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武侠仙侠 > 皇帝奋斗日常 > 第50章

第50章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对于这个结果,裴清殊还是很高兴的。    虽说百姓越多, 皇帝要操心的事情就越多, 可这同时也意味着大齐劳动力和士兵储备这些方面的问题暂时不需要太过担心。    只要好好统筹安排, 对国家的发展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为了增强国家的稳定性, 借着这次人口调查的机会,各地户籍司又根据朝廷的指示,对老百姓们的户籍进行了整理。    户籍的种类根据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农户、匠户、商户以及奴籍。    所有人都要按照规定,登记自己的原籍贯、现籍贯、现居地、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等信息。    以往一个家族里,只有户主的手中才能持有户帖,以至于出门在外的时候非常不方便,官府、学校等地核实起个人信息来也不容易。    现在年满十岁者, 都可以在现有户籍所在地的官府领取一份印有官印的户帖, 以便在出行时使用。    至于十岁以下的孩童, 原则上不鼓励他们单独出城,必须在户帖持有者陪同之下、登记后才能进出城,以免发生被人牙子拐卖等现象。    大齐早就取消了过路费制度,加上裴清殊继位之后严查官兵欺压百姓、胡乱收取费用等行为, 所以大齐的子民从家乡来到另一个地方游历、学习、做生意, 都是不需要向官府交钱的。    不过现在,在各地的城门口,都会有官兵抽查户帖。    如果拿不出户帖的话,则有可能被怀疑为逃犯,甚至是敌国的细作。    检查户帖,主要是为了提高国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样一来, 抓起罪犯时也更容易。    新政实行之后,许多喜欢小偷小摸之人,还有到处流窜,以乞讨为生之人,都老老实实地做起了正事。要么找地方做学徒,要么去给朝廷做工。    大齐比较人性化的一个地方就是,不会强迫百姓服徭役,给朝廷做白工。凡是为朝廷做事者,都能得到一定的工钱。    如此一来,裴清殊登基一年之后,老百姓们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从前相比有所提高。    尤其是最底层、没有私有土地的农民,过去他们不得不为地主、士绅耕种土地,替一些奸商和贪官分担沉重的赋税不说,他们辛苦了一年,很多时候所能得到的粮食都没办法让一家人吃饱。    现在他们给朝廷做工、耕种官田。在裴清殊严惩贪官,派出大量监察御史的情况下,这些老百姓们大都按时拿到了粮食和工钱,过上了起码能够吃饱穿暖的生活。    由于士绅免田税额度大幅度下降,前一段时间,大批官员、士绅纷纷将名下的土地转了出去。    有的是转回给原本的、实际的土地所有者,有的则是干脆卖了出去。    裴清殊趁着这个时候,让朝廷低价回购了一些土地。    还有各地驻军原本负责耕种的军田,也都全部收了回来。    不过就算是这样,截止到雍定元年八月,官田和私田的比例还是一比七,官田远远少于私田。    乾元殿里,阁臣陈起对裴清殊说道:“虽说土地兼并,几乎可以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果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的手中,底层贫农无田可种,长期被地主欺压,势必会民不聊生,甚至引发暴乱。皇上尽量控制私田,多囤积官田是对的。现在北夏匈奴和东北的辽国一直蠢蠢欲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打过来,大齐内部不能再出什么乱子了。”    其实内政可以改革的地方,还有很多。光是税收这一块,商税上就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但陈起说的没错,现在在内政这一块,裴清殊最大的要求就是一个字:稳。    等先平定了外患之后,裴清殊可以慢慢在内部继续进行改革。现在的话,他的精力有限,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他继位之初,之所以先进行税改,主要也是因为没有钱的话,就没办法强军,没办法抗击外侮。    现在税制改革初见成效,基本的资金已经到位了,裴清殊的重心就要转移到强军上面了。    见裴清殊点头,一旁的宋池也道:“皇上,陈大人所言极是。为了维护大齐内部的稳定,定期进行户籍调查是非常有必要的。臣以为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准许户籍司每年都照搬前一年的数据了。起码隔上个三五年左右,就应该像这次一般,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以防黑户、逃税等不法现象。不仅如此,朝廷一旦想要征兵的话,还能更方便些。”    裴清殊一听,眼睛就亮了:“云蛟,你怎么知道朕想征兵?”    宋池和陈起对视一眼,前者笑道:“皇上年少有为,打从当初您下令裁军开始,微臣就觉着,您一定会在裁军之后再征兵。现在各地裁军都已初步完成,皇上也差不多是时候想要征兵了。”    裴清殊笑眯眯地说:“你说的不错,朕的确是有此想法。”    现在大齐实行的,是征兵制与募兵制结合的制度。    简单来说,征兵制指大齐所有的子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必须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配合参军。    无论贵贱,十四岁以上的男丁皆有可能被征兵,只有五十五岁以上者方可免除兵役。    一旦到了战时,就是妇孺都要参与劳动。    募兵制则是朝廷采用招募的方法,选取一些自愿报名参军之人。    这一制度,减少了农民等不愿从军的老百姓的兵役负担。    虽说两种制度同时存在着,不过除非是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朝廷一般都不会强制性征兵,都是以招募士兵为主的。    自愿从军、通过考核,入伍之后的士兵,其直系亲属全都可以变为军籍。    就像考取功名者能够免税一样,军籍也会减少一定的赋税要求,只不过没有士绅的免税额度那么高罢了。    但如果是被征兵入伍的士兵,本人及其家人依旧是原籍。    所以长久以来,大齐并不是很缺兵员,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从军的。    不过自打延和二十四年,庆王和曾家造反之后,每年参军的人数明显少了许多。    许多人宁可去要饭,也不愿意参军,以免上战场去“送命”。    现在裴清殊要募兵的话,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    陈起和宋池他们虽然早就猜到了裴清殊要募兵,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他们两个都是文官,对这方面的事情并不是很懂。    于是裴清殊便召来邵康乐、倪俊逸、赵虎等人,让他们集思广益,帮着出出主意。    不过让裴清殊没想到的是,最后提出建设性建议的,不是这些武将,还是个文官——他的二姐夫容漾。    “朝廷想要招募更多的士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抛出各种诱人的条件吸引老百姓。可这样做,一来耗资巨大,会给朝廷增加严重的财政负担;二来重利之人,未必能怀有英勇杀敌的勇气和决心。所以臣以为,可以适当地提高士兵的居住、饮食等条件,但绝不能用重利吸引他们从军,这绝非长久之计。”    裴清殊点点头:“你继续说。”    容漾有条不紊地说道:“据臣所知,现在京城的武学,已经在赵将军的努力之下走上了正轨。臣以为,可以尽快将武学推广到全国各地,然后让武学里的教头,向生员们宣扬精忠报国、为国效力的思想。当然,不仅仅是针对这些学生,在平民老百姓之间,也可以让各地官府的兵房和礼房大力宣扬这种思想,鼓励更多的老百姓参军。要让他们打从心底里认为,当兵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哪怕是为国捐躯,也死而无憾。”    公孙明在山西当了几个月的监工之后,前两天刚从外地回来。    容漾来的时候,他正好也在。    裴清殊和公孙明基本可以说是无话不谈,所以就没让公孙明回避。    现在听容漾这么说,公孙明几乎是下意识地说道:“容大人,你这是要给老百姓‘洗脑’啊?!”    容漾还从来没有听过“洗脑”这个词,不过他向来聪慧,品了品之后就大概明白过来,浅笑着点了点头:“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公孙明笑道:“这个主意好!不用花什么钱,皇上最喜欢了,哈哈!”    裴清殊的脸略微黑了黑,瞥向一旁的公孙明:“朕在你的眼里,就这么小气的吗?”    公孙明精明的很,才不会上裴清殊的套。    他挺起了胸膛,义正辞严地说:“谁说皇上小气的?谁说的?我第一个饶不了他!”    裴清殊笑了笑,对容漾说道:“这个主意不错,不过还是要花些钱的。光口头说还不够,还得让人再想一些口号和标语之类的东西,贴在老百姓随处可见的地方。就像咱们喜欢挂些字画在墙上一样,平日里多瞧一瞧,看一看,无意之中就记在脑子里了。”    容漾和公孙明听了,纷纷表示赞同。    让裴清殊惊喜的是,容漾提出来的建议,还不止于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