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穿越架空 > 咋办?我爹是奸臣! > 第193章 那我继续摆摊儿了?……

第193章 那我继续摆摊儿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冬青,收摊儿!”平安说着,将钱罐子里唯一的铜板扔回给那个囚犯厨子。
    “您不……不写了?”那厨子小心翼翼地问。
    “不写了!”平安兴高采烈地说:“收拾书箱回家喽!”
    监丞道:“快拦住他!”
    两皂吏一个跨步上前,将平安抓了回来。
    “都散了散了!”监丞烦躁地驱散监生:“听不见吗?又想罢课闹事?”
    一个大帽子扣下来,看热闹的监生们稀稀拉拉地原地解散。
    监丞叹着气:“祖宗,您有什么诉求不妨直说。”
    “不够明显吗?”平安道:“离开国子监啊。”
    “那不行。”监丞心说,把你小子放走了,一群大佬来找我算账,非把我碾成人渣不可。
    平安指着自己贴在墙上的广告:“我营利了,违犯了学规,您得赶紧把我开除出去,不能徇私枉法啊。”
    监丞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
    好在他向来有些急智,看着平安贴出来的告示道:“代写书信,捎带财物,一文钱……您这不算营利,算营亏。没有哪条学规规定不能营亏,所以您走不了。”
    平安眨眨眼,这样也行?
    他一脸失望道:“那我继续摆摊儿了?”
    监丞:“……”
    平安权当他默认了,坐回字摊后,问刚刚那个厨子:“你叫什么名字?”
    “张大有。”
    “要写点什么?”
    “帮我写给我老娘和媳妇儿,告诉她们,我不是什么邪教妖孽,是有同村的拉我入教,给教主诵经祈福可以领十个鸡蛋……我媳妇儿快生了,我想那十个鸡蛋正好拿回去坐月子,结果来了一班官差,就把我们抓起来了,判了个徒刑三年。”
    大雍宗教活动频繁,有不少邪教打着宗教旗号蛊惑民众,达到各种各样的政治意图,他们传教的手段也各有特色,比如这种入教送鸡蛋的,平安就头一次听说……
    平安道:“你这也太倒霉了吧。”
    张大有叹气道:“谁说不是呢,可怜我媳妇儿肚子里的娃,生下来就见不着爹。”
    平安用简单易懂的话,帮张大有写完了一封家书。
    张大有又道:“您能借我点钱吗,我想给家里捎点回去。”
    平安没说话,从荷包里掏出二钱银子,一并装进信封中,将收信人和住址写在信封上。
    监丞在一旁看得直咋舌——还真是‘营亏’啊。
    平安又问:“这钱,你打算如何还我?”
    张大有挠了挠头:“掌馔月月都说,干好了给我们赏钱。”
    “可你们月月都拿不到,对吧?”平安反问。
    张大有心虚地笑笑:“实在是水平有限,监生老爷们对馔食怨声载道,不骂我们就不错了,哪有机会领赏啊……”
    平安心说,这也就是个老实巴交的,其他人可未必这么想,监生若真敢聚众打骂折辱他们,想在饭菜里动点手脚简直轻而易举,不说多严重,跑肚拉稀的滋味也不好受。
    所以这年头,最不敢得罪的就是厨子。
    “你先回去吧,监丞会帮你想办法的。”平安道。
    监丞:???
    “谁还要写。”平安道:“可以赊账。”
    那些原地踟蹰的厨子们面面相觑,冷不丁挤上前来:“我我我……”
    待平安把这些人的家书处理妥当,告知他们以后每月朔望考后都会有人过来支摊写信,便伸了个懒腰:“真累啊。”
    监丞:“……”
    平安见他脸色不好,笑道:“您忙您忙,我先回去上课了。”
    “别急着走啊,去我那儿聊聊。”监丞道。
    平安撒腿就跑,被两个皂吏一左一右擒住,两腿悬空登了几圈,就被带到了监丞的办公的绳愆厅。
    这是个令监生们谈之色变的地方,好在冯监丞待他还算客气,请他坐下,还叫人上了茶。
    “小陈大人,您给下官一个准话,到底想做什么?”
    平安道:“我让他们与家里人取得联系,就能往家里捎带财物,如此一来,他们为了赏银也会好好做饭的。”
    监丞一脸惊讶:“就为了让他们好好做饭?”
    “什么叫‘就’?”平安反驳道:“监生也是人嘛,常年宿在监中,饭都吃不好,可怎么读书?”
    监丞道:“我明白你的意思,可这些厨子,他们根本就不是厨子,给赏钱也成不了厨子。”
    “这还不简单,培训呗。”平安道。
    “培什么?”
    “培训。”平安道:“给官员们做‘堂馔’的两个,是专业厨子,让他们带徒弟,大厨房的囚犯们轮流去学,为期一个月,出师的可以继续掌厨、拿赏钱,学不会的只能杂活,赏钱拿小头。”
    监丞面色犯难,教囚犯掌厨,没人这样做过啊……
    平安道:“律法惩戒,本意在于‘明刑弼教’,让囚犯习得一门手艺,日后无论是刑满释放,还是远赴流放之地,都可作为正经生计,这正是教化之功啊。”
    监丞张了张嘴,觉得整个人都升华了。
    片刻他又回到了现实:“钱呢?给他们送信的钱从哪出?”
    平安道:“国子监有经费,有年节赏赐,还有学田、例银和捐资……”
    监丞摆手打断了他:“每一笔进项都有用处,哪里是随便挪用的。”
    “那就开源,不是情节严重的旷课、违纪,可以罚银抵罪,冲入公费。”平安道:“干扰大家读书的监生,付出一些银钱作为弥补,让大家吃好喝好,实乃天经地义。”
    “……”
    监丞道:“你想得还真周全。”
    “那当然。”平安很骄傲地说:“我从小就知道,吃饭是顶顶重要的事,在这方面下的功夫仅次于读书科举。”
    监丞嘴角抽了抽。
    两人初步达成共识,自即日起,每三日派三名囚犯进入小灶房做学徒,轮流学习掌厨的手艺。
    冯监丞其实是想跟平安交好的,见聊得差不多了,便提道:“那个检举你的监生……”
    “我派的。”平安很实诚地说,“就是为了把您叫过去。”
    监丞张口结舌。
    平安没什么要说了,行了个礼,心满意足地回到诚意堂去。
    监丞满脸无奈,仿佛看到一只大尾巴狐狸一窜一窜跳出了门。
    ……
    平安溜进小灶房看过,囚犯们多半还算认真,每日围着师傅忙前忙后,学刀功、练火候。
    不出一个月功夫,馔堂的饭菜果然有了起色,即便伙食标准有限,偶尔也能见到油星发亮的时蔬,夹杂几片炒得焦香的五花肉,监生们的眼睛如同这油光,都跟着亮了起来。
    后来代写书信的工作,就由平安安排诚意堂的监生轮流来做,一来他功课繁忙,要见缝插针地探究真题,休沐日要去上大师课;二来就算他“逃出国子监”计划成功,也有得人继续这一良性循环才算。
    ……
    天气转凉,银杏叶子被浓浓秋意染黄,像一场无声的雨,带着数百年的风霜覆盖在青砖甬道上,落在孔庙的红墙根下,偶尔被风卷起,摩挲进士题名碑的凹痕,又缓缓归于尘土。
    王阁老的老父亲去世了。
    这是一位老翰林,当了一辈子学官,著作等身、桃李天下,皇帝追赠其礼部侍郎衔,亲自拟谥“文恭”。
    此时已至九月底,平安向国子监告了假,踩着满地金黄的树叶,去王家祭拜亡灵。
    王时来是博兼堂的师傅,太子亲自拟写碑文,并遣官员至祭,朝中重臣都来了,唯独与王翰林同年的胡萦胡学士,害怕触景生情,只遣了两个儿子来代为祭奠。
    平安见王阁老不过短短几日,便哀销骨立,脖颈上筋骨分明,颧骨都凸了出来,心中不免唏嘘,这时代宗族乡土观念重,又受户籍和优免制度的影响,再加长途迁移、水土不服的风险,官员常常数十年不见父母,直至接到一份讣告。
    他对王师傅深深一揖,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请他务必节哀保重。
    王阁老三份请求丁忧治丧的流程还未走完,陆阁老的母亲又过世了。
    平安只得再次请假,跟着老爹去陆宅祭奠。
    平安回家的路上还在嘀咕:“这两年参加的白事比红事多多了。”
    按照《奸臣录》记载,这两位阁老确实在一个月内相继丧父丧母,使得刚入阁不久的陈琰后来居上,三十二岁登顶首辅,成了大雍文官之最。
    这一世,老爹换成了二师祖,就显得没那么耸人听闻了。
    两位阁老相继丁忧返乡后,郭恒接任首辅,内阁只剩一个空壳,朝廷只得再次举行廷推,推举两位以上官员入阁。
    皇帝就郭恒推荐的候选人名单颇有异议,礼部尚书刘玺是必然会入阁的,他希望再加一个陈琰,陈琰在兵部侍郎的位置上做了三年,整军经武、慎战节用、九边安定,改土归流的政策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行,此时入阁,无论是功绩还是资历,都完全够了。
    早点入阁,既能给郭恒当个帮手,也让郭恒多带他一些年头。
    郭恒起先坚决反对,小陈同志才三十二岁,实在太年轻了,任侍郎都是超常拔擢,何况是入阁呢。想想国初那位三十多岁入阁的学士落得什么下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还是应该慢一慢,稳一稳,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皇帝被他念得头疼,不过他自打从鬼门关走过一遭后,为数不多的节操也抛到九霄云外了,既然郭阁老想慢一慢、稳一稳,那就慢一慢、稳一稳。
    廷推?
    不着急,内阁是枢密重地,一定要慎之又慎。
    郭恒万没想到皇帝跟他玩起了釜底抽薪,廷推一拖再拖,让他在内阁独自支撑,郭恒又是极度勤勉负责之人,每日忙得头顶倒悬,恨不能将自己剁成三截。
    最终他认清了现实,一个人根本做不完四五个人的活儿——爱谁谁吧,来个人就行。
    正在国子监参加朔望考的平安,拿到了绩优的评价,已经积满了七分,眼看下个月再考一次,就能升入率性堂了。
    赵祭酒在去馔堂的路上碰见他,还请他去签押房吃了一顿小灶,并告诉他一则好消息——他的父亲,入阁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