?俺长这么大,过年都未必能吃上这么些好东西!”
    “寨主还说了,有家小的,按人头再发一份!这……这真是……”
    “王伦寨主仁义啊!从前在官府当差,那些官老爷何时正眼瞧过咱们?克扣粮饷倒是常事!”
    “是啊,跟着这样的寨主,便是赴汤蹈火,俺也心甘情愿!”
    一股暖流在梁山上下,尤其是在普通士卒心中激荡。他们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被驱使的“兵”,更是一个被尊重、被关怀的“人”。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远比任何空洞的口号更具凝聚力。山寨的士气,在这份看似平常的节礼刺激下,悄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五月初五,端阳佳节。
    梁山泊内,粽叶飘香,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聚义厅内,更是大摆宴席。除了常规的酒肉,每个人的案头都摆着油绿喷香的粽子和红心流油的咸鸭蛋。
    王伦举杯,朗声道:“今日端阳,我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亦不忘人伦亲情!此杯,一敬天地,二敬逝去的兄弟,三敬在座的每一位,以及你们身后的家小!愿我梁山,如这端午的骄阳,蒸蒸日上!干!”
    “干!谢寨主恩赏!”众头领与有幸入席的士卒代表轰然响应,声震屋瓦。
    鲁智深一手拿着粽子,一手抓着鸭蛋,吃得满嘴流油,大呼过瘾;李逵更是狼吞虎咽,连蛋壳都差点嚼了;便是林冲、花荣等持重之人,看着这其乐融融的场面,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宴席间,《好汉歌》再次被唱响,豪情与温情交织,汇聚成梁山独有的节日交响。
    端阳的热闹气氛尚未完全散去,五月十五,又迎来了“扑天雕”李应的五十寿辰。李家庄如今是梁山重要的外堡和商贸中心,李应寿辰,王伦自然要亲自前往祝贺。
    这一日,李家庄张灯结彩,宾客盈门。不仅梁山众头领几乎悉数到场,周边与梁山交好或是仰慕梁山名声的乡绅、商贾也来了不少,场面极为热闹。王伦亲自送上厚礼,并与林冲、鲁智深、武松等核心头领一同为李应祝寿,给足了这位梁山元老和李家庄主面子。
    寿宴过后,宾客渐散。李应心情大好,亲自陪同王伦巡视李家庄新建成的商贸中心。
    但见这片区域规划得井井有条,街道宽阔平整,货栈、客栈、商铺、车马行分门别类,布局合理。建筑虽不追求奢华,但坚固实用,细节处可见匠心。
    “哥哥请看,”李应指着一片新建的联排货栈道,“这些货栈,皆用青砖垒砌,屋顶加了防火的厚泥层,通风排水都考虑周全。后面还设有专门的骡马院和伙计住房,方便往来商队驻留。”
    王伦边走边看,频频点头,赞道:“李庄主费心了!此地布局,深得‘通、便、安’三味。交通便利,功能齐全,安全亦有保障。假以时日,必成我梁山泊外最重要的物资集散之地!”
    得到王伦的肯定,李应脸上颇有光彩,他捋须笑道:“哥哥谬赞了。说起这营造之事,小弟倒想起一人,或对哥哥重建祝家庄据点大有裨益。”
    “哦?是何人?”王伦顿时来了兴趣。
    “此人姓李名诫,字明仲,乃我本家远亲。”李应介绍道,“他世代为官,尤精土木建筑之学,曾参与监造多处官署、庙宇,于营造法式、用料、工限等方面,皆有独到见解,堪称当世建造大师。只是他性情耿直,不喜官场倾轧,近年辞官归隐,在家著书立说。若哥哥能请得他出山,主持祝家庄乃至我梁山日后各项工程建设,必能事半功倍!”
    “李诫?!”王伦心中一震!这可是历史上编写了集中国古代建筑之大成的《营造法式》的牛人!虽然此时他可能还未完成那部巨著,但其学识和经验,绝对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若能得他相助,梁山的城池堡垒、屋舍营建水平,将直接提升几个档次!
    “此乃大才!”王伦毫不掩饰自己的欣喜,“李庄主,可否即刻为我引荐?”
    李应见王伦如此重视,自是欣然应允。当下便带着王伦,轻车简从,前往李诫隐居的庄院。
    李诫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沉静,自有一股学者气度。他对于王伦的来访,初时有些意外和警惕,但见王伦态度诚恳,言谈间对土木建筑并非一无所知,反而能提出一些诸如“材料强度”、“结构力学”、“标准化构件”等新颖概念,虽名词陌生,其理却暗合建筑之道,不由得渐渐生出知音之感。
    王伦并未一上来就大谈造反,而是从黎民百姓安居、城池防御稳固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希望建设一个能让百姓免于流离、士卒得以安守的稳固基业的理想。他尤其提到准备在祝家庄旧址,重建一个兼具军事防御与商贸流通功能的据点,恳请李诫出山,主持规划设计与建造。
    “李大师,王某深知,真正的宏图伟业,离不开一砖一瓦的扎实根基。梁山所求,非一时之苟安,乃长久之基业。此中建设,非大师这等人物不能总其纲目。望大师念在天下苍生、技艺传承,助我梁山一臂之力!”王伦言辞恳切,长揖一礼。
    李诫看着眼前这位声名在外的“反贼”头子,其谈吐见识、胸襟气度,远非他想象中的草莽之辈可比,更与那些只知争权夺利、盘剥百姓的官员截然不同。他沉默良久,想起自己毕生所学,若只能著书立说,藏之名山,未免可惜。若能亲手参与建造一个理想中的坚固城池、安居之所,将学问用于实处,岂非一大快事?
    终于,李诫缓缓起身,拱手还礼:“王寨主雄才大略,礼贤下士,李诫佩服。寨主所描绘之蓝图,亦是为生民立命之善举。李诫不才,愿效犬马之劳,将这身所学,用于梁山建设!”
    王伦大喜过望,紧紧握住李诫的手:“得大师相助,我梁山如得擎天之柱!”
    回到梁山,王伦立刻召集众头领,当众宣布:“自即日起,设筑造司,总揽我梁山一切城池、营寨、道路、房舍等土木工程建设事宜!由李诫大师,与陶宗旺兄弟,共同统领!”
    他转向李诫和陶宗旺:“李大师精于法式规划,宗旺兄弟长于现场施工,你二人正可互补短长,珠联璧合!首要之务,便是依据李家庄商贸中心之经验,结合祝家庄旧址地形,拿出一个详尽周密的新祝家庄据点重建规划来!此据点,要成为连接扈家庄、李家庄,屏护我梁山外围的战略支点,亦要发展成为繁荣的商贸节点!”
    李诫与陶宗旺领命。李诫沉稳内敛,陶宗旺实干豪迈,两人一见如故,当即凑到一起,拿出纸笔,开始就祝家庄的地形、原有建筑基础、防御需求、商贸布局等热烈讨论起来。
    看着这两位建筑专才迅速进入状态,王伦心中充满了期待。有了李诫的加入,梁山的基础建设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从一份端阳节礼的温情,到一场寿宴的欢庆,再到一位大师的归附,王伦正用他的方式,一步步将梁山打造成一个真正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发展潜力的强大势力。前方的道路或许依然布满荆棘,但梁山的根基,已然在这点点滴滴的经营中,变得越来越坚实。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