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数风流人物 > 第二百三十五节 风云起杀机暗伏

第二百三十五节 风云起杀机暗伏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阿拜远远地缩在马车里,观察着正在吆喝着前行的队伍。

    这帮人口音明显不是京畿的,如果自己所料不差,应该是山西那边来的。

    来京师城也有两年了,在讷图的帮助下,阿拜迅速融入到了京师城中。

    原本在辽东时他就会一口流利的汉话,只是辽东口音重一些,在来京师城之后,成日里和早已经彻底汉化的讷图等一干人在一起,一切都完全以一个汉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阿拜很快就觉得自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汉人。

    无论是说话语气还是生活习惯,亦或是结识熟人朋友,阿拜都力求让自己以一个汉人身份去适应去融合,他觉得自己干得不错。

    作为父汗庶子,阿拜自己从未奢望过接替父汗的汗位,上下兄弟如此之多,无论是论身份,论资历战功,论才华谋略,阿拜都清楚自己排不上号,所以他从未痴心妄想过。

    安排自己来大周京师接替代善专事掌握了解大周内部朝务变化,为建州女真下一步在辽东攻伐做好准备,既重要,还有莫大风险。

    这个活儿不好干,几兄弟中没谁愿意来干,但阿拜却毫不推却,欣然前往。

    呆在赫图阿拉也一样不好过。

    虽说来大周有风险,但是相较于在赫图阿拉与兄弟们勾心斗角,与费英东、额亦都、安费扬古他们几个重臣斗智,阿拜清楚自己不是那块料子,玩不过这些人,尤其是褚英、代善、黄台吉几人的矛盾日渐突出,为了博取父汗欢心,争斗日趋激烈的情形下,阿拜就更不愿意掺和其中了。

    所以来大周反而是一个相对安全的选择了,避开了赫图阿拉的刀光剑影,在这里甚至更单纯一些。

    他甚至都给老四汤古代写过信,让他干脆来大周和自己一道做事儿,避开家里的纷争,因为汤古代也一样不是那块料。

    从家里来信得知,自己居然被授予了镶白旗旗主,这大大出乎阿拜的意料,甚至让他有些诚惶诚恐。

    在别人看起来是显赫无比甚至得到看重的机会,对他来说却更像是可能被卷入火中的枷锁。

    他甚至想要推拒掉,当然理智告诉他,推拒掉恐怕会更糟糕,更引人怀疑,所以他只能悄无声息地接受。

    他也很清楚,只要自己不回赫图阿拉,不去管理旗务,那这镶白旗主也就是一个荣誉上的,也不至于招来其他兄弟们的敌视。

    “舒尔善,这些流民是山西来的,有多少人?”一阵冷风吹过来,钻入毡帘缝隙中,让阿拜也是打了一个寒噤。

    在汉地多呆了两年,养尊处优,居然也有些怕冷的,想当初在辽东自己可没有这么金贵,天寒地冻一样出门狩猎,也没见怎么着,不知道自己回去之后,还能不能适应过来了。

    “爷,奴才之前就找人打探过了,这边的全是山西过来的,蔚州、广昌的居多,都是挨着保定、真定这边的,那边旱情严重,许多老百姓过不下去,都只能往这边儿跑,据说来了好几万人呢。”

    舒尔善是阿拜带来的人,也来了汉地两年了,不过口音还没有改过来,但脑子却是很灵光够用,冒充辽东那边跑单帮的药材贩子像模像样。

    照理是用不着自己亲自出来查探的,但闲着也是闲着,阿拜更愿意出来实打实地查探一番,看看当下大周南北对阵,战事将起的情形下,京畿这边形势究竟如何,对建州女真来说,是否有机会,而不是坐在屋里听下边人打探。

    “究竟有几万人?”阿拜皱了皱眉,三万也就是几万,九万也是几万,差距大了去。

    “听说是六七万人,还在保定、真定那边裹挟了一些过来,总共能有十来万呢。”

    舒尔善算是精细人,知晓自己这位爷素来谨慎,每一次向家里报告这边情况时都是格外讲求细致准确,不肯湖弄了事。

    阿拜默默盘算了一番,若是十多万人,对整个京畿周边压力也不小了,而且今年整个大周北地都是旱情连连,只是各地程度不同而已,但是歉收却是普遍性的。

    前日他去了通州,甚至还专门到了天津卫去了一趟,亲自实地查探情况。

    漕运彻底中断无疑,这等情况下,京师百姓官民所需物资如何保障必然是一大问题,越是往后应该越是严重。

    可现在大周还在抽调蓟镇军和山西军准备南下,加上从陕西过来的西北军准备进攻山东,他们哪里支应得起?

    难道要就地就食?地方上岂不是要一片大乱?

    阿拜皱起眉头,他知道这里边肯定有些问题。

    他也听说了,永平府那边榆关港开港,现在很是红火,不少南边儿的船只走海运北上,但是冬日里海边封冻,根本不可能运送多少,起码要二月份去了,才能彻底解冻,而且榆关港他知道两年前还不过是一个破烂不堪的小渔村,能有多大变化?

    可从科尔沁人那边得到的消息,内喀尔喀人、科尔沁人、海西女真乃至察哈尔人东部所获物资尽皆是从榆关港输入进入东蒙古草原上,甚至辽东镇在辽西走廊上的广宁、宁远诸卫补给也都是通过榆关港,这就让他有些震惊了。

    什么时候榆关港一下子变得如此重要了?而且榆关港还就在山海关下,如果榆关港真的变得这样繁荣,这就意味着整个辽西走廊不再需要从京畿走陆路运送物资补给,这起码要减少七成以上的运输成本,这一点简直是太利好大周辽东镇了。

    可就算是榆关港开通,但从榆关运粮到京师仍然有几百里地,陆路运输一样不方便,损耗大,单单是一个榆关港能支撑得起整个京畿需求?

    阿拜还是觉得在汉地这边的消息来源不够宽泛,只枯守在京师城里显得太过狭窄,许多消息都是支离破碎零散的,难以汇聚成一个完整的情报,所以没法判断出情势的变化。

    就像这北地大旱,流民涌入京师,按照以往获知的情况,如此大规模的流民涌入,京畿早就乱成一片了,但是现在看到的这一切并非如此。

    虽然依然有些杂乱,但是却不是那种毫无秩序的,除了公人之外,明显还有一些属于京师城里的光棍剌虎这一类的角色也在配合官府对这些人进行管治,而且破有方略,一旦遇上有什么事儿,公人和那些闲汉配合十分默契,迅速就能解决问题。

    方才自己就看到了两拨人因为分食粥饭打了起来,凄厉的哨声响起,几名闲汉立即跳出来,一边遏制双方争斗,另外公人押着双方话事人出面协调,很快就压了下去。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流民进京之前,大周朝廷官府就早有对策预桉,那也意味着他们并不担心这么多移民的到来带来的物资保障压力,甚至早就做好了应对准备。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也同样意味着大周朝廷不认为北地大旱和流民进京能影响到他们对山东一战,这就不能不让阿拜警惕起来了。

    从赫图阿拉传过来的消息,父汗是要打算在春末夏初的时候对辽东发起全面进攻的,甚至还拉拢了科尔沁人和察哈尔人。

    父汗判断到春末夏初应该会是大周北方最艰难的时候,甚至北地灾民可能会因为难以果腹发起叛乱,特别是在山陕地区,这可能会对大周朝廷造成沉重打击,甚至迫使辽东镇无法得到关内的支持,那么这就是建州女真的机会。

    可从现在的迹象来看,漕运中断和北地大旱似乎并未对大周朝廷造成想象那么大的影响,大周朝廷的应对有条不紊,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这一点,自己恐怕需要立即向父汗报告,不能误判大周朝廷的实力,一旦大周朝廷能够腾出余力来支持辽东镇,那父汗的南征就未必会如想象的那么顺利,甚至可能遭遇挫败。

    想到这里,阿拜心思更为复杂。

    从内心来说,在见识了大周的富庶强大之后,他不认为父汗的南征是一个明智之举。

    辽东镇只是大周一隅,便是边地,那也是九边,大周朝廷如果能腾出手来全力以赴对付建州女真,己方没有任何机会。

    但父汗一直认为大周内部矛盾重重,这一次南北之争是最好的机会,无论如何要利用大周南北对峙的时机来打开局面,只要能夺下辽东,那么建州女真就有了成就霸业之基,这一次机会无论如何都不能失去,也要尽所有可能来调动一切力量来实现这个目的。

    想到这里,阿拜深吸了一口气,下意识地问道:“舒尔善,南边儿约定的是什么时候见面?”

    舒尔善一愣,“爷,您不能去,那太危险了,那边儿做事不精细,奴才怕出纰漏,……”

    “不,我必须要亲自去见一面,了解一下情况。”阿拜断然摇头,“另外,你赶紧联络一下西南那边,我觉得我们还是有些过于乐观了。”

    二更送到求月票

    大朝会结束后,文武百官陆续走出奉天殿。

    原本林枢准备等一下贾赦,问一些事情的,可没想到贾赦被皇帝叫走了。

    “阁老,您慢点!”

    林枢看到内阁首辅魏庆和正要迈过门槛,连忙扶住他的手臂。

    “是瑾玉啊,怎么还没走?”

    魏庆和刚刚走出大殿,殿外刺眼的阳光让他有些不适应。

    林枢扶着魏庆和慢慢向前,边走边说:“下官原想等一下下官的大舅舅问些事的,没成想他被陛下叫去了。”

    “你说的是贾恩侯吧,真是个有趣人。”魏庆和笑道:“先荣国公眼睛,还真是亮啊。贾恩侯闹这么一场,以后没人敢轻易惹荣国府的人了。”

    以前贾赦只会宅在家里玩女人,现在不同了,只要他不要脸的在奉天殿里撒泼打滚,皇帝就是看在已故荣国公贾代善的面子上,也会多有照顾。

    ……

    勤政殿中,贾赦恭敬的坐在棉凳上,与皇帝大眼瞪小眼。

    皇帝突然问了一句:“贾恩侯,你也认为朕是刻薄寡恩之人吗?”

    “臣从不认为陛下是刻薄寡恩之人……”

    贾赦的话还为说完,皇帝就啪得一巴掌拍在了桌子上:“那你跟贾敬是怎么回事?一个躲到城外炼丹修道,一个躲在家里玩女人。怎么,朕就那么令你们害怕?”

    “臣有罪!”贾赦噗通一声跪下:“先太子……那件事后,有人一直虎视眈眈,臣若是敢有动作,荣国府便会化为灰尽。臣不敢啊,荣国府不能毁在臣的手里。”

    皇帝走到贾赦跟前,把他扶了起来:“唉,朕也明白你当时的处境。别说是你,就是朕也是战战兢兢,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

    君臣二人重新落座,夏守忠给两人奉上茶水。皇帝看着双鬓花白贾赦,感叹世事无常。

    “你让老九带的话,朕收到了。今日叫你过来,便是想让你重新出山,替朕掌管左威卫的兵马。”

    嗯?

    贾赦一脸的不可思议,震惊的瞪大了眼睛:“陛下,您让臣掌管左威卫?那可是一万两千人的禁军。”

    皇帝点了点头,郑重其事的说道:“没错,就是左威卫。朕手中能用的人不少,但只有你最合适。”

    “是因为王子腾?”贾赦也不是傻子,听到最合适这三个字,他便想到了是为了什么。

    当年贾代善在京时,一直是左威卫的主将。故而在左威卫中,荣国府的声望极高。

    王子腾曾经借助荣国府的力量,坐稳了京营节度使的位子。皇帝在军中的势力有限,若想从王子腾手中夺回京营的控制权,他就需要借助武勋的支持。

    荣国府当代家主贾赦,就是极好的人选。虽然名声不大好,但皇帝是知道其中内情的。眼看太上皇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再不行动,他还真怕山陵崩的时候被那几位的人杀进皇宫。

    皇帝直言说道:“老十二有王子腾的支持,在禁军中拉拢了不少将领。如今他们又想把手伸到左威卫,朕若再不行动,恐怕连睡觉都睡不踏实了。”

    虽说皇帝把原因告诉了贾赦,可他还是有些犹豫:“臣现在的样子,您真放心让臣去领兵?”

    “若是贾恩侯连一卫兵马都带不好,那太子皇兄当年岂不是信错了人?好了,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一会朕会让内阁拟旨,你回去准备一下吧。”

    皇帝直接定了调子,贾赦只好躬身领命:“臣谨遵陛下旨意,臣这就回去准备准备,尽早上任。”

    “去吧,尽早替朕掌控了这支精兵……”皇帝叮嘱了贾赦几句,便让他出宫了。

    等贾赦走后,夏守忠不解问道:“陛下,恕奴婢多句嘴,贤妃娘娘终究是荣国府出身,如今再让贾将军掌管左威卫,岂不是……外戚之事,不得不防啊。”

    皇帝笑了笑,打开一份奏章开始批阅。他随手写了一个阅字,扔到一边。

    “大伴,相比九边重镇中的两镇精兵,你觉得左威卫大将军这个近乎虚衔的职位,哪个更可怕?”

    夏守忠稍稍思考了一下,恍然大悟道:“陛下英明,是奴婢多虑了。”

    陕甘之地,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东临中原,西接西域,北通草原,南望川蜀。

    贾赦把荣国府在延绥镇与固原镇中所有的人马都交给了皇帝,直接让皇帝的麾下多了两镇精品。

    同时让皇帝掐住了西宁郡王府的要害,那就是粮道。没了中原的补给,仅靠河湟谷地那点收成,西宁郡王麾下的数万大军,连填饱肚子都是奢望。

    而且贾赦若是接手左威卫,哪怕只是名字上的掌控,凭借荣国府的这块招牌,至少能收取半数的忠心。

    等皇帝再往左威卫不断安插自己的人马,最多两年,皇帝就能彻底掌控住十二卫之一的精锐左威卫。

    ……

    却说林枢回到内阁,魏庆和便让书吏给他送来了不少折子。

    “阁老说,这些都是河南各处水情的奏章,让林学士多看看。”

    林枢点了点头,示意书吏退下。

    随后他打开其中几份看了看,大多都是求援的内容,所需金银数量从十万至一百万不等。

    “这群人,想钱想疯了?”

    若不是林枢知道内情,他还真的要被这群人描绘的悲惨景象骗过去了。

    河南是真的惨,但绝对还没有到需要中枢再次拨款的程度。上个月户部刚刚拨了一百万银白银给河南布政使司,这才多长时间,受灾的百姓就把一百万两白银吃空了?

    他拿出一张纸,开始将这堆奏折中有用的信息摘录下来,进行着对比。

    比如开封府、河南府、洛阳以及卫辉府受灾都很严重,甚至卫辉府治下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乞儿。卫辉府知府张敬就请求皇帝,允许卫辉府打开常平仓,开仓放粮。

    林枢的目光突然聚焦在一份奏折上:“自治德八年四月下旬开始,河南府数日大雨倾盆,黄河大堤数次决口……待官民勠力同心堵住决口时,洪水已致数万人无家可归。”

    林枢挑出了几份奏章,将它们打开排成一列,死死盯着其中写有地处上游的河南府所报水位以及地处下游的开封府所报的水位。

    “奇怪,上游大雨倾盆数日,下游的水位却没有上游的高,甚至风平浪静。难道这天上来的水又被老天爷收回去了不成?”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