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汤圆
李青儿听到屋里有人,就应了一声,和王二郎王二丫挑着挑子进来。 胭脂看是他们,也没法起来招呼,就让他们自己坐。 李青儿看胭脂虽然脸苍白苍白的,但还好好的,眼眶就有些红了,“我们听说你出事儿了,就过来看看,幸好你福大命大,没有大碍。”吴子川本来就是因为八字不好分出来的,要是胭脂死了,这克妻的名声吴子川摘不掉了。 “多谢你们,我没有大碍。”胭脂笑笑。 李青儿有些拘束的看看,“咋就你一个人?子川没在家?你大姐她也没在?” “我大姐她在作坊干活儿,吴子川出去找芝麻了。”胭脂细声的回道。 李青儿点点头,把挑来的东西拿出来,一只鸡,二十多个鸡蛋,别一边是几个白菜和萝卜,“过了年都没菜,家里在还有些白菜,给你们拿两棵过来吃。” 胭脂道了谢。 李青儿就不知道说啥了。 王二郎和二丫也看了看,不知道咋接话。 胭脂就问他们生意咋样,“有了进项,家里应该好过些了?” 李青儿忙道,“欠你们的二两银子,等攒出来就还给你们。” 胭脂只是觉得都不说话气氛不好,找个话题,不是跟她要银子。 王二郎看着就解释道,“家里挣的钱,还了旧帐。” 李青儿忙点头,“二郎他还没娶上亲,刚定了亲事,也花了些钱。再攒的,就拿还你们。” 胭脂就看向二丫,转移话题,“也十三四了。” “十五了,今年已经在说亲了。”李青儿笑道。 二丫低了头。 王二郎不好意思的接话儿,“只可惜家里太穷,二丫说不上个好人家。说亲要么穷的揭不开锅,要么就是死了媳妇的男人。你们村....。有没有合适的,给二丫瞅一个。不求家里咋样,只要男娃儿好,不是死过媳妇儿就行。” 胭脂讶然,让她给王二丫说亲? 王二丫脸色红红的,头垂更低了。 胭脂讪笑,她还没给人说过媒,这样的事儿。 外面门响,吴子川回来了,拎着一布包的芝麻,看见李青儿几个,眸光动了动,径直进了屋。 李青儿几个连忙站起来,李青儿解释,:“我们...我们来看看胭脂,给你们送两棵菜。” “哦。”吴子川淡淡的应声。 胭脂让吴子川拿点心给李青儿三个吃。 李青儿摆着手,“不用了,不用了,我们也该走了。” “点心还有多少?拿两盒点心给他们。”胭脂看天色,他们下午来也不会留饭,就让吴子川去拿点心。 “只有你昨儿个吃剩下的几块了。”吴子川没有动。 “我们这该走了,不用拿了。”李青儿连连摆手,拿着空挑子,和王二郎和二丫快步出了门。 吴子川站在大门口,看他们离开,闩上了门。回屋问胭脂,“他们来还钱?” “来探望我的。”胭脂指了指地上拿东西。 吴子川瞥了一眼,“都说了什么?” 胭脂指使着他炒黑芝麻,把李青儿几个的话说了。 “你要去给人当吃力不讨好的媒婆?”吴子川挑眉问她。 胭脂想了下,呵呵笑,“这事儿还是交给媒婆。” 吴子川笑,仔细的把黑芝麻炒了,磨成粉,加了猪油和成馅儿放着,又去和包汤圆的面。 胭脂看着有些心痒痒,也想下手。 吴子川把东西都准备好,胭脂看看天,让他又和了糯米面,一块加南瓜泥,一块加菠菜汁,一大块的什么都不加。 “三样都搓成条,白色的多一点,黄色和绿色的少一点,然后揉在一起,擀成皮儿,这样包出来的汤圆叫琉璃汤圆,又好吃又好看。”胭脂说着摸摸额头,伤筋动骨一百天,她这头不会一百天才好? 吴子川按照她说的做了,揉了面团擀成皮儿,包了琉璃汤圆,又包了水晶汤圆。 忙活好,天又傍晚了。 胭红回来做饭,看做的那么多汤圆,看着穿围裙的吴子川,小声的对着胭脂道,“你要是想吃啥,就跟我说。我过来给你做饭,别使子川。他是男子,现在又读了书,你这样使唤他不好。“ 她看吴子川做的挺享受的,也没有不耐烦,不过胭红的思想和她就不一样,她信奉丈夫就是天,男人本来就高于女人所有,这会也不想跟她讲道理,就点点应声。 胭红看她应了放下心,要是吴子川觉得二妹妹太骄纵,心里厌烦了,俩人就过不好了。 晚上几个人煮了汤圆,炒了菜。 胭脂没敢喝汤,汤圆也就吃了几个,她怕夜里忍不住。 这样,早晨醒来,还是折腾了一次。 吃了早饭,她就让吴子川再扶着她起来,先坐会,然后再慢慢的站起来。 刚开始只能站一小会,当到晌午就能多站一会儿了。 胭脂松了口气,生活不能自理简直太痛苦了。 正打算让胭红下午不去作坊了,吃了晌午饭多做些汤圆,十五发给做工的人,外面王掌柜又来了,年节的时候点心卖的好,拉回去淀粉已经要用完了,十五这个节还没过去,不见胭脂和吴子川送货,几家一商量,就又过来了。 上次王掌柜后来又过来一趟借着送年货套走了一个雪米饼的方子,这次其他几家都没有空着手来。 见胭脂出事儿,几个人更庆幸拿了礼来的。要不然空着手,这方子哪能到他们手里。轮番把礼送上,表达对胭脂的关心。 胭脂一看,干脆让吴子川和胭红教他们做水晶汤圆和琉璃汤圆,这样再杀个鸡,炒两菜,晌午饭就有了。 王掌柜道,“看来家里有个好厨艺的,不光跟着吃美食,还都能练就一双巧手。”看来每一个节日都有新点心新吃食,胭脂这丫头实在不简单。好在他今儿个拿礼不算轻。 吴子川笑着回了一句,“王掌柜手艺更令人佩服。” 几个人就互相赞赏了几句。 汤圆包了不少,不光黑芝麻,还有果肉馅,猪肉馅和菜馅的咸汤圆。 吃了晌午饭,吴子川带王掌柜几个去了作坊拉淀粉,把没吃完的汤圆一人一份带走了。胭脂又另外装了一份,让王掌柜帮忙送到府台府,她这两个月是没法去做饭了。 作坊里的人看还没过十五,刚开工就拉走那么多淀粉,人人都高兴,那干劲儿就起来了。 次日吴子川借了里正家的牛车和杨石头去镇上送淀粉,把水晶汤圆和琉璃汤圆的做法也都教给他们,买了过十五的肉和材料回来。 胭脂拿了块肉,又把包的汤圆装了一盆子,领着樱桃去淡家沟走亲戚。 十五这天,作坊下午放假,胭脂让叫山根嫂子和两个媳妇过来帮忙包了一下午的汤圆。汤圆包好,又抬到作坊,一家发一盆子。 村里人过十五都是吃饺子,过年的肉留一块,到了十五剁馅儿包一顿饺子,家里家境好的就割点肉,极少吃汤圆,更别说是水晶汤圆和琉璃汤圆。 “这个十五元宵过的真是美,晌午吃饺子,晚上煮汤圆。” 领了汤圆的人说笑着端了汤圆回家。 还没送到老宅,吴老汉就过来要了一盆子,端回家又过来说不够吃,又要走了一盆子。 晚上村里的不少小娃儿都挑起了灯笼,嬉笑欢闹。 吴里正的孙女挑着一个小兔灯过来,“胭脂婶,你看这个灯笼漂亮不?” 灯笼是纸糊的,上面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剪了兔子,灯笼下面是一个大惠子,里面点了红蜡烛,很是漂亮。 吴子川也给樱桃买了一个灯笼,不过是四角形的,没有吴里正孙女的这个繁琐漂亮。 胭脂一直喜欢古式的纸灯笼,可惜她现在不能出去看,看着他们的花灯就笑着夸好看。 吴里正的孙女见她觉得稀罕,笑起来,“这个花灯就送给胭脂婶婶了。” “送给我?”胭脂欣喜道。 她点点头,“我还有一个,这个是送给胭脂姐婶婶,我特意让我爹买的,用我的压岁钱。” “谢谢。”胭脂欣然接受。 她又跑回家,“我去挑我的过来给胭脂姐姐看看。” 吴子川见她稀罕的模样,心里一动,“村里不少小娃儿都有,我背你出去看看?” 胭脂犹豫了下,摇了头,“不去了,外面冷呢。”就为了看个灯笼,让吴子川背着她满村子转悠,人家看了还不笑话。 吴子川摸摸她头道,“空了再说。” 不大会里正家小孙女又挑了自己的灯笼过来,跟她一块过来的还有几个小娃儿,都挑着灯笼,一块来玩。 樱桃不敢跟人一块玩,就站在一旁护着自己的灯笼。 吴子川出去给里正家的小孙女说了几句。 她就跑出去,过不久,村里挑灯笼的小娃儿都来了。 吴子川让胭红烧锅,把明早要吃的汤圆都煮了,来玩的小娃儿一人一碗舀几个。他给一众小娃儿们拿了瓜子吃。 胭脂就穿的厚厚的坐在门口边的椅子上用棉袄包着,看满院子的小娃儿挑着灯笼玩。 有的调皮就跟别的小娃儿说灯笼底下着火了,这是个百试不爽的玩笑。年年都说,年年都会有人上当。 不大会的功夫,已经有仨个小娃儿弯腰看灯笼着火了没,这一看就没得把灯笼斜着或横着,这时候的灯笼又不像后世是塑料的,电子的,那薄薄的纸,见火就着。 烧了灯笼的小娃儿看灯笼没了就哭。 胭脂就招他们过来,拿上两块点心哄。 吃了汤圆,灯笼里的蜡烛快烧没了,大人也来找,一众娃儿这才挑着灯笼回去。 人都走了,胭脂躺在炕上,看桌上的灯笼,“做的真精巧。” 胭脂又对吴子川说了几句,笑着入睡。 过了十五,年节差不多就过完了,有些勤快的已经准备出去找活儿干。 然而更多的人盯着吴家老宅的情况,因为杨土根媳妇儿已经散播的一个村都知晓吴家老宅过了十五就分家了。 邱氏虽然知道是杨土根媳妇儿故意说的,心里很是不悦,但现在大房又的确太让她失望伤心,如果不把大房分出去,以后还不知道闹成咋样。 分家的话一说,吴天会又哭又求,“娘,子春他都已经认错了,一直在屋里闭门思过,几天都没吃饭,之前被打的那么狠,我们也没有说啥。子川和胭脂心里有气,这才不原谅子春,可子春都这样了,她看病花的银子,那借据啥的我们也按了手印,以后还银子,还让我们咋做呢?” 吴桂枝也红着眼道,“祖母,现在大哥他们办着作坊,村里人为了进作坊干活儿,为了讨好他们,到处说道我们。都在传言子春的八字不好,容易招鬼,他以为怕是娶不上媳妇儿了。祖母这个时候把我们分出去,我们一家….就过不下去了。” “娘这是要逼死我们一家几口啊,自己儿子儿孙不信,偏听外人的话。这个时候要是把我们分出去,还让我们咋活啊。”曾氏心里怨恨不已,这个时候不敢显露,只咧着大嘴哭喊。 吴天会抱着邱氏的腿,“娘,那分家的话是杨土根媳妇那个贱货说出来的,她不是个好东西,见不得我们一家和睦,要搅合我们家不安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