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武侠仙侠 > 大唐农圣 > 第597章 领你看看

第597章 领你看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家里有客,孙享福虽然犯困,但不能懒床,在德叔的安排下,府上的早点还算丰盛。    “南粉北面,在北方的时候吃面,到了咱们南方,就多吃点粉,可别嫌弃咱们小地方的食物廉价,它很实在。”    孙享福自己抱着一大碗鱼丸粉吃的欢,也不忘给家里几位客人推销这些九垸县特产的食物。    “嗯,这咸鸭蛋也不错,比关中产的鸭蛋出油多的多。”长孙无忌向第三瓣咸鸭蛋发起进攻,一边吃,还一边赞道。    “各地的食物,都因为一些地理因素,有不同的特色,到了北地,烤串就是好吃,到了关中,洛阳,面食好吃,可到了长江以南,面食你无论怎么做,都赶不上长安洛阳那边的味道,这特产的米粉呐,却是爽口的很,还有这鸭肉······”    李淳风这些年也算是南北都待过了,讲起吃食来,那是滔滔不绝,大家也都乐得听,吃完早饭,本该到了孙享福给农门子弟和十几个小王爷授课的时间,不过,可以交给孙小妹代劳,最近,由于他懒床的习惯,也一直都是由孙小妹代劳。    所以,闲来无事的孙享福,准备领长孙无忌带到一号垸田那边去看看,毕竟,想要他把九垸县的神形都学全了,就必须得让他对九垸县的产业,以及运作模式,有一定的了解。    李淳风也要求同行,那就一起带上,甄倩则是去了后宅,和虞秀儿,红梅,以及春桃,聊起了生养小孩的一些家常。    出门了之后,长孙无忌才算是体会到九垸县的交通有多便利,即便是冬干时节,各条水泥主干道旁边的沟渠里,都能够供百石船左右双向快速通行,有连通长江的闸门在,他们能够保证这些供应灌溉的水渠固定在一个水位,同样,这些水渠还承担垸田内部水路运输,河坡路基,一般高于水面很多,即便是本土持续出现大暴雨天气,也只要把水车架在稻田里,往外排水,也能保障稻田里的作物不被淹死。    船很快就被撑到了五号院的垸堤旁边,在各条堤与堤之间,又有一条比大运河还宽敞许多的大河,由于河口是筑垸所开,而且连通各垸,被孙享福取名为九垸河。    这条河足有一百多米宽,深度足够行驶大唐现有的任何载重的大船,随着后续的垸田越来越多,它的长度,会越来越长,除了有引长江水灌溉的作用,还能将所有垸田区的水路交通贯通,使得这片区域,任何大货,重货,都能轻易,快的去进出,前往长江水道。    长孙无忌就是坐船走这条大河,到九垸县的,而在这个水闸码旁边码头上了船之后,只撑行很短的距离,就可以抵达九垸县治下其它几块垸田。    此时冬干,九垸河里的水位并不高,长江边上也没有什么浪,用竹篙撑乌篷船的速度很快,不多时,他们就撑到了出江口的一号垸田处,孙享福并没有带着长孙无忌翻越大堤去到一号垸田内,而是直接让撑船的张轲等人,将船撑到了上河村在江滩边上的鸭棚。    鸭棚都是用竹篙,和一些网子茅草搭建的,如果长江水涨到了堤脚,这些鸭棚肯定会被快速走,所以,它就是个临时建筑,只要水退了,大家把竹篙东西拿回来,马上还能再建起来,迁移起来不需要花费多少成本。    由于整个一号大垸的田地,都是孙享福种植两季杂交水稻的试验田,所以,这些田地在秋收之后,根本不需要打理,放鸭子去将田地里的虫卵,遗漏的谷子之类的东西全部吃掉之后,就先空着过冬,也因此,整个一号大垸的百姓,秋收之后都特别闲,除了每家抽一个男人们去筑垸的工地上,完成最后一年的劳役,其余的妇女老人孩子们,大多在忙活孙享福推广的新产业。    此时,晨雾早已散去,太阳照的地上暖和,上河村的鸭棚周边,就聚集了不少人,一大半都是妇女,她们正在大堤的草坡上整齐的列队,照着鼓点,有些生疏的跳着简单的舞蹈。    事实正明了华夏人民喜欢欢歌起舞的传统,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当他们解决了吃饱穿暖的问题之后,就会想到用这种方式愉悦自己,所以,后世的广场舞文化,能够强盛到向外国输出的地步。    孙享福是打死也不承认这是广场舞的,因为,这明明就是在江堤边上,根本就不是广场嘛!    倒是他们这一行人还没有走近,就听到了那边的一阵笑骂之声,应该是负责敲鼓的小伙子敲错了节奏,被其中一个跳舞的妇女听出来了。    “咱们别打扰她们,就在鸭棚里转转。”孙享福笑着朝长孙无忌道。    “你们九垸县的产业做的那么大,她们有空闲,不应该多干点活吗,怎么这正好干活的时间,她们却成群结队的在这里跳舞玩耍呢?”    长孙无忌身为上位管理者,自然是有些管理者的毛病的,他知道九垸县的青壮男丁都去筑垸工地上干活了,这大好的天气,妇人们却不好好的在后方干活,维持九垸县的产业,怎么还跳舞玩乐起来了,关键是,还需要他这样前来视察的大人物避让着她们,这就让他有些不舒服了。    “产业做的再大,也需要劳逸结合,她们应该是天没亮就开始干活了,不然,各个摊位,就没有新鲜的食材供应食客们的早饭,而只要干完了当天的活计,剩余的时间,都是属于她们自由活动的时间,咱们要是拉着她们谈正事,才是不合理呢!所以,今后其它各县的管理者,切勿过度使用民力,自觉的做事和被动的做事,效果完全是两码事,长期的高强劳作,会让他们对劳动生出厌烦的感,效率降低,并且容易积累成疾,结果,反而不美。”    长孙无忌闻言,这才恍然,也不再多言,就跟在孙享福后面,看他要带自己看啥。    鸭棚还真没什么好看的,除了产出。    棚里有好几个半大孩子,跪爬在地上,抓着鸡毛笔在板凳的小本子上写字,看到这一幕,孙享福才想起今天是孩子们七天一次的假期,而他们的旁边,几长排垫着干稻草的箩筐里面,全是鸭蛋。    “狗子,今天捡了多少蛋?”孙享福在上河村生活了快一年,对于村里的孩子,自然是认识的,这个小名叫狗子的男孩,就是孙享福熟知的一个,十岁左右,最皮的年纪,以前就是武媚娘的跟班小弟一枚,现在,竟然也能够自己写作业了。    “四十七框,每框二百个,一共九千四百个,零头还有八十二个,不过等放鸭子的涛哥他们回来,应该能补足几框,咱们村的鸭棚已经连续四十三天,产蛋过万了,今天也不会例外的。”    这个叫狗子的小家伙浑身都透着一股机灵劲,这一连串的数字报出来,倒是叫长孙无忌小小的惊讶了一番。    就连一旁的李淳风,也是面露好奇的看向狗子道,“这孩子要是好生培养一番,将来未必不能成为一个算学大家。”    听他这么说,孙享福就想笑,后世有一句名言,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这些垸田最先安置的,就是荆湖地区的本地灾民,他们那股子精明劲,可不是北方那些半胡血统的人能比的了的。    狗子的数学水平,在上河村的孩子里,可还排不上号呢!要知道,上河村的孩子,可是受过孙享福,农部官员,武媚娘,以及现在的孙小妹等人,轮班教导了一整年的,这些简单的加减乘除,早就不是问题了。    “那村里的鸭棚现在有多少只鸭子,每天向外卖多少只鸭子,又增补多少鸭子?”看着长孙无忌和李淳风一副想要考校他的样子,孙享福率先开口问道。    “村里有八万三千二百只鸭子,有五成左右正在产蛋期,不过不是每天都产蛋,三成左右刚长了羽毛可以下水的小鸭子,两成随时可以宰杀的不产蛋老鸭子,按照商会对不产蛋鸭子每个月五成的宰杀配额,咱们村每个月要杀八千三百二十只鸭子,平均到每天,两百七十七只,因为商会的人说了,计算鸭子,鸭蛋这类不可分割的东西的数字的时候,要四舍五入。至于增补,孵鸭房那边,每个月会给我们送一万只整数过来,不过,会出一些意外死掉一些,每个月实际新增的数量不足一万,但比宰杀的数量多一点。”    狗子这一通回答下来,长孙无忌干脆连考校的心思都没有了,他只是震惊,一个三百户的村子,居然可以每个月向外输出八千多只鸭子,和三十万个以上的鸭蛋。据说,这还是公产的,村里的百姓家里,还有私养的鸡鸭。    “小娃娃,想不想成为贫道的入室弟子?我可以教你更高深的算学。”李淳风抚摸了一下狗子的脑袋笑道。    “做道士?不要,我已经有老师了,就是孙老师的妹妹。”    狗子见到孙享福带过来的这些陌生人,并没有自卑,就是种稻期间一直住在村子里的那些小王爷,都被他吓哭过,哪里还有什么可怕的,所以,他十分不给面子的将李淳风搭在他小脑袋上的手扒开了。    听说狗子的老师是孙小妹,李淳风也就不说什么了,那丫头,也是个奇才,至少,李淳风在计算一道上,并不觉得自己能胜过她。    孙享福见状笑了笑道,“李道长若是真想收徒弟,别说整个九垸县,光这一号大垸,比狗子强的,只怕不下数百人,只要你一句话,我可以跟他们家的大人商量,让他们都拜你为师,只怕,你要用一辈子才教的过来。”    一号院,一千五百户人家,家家都有孩子,少的一两个,多的五六个,光是这一个垸,就有三四千个孩子,狗子的算术在里面最多就排个中游,不然也不会沦落到来看鸭棚,数鸭蛋,李淳风这是没有见到那些帮商会算账目的孩子,那才叫真的会算。    其实鸭棚并没有什么好看的,这都属于生产环节,孙享福顺道领着长孙无忌来看看,就是让他对一个村级的养鸭产业的规模,心里有个数而已,整个九垸县,三万户,有一百多个村,靠近江滩和大河滩的村子,有三十多个,这些村子是最适合发展养鸭业的,所以,每个村都有养鸭产业,这就造就了九垸县每个月能够向外输出三十万只鸭子,一千多万枚鸭蛋的规模。    然之后,孙享福带着长孙无忌开始爬堤坡了,这里,还有另一幅景象,那就是水牛。    打桩拴在大堤坡子上吃草的水牛,隔个二三十米,就会有一头,这些堤坡上的枯草,不过是给水牛打打牙祭的而已,在村子里各家的后院外面,一捆捆扎好的稻草堆的跟小山一样,这边一家可是有二十五亩水稻田呢!一年还收两季,一家只养一头牛的话,根本吃不完那些稻草,其中大部份都会被村民们当着做饭的柴火烧掉,然后用那些灰,去肥田。    孙享福指着其中一头大水牛道,“这就是上河村的牛王,可不能让他跟中河村那头牛王见面了,不然一准干仗,拉都拉不住,不过,这俩暴脾气的家伙,是这两个村子的功臣,当初一号院的百姓入住的时候,武尚书给这边配了五百头水牛,三户共用一头,您猜现在整个一号院有多少头牛?”    “水牛要两岁口才能耕地,三年才完全长成,一般一两年才生一胎,最多也就六七百头!”    “呵呵,这您可就猜错了,水牛怀胎一般是八个月,每年都有半个月以上的发情期,引导的好,基本一年一胎,仅仅是三年的时间,一号大垸不仅实现了两户一头的进步,还给新开的垸田,输出了两百多头小牛,最多到明年年底,就能实现每户一头牛,每年向外输出五百头以上的小牛。”    “这牛也有高产的门道?”    “当然,任何技术,你只要研究它,就能取得进步,这边的水稻田多,对耕牛的需要高,对于牛的繁殖的研究,善阳那边早就有一一套技术,引进过来之后,基本适用,现在,大致能够做到让七八成的母牛每年生一胎,以后,还能再进步一些。”    在后世科技发达的时代,养肉牛的话,一年不到就能养成出栏,一号垸田这边养的是耕牛,三年多了,数量才翻一倍,这在孙享福看来,其实不算是什么好成绩。    然而,这个数据,却差点惊掉了长孙无忌的下巴,他此前是户部尚书,主官民生经济,如果大唐的耕牛都能繁殖的这么快,那么,以后整个农业的产出,肯定还能再往上串高一大截,要知道,大唐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分给百姓的田太多,百姓打理不过来,随意的种植,产量才普遍那么低下的,有了耕牛,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至少在最费体力的耕上面,能够帮百姓们节省大量的体力以及耕种时间。要知道,抓准时节抢种,与田地的产出,也有相当大的关系,八十亩永业田,如果让一个后世的农民用精耕细作的方式手动耕种的话,他肯定会哭,因为根本种不过来。    第598张 复制和引进    如果说今年初才刚完成的五号垸田,还有着浓浓的建设工地的味道,那么,一号垸田,就是垸田的成熟体。    这里的稻田的平整度,沟渠取水的便捷程度,水车凉棚的架设位置,等等等,全部都处在一种最佳的状态,不过,这个时节,长孙无忌还只能看到一片被收割过的稻谷根桩,还是被鸭子大军搜寻过很多遍的稻谷根桩。    田地里有孩子们放野火的痕迹,这些稻谷根桩都会被他们弄起来烧掉,然后,在腊月最寒冷的时节,农夫们会给这些水稻田耕一遍。    洞庭湖区的冬天,即便是下了小雪,土地也不会像北方一样被冻到耕不动,而且,这边的雪从不会在地上堆积一个冬天,基本最多三五几天就化了,而化雪的时候,去耕田,那些土壤里的虫子,基本就没活路了,只是水源太多,夏天时候的飞蛾蚊虫比北方多,所以,孙享福经常呼吁当地的百姓不要捕杀青蛙,癞蛤蟆,壁虎之类的,以蝗虫,飞蛾,各类田间害虫为食的益虫。    “据说今年下季,你的试验田亩产干稻谷已经达到了九石七,为何没有上报朝廷请功?”看着一片片收割过后的稻田,长孙无忌突然想起这茬,问道。    “这不过是预定目标之内的事情,不算什么功劳,所以,没有报。”    “你不报,你属下的人能甘心?”    “呵呵,如果是一个心中装有名利的人,是耐不下心花几年时间在这里种田的,而能在这里种田的人,大多不会在乎什么官爵俸禄的东西,实现预定目标,把高产作物种出来,会让他们比升官加爵更开心。”    长孙无忌闻言,点了点头,又问道,“那,你的预定目标是亩产多少?”    “第一期的四年试种结束之后,达到亩产十一石左右。第二期的四年试种结束后,达到亩产十三左右。”    十一石的重量,就是一千三百二十斤,比后世第一期杂交水稻试种出的一千四百斤,少八十斤。    十三石的重量,则是一千五百六十斤,比后世的第二期杂交水稻试种出来的一千六百斤,只少四十斤。    从这个预估,可以看出,孙享福虽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着伪研究,但由于科技水平的原因,他也没有指望能超过后世的水平,这个时期,唯一比后世强的,也就是生态环境了,这对产量的加成,微乎其微,他将后世同样的种植技术,用在这个时代,具体能够收获多少,只能说,看运气了。    “亩产十三石,确实是个让人难以想象的数字,不过,要用掉正明你八年光阴,这个代价,有些大。”听完孙享福的回答,长孙无忌面色有些复杂的道。    要知道,孙享福虽然穿越过来七年多了,但真正入朝为朝臣,到现在为止,也才不到六年,在这五六年的时间,他就将大唐的经济推动到了现在这个地步,而现在,却是要去花八年时间去研究高产水稻,这个得失,还真不好算。    “没有什么代价不代价,大唐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时间成长,只有整体进步了,才能推动一些我们人类需求较大的行业,再度的进步,而且,这八年时间,我又不是不能做其它事情,沉下心来做学问,将这些知识传播给更多的人,培育出千千万万个像我这样会种田的人来,比什么都有意义。”    “呵呵呵,你说的对,我看你那个民学,办的就不错,整个山南道地区的百姓,此后都会受益,如果得以在全国推广,我大唐百姓的产出,一定会提高很多,陛下将你限制在这九垸县,实属不应该,回头我就去信向他建言一番······”    “所谓不大的,百姓们,只要看到了成例,他们自然就会想要学习跟进,就像现在,九垸县富起来了,山南道地区其它州县的百姓,就会过来学习,那么,整个山南道富裕起来了,其它州道,也会想要过来学习,让先学成的百姓,去教后学成的百姓,才是正理,不然的话,以我一个人的嗓门,最多也就能同时让两三千人听的到,天下这么多人,我是根本教不过来的。”    长孙无忌闻言点头,这时,他们一行已经来到了上河村,孙享福做稻种研究的临时居所,不过,孙享福要带长孙无忌看的,并不是这里,而是村里公用土地上,新盖起来的厂房。    很快,长孙无忌就看到了数间连成一体的砖瓦结平方,从磨米制粉,到杀鸭,卤味,光是为摊位提供服务的一整套系统,都是数十道工序,看完长孙无忌才知道,原来,这些推车摆摊的摊位,除了人工之外,居然能做到六成五的盈利,即便是商会给所有从业人员开了固定薪酬和一定的业绩提成,最终归属到公产的里面的钱,也高达五成,而这些数据,在这些工厂之外的公示栏上面,全都有贴出来。    长孙无忌在这个公示栏前面站了很久,甚至,他要求上河村的村长高仓,将之前一些已经过期了的公示,都帮他找出来看了看,作为上河村的村长,高仓是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的,是随着村里各个厂房一起建设起来的,村里还有会议室,文档室,库房之类的建筑,长孙无忌,很快就随孙享福一起到了高仓的办公室中。    然后,随着一张张此前的公示被长孙无忌看完,这个村子是如何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的脉络,就都展现在长孙无忌的眼前了。    “你这种将所有政策公开,所有钱款账目公示的制度,果然了得,几乎能够完全杜绝贪污**,而且,能激发大家干活的积极性。”    给别人干,和给自己干,完全是两码事,商会给村民提供所有用以经营的东西,而且出钱收购所有村子里的产出,统一模式,制定价格进行销售,村子里面按照商会的需求,提供所有的原材料,帮商会制作成标准商铺,对外售卖,从头到尾,村民只是卖掉了自己的产出,赚取了工钱,不需要多操心。    商会则基本不用担心原材料的问题,只管对外销售,他们虽然赚取整个盈利的五成左右,但需要为所有的村民提供医疗,教育,养老等等社会服务保障,之后再结余的,才能用作对外开发的资金,以及商会成员的薪酬和分红,不管是村民和商会,都需要产出或者业绩,才能增加自己的收入,商会敦促村民多产,村民敦促商会多卖。    而且,还不用担心谁掐了谁了脖子,控制另一方,因为商会一半的人,本身就是村民中推举出来的代表,商会通过经营体系控制村民,其实也就自己控制自己,村民,不好好产出,让商会赚钱,那么,村民自己的社会福利,就得不到保障。    当然,孙享福还给商会做出了很多规定,比如,盈利部分,如果花在各项福利保障方面的资金有结余,每年都要做一定的储备积存,按照当年总支出,贮备够三年以上,才停止储备,再多余出来的钱,才划到做投资的部分。    不过,现在商会虽然日盈利将近两千贯,但还并没有出现大量结余的情况,因为商会要修建十几间医院,三十多间总共可供超过八万个孩子读书的学校,后续的医药费用,孩子的书本,教书先生的薪酬,吃用,等等等费用,开支也是巨大的。    只是商会的前景比较好,因为,其它六个垸的产出也达到一二三号院这个程度的时候,商会的盈利,会再度增加,同时,九垸商会也快要累积到向外走出去的资本了,一旦开始向更大的市场扩大经营,那么,其盈利数额,就没有底了。    “这些制度,都是基础模式,您跟我去一号院的镇治下河村去看看,就知道一个镇在这个模式下,能够爆发出什么样的能量,然后,结合整个九垸县,整体来看,您就知道怎么复制它的模式到其它县了,当然,其实我不建议您自己去‘复制’它,您,可以‘引进’它。”    “引进它?”长孙无忌一边跟随着孙享福的脚步往外面的马车走,一边反问道。    “没错,引进它,我在设计这套管理模式的时候,就想了,它可能并不被朝堂诸公看好,因为,这几乎让当官的人,没有空子可钻,可不是人人都像我大力哥一样,当官巴不得少管点事,有很多人,是想捞钱谋利的。”    孙享福说到这里,就不再让下说了,以长孙无忌的智慧,不会想不到后面的事情。    其实,如果所有的朝廷的政策,地方官员都切切实实的去落实了,基本都是好政策,没有那个统治者希望看到自己的治下过的不好,可人心这个东西,就没有知足的,三餐不保的时候,只要有顿饱饭吃就行,可天天都能够吃饱了之后呢!大家就会想着,吃点肉食,美味的东西,甚至是喝点小酒。    当官的人,不会各个都是圣人,他们会有各种**,所以,孙享福不建议长孙无忌在其它地方复制九垸县这套模式,因为,长孙无忌想凭空再设立一个像九垸县这样的地方,他就肯定会派人去做主导,大致,应是由朝廷的官员去主导,因为,长孙无忌是帮李世民打工的,朝廷,是为李唐统治整个江山服务的。    而这种社会福利机制,反倒是以民间团体作为主导,要更好。    因为,经营的好,受益的是百姓自己,经营的不好,受损的也是百姓自己,怨不得官府。可官府一旦插足,说不定就会变成经营的好,受益的是朝廷或者贪官污吏,经营的不好,受损的是老百姓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商会运作起来之后,孙大力的存在感很低的原因,他要做的,只是维持好地方社会次序,监管生产安全,税收,和一些公共事业项目的建设。    比如现在九垸县城的民学课,就每天都要让他属下的司刑吏带队去维持持续,防止踩踏等安全事故发生,江边码头上,还需要他派巡逻船看看有什么需要救援,指引的,甚至还要顺路监测一下长江的水位,司工吏带人在县城修建路牌,城市园林,司户吏,要审核各个商铺经营场所的税收等等等等。    你让他去管理整个商会的经营,以他的文化水平和经营才能,未必做的到,他只会负责干具体的实事,但你要说他是一个没有才能的县令,整个九垸县的百姓都不答应,因为他把九垸县管的很好,给了大家一个最理想的生活环境,让大家可以干成现在这些事,朝廷要做的,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给百姓一个好的环境就好。    这就是孙享福说的‘复制’,和‘引进’的区别,让九垸商会,用成熟的模式,直接去新筑成的垸田区县推进这套模式,官府,什么都不要做,只需要给他们开绿灯,做好自己该做的社会公共事业服务的本职工作就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