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未雨绸缪
四月的清明节,往年到了这个时候细雨纷纷,今年的天上是艳阳高照,春后就一直没下过什么雨,好在地里的庄稼也都长起来了,只是要是天一直这么旱下去,也怕地里的庄稼长不活清明是祭拜先人的日子,凤朝的人们也有祭拜祖先的习俗。 春过后天气就慢慢地暖和了,孩子们脱去了身上厚重的外套,穿上了单薄的外衫,出来外头跑动也轻便多了。 因着清明要祭祖,他们回来了曹家村里住上几日,免得还要两头跑。 回来祭祖的事多,大院那边就曹向南跟着他阿爹们一块去祭了祖,还有宗族里的祖先也是要一起祭拜的,等祭完了也两天过去了,剩下的就是晚风的养父那里要去祭拜。 外头的天亮了,床上的小孩儿也醒来了,一头竖起的小黄毛乱糟糟的,一脸蒙圈还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小宝儿又把自己摔回了床上,趴着不动了。 “……”曹瑞乐。 “哎呀,醒来了啊?”进来的人见到床上醒来的小孩儿肌在床上撅着屁股在扭动,见他进来抬起头看了他一眼也不动,看地人的心都跟着软化了,祈晚风笑着走过去抱住了小孩儿就亲了两口,摸了一把另一个小孩儿。 祥仔跟着进来帮阿弟穿衣服,乐乐小脸儿总是一脸严肃,看着就跟个小大人似的。小宝儿醒来还呆呆的,任由他阿姆抱着他穿衣服,张着小嘴打着哈欠,模样可爱极了。 曹向南过来看了一眼两个小孩儿,捞过小胖子抱在怀里,“走了,要去吃饭了,等会还要山上去祭拜外阿公。”他们定了今日要山上去祭拜外阿公,带上孩子们一起去。 从前都是祈晚风一个人背着安安去祭拜他的养父,那个时候安安还小,夫郎去了镇上做活计,那几年的清明时节都是他背着安安去给养父扫墓,而到了这两年夫郎会带上孩子陪他一块去。 等吃过早饭后,祭品也准备好了,他们就准备要出门了。 “走,还站在那里傻笑什么呢?”回头看见在笑的人,曹向南也跟着笑了,问道。 这话惹得媳妇儿嗔了他一眼。 曹向南对那养大了他媳妇儿的岳丈是打从心里的尊敬,若是没有岳丈哪来的媳妇儿呢?要是岳丈还在的话,他还能好好地孝敬他一番,只可惜人早已经走了,只剩下一把黄土在那里。 前年忙完了曹家那头,他都准备好祭品带上家里的孩子一块儿去拜外阿公,那是他媳妇儿在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他脖子上挂着的玉佩还在,只是茫茫人海之中,要找一个人是谈何容易! 一行人出了门就往山那边过去了,山路难行,大的孩子们能自己走了,两个小的还要人抱着走。乐乐还坚持让人牵着走了一小段路,见小孩儿走地辛苦,曹向南弯腰就抱起了小孩儿。 曹瑞乐转头看了一眼他阿爹,也就由着他阿爹抱了。 小白狐蹲坐在曹向南的肩膀上,两只小爪子勾着主人的衣服,坐地稳稳地。 他们没走多远的路就到了,就在一个向阳的小山坡这里。当初这个地方还是祈晚风来找的,以前他养父带他来过这里打猎,他见了这里开了一片的山花,后来他养父走了,他就把他养父安葬在了这里。 每一年来到这里,祈晚风的心里都有点伤感。 手突然地被握住了,他转头看了一眼握着他手的夫郎,对夫郎笑着摇了摇头,告诉夫郎他很好,让夫郎不要担心。 他们把周围的草稍微地清理了一下,才摆上祭品。 “孩子们过来祭拜外阿公了。”曹向南喊了孩子们过去。 安安知道这个是他外公,跪下去磕头喊外阿公,他从小就跟着阿姆过来,自然就知道这个是他的外阿公。祥仔和曹瑞星两个孩子也把这个当成了他们的外公,曹瑞乐听着他阿爹的话,看了一眼还是跪下去磕了个头。 小宝儿就真的还什么都不懂,要他阿爹抱着他去给拜拜。 “乖宝。”曹向南用脸蹭了蹭今天很是乖巧的小孩儿,心里对这个小孩儿是喜欢地不得了来了他家里的都是他的孩子,外阿公都是大伙儿的外阿公。 “阿爹,我带夫郎和孩子们来看你了,我现在过地很好,夫郎很好,孩子们也很好,阿爹你放心……”祈晚风跪下去给他养父磕头,告诉他养父他现在过地很好。 当初他养父最担心的就是他走了后,他一个哥儿一个人要怎么办,这年纪越大就越难说人家,因而那个时候才匆匆地说了一户人家。在他嫁去没多久,他养父就走了。 那些年他的日子过地不好,后面也算是苦尽甘来了。如今夫郎待他好,家里的孩子多,他给夫郎生了一个小哥儿和一个小子,若是后面还幸运的话,他想再给夫郎多生两个孩子,家里孩子多才热闹。 “阿爹,我以后会好好地待晚风的,孩子们我也会照顾好他们,你放心。”曹向南跪下去磕了个结结实实的头,喊上一声阿爹。比起喊岳父,喊阿爹更显得亲近一些。 祈晚风回头看向跟着他一起跪下的夫郎,两个人相识一眼,眼里都是他们彼此。 等祭完了祖先,他们就带上了孙白莲和他家的三个小子一起回去镇上住了。 家里夫郎不在家,孙白莲一个哥儿带着三个孩子也是不容易。知道阿爹出远门去了,康康这个大小子是懂事多了,会帮着阿姆照顾弟弟们,景宝还是一个孩子还不懂事,三小子就更别说了,还在襁褓里就什么都更不懂了。 孙阿姆去了他三哥儿那里没见着曹刚,问起了他三哥儿家夫郎去哪里了,孙白莲知道瞒不住了才跟阿姆坦白。 孙阿姆对曹刚的做法不赞同,嘴上责备了两句,心里到底也是心疼自家的哥儿,过了清明后就卷了包袱跟着自家哥儿一块到镇上去了,想着能帮帮自家哥儿带带孩子做做事,家里那头就扔给当家的去看了。 “欸,就这么地去了啊?”怎么也带上他一块去啊!站在后头的孙阿爹见着马车走了,媳妇儿也去了三哥儿家了,是唉声叹气啊。 知道孙白莲家里的情况,曹向南和祈晚风都会帮着点他们家里头一些。 村里的村长如今是由曹贵当,曹贵这个村长也是个知道自己能力的,有的事他拿不了主意就跟大伙儿商量。曹刚这么一走,村子里还往常还是那样,该干的事新村长就带着大伙儿干。 趁了有空曹向南也过去里正那里坐一坐,他跟里正坐下来谈了谈,村子里的围墙要赶紧建起来,今年的雨水不多就怕这天干旱,地里的庄稼没地收,到时候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一些事情他们的心里都有数,他这么一说里正也明白,毕竟里正年长了这么多岁,他看的问题更长远一些。后面里正找了大家一起商量,村里每家都轮着出人去建村子外围的围墙。 第一道防御能建起来,多少都能起到一点作用。 在村子里安全防御措施上,曹向南另外还给了里正建议,让曹家村里的人在村子里也开始挖地道。这样万一哪一天有个什么事,他们也好有个躲避的地方,跑去山上不安全不说,若是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也来不及跑去山上,家里有个躲避的地方才是最好的。 万一哪一天天下真的乱了,他们不能当救世主去救别人,那起码也能先自救不是? 考虑到如今的这个形势,能买到更多的粮食就最好的了,若是买不到的话他们就只能是自己种。曹向南给南阳那边去了信,跟方掌柜说了朝廷打仗的事,还有分析了如今的局势,他们最好是能多屯点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粮食的事不用曹向南提醒,主子那边来了信,方掌柜早就派人去办了。 两边的人都会书信往来,曹向南身在汾水也知道外面的事。他虽没有亲自上战场去打仗,不过他在这后方也能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既然决定了出一份力,他就开始着手去做。 汾水镇这里靠山靠水,有山有水,若是资源利用地当,这里应当能发展地更好一些。 考虑到朝廷和兹奴打仗的事,这仗打个三五个月就完了还好,若是一时半会打不完的话,那后面是需要人也需要粮食,打仗讲的就是人力和物力。 想到粮食的事,除了让方掌柜那边去买粮和种粮之外,曹向南这里就带了人在汾水镇这里开地种粮,什么东西收成地快,他就让人往地里种什么,等到时候收了加工存放,以及更易于存放。 人还是要先未雨绸缪,不然真的到了那一天就什么都来不及了。 他们这里靠山,山里不少的山货,他请了老猎户带队进山去采山货,山货按照每人采的量来算,干地多的自然就拿地多,也就有人愿意去干了。 采回的这些干货经过晒干加工后,也能存放很久,到时候要拿出去卖也成,先存起来当储备粮食也可以。 行军还在半路上,西边的太阳快下山了,领队的将领抬手,让后面的人停下来在这里扎营,今夜在这里露宿一晚。 夜幕低矮,黑暗笼罩整一片天空,坐在山坡山的汉子望着天空,想着在远方的家人,不知他们是否安好,心中是不是像他一眼挂念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