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37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男主貌美如花 > 第174章 迁都(下)

第174章 迁都(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盛宁王朝丢失燕京已经是发生在六十三年前的事情了, 经历过这一事件的人已经不多,还能存有记忆的那就更少了。    陆家老太太便是为数不多的特例之一,老太太今年高寿九十多了,堪称高寿中的高寿,由于耳聪目明思维清晰,可是被人羡慕到了不行。    安远侯府每回给老太太举办寿宴,总有无数人不请自到,还专程备上厚礼,就为讨一套寿碗回去, 也好沾沾老太太的喜气。    燕云两州刚夺回来,局势并不是很稳定,陆珊要稳定大局自然是走不开的, 就把闺女打发了回去,一方面向元琪汇报这边的情况, 另一方面也是代她向老太太贺寿。    “母后,你得在燕京待多久?”顾盼对自己的新任务毫无意见, 她就是好奇陆珊的归期。    陆珊想了想,叹气道:“大概是一辈子了。”真皋人分裂了,实力大不如前,可草原上还是他们的地盘,乌雅人退到了关外, 心里也未必是甘心的,有机会肯定要卷土重来。    如此两个强敌在北方镇着,无论陆珊还是元琪,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都还多得很。    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生存环境差太多了,如今各归各位的局面已经是皇帝夫妇竭尽全力甚至开着外挂的结果,再打下去不可能,盛宁王朝便是赢了也是得不偿失。    维持这样的局面也不容易,盛宁王朝必须长期保持足够的强势,以震慑真皋人和乌雅人,让他们轻易不敢动南下的心思。    顾盼愣了愣,脑袋瓜转得飞快,瞬间明白了陆珊的意思:“母后,你们这是准备迁都了?”    陆珊含笑点点头,遥京的地理位置太靠南了,以前半壁江山也就罢了,如今失土尽数夺回,再作为京城就不适宜了,迁都燕京势在必行。    “可是迁都不是小事,若是拖上三年五载,你和父皇岂不是要异地分居了。”顾盼其他事都不担心,就怕皇帝夫妇分开太久,那样她会觉得她爹她娘都好可怜的。    陆珊无语地笑了笑,抬手赏了女儿一颗栗子吃:“盼盼,你太小瞧你父皇的办事效率了。”元琪怎么可能把迁都的事拖如此之久,便是善后需要时间,皇室和朝廷过来,也就是三五个月的事。    不理会顾盼一脸的委屈,陆珊又道:“下个月曾祖母九十五岁大寿,我肯定是回不去的,你带上睦睦和小眉,代我向她老人家贺寿。”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顾盼欢脱地答应道,她还蛮喜欢回陆家的。    月底,顾盼行色匆匆回了遥京,带回的各种资料装了好几袋子,元琪看完后分了类,分别和六部官员讨论上了。    经过这些年的潜移默化,朝臣们对于在御书房看到齐国公主已经不感到新鲜了。想当年,太丨祖皇帝还跟陈国公主商量国事来着,太宗皇帝对长姐、世宗皇帝对姑母也都是推崇备至。    齐国公主的年纪不算很大,可生性聪敏又虚心好学,皇帝至今没有儿子,便是日后有了或是过继嗣子,年龄都与齐国公主相差甚多,有位能干的公主镇场子并不是糟糕的事情。    迁都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对于这件事本身,谁也没有异议,可具体到什么时候迁都,一步到位还是循序渐进,各种观点就纷至沓来了,各说各的理,谁也很难说服谁。    元琪做事从来不爱各打五十大板,既然各人观点不一,他也不强求统一,而是让人提交方案,无论支持哪种形式,具体的行动安排拿出来,只会说大道理有什么用,他要人办实事。    如此一来,无论大朝还是小朝,元琪耳边都清静多了,有人不吭声了,有人默默查资料写折子去了。    这日,顾盼从御书房出来,并不急着去找拓跋凛或是顾睦顾眉,而是叫住了打算出宫的顾洛。    “皇叔皇叔,你别走,等等我。”元琪就顾洛一个弟弟,顾盼叫人从来不加排行。    顾洛闻言停下脚步,心中疑惑不解,顾盼突然叫住他做什么,莫非小姑娘又闯什么祸了。    可问题是,在顾盼更年幼的年纪,她也不是爱闯祸的孩子,皇兄皇嫂更是宠女无边,须臾小事根本不会计较,总之顾盼从小到大,并没怎么向他求救过。    顾洛还在心里琢磨,顾盼已经气喘吁吁冲到了他的面前,抱怨道:“皇叔你也走得太快了,宫里有人要吃你么?要是我错了眼,今日又逮不住你了。”    顾洛无奈一笑,他能不跑快点么,要是被太后请了去,又是小半日的唠叨躲不开。    “你逮我做什么?”顾洛哭笑不得,“王府没有长脚不会跑,你想来随时欢迎。”    “可我没空哎,每天功课那么多,父皇议政也要叫上我,出去一趟就没时间逗妹妹玩了。”双胞胎正是最好玩的年纪,出门在外就不说了,顾盼只要人在宫里,每天不玩玩根本睡不着。    顾洛了然于心地挑眉笑笑,顾盼哪是没时间和妹妹玩,她是怕没时间和拓跋凛约会了,小姑娘的小心思,他还是能猜到几分的,于是笑眯眯地问道:“所以呢,叫住我到底什么事?”    “我见到婶婶了,在燕京。”顾盼到现在都没法形容,她见到平原公主时的惊讶。    平原公主当年回国后,顾洛一直没有再娶,虞妙歌问过原因,顾洛说成亲太麻烦了,娶过一回就算了,不想再来第二回 。    虞妙歌问顾洛是不是还喜欢平原公主,他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只淡淡地说了句“习惯了”。    虞妙歌膝下三个儿女,元琪元琳的婚姻都是不让人愁的,就是元琪没儿子,好歹还有三个聪明可爱的女儿,哪像顾洛,王妃没有,儿女也没有,虞妙歌对此根本就不能忍。    这也是顾洛现在不爱进宫的主因,每回见到母后大人都要被催婚,他也快受不了了。    听到顾盼的话,顾洛整个人都僵住了,迟疑半晌才缓缓问道:“她还好么?”    “婶婶知道你没再娶,她也没有再嫁。她说如果你愿意的话,她在燕京等你。”顾盼毫不错眼盯着顾洛脸上的每一丝表情变化,结果却有些失望,因为她什么变化也没看到。    好半天等不到顾洛的回应,顾盼急道:“皇叔,你能给点反应么?”    顾洛骤然笑了,挑眉道:“你想要什么样的反应?”    顾盼急忙摇头,笑眯眯地道:“不用了不用了,我知道答案了。”    陆家老太太过寿那日,顾盼早早出了门,一左一右搂着两个妹妹上了车。    跟小时候的顾盼一样,顾睦顾眉也是少有出宫的,见到陆家人也多是在宫里,今儿听说可以出宫去外祖家,两位小公主兴奋到不行,一上车就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姐姐,我们真的可以玩一天吗?”顾睦扯着顾盼的衣袖问道。    同样的问题顾盼已经回答过两遍了,此刻只能无奈道:“你俩哪天不是一整天都在玩的?”不过通常是在宫里玩罢了,谁家四岁的小姑娘除了玩还有别的任务,顾盼那会儿也没有。    谁知顾眉不服气,竟然辩解道:“当然不是了,我和二姐姐也背书的。”说完两个小丫头齐齐点头,节奏完全同步。    自从元琪登基,陆家的权势就步步高涨,前头陆珊的叔祖父陆励刚致仕,陆珊她爹陆昊就升官了,官居二品担任空缺多年的中书令一职,可谓是位极人臣。    除此之外,陆珊的几位兄长,官职都不算低,陆家和皇室的联姻,也说得上是错综复杂。    陆珊的堂姐陆玮嫁了靖亲王顾英,两人育有一子顾沁,刚满周岁就请封了世子。陆珊的兄长陆琮娶了嘉兴郡主顾元娘,而元琪早就下过旨,嘉兴郡主的长子可隔代继承外祖父穆亲王的王位。    因而此时的安远侯府在外人看来,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繁盛到了极致。    “小皇叔,你来得可真早。”时人论辈分都是看父系,尽管顾沁是陆玮的儿子,可他还是顾英的儿子,顾盼见了他只能叫叔。    “母妃难得回家见到诸位姨母,能不急么?”倒不是说陆玮回家不易,起码比陆珊方便多了,关键是陆家这一代的姐妹都长大了,最小的陆玖也在五年前出阁了,再要凑齐可不容易。    顾睦顾眉不知事,见到顾沁咯咯直笑,有点搞不清这到底是叔叔还是哥哥。    不过很快就有人给她们解惑了,顾真进门看到顾沁和顾盼在说话,忙招呼道:“小皇叔好,公主姐姐好。”    按照元琪最初的意思,穆亲王的位置肯定要给顾元娘的儿子,毕竟他们父女的功绩摆在那里,真是无子国除或是皇子出继,太让人寒心了,再说宫里也没有富裕的皇子可以出继。    至于是不是长子,其实不是很重要,只不过长幼有序,元琪才顺带提了句。    陆琮和顾元娘的子女缘不错,成婚多年共育有两子两女。长子陆慎生下来随了陆姓,顾元娘当时的说法是,再说长子可随母姓继承王位,也得陆琮有后才行,所以次子出生前,陆慎不能改姓。    生了陆慎之后,顾元娘又生了两个女儿才生了小儿子。按说这会儿可以给陆慎改姓了,可他小人家不干,坚持自己姓陆,让改弟弟的姓。    顾元娘顿时就懵了,在他们家,姓陆还是姓顾意义不一样的,涉及到穆亲王府世孙的人选,次子随母姓不稀奇,可王位给了弟弟不给哥哥,好像有点说不过去。    陆慎那会儿还不到七岁,虽然上学了也不是很懂事,顾元娘不敢把他的话当真,只能把事情往后拖,小儿子从小只叫小名,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    一直到陆慎满了十岁,他还是坚持己见,说自己是兄长,应该随父亲的姓氏,外祖父没有儿子,要把王位传给外孙,也该是弟弟改姓才对。    顾元娘终于相信大儿子是认真的了,随后顾茂正式上了折子请封世孙,元琪亲自给满了三岁还没大名的小家伙赐名顾真。    五代同堂的安远侯府给家里老太太过寿,热闹程度自不用多说。    老太太的年纪很大了,虽然脑子还是清醒的,无奈子孙实在太多,曾孙辈勉强还能记全,玄孙辈真的就是认不完了。    当然,三位公主老太太肯定是认得的,顾盼代表陆珊发表感言,说老太太千万要保重身体,母后正在燕京筹备迁都事宜,等老祖宗百岁大寿的时候,她在燕京给她摆寿宴,还带她去登香山。    老太太闻言微微眯起双眼,她想起很多年前,比此时的顾盼还要年幼的陆珊在她跟前说过的话。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