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1949南征东南亚,海外建国 > 第十七章汉人

第十七章汉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到了分田的日子。
    在安平村的谷场上,复兴军把《第二次土地分配细则》挂了出来,用红笔圈出重要的条款,复兴军的军官把上面的条款大声的念出来。
    &quot;凡登记汉名、会写汉字,说汉语的优先分田!&quot;
    &quot;承认祖先是汉人,并且有族谱的不仅优先分田,还会发最好的农具和种子!&quot;
    &quot;什么都不愿意的,只能等到其他人分完田后再分!&quot;&quot;
    谷场另一边的农具和种子都堆成小山。
    看着这么一大堆农具和种子,安平村的村民眼眼睛都红了,如果再加上分到的好田,秋收的时候一定丰收,除了交两成税收,剩下的可都是他们的了。
    &quot;排在第一个的上来!&quot;
    阮文禄排在队列的前排,他现在还是有些纠结,想要离开,却又反复摩挲着怀里的族谱。
    这本族谱上写着他和家里人的名字,这本《岭南雷州阮氏族谱》的内页还印着&quot;明洪武三年&quot;的字样,封底盖着还未干的明朝官印的印章。
    这是阮文禄前些天在复兴军的工作队清查村里土地时,找复兴军的工作队要的族谱。这本族谱怎么看都觉得太假了。但是,复兴军的人说,这就是真的。
    当他看到自己改的的名字&quot;阮明诚&quot;出现在上等田分配名单的第七位时,他才相信这是真的。
    登记处办公桌上已经堆满了户籍册,这是村民登记的信息,翻到祖籍的那页,就会看见&quot;岭南某某县&quot;&quot;八桂某某村&quot;的字样。
    &quot;下一位,阮福阿花。&quot;
    穿补丁奥黛的中年寡妇畏畏缩缩上前。
    &quot;有汉名吗?&quot;
    &quot;没、没来得及改!&quot;
    &quot;不知道叫什么!&quot;寡妇的声音像蚊子叫。
    &quot;那改成李小红怎么样?&quot;工作人员小吴问道
    &quot;可以!&quot;寡妇连忙点了点头,她没什么文化,平常在村里也不怎么与人交流,遇到这些事不知道该怎么办,本来觉得只能分到最坏的土地了,没想复兴军的人这么好。
    &quot;有族谱吗?&quot;
    &quot;没有!&quot;
    &quot;没事,我这里有很多,你想要哪个?&quot;小吴搬出备用的族谱箱,箱盖上写着&quot;岭南族谱&quot;闽州族谱&quot;&quot;八桂族谱&quot;等等。
    几个原本还在观望的村民看到村里的寡妇都要分到好田了,慌忙翻出布袋里领到的皱巴巴申请表,再不改就什么都没了。
    &quot;我也要改汉名!&quot;
    &quot;我也要选族谱!!&quot;
    &quot;我家祖籍是岭南的,我也要改名!!&quot;
    村民都挤在一起了
    &quot;别急,都有!都有!&quot;&quot;
    小吴一边发族谱,一边解释道
    &quot;选好了祖籍,签个字画个押,就能够领到的土地了。&quot;&quot;
    后面几个穿奥黛的安平村妇女看到村里的寡妇都可以分到好田,围在一起小声的讨论,其中一个人掏出藏在袖中复兴军分发的《百家姓》,看着上面的汉姓,和汉名。
    &quot;要不咱也改姓?听说姓李的族谱里能查到好多大官呢!&quot;
    &quot;给我们报仇的委员长也姓李!!&quot;&quot;
    &quot;可咱祖祖辈辈都姓阮福?&quot;姓阮福的妇女犹豫的说
    &quot;那可以姓阮啊!&quot;&quot;
    &quot;把阮福改成阮也可以的,以前城里的读书人也有这么改的!&quot;
    &quot;怕什么?&quot;&quot;阮大叔也说阮姓是汉姓啊!&quot;
    &quot;那我们改姓阮吧!再让复兴军的人给我们取个汉名吧!&quot;
    她们最终选定姓&quot;阮&quot;和&quot;岭南阮氏&quot;的族谱后,兴奋地挤向分田登记处。
    在安平村口的水田上,
    &quot;黎大叔,按新的规定您一家分到的土地是四亩。&quot;&quot;这块田就是你家的了!&quot;
    复兴军工作队的测量员小李扯着嗓子喊道,同时将写有&quot;黎永福&quot;的木牌深深插进田埂。
    木牌背面用红笔写着醒目的《分田三字经》
    &quot;改汉姓,习汉文,分好田,吃饱饭&quot;
    田埂上挤满了等待分田的村民。阮文禄来到这里后,都挤不进去。
    &quot;谁是阮明诚?&quot;
    &quot;是我!&quot;&quot;
    &quot;让让!&quot;阮明诚(阮文禄)激动的跑到小李的前面
    &quot;大爷你这名字改的还挺好听的,看名字就知道是读书人!&quot;小李对比其他村民改的名字,阮明诚这个名字太有文化了。
    &quot;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quot;(《中庸·第三十二章 》)阮明诚背了出来。
    &quot;阮大爷你还读过中庸啊!&quot;小李对阮明诚能背出中庸的诗句非常惊讶。
    &quot;以前学过儒学!!&quot;阮明诚谦虚的摆了摆手。
    &quot;明诚叔学过儒学,那我肯定给你分最好的田!&quot;小李对阮明诚很有好感。
    小李看了阮明诚的地契,再对比自己手中的登记手册,对阮明诚说
    &quot;根据最新的分田规定,明诚叔您家,都登记为汉族,可分上田六亩。明诚叔自己选,是要村东头靠近水渠的田,还是村西头日照足的田?&quot;&quot;
    阮明诚听到后眼睛一亮,毫不犹豫地指向远处水渠边的水田
    &quot;就要挨着水渠的!前段时间,陈世仁抢走的土地就是那片土地,我儿子——&quot;说到这,阮文禄的声音哽咽了,下意识摸了摸手里儿子以前给他买的烟斗。当初这块分到的土地让他失去至亲,现在还是这块土地让他一家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在农具发放的地方,临时搭建的木棚下,农具堆成小山。农具发放的工作人员老黄拿着铁皮喇叭对正在排队的村民大声说
    &quot;上等田的村民优先领取!注意看地契上的编号,按编号顺序领!&quot;
    村民们顿时骚动起来,拿着汉名登记证的村民拼命往前挤,生怕错过好的农具,到时候只能捡破烂了。
    角落里,曾经是陈世仁家的长工阿明正仔细擦拭领到的锄头。那时他还在想陈世仁一家都死了,自己没有工作还能否活下去发愁呢,现在却能凭借&quot;李汉生&quot;这个新名字,领到这么好的农具和土地。
    &quot;这锄头怕怕不是比法兰西人的枪杆子还金贵!&quot;&quot;
    并非所有分田都一帆风顺。
    越北太原的河西村,几户坚持保留越南语名字的村民的土地被分配到山脚下的贫瘠旱地。
    &quot;我们不要改汉名!&quot;
    &quot;不要改族谱!!&quot;
    领头的阮福南挥举着锄头抗议,在复兴军的枪口下,他最终还是没敢反抗。但当他看到邻居领到的水田再对比自家那贫瘠的土地时。心里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阮福南觉得很不舒服。
    回到家后,阮福南的小儿子扯了扯他的衣角说
    &quot;爹,我们家分到田后,是不是可以吃白米饭,小草说他们家以后可以吃白米饭了&quot;
    小草就是邻居的儿子,阮福南现在看着儿子那充满希望的眼神,最终下定决心。
    &quot;会的,你以后会和小草一样可以吃白米饭!&quot;阮福南揉了揉儿子的头说道。
    当晚,阮福南敲响了复兴军分田工作组的房子,带回回了一本《岭南阮氏族谱》。
    第二天中午,辛苦了一上午分田后,终于到午饭时间了。复兴军的分田工作队的队员们坐在田埂上啃着馒头,喝着凉水。这几天吃不好,睡不好,可是大家都神采奕奕。
    &quot;老刘,你今天划了多少亩上田?&quot;
    &quot;七户人家都是登记为汉族,整整三十亩!按照这个速度,月底前能把全县的肥田分完了!&quot;
    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很清楚,安南老百姓分田汉化的进度直接关系到他们自己的晋升考核,前段时间委员长进行的大清洗,让安南自治人民委员会的职位有了巨大的空缺。
    &quot;老刘,你说我们这次分完田能升到什么位置?&quot;
    &quot;至少升一级,现在上面有大量职位空缺,还怕没位置!&quot;
    &quot;重点是对安南这些老百姓进行汉化,这点做好了才能分到好的位置,不然升了也是白升&quot;老李吃完手里的馒头才对大家说
    复兴军下乡分田前,李崇文已经下了文件,把这次安南老百姓分田汉化作为晋升的标准,做的好的话,至少可以升一级,有大功劳的话还能在功劳簿上记一笔,以后升迁也会有帮助。
    下午继续分田,老刘在分田处看着分田的登记册,原本的&quot;阮&quot;&quot;黎&quot;等越北姓氏的下面,都陆续写上上了&quot;祖籍岭南&quot;&quot;祖籍八桂&quot;的批注。
    &quot;把这个阮福改成阮姓,族谱编号填037号岭南雷州的那本族谱,那本编得和他们这一家最像了。&quot;
    老刘对小李叮嘱的说道,
    &quot;小李记住了,凡是主动要求汉化的,还会写汉字,说汉语的,还会儒学的。分田时,可以多分一点!&quot;
    河内总督府,李崇文用红笔圈住了谅山的分田汉化报告。汉名登记率为百分之九十一,上等田已经分配完成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七十的农民选择八桂漓城作为作为祖籍,下面还有登记员写的一行小字,农民们都很爱戴委员长。
    &quot;把汉化的奖励再细化一些!&quot;&quot;
    李崇文对站在一旁的李志文说。
    &quot;会背《三字经》和《弟子规》的人,可以领一袋粮食。能教自己孩子写会自己汉名和背《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再领一袋。&quot;&quot;
    &quot;这有没有问题?&quot;
    &quot;没有!&quot;李志文马上回答道
    &quot;清算了旧势力后,我们获得了大量的粮食和金钱后,移民安置问题和越北农民汉化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quot;
    &quot;这就好!&quot;李崇文听到后很满意
    &quot;还有通知各部的部长和军事委员会的赵志远过来开会,对安南的汉化是时候再进一步了,仅仅是农民还是不够!&quot;
    &quot;明白,我这就去通知!&quot;&quot;
    李崇文用土地为筹码,正在重塑安南。当农民们发现学会汉字能换来肥沃的土地,当族谱能换来农具和种子,汉文化的种子便在分田的契约中悄然生根。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李崇文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